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了X射线衍射技术对不同高度、不同竹龄、在垂周方向不同位置的毛竹材微纤丝角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竹壁径向上,由外而内,微纤丝角大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至靠近竹黄处微纤丝呈现最小值,且最大值与最小值间差异为4.17°。从基部往上,微纤丝角有略微增大,最大差异只有0.15°。毛竹材的微纤丝角从0.5年至6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5个竹龄的毛竹材微纤丝角之间的差异最大值仅0.52°。最后通过方差分析表明,高度、竹龄以及垂周方向上的位置对毛竹材微纤丝角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应用X线衍射仪技术对3种竹材的微纤丝角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竹材微纤丝角大小顺序为毛金竹(Phyllostachys nigra Munro var.henonis)>金明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var.castillonis)>黄纹竹(Phyllostachys vivax cv.huangwenzhu),竹种之间微纤丝角的差异较小,变化范围在9.72°~11.18°之间;3种竹材微纤丝角随着竹龄并无规律性变化,毛金竹的微纤丝角随着竹龄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黄纹竹则呈现相反的趋势,金明竹随着竹龄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在纵向上,竹材微纤丝角沿竹竿高度方向变化趋势是从基部至上部不断下降,基部至中部降幅较大,从中部至稍部逐渐趋于稳定,变化幅度较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竹龄对3种竹材的微纤丝角影响均不显著,高度对其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X射线衍射法研究毛竹微纤丝角的变异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毛竹微纤丝角的变异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毛竹微纤丝角在径向的变异幅度很小,并且没有稳定的变化规律。微纤丝角随竹材高度的增大而减小。虽然不同高度之间微纤丝角绝对值的差异小于1°,但方差分析表明,1m处竹材的微纤丝角与3m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3m和5m处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微纤丝角随竹龄增大有增大的趋势,但绝对值差异也小于1°。同时方差分析表明,2、4、6年生毛竹之间的微纤丝角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2年生与4年生之间的差异程度要大于4年生与6年生之间的差异程度。总体说来,毛竹微纤丝角在各方面的变异程度都比木材小得多,说明微纤丝角可能不是决定毛竹物理力学性能变异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木材微纤丝角的测定方法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较系统的介绍了木材微纤丝角的近20种测定方法,并将其归为三类:显微技术法、X射线法和近红外光谱预测法。以X射线衍射法为重点,在对各种方法进行仔细分析和优缺点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出三类测定方法的特点:显微技术法是获得微纤丝角微观信息不可替代的方法;X射线法测定迅速、重现性好、代表性强,特别适用于大量试样的变异研究;近红外光谱预测法既适用于大量试样的变异分析,又可实现模型共享和多组分快速预测。同时,提出了改进和发展测定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白落叶松木材管胞微纤丝角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长白落叶松木材管胞微纤丝角的变异以及微纤丝角与木材解剖特性之间的关系,分析和总结了长白落叶松木材生长过程中管胞微纤丝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微纤丝角与管胞长度和木材密度之间的均为负相关。研究结论为长白落叶松木材的适材适用和定向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6种竹材的微纤丝角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开发利用竹材资源及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6种竹材的微纤丝角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3年生6种竹材微纤丝角不同,其中麻竹最大,刺黑竹最小,其他4种无显著差别;1、3和4年生的慈竹和孝顺竹微纤丝角随着年份的增长先降低,然后趋于稳定,刺黑竹的微纤丝角也呈现先增加然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X射线衍射法测定铜钱树木材微纤丝角及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用x射线衍射法对铜钱树木材微纤丝角及其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铜钱树木材微纤丝角度为14.1°。径向变异模式为,自髓心向外,开始逐渐减小,约10年后趋于变缓;纵向变异为基部向上微纤丝角逐渐增加;幼龄期和成熟期的界限约在第10年。  相似文献   

8.
刺楸木材微纤丝角与组织比量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安徽琅Ya山天然林内刺楸成年树木为材料,对其微纤丝角与组织比量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木纤维次生壁S2层微纤丝角自髓心向外逐渐减小,17年左右达最小值,然而又增加。  相似文献   

9.
X射线衍射分析是目前应用十分广泛的一项技术,是利用X射线在晶体、非晶体中的衍射与散射效应进行物相分析、结构类型分析及不完整性分析的有效方法。介绍了X射线衍射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同时时X射线在木材微纤丝角测定中的应用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云南杉木木材纤维胞壁纤丝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利用偏光显微镜对云南不同地区,不同坡向和插条繁殖生长的杉木木材纤维弦壁纤丝角的测定,并对杉木的纤丝角与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杉木纤丝角的变异较大,它与力学性质有一定关系。随着纤丝角的减小,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顺纹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明显地增加。因此,杉木的品质评定应将纤丝角作为重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11.
采用X线衍射技术研究4种常见经济型竹种撑篙竹、粉单竹、吊丝竹、青皮竹的微纤丝角变异以及撑篙竹材质生成过程中微纤丝角(MFA)在纵向和径向位置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微纤丝角对竹材抗弯强度(MOR)和抗弯弹性模量(MOE)影响。4种3年生竹材的平均微纤丝角由大到小顺序为粉单竹>吊丝竹>撑篙竹>青皮竹,分别为10.46°、9.73°、9.66°和9.52°,竹种间的微纤丝角差异甚微,变化范围在0.53°~1.48°;在径向上,撑篙竹与其他3种竹材微纤丝角从内侧到外侧到竹黄均呈增加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径向部位对微纤丝角有显著性影响。撑篙竹微纤丝角受竹龄影响不显著,随竹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纵向上,不同竹龄的微纤丝角沿竹秆高度方向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受纵向部位影响显著。微纤丝角对4种竹材的抗弯性质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只有粉单竹的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与微纤丝角的相关性比较显著。研究结果以期为竹林培育和竹材合理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杨树无性系微纤丝角的时空变异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X射线衍射法对 7个杨树无性系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7个无性系在胸径处的微纤丝角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α =0 0 5 )。 7个无性系胸径处微纤丝角平均值大小顺序为I- 72 >I- 6 9≥NL - 80 35 1>南林 - 1388>南林 - 895≥南林 - 4 4 7>南林 - 95 ,其中NL - 80 35 1、I - 6 9杨、I- 72杨与南林 - 95存在较明显差异 ,胸径处的微纤丝角均比南林 - 95杨约高出 30 %以上。杨树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规律为 :在幼龄阶段 (1~ 3年 )微纤丝角逐渐增大。此后又逐渐减小 ,多项式方程可较好地描述杨树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规律 (R2 =0 82 6 )。微纤丝角在株内纵向变异规律为同一年轮内微纤丝角变化呈“马鞍型” ,微纤丝角在树木基部最大 ,随着树高的增加逐渐减小 ,当树高到达 13 6m后 ,微纤丝角又开始增大。微纤丝角在株内纵向变异规律也可用多项式方程来描述 (R2=0 6 16 )。本研究结果可为杨树无性系的早期选育和杨树人工林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6年生美洲黑杨无性系366、370,I—69的S2层微纤丝角(MFA)进行了研究。MFA在不同无性系间,同一年轮的不同高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胸高部位径向变异不显著。同一年轮的MFA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径向,MFA有从髓心向外逐渐减小的趋势。从无性系平均看,三无性系MFA的大小次序为366<370<I—69。  相似文献   

14.
纤丝角对云杉属木材声振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了 7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云杉属木材及 1种作对比用的美国产西加云杉木材试件 ,考察了次生壁S2 层纤丝角对木材声振动特性参数的影响 ,云杉属木材次生壁纤丝角在 9°~ 1 3°木材声振动特性可达最佳  相似文献   

15.
白桦天然种群木材纤维性状、微纤丝角和基本密度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5个地区的白桦天然种群为材料,对其木材纤维形态性状、微纤丝角和基本密度在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变异及性状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桦木材纤维长度在种群间差异不显著,而木材纤维宽度、长宽比、微纤丝角和木材基本密度种群间差异非常显著;白桦木材纤维长度和宽度频率基本呈正态分布,木材纤维长度分布绝大部分在800~1200mm,纤维宽度分布主要在15.00~21.00μm;白桦木材纤维长度和宽度从髓心向外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达到最大值后增加缓慢。汪清、帽儿山、金山屯和塔河种群的白桦基本密度径向变异曲线与纤维长度相似,呈先上升后平缓趋势;新宾种群的白桦基本密度随树龄增加的径向变化不大,一直处在低值水平。各种群木材微纤丝角度由髓心向外逐渐变小,后趋于平缓。以上结果将为今后白桦纸浆用材林培育和现有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