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田间试验,以鱼腥草单作、玉米单作为对照,研究了鱼腥草与玉米间作对鱼腥草根茎叶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腥草单作根茎叶产量比间作的高147.06%,产值比间作的高154.99%;鱼腥草单作的植株生长状况、根茎叶产量和营养成分都比间作的高;总产值鱼腥草单作鱼腥草+玉米玉米单作;投入产出比鱼腥草单作(5.67)玉米单作(3.39)鱼腥草+玉米(2.48)。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试验,以鱼腥草单作、玉米单作为对照,研究了鱼腥草与玉米间作对鱼腥草根茎叶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腥草单作根茎叶产量比间作的高147.06%,产值比间作的高154.99%;鱼腥草单作的植株生长状况、根茎叶产量和营养成分都比间作的高;总产值鱼腥草单作〉鱼腥草+玉米〉玉米单作;投入产出比鱼腥草单作(5.67)〉玉米单作(3.39)〉鱼腥草+玉米(2.48)。  相似文献   

3.
《农技服务》2017,(4):55-56
通过比较鱼腥草大棚与裸地种植的好坏,进一步探究大棚种植鱼腥草的不同技术结果。研究表明:大棚种植鱼腥草能够在冬、春季,地面阳光不足的情况下使鱼腥草地上部分有效生长。不仅如此,鱼腥草大棚种植方法还能使其生育期缩短,提高鱼腥草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芷江县罗旧镇曹家坪村村民滕建星2002年种植1.3公顷鱼腥草,收入达13万余元。滕建星根据侗族人民喜爱吃鱼腥草根茎的习俗和当地市场行情,2000年开始进行鱼腥草人工栽培,栽植334平方米鱼腥草,当年收得鱼腥草鲜根茎1000公  相似文献   

5.
栽培与野生鱼腥草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扩大鱼腥草资源,探讨栽培鱼腥草对比野生鱼腥草的质量。对其挥发油含量进行比较;挥发油成分、黄酮类成分进行薄层层析比较。挥发油含量略有差异,挥发油成分、黄酮类成分基本相同。栽培鱼腥草可代替野生鱼腥草药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营养液培育方法,研究不同铬浓度胁迫下喷施乙烯利对鱼腥草的影响,结果显示,喷施乙烯利可提高鱼腥草叶绿素含量,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鱼腥草叶片POD,SOD,CAT活性,增强植物抗逆性,减少重金属铬对鱼腥草的伤害,并可增加鱼腥草对铬的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7.
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GC-MS法,对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从鱼腥草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结论]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与其他产地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有明显区别,但各产地的鱼腥草的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贵州鱼腥草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贵州鱼腥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度重视鱼腥草种质资源收集与品种选育、加强鱼腥草的丰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及规范化种植技术的研究、积极开展鱼腥草保鲜技术研究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鱼腥草白绢病在鱼腥草种植基地发生十分严重,已经成为阻碍鱼腥草生产的一大障碍.该文简述了鱼腥草白绢病的发生时期及其症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鱼腥草白绢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并详细介绍了栽培管理技术,种茎繁育技术,土壤处理技术,测土施肥技术,和药剂防治技术,通过该套技术将病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达到鱼腥草高产栽培,品质优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吴涛  伍钧  许杰  吴兴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979-3980
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研究Cu、Pb及其交互作用对鱼腥草累积Cu和Pb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腥草中Cu、Pb累积量随土壤中Cu和Pb添加量增加而显著增加.鱼腥草各部位对Cu的累积量为:地下茎>地上茎>叶,Pb的累积量为:地上茎>地下茎>叶.表明鱼腥草体内对Pb和Cu具有不同的转运机制.土壤中少量的Pb对鱼腥草累积Cu具有促进作用,当Pb添加量达到2 000mg/kg时又抑制鱼腥草累积Cu,Cu对鱼腥草累积Pb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鱼腥草是威宁县哲觉镇主要种植的中草药品种之一,为当地鱼腥草种植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综述当地鱼腥草种植技术,分析种植效益和成本,并从现代农业角度提出打造当地特色鱼腥草种植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以产自云南曲靖的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地下部分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鱼腥草粉用量、黄油用量、色拉油用量和糖粉用量4个参数对鱼腥草酥饼品质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鱼腥草酥饼最佳的工艺配方是鱼腥草用量8 g,黄油用量54 g,色拉油用量54 g,糖粉用量64 g,此工艺下制作出的鱼腥草酥饼品质良好,浅黄色,色泽均匀,外形完整,组织细腻,口感酥脆爽口。对鱼腥草酥饼的相关理化指标及微生物限量进行了15 d的监测,结果表明,鱼腥草酥饼的过氧化值、酸价、微生物限量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且过氧化值和酸价远小于对照组相应值,提示鱼腥草具有抑制酥饼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形态氮肥施用对鱼腥草吸收转运Pb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形态氮肥施用对鱼腥草吸收转运Pb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Pb处理下,施用铵态氮肥可促进鱼腥草生长,从而降低重金属Pb对鱼腥草的毒害;施用硝态氮肥时,更有利于鱼腥草体内的Pb^2+由根部向茎部转移.低浓度Pb处理时,增加硝态氮肥施用量可降低鱼腥草对Pb的积累能力;高浓度Pb处理时,铵态氮的施用则对鱼腥草积累Pb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鱼腥草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的药用功效,同时也是特色蔬菜,特别是鱼腥草嫩芽菜风味独特,甜脆可口,可做独具风味的凉拌菜。鱼腥草嫩芽菜生产属反季节栽培,在冬春季节上市,价格高、销路好。由于漾濞县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环境,特别有利于鱼腥草生长,是大理州鱼腥草的主产区,多年前就通过实施项目总结形成了无公害鱼腥草生产技术规程应用于大面积生产,进行了无公害鱼腥  相似文献   

15.
在喀斯特地貌温凉气候区对鱼腥草进行不同播种量试验,探讨鱼腥草的适宜播种量。结果表明:播种量低对鱼腥草植株的茎粗、分枝、叶长和茎叶数比较有利,播种量高则鱼腥草植株的株高和茎株数占优势。在本种植区域和种植条件下种植的鱼腥草茎叶水浸出物均高于药典标准(浸出物不得低于10%),均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相比较播种量在450 kg/hm2时,鱼腥草根茎蛋白质、脂肪含量最高,随着播种量的增加逐渐降低,1 650 kg/hm2的播种量,鱼腥草根茎水溶性糖和纤维素含量最高;4 050 kg/hm2的播种量,鱼腥草茎叶产量、根茎产量、根茎净增重均最高,其茎叶水溶性糖和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含量均较高,因此,兼顾鱼腥草产量与品质,建议生产上鱼腥草的适宜播种量在4 05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通过测定鱼腥草株高、分枝数和鲜重,分析了5种肥料对鱼腥草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腥草在种植初期生长较慢,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增加鱼腥草生长后期的株高和分枝数,其中以鸭粪和猪粪的作用最明显。施用有机肥对鱼腥草有增产作用,以中等施肥水平鸭粪的鱼腥草产量最高。增施有机肥量对鱼腥草地下部的增产作用高于化肥和常规肥。在鱼腥草人工栽培中,鱼腥草施肥宜选择鸭粪为主,与其它有机肥(人粪尿、猪粪)配合施用,并在植株生长前期和后期辅以少量速效化肥。在施肥水平上,人粪尿、猪粪、鸭粪、施用量依次以108000kg/hm2,54000kg/hm2,4500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野生鱼腥草及人工驯化栽培不同代种茎与产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鱼腥草生产中,种茎多以采集野生鱼腥草进行人工驯化栽培,逐年扩大繁殖提供生产用种。本试验研究了野生鱼腥草种茎及人工驯化栽培不同代种茎对鱼腥草产量和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鱼腥草种茎及人工驯化栽培不同代种茎对鱼腥草的产量和抗病性影响较大,野生鱼腥草种茎产量不高,但抗病性最好;以人工驯化栽培第3代种群长势最好、产量最高,产量达35607.2kg/hm^2。人工驯化栽培5代以后,群体长势渐弱,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8.
鱼腥草又名蕺菜、折耳根等.近年来市场需求量大,野生鱼腥草资源日益减少,人工栽培市场前景看好.人工种植鱼腥草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植物的超富集能力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对Cr胁迫下鱼腥草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多效唑可提高鱼腥草叶绿素含量,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鱼腥草叶片POD、SOD、CAT活性,减少重金属Cr对鱼腥草的伤害,可增强植物抗逆性,并增加鱼腥草对Cr的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来林康  邓尚贵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46-12649
[目的]优化酸法提取鱼腥草多糖工艺并研究鱼腥草多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酸法提取鱼腥草工艺;以不同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研究鱼腥草多糖抗氧化活性.[结果]鱼腥草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6h、浸提1次、料液比1∶40 g/ml;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46.17%、57.50%、60.43%.[结论]优化鱼腥草多糖提取工艺合理可行,鱼腥草多糖具有较好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