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大付  任秀娟  马艳红  宋晓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47-1749,1765
根据农作制系统结构决定其功能原理,以及社会经济、地理因子、资源利用程度、技术因子和农作制复合度差异为分类依据,以层次性、简明性、区域性和实用性为原则,结合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对农作制进行三级分类.第一级分为粮田农作制、农牧结合农作制、农林农作制、庭院农作制、设施农作制、观光农作制;第二级为农作制类型;第三级为农作制模式;形成了农作制-类型-模式的三级分类体系.该方法抓住了农作制的主要特征,切实可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作制现状可知:黑龙江省农作制体系中种植业是核心和重点,种植业发达,畜牧业发展快速,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农产品主要以原料的形式转化为经济效益,产品附加值较低。为加快黑龙江省农作制向现代农作制度转变,应加速地方土地流转,建立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农作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链延伸;建立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作制。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稻田农作制度的问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回顾了湖南省稻田农作制度的发展历程,提出湖南省农作制度存在冬闲田面积增加、稻田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指出了湖南省农作制度要走高产稳产型农作制、用养结合型农作制、循环利用生态型农作制、区域特色型农作制、高效种养型农作制和现代高效型农作制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农机农艺相结合:吉林省西部地区新型农作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蕴藏着极大的潜力,但固有的农作制制约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探讨西部地区旱作农作制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农机农艺相结合经连续三年的试验研究,提出了适宜该地区自然条件特点的以机械化作业为前提的旱作新型农作制,对吉林省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吉林省农作制度改革的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土壤培肥理论的发展及农作制度的变革,提出应以发挥玉米在农田生态中的积极作用为中心。对吉林省的农作制度进行较大的改革。为建立新农作制(包括轮作制、耕作制、施肥制及农机具配套)提出初步设想,以推动农作制度的改革,并建立适合吉林省各地区自然经挤特点的新农作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传统出口创汇型蔬菜农作制和新型现代出口创汇型蔬菜农作制两个阶段剖析了山东省出口创汇蔬菜农作制的发展,总结了新型现代出口创汇蔬菜农作制的主要特点,最后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新型现代出口创汇蔬菜农作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农作制主要特点、理论与实践、优先发展战略进行了综述。阐述了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地域分布、自然气候条件、农作物种植结构与比例等农作制主要特点,该区农作制的发展战略以及节水灌溉理论与实践。旨在为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农作制研究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以传统出口创汇型蔬菜农作制和新型现代出口创汇型蔬菜农作制两个阶段剖析了山东省出口创汇蔬菜农作制的发展,总结了新型现代出口创汇蔬菜农作制的主要特点,最后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新型现代出口创汇蔬菜农作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广州的赤红壤上进行六种农作制的五年试验表明,所有衣作制的氮平衡均盈余,其中水稻连作的农作制氮盈余较少,而含豆科作物者尤其是牧草大绿豆混播及双季稻冬种绿肥盈余最多,后者年亩增加氮素约10kg;各农作制氮盈余的原因是具有较高的氮肥效率和土壤全氮量显著增加。磷平衡在所有农作制中皆为亏损;磷肥效率低,多数衣作制投入的磷约有1/3移至耕层以下。钾平衡在含水稻的衣作制中亏损艮大,旱作者接近平衡或盈余;钾亏损的原因是含水稻的农作制钾的淋失量大,平均达投入的44%:土壤经种植五年后钾含量一般只能维持原有水平。养分平衡状况表明,供试六种衣作制中,油一茨和牧草混豆科作物两个农作制最有利于养分平衡,亏损较少,其次是油—稻和稻—肥两个农作制亦较有利于养分平衡。试验还说明稻秆和豆科作物基秆回田是维持农作制中氮平衡、钾平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农作制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岩  宁堂原  周勋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99-19701
介绍了山东省农作制的发展概况,目前山东省尚处在半集约半自给半商品农作制水平,东部沿海和鲁中农业区正在向现代农作制迈进,初步形成了粮食、饲料、经济等作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分析了山东省农作制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因素有农业生产条件和投入水平、人口与粮食、政策措施、自然资源和区域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2020年山东省人口约1亿,人均年粮食占有量为475 kg,粮食生产压力大。因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建立现代农作制度。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工程、化肥施用等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影响农作制的发展;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比例,提高了复种指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及现代农作制的建立,而城市发展不平衡,制约着现代农作制的建立。因此,科学合理的区域化布局、适当的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利于山东省现代农作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探讨节水农作制度形成的影响因素,将所涵盖的因素又分别细分为几类,从理化机制及国内外实践经验出发,科学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节水农作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形式,建立中国旱作地区节水农作制度形成机制的基本理论框架,并提出节水农作制度综合效益评价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农业科技园区体制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业科技园区体制建设方面的不足,对农业科技园区在管理体系的建立,政府的职能定位,政府、中介、企业、农民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湖南稻田现代农作制特征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湖南省农作制度的类型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对于指导该区域农作制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近60多年来的年鉴统计数据,对湖南省稻田现代农作制特征、主体模式及布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对策。首先,介绍了湖南省自然条件和气候资源、农作物种类、人均耕地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近60多年来农作制度的变化过程。湖南稻田现代农作制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种植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减少,林、牧、渔业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下降,非粮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比重快速上升;水稻单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基于湖南省农作制特点,可划分为湘北商品型、湘中湘东城郊型、湘南外向型和湘西特色型现代农作制发展区。其次,阐明了湖南省发展稻田现代农作制所面临的问题,如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全省人均耕地仅为0.06 hm2;冬闲田面积增加,冬闲田面积在133万hm2以上,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的挑战。最后,提出了从强化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协调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稻田多熟制、提升稻田现代农作制科学技术体系等发展对策。通过提出稻田现代农作制的战略调整,建立科学的现代农作制度技术体系,可为提升湖南省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东南丘陵区旱地耕作制度的类型、模式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南丘陵区旱地耕作制度主要包括多熟种植、轮作换茬和复地连作等三大类型,每一类型含有多种种植模式。为实现旱地耕作制度的高产、稳产和持续增产,东南丘陵区在发展旱地农业时主要采取了以下9项配套关键技术:(1)坡改梯田建设与综合治理技术;(2)集径流蓄水与节水灌溉技术;(3)培肥土壤与以肥调水技术;(4)深耕细作与保护性耕作技术;(5)抗耐旱作物与品种的选用及配套技术;(6)秸秆覆盖与地膜栽培技术;(7)丰产沟与丰产坑耕作技术;(8)旱地错季适应栽培技术;(9)化学制剂在旱作农业中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不同经营体制下的土壤养分变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海两种经营体制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整个上海地区土壤速效钾均处于较低于的水平,都在临界值附近,而土壤有效锌在分散经营条件下处于中低水平,而在规模经营条件下有富集的趋势。土壤的有效铜含量在两种经营条件下均较高;同不经营体制下的土壤养分变异非管理元素的变异系数差异不大,管理元素在分散经营条件下的土壤养分一般都高于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条件下地块内的变异一般都在30%以下,所以,在分散经营条件下实施土壤养分精准管理的迫切性要高于规模经营地区;规模经营体制下和分散经营体制下的土壤速效养分的半方差结构均可用指数模型来描述。大多数土壤速效养分的半方差结构明显,结构性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均在50%以上。但分散经营条件下的管理元素相关距均小在规模经营条件下。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全省非农区而言,河南省农区劳动力,特别是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较大,但农区在"三化"协调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列举了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农区"三化"不协调的主要表现,如农业结构层次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仍然落后、结构转换失衡等,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如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政策及制度缺陷等,并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推进农业工业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关于甘肃发展旱作草畜牧业生产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在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膜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的背景下,依据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草畜产业发展趋势和相关资料,探索提出把利用旱作农业方法种植生产大量饲草的技术体系纳入现行作物-家畜产业体系之中;利用城镇化发展形成农村人口减少的机遇,试验推广依托峁、墚、沟等天然地势地形围栏建成人工草地进行放牧;充分提升现有的旱作农业、草畜产业及依此形成的循环农业优势,在该农业区构建新型的旱作作物-旱作饲草-家畜生产体系,提升综合生产效益,促使旱作农业的“甘肃模式”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8.
集约持续农作制度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集约持续农作制度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作者指出,农作制度的理论和方法在农业系统的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作制度是人类利用农业系统实现生产目的的桥梁,在农作制度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偏隍需要更多高水平的综合研究,以促进持续、高产的农业系统发展,对生态经济位的概念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常规稻作(CK)、稻鸭共作(A)、稻鱼共作(B)和稻蟹共作模式(C)连续3年的定位研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其总体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上,C>A>B;在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和品质方面,A>C>B;稻田养鸭水稻产量降幅最小,稻蟹次之;A、B、C各处理总经济效益分别比常规稻作增收11 407.5元/hm2、4 312.5元/hm2和7 378.5元/hm2。说明,在北方寒冷稻作区,稻鸭共作在改善稻作环境、增加经济效益上优于常规稻作和其他两种稻作模式,可作为该地区稻作复合生态种养技术的主体模式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