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对低丘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钉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钉螺分布与草本特征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滩地杨树林地、旱地、河滩、荒地、沟渠、水田均有钉螺分布,而其他林地类型中并未发现钉螺,有螺框出现率与钉螺密度的大小规律一致,为河滩﹥沟渠﹥水田﹥旱地﹥荒地﹥滩地杨树林地;(2)最适于钉螺孳生的草本高度、盖度、物种丰富度分别为16~20 cm、80%~90%、6~7;(3)滩地杨树林地、旱地、河滩、荒地、沟渠的钉螺密度与草本高度分别呈现y=-0.024 8x2+0.220 9x-0.235 2、y=-0.172 5x2+0.959 5x-0.807 5、y=-0.090 2x2+0.405 5x+1.714 3、y=-0.066 7x2+0.458 3x-0.074 3、y=-0.285 0x2+1.549 0x-0.955 0的关系,旱地、荒地的钉螺密度与草本盖度分别呈现y=-0.095 0x2+0.365 0x+0.155 0、y=-0.335 0x2+1.921 0x-1.705 0的关系,滩地杨树林地、旱地、河滩、荒地、沟渠、水田的钉螺密度与草本物种丰富度分别呈现y=-0.021 2x2+0.205 7x-0.178 1、y=-0.0581x2+0.4248x-0.3000、y=-0.4793x2+3.0607x-2.4560、y=-0.0436x2+0.2704x+0.2080、y=-0.0675x2+0.7788x-0.9420、y=-0.1282x2+0.8186x-0.4240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低丘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钉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钉螺分布与草本特征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滩地杨树林地、旱地、河滩、荒地、沟渠、水田均有钉螺分布,而其他林地类型中并未发现钉螺,有螺框出现率与钉螺密度的大小规律一致,为河滩﹥沟渠﹥水田﹥旱地﹥荒地﹥滩地杨树林地;(2)最适于钉螺孳生的草本高度、盖度、物种丰富度分别为16~20 cm、80%~90%、6~7;(3)滩地杨树林地、旱地、河滩、荒地、沟渠的钉螺密度与草本高度分别呈现y =-0.0248x2+0.2209x - 0.2352、y =-0.1725x2 + 0.9595x -0.8075、y = - 0.0902x2+0.4055x+1.7143、y =-0.0667x2+0.4583x-0.0743、y = -0.2850x2+1.5490x-0.9550的关系,旱地、荒地的钉螺密度与草本盖度分别呈现y =-0.0950x2 + 0.3650x + 0.1550、y =-0.3350x2+1.9210x-1.7050的关系,滩地杨树林地、旱地、河滩、荒地、沟渠、水田的钉螺密度与草本物种丰富度分别呈现y =-0.0212x2+0.2057x- 0.1781、 y =-0.0581x2+0.4248x-0.3000、y =-0.4793x2+3.0607x-2.4560、y =-0.0436x2+0.2704x+0.2080、y =-0.0675x2+ 0.7788x- 0.9420、y = -0.1282x2+0.8186x-0.4240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洞庭湖退田还湖区杨树林地、园地、旱地(包括棉花地、甘蔗地及玉米地)、水田、荒地等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重金属(Cu、Zn、Mn、Pb、CA、As、Hg)的分布、污染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0~25 cm土层中Cu、Zn、Pb、As和Hg含量以9a杨树人工林地最高,Mn、Cd含量分别以2a杨树人工林地...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岷江上游地区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土壤侵蚀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研究了该地区土壤侵蚀强度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具有很大的关系,土地利用直接影响着土壤侵蚀强度及空间分布.岷江上游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草地为主,裸岩和建设用地侵蚀面积仅占0.1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强度指数不同,依次为:旱地﹥低盖度草地﹥其他林地﹥中盖度草地﹥水域﹥高盖度草地﹥建设用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有林地﹥水田﹥裸岩.土壤侵蚀以微度水蚀为主,占35.43,主要发生在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14.24和11.70;轻度及中强度水蚀则多发生在中盖度草地;随着土壤侵蚀强度增加,旱地侵蚀面积逐渐增大,且远远大于水田;冻融侵蚀占研究区总面积26.96,多分布在中盖度草地,为20.89.因此,合理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土地利用格局的优化,对于减轻水土流失,控制土壤侵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至关重要,也对促进该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1988年在大兴安岭火烧迹地上,调查了云杉小黑天牛(Monochamus sutor L)幼虫的空间分布。采用扩散系数(C),Iwao的m—m回归分析如Taylor幂的法则等7种方法,测定云杉小黑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扩散蔓延规律为聚集型扩散。其聚集程度随火烧程度、有虫株率及虫口密度大于5~7个侵入孔/1000 cm~2时种群趋于随机或均匀分布。聚集原因分析表明,平均1000 cm~2树干面积上2.13头幼虫是该虫种群聚集机制发生变化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对长期施用五氯酚(PCP)作为钉螺杀灭剂的典型血吸虫病流行疫区河滩地的土壤微生物特征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大量施用PCP对河滩裸地土壤微生物种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降低了微生物的总体活性;而种植杨树有利于恢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对修复PCP污染土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Biolog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能力的大小顺序为杨树林地>对照>河滩裸地,表明有机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主成分分析显示对照、杨树林与河滩裸地的碳源利用能力差异显著,表明PCP污染对微生物的碳源利用造成了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种类碳源利用计算结果表明,种植杨树导致林地土壤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杨树林地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对影响洞庭湖滩地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钉螺分布密度的主导水分因子和钉螺分布密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钉螺分布密度与汛期淹水时间、地下水位、土壤含水率有关,表现为地下水位>土壤含水率>淹水时间;地下水位随滩地高程、林龄的增加或湖水水位的降低而降低,秋冬季地下水位常低于春季;土壤含水率在多阴雨的春季常高于秋冬季,并随滩地高程的降低、地下水位的升高而增加;钉螺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均随高程的升高、林龄的增加或地下水位的降低而降低;挖沟抬垄整地所形成的杨树林分林内微生境的活螺框出现率与活螺密度大小为垄面<保留带<沟壁坡面、沟底<芦苇地(对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辣椒田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为控制辣椒田虫害并保护蜘蛛类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五点取样法对辣椒整株上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和拟环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进行调查,每点系统调查10株,应用2种回归方法和8个聚集度指标对蜘蛛混合种群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空间格局;通过Iwao回归法和Taylor幂法则计算蜘蛛混合种群理论抽样数,以Iwao和Kuno序贯抽样技术拟合蜘蛛混合种群的序贯抽样模型.[结果]通过Iwao m*-m回归法得到α=0.517>0、β=1.089>1,Taylor幂法则得到a=1.616>0、b=1.071>1,表明蜘蛛混合种群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大,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原因由环境因素引起;通过种群密度与聚集度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标(I)、久野指数(CA)、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指标(K)、田间个体平均大小(L*)及L*/(m+1)均能用以分析蜘蛛混合种群空间分布型;利用空间格局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结论]辣椒田蜘蛛混合种群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由环境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方差/均值比率法和聚集强度测定的方法,对宝天曼锐齿栎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上、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海拔梯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取样尺度下,种群反映出不同的聚集程度,聚块性指数(m*/m)和扩散型指数(Iδ)基本上随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减小,样方大小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种群分布格局的测定结果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发育阶段的锐齿栎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差异,幼树和中径树均表现为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不同,幼树的聚集程度比中径树的高,大树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随机分布类型;不同海拔梯度的锐齿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差异,聚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不同利用方式土地氮磷流失的规律,对位于亚热带低丘区的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沟谷中不同季节的溪流水样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中氮磷的化学形态和浓度因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地表径流强度和季节的不同有较大的变化。总磷(TP)浓度一般是旱地>水田>林地,非雨期地表径流磷主要以溶解态排出,雨期磷主要以颗粒态(PP)排出;地表径流中TP浓度雨期>非雨期,夏季>秋季>春季>冬季,TP的流失具冲刷型特征;可溶性总磷(DTP)水田>旱地>林地,雨期略高于非雨期,夏、秋季>春季>冬季;PP/TP雨期>非雨期。可溶性全氮(DTN)浓度水田>旱地>林地,夏、秋季>春季>冬季,非雨期>雨期;有机氮(OM-N)浓度水田>林地>旱地;NH_4-N占DTN的比例水田>旱地>林地;NO_3-N占DTN的比例旱地>林地>水田。  相似文献   

11.
2010年6月28日通过取样调查研究了上海市淀山湖沿岸及周边河道内河蚬的分布状况,发现湖内西南方向沿岸区域河蚬分布较多(平均密度62.3个/m2,生物量62.7 g/m2),而东北方向沿岸区域河蚬分布较少(平均密度13.8个/m2,生物量12.8 g/m2),位于东南侧的河道内河蚬密度最大,达到318.5个/m2,生物量225.2 g/m2。2011年1-12月通过按月取样对淀山湖内河蚬群落的生长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仔蚬(壳长<8 mm)在6月份大量出现,指示6月为淀山湖内河蚬的繁殖高峰期,仔蚬在1年后壳长生长至19mm,2年后壳长生长至27 mm,2年之后仍然存活的个体比例很低。估计淀山湖内河蚬在开始底栖生活之后的生命周期约为2~3年,理论上最大壳长为30 mm,实际最大壳长为34 mm。淀山湖河蚬的分布及生长数据将对于此区域河蚬资源保育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针茅(Stipa klemenzii)群落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规律,为荒漠草原碳储量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测定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小针茅荒漠草原2种草地类型(小针茅+无芒隐子草和狭叶锦鸡儿-小针茅+无芒隐子草)生长季(2011年5-9月)各月的地下生物量,分析了小针茅草原2种主要草地类型0~60cm土层地下生物量5-9月各月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小针茅草原2种主要草地类型总地下生物量及各层地下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N"型,地下生物量峰值出现在7月;小针茅草原地下生物量呈明显的垂直空间分布格局,之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递减趋势明显,呈"T"型分布;0~10cm土层的地下生物量最高,所占比例最大;在30cm以下土层根系分布较少,地下生物量明显减少;0~30cm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占总地下生物量的80%以上,且二者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结论】在0~60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小针茅草原地下生物量呈递减趋势,且主要集中在0~30cm土层,可以用0~30cm土层地下生物量模拟总地下生物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阿特拉津在武汉市汤逊湖、南湖和荆州市洪湖的沉积物-水体系中分配、吸附和解吸行为,得出阿特拉津在该体系下解吸平衡分配系数KPd远大于吸附平衡分配系数KP,即其滞后解吸行为显著,表明阿特拉津一旦从水中进入沉积物,则很难得以解吸。在此基础上,将南湖沉积物添加阿特拉津淹水培养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设置阿特拉津初始浓度为0.1、0.25、0.5 mg·kg~(-1),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均能直接吸收阿特拉津,在第20 d,初始浓度为0.25mg·kg~(-1)时,菹草和穗花狐尾藻体内阿特拉津浓度分别为13.4、11.2 mg·kg~(-1);两种植物对水体中阿特拉津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培养45 d后,随着浓度的增加,菹草和穗花狐尾藻对根际沉积物中阿特拉津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86%、91%和84%、82%、90%,至60d时,对上覆水中阿特拉津降解率分别为35.0%、51.3%、1.50%和32.4%、61.8%、0.44%。尽管水体中残留阿特拉津容易被沉积物吸持,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仍可用适当的沉水植物对其进行去除。  相似文献   

14.
以商洛低山丘陵区核桃(Juglans regia L.)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取样,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对根系形态进行分析,比较核桃 黄芩复合系统与单作系统中植物根系的空间分布和形态差异。结果表明,单作条件下核桃根系在垂直方向上呈负指数型分布,主要集中在10~50cm土层,而复合系统中核桃根系主要集中在20~70 cm土层。在水平方向上,复合系统中核桃根系分布主要集中在0~150 cm。间作作物黄芩根系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分布于0~50 cm土层,水平方向上主要分布于距核桃树干100~150 cm,其对核桃根系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铅胁迫对金丝草AsA-GSH循环及铅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探究金丝草的耐铅(Pb)机制,以金丝草为材料,测定不同浓度(0、1000、2000、3000 mg·kg-1)Pb胁迫下金丝草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 A-GSH)循环和亚细胞分布等指标。结果表明:低浓度(1000 mg·kg-1)Pb胁迫下金丝草叶片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 A)含量高于对照,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金丝草根系GR、As A、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含量则显著增加(P0.05),较对照增长41.1%、60.6%和74.0%。同时,低浓度(1000 mg·kg-1)Pb胁迫对金丝草根系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根体积也有一定促进作用。高浓度(2000、3000 mg·kg-1)Pb胁迫下,金丝草根系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显著降低(P0.05),叶片及根系细胞内叶绿体、线粒体、核仁等亚细胞器损伤严重,毒害作用渐显。但金丝草叶片和根系GR、GSH、As A含量在高浓度Pb处理下仍高于对照,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Pb含量显著高于低浓度Pb处理(P0.05),且两组分Pb含量占总量69%以上。研究表明,金丝草可通过诱导体内As A-GSH循环响应和Pb在亚细胞的差异化分配,增强植株抗氧化能力,限制Pb转运及其对细胞活跃区域的毒害来适应土壤Pb逆境。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明我国特有植物中华卷柏中药用活性成分在不同产地、不同生育期及各器官中的分布特征。【方法】以产自太行山系(小五台山、梁沟山区、摩天岭、狮子峰和万仙山)的5种野生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为材料,于2011年7月和10月,分别采集营养叶期和孢子叶期的样品,采用HPLC法测定并分析不同生长发育期、不同产地中华卷柏中穗花杉双黄酮和扁柏双黄酮的组织部位分布差异及分配比。【结果】5个产地的中华卷柏中均含有穗花杉双黄酮和扁柏双黄酮,但二者的含量及分布规律不同。穗花杉双黄酮含量均高于扁柏双黄酮,且以梁沟山区中华卷柏全株中的穗花杉双黄酮含量最高,为5.498(7月)和6.624(10月)mg/g;而扁柏双黄酮含量在小五台山(7月)和梁沟山区(10月)的中华卷柏中最高,分别为1.261和1.797mg/g。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穗花杉双黄酮和扁柏双黄酮含量也有变化,随着中华卷柏孢子叶的形成(10月),穗花杉双黄酮和扁柏双黄酮含量均有所提高。在中华卷柏的各组织部位中,2种双黄酮的分布规律比较一致,均以营养叶中最高,茎次之,根最低。在孢子叶中2种物质的含量均表现为空孢子穗小孢子大孢子;且空孢子穗和小孢子中穗花杉双黄酮的含量显著高于扁柏双黄酮,分别是扁柏双黄酮的4.10倍和2.40倍;而大孢子中的穗花杉双黄酮含量却明显低于扁柏双黄酮,不到扁柏双黄酮的1/3。穗花杉双黄酮和扁柏双黄酮在中华卷柏的分配比均为根最低。【结论】产地和发育期不同的中华卷柏中穗花杉双黄酮和扁柏双黄酮的分布存在部位差异。此外,中华卷柏的孢子叶中也有双黄酮存在,且在空孢子穗中的含量较高,可以用作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7.
青海不同品种春油菜对硒的吸收、积累及分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青海省不同品种春油菜对硒的吸收、累积及分配规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青海省普遍种植的3种不同品种春油菜为材料,测定春油菜主要生育期各器官硒含量和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春油菜对硒的累积能力不同,依次为青杂2号>青杂5号>青油14号;各品种春油菜根、茎、叶、籽粒、角果壳硒含量均在角果期—成熟期(第120天)达到最大值;根、茎、角果壳、单株硒累积量在角果期—成熟期(第120天)达到最大值;春油菜吸收的硒主要分配于生殖器官(籽粒和角果壳),尤以角果壳中分配的最多。可见,青杂2号对硒的吸收能力较强,角果期-成熟期(第120天)是春油菜吸收硒的关键时期,吸收的硒主要分配于生殖器官。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韭菜迟眼蕈蚊在北柴胡种植地中的空间格局,2022年5~6月对韭菜迟眼蕈蚊成、幼虫在略阳北柴胡种植地中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调查,采用频次比较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多种分布型的拟合计算。结果表明在北柴胡种植地中,韭菜迟眼蕈蚊幼、成虫的空间格局均为聚集型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在北柴胡种植地中主要集中在植株顶部上方飞行,植株顶部上方0至30.00 cm高度内的成虫占比达到71.51%,其中在植株顶部上方约15.00 cm处飞行的成虫最多,粘虫板粘附成虫数量达到10.6头/板。  相似文献   

19.
基于栖息地适应性指数的长江口刀鲚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刀鲚是长江水域重要的洄游型鱼类,现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资源。为研究长江口刀鲚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2012—2014年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渔业资源调查采样数据,分析长江口刀鲚相对资源密度(RAI)与水深,水温,盐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SI)模型。结果表明:长江口刀鲚春、冬两季的RAI较高,并主要分布在南支水域附近;刀鲚种群在长江口多栖息于水深10 m以下,盐度范围为0.0~1.0的中上层水域;春季水温与适应性指数(SI)之间变化平缓,夏、秋两季SI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2.5℃和28.5℃,冬季集中分布在15℃附近水域;回归分析表明,使用几何平均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出长江口刀鲚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分析了不同季节环境因子对刀鲚分布的影响,依据HSI模型讨论了刀鲚的时空分布,并对选用的HSI模型进行评价,为保护长江口刀鲚种群并修复长江口的生态系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食油兼用作物,黄曲霉及其毒素分布广、危害大,可贯穿田间、储藏、加工、流通多环节,是威胁花生质量安全的主要风险因子之一。土壤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是花生感染产毒的主要源头,系统研究花生田间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分布,对开展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预警和绿色防控意义重大。本文重点研究论述了花生田间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分布的影响因素和种群生物地理分布特征等,提出了当前土壤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分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