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对河南省麦田农作制的战略优先序进行评价,系统分析了自然资源利用、科技发展、农业集约化水平、粮食安全、政策支持等5个方面对河南省农作物优先序的影响,采用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由于河南省18个地市的地理生态不同,其作物种植的优先序也各不相同.就河南省总体而言,粮食作物的优先序依次是小麦、玉米、水稻、甘薯、大豆、大麦、谷子、绿豆和高粱,油料经济作物的优先序依次为:蔬菜、花生、棉花、油菜、麻类、烟草和芝麻.该评价结果可为优化可持续发展的河南农作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节水农作制建设的战略意义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阜 《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3-25,30
节水农作制是以改善农业用水结构和生产模式优化为核心,从技术、管理、政策等综合角度推进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节水型及适水型的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高效用水与节水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与生产模式配套的旱作节水技术集成应用,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支持措施。在分析国内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节水高效农作制度的重要意义及其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根据吉林省中部农区作物种植制度与气候条件特点,提出了以增加效益,降低能源和物质消耗为目的,兼顾生物与工程技术的新机械化农作制度,其内容包括秋季耕整地,土壤培肥,精量播种,田间管理,机械化收获五项措施,涵盖十项全程机械化农作制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4.
试论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及其开发策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必要性,开发现代及存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组建特色农业基地的战略构卢,并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对西部地区实施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试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优化现代农作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贯彻"节约、保护、利用、拓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我国南方红壤山地综合开发与主要农作模式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优化现代农作制度的重要作用.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思路与若干对策.即要在南方丘陵山地创立并完善以提高利用效率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农作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现代农作制度的优化与统筹;因地制宜地构建以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为核心的种养结合型农作制度、以物质良性循环和多级利用为特色的循环利用型农作制度、以开发优质产品与绿色农业为目标的综合拓展型农作制度;实现山区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依据制度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入地的东部和流出地的中西部两个区域的正负外部性进行分析,指出面对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外部性不是简单的利用户籍措施来解决,应引导不同人群进行分层合理流动,用不同策略抑制负外部性,补偿正外部性.  相似文献   

7.
农户的技术创新是农业新技术与农业技术进步的桥梁。农户的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是否采用新技术取决于农户对新技术预期成本和效益的比较。农户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决定了农业技术选择倾向于使用替代资木的农业技术,因为这种技术符合我国农业要素察赋的特点。政府的责任是在多方面鼓励农户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平原及江淮地区是我国八大综合农业区之一,农牧渔各业生产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在分析本区农业资源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中游平原应加强以防洪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努力实现平衡增产和优质高产,巩固提高全国性的粮、棉、肉、鱼商品生产基地;江淮地区应加强水土治理和山丘、水面、滩涂资源的开发,以粮棉油为重点,积极发展畜禽、水产、蚕桑和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9.
粤西洪拳是粤西人民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的优秀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在简单朴素的粤西农耕社会中起 到防身、健身、娱乐、教育和承传文化的作用,同时为当地养出一批批优秀武术人才和时代英雄。但随着 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粤西洪拳与其它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呈现衰落趋势。文章运用 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对粤西地区洪拳的流源、特点、发展历史、洪拳与舞狮文化的关系及发展现状进 行研究,探讨粤西洪拳的文化特点,并从社会学角度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粤西洪拳文化变迁 的原因,提醒人们尤其是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和醒觉。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农牧系统氮、磷养分流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及畜牧产品生产地,农牧产品大量生产影响养分流动的趋势,而不同地区的养分流动又存在一定差异,明确不同地区农牧系统养分流动特征,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的流动特征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为区域农牧系统氮、磷养分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整理1984-2014年统计资料数据和查阅相关文献参数,利用NUFER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以东北地区3个省份的农牧系统为研究对象,估算各省域农牧系统中氮、磷养分的流量、损失量,并对各省域氮、磷养分的循环利用情况、损失途径及利用率作出综合评价,探究东北地区氮、磷养分在农牧生产系统中变化趋势及特征。【结果】1984年吉林、辽宁、黑龙江地区农牧系统氮素总输入量分别为669、746、716 Gg;磷素总输入量分别为121、222、169 Gg,至2014年氮素输入量增长至1 899、1 572、2 256 Gg;磷素输入量达到471、393、769 Gg,氮、磷养分的投入量表现为黑龙江>吉林>辽宁。氮素养分损失率吉林地区最高,磷素养分损失率辽宁地区最高。氮、磷养分循环再利用方面,吉林地区的循环利用率最高,辽宁地区最低。近30年,吉林、辽宁、黑龙江地区农田生产系统氮素养分利用率分别下降10%、11%、32%;磷素养分利用率分别下降16%、2%、23%。畜禽生产系统中,氮素养分的利用率分别增加3%、11%、10%,磷素养分利用率分别增加0.8%、1.9%、3.2%。农牧结合生产系统氮素养分利用率分别由1984年的26%、36%、52%降至2014年的13%、21%、22%,整体表现为黑龙江>辽宁>吉林;磷素养分利用率由1984年的25%、25%、31%降至2014年的9%、14%、10%,表现为辽宁>黑龙江>吉林。【结论】1984-2014年,东北地区农牧系统氮、磷养分投入大幅增加,不同省域间表现出明显差异。黑龙江地区的氮、磷养分可利用总量均最高,而氮、磷养分的循环再利用率则表现为吉林地区最高。东北地区农牧结合系统中,黑龙江地区氮素利用率高于其他地区,辽宁地区的磷素利用率高于吉林和黑龙江地区。吉林和辽宁地区的氮、磷养分损失率分别高于其他地区。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养分流动特征提出农牧管理方面合理化建议,为东北地区的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科技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西部实施农业现代化方略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机理为依据,通过对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及其农业科技问题的基本判断,探求出一条以树立农业科技理念为导向、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为动力,以完善农业科技体制为保障、以培育农业科技人才为核心的推进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