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Nit硝酸还原酶缺陷型突变体技术,共得到棉花黄萎病菌Nit突变体301个,其中A型155个,B型97个,C型29个。共检测到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11株,除以前报道的6株外,发现了5个新菌株。针刺接种后,在棉株上均引起典型的落叶型症状。通过聚丙烯酰受凝胶电泳比较落叶型和非落叶型的8个代表菌株的蛋白质电泳图谱的差异,发现在浓度为7.5%的凝胶中,落叶型菌株有两条特异性的蛋白,其迁移率分别为Rf5=0.135,Rf9=0.405。用非落叶型菌株DF4、落叶型菌株SY12菌体的可溶性蛋白制备获得两个抗血清。用间接ELISA法检测,即能区分棉花黄萎病菌的立枯、枯萎、炭疽病菌,落叶型和非落叶型黄萎病菌均呈阳性反应,但落叶型黄萎病菌的OD值高于非落叶型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2.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主要依靠土壤和种子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近年来,由阿拉山口口岸进口棉短绒量不断增加,2008年口岸进口棉短绒货量为3.8153947万t,大部分棉短绒都含有大量的棉籽,可能携带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vasinfectum(Atk.)Snyder&Hansen)和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K leb)。为保护新疆及我国棉花产业安全,防止棉花枯、黄萎病菌随进口棉短绒中棉籽传入,对进口棉短绒中棉籽是否携带棉花枯黄萎病菌进行了检验。结果,只在进口棉短绒中棉籽上检测到棉花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vasinfectum(Atk.)Snyder & Hansen),未检出棉花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棉花黄萎病发生严重 ,重病田病株率高达 95 %以上。目前生产上缺少抗病品种 ,防治方法不健全 ,田间防治效果不理想 ,生产上急需新的防治措施。随着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 ,诱导抗病性研究日益被人们重视。本研究从诱导抗病性原理出发 ,旨在探索能够有效激发、诱导棉花抗黄萎病的因子 ,并取得一些结果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材料 棉种为中棉 1 6 ;棉花黄萎病菌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由本室分离鉴定。1 .2 激发子的制备 将棉花黄萎病菌在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 ,5℃下恒温振荡培养两周后 ,滤纸过滤 ,滤…  相似文献   

4.
邓贻鉴 《植物检疫》1993,7(2):146-147
为什么棉花枯、黄萎病应从国家规定的对内植物检疫对象中除名呢?理由有三条。 1 传播蔓延时间长,受害面积大自从30年代随引进美棉种传入我国以后,一直传播蔓延至今,已有50多年了。先在种植美棉的局部地区,如江苏南通、启东、南京;上海;陕西泾阳、三原、渭  相似文献   

5.
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主要植棉省落叶型菌系的致病力差异,选用4个抗性不同的陆地棉品种银瑞361、豫棉21、冀棉228和冀棉11作为鉴别品种,在温室可控条件下,采用苗期移苗蘸根接种法,对不同植棉省32个落叶型黄萎病菌的致病性进行了测定,并根据供试菌系在鉴别品种上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析。苗期接种14 d后,抗、感品种间的病情指数差异较大,是落叶型菌系病情指数调查的合适时间。32个落叶型菌系致病力差异显著,可分为3个类型。第Ⅰ类型只有1个菌系,致病力弱;第Ⅱ类型菌系占供试菌系的62.5%,平均病情指数为36.8,致病力中等;第Ⅲ类型菌系占供试菌系34.4%,平均病情指数52.7,致病力较强,4个鉴别品种均表现感病。研究表明来源于不同植棉省菌系的平均致病力有一定差异,且来源于同一植棉省的落叶型菌系可归属于不同的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6.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鉴定新疆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莉  段维军  李国英  宋蓓 《植物检疫》2004,18(5):266-268
用一对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的特异性引物D1和D2进行PCR扩增,对于落叶型黄萎病菌,该对引物可特异性地扩增产生一段550bp的产物,而非落叶型黄萎病菌则不能被扩增.供试的35个新疆黄萎菌系中,有3个菌系扩增出550bp大小的落叶型黄萎病菌特异性片段,表明目前新疆已存在落叶型黄萎病菌,用此技术可快速、准确地检疫和鉴定落叶型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7.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的纯化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用凝集素伴刀豆球蛋白(ConA)做配基的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纯化了毒素物质。分析证明病菌产生的毒素物质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中蛋白质和糖的含量分别为85.26%和14.74%,每毫升纯化毒素中含蛋白质1.04mg、糖0.18mg。蛋白质中含17种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占总量的18.4%,碱性氨基酸占8.3%。#br#纯化毒素糖蛋白具有明显的特性:对棉苗具有强烈地致萎作用,用病菌人工接种表现出同样的症状;在高离子浓度下毒素被降解,低离子浓度下,出现白色沉淀,致萎力减弱;经木瓜蛋白酶、a-淀粉酶、6NHCl水解后,对棉苗的致萎力分别降低7%、57%和93%。  相似文献   

8.
分离土壤棉花黄萎病菌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土壤检测稀释法、水筛法和不同土样接种量,对5种土壤浸提液改良培养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筛法对土壤棉花黄萎病菌的检测效果优于稀释法,其菌落检测数增加4~10倍。培养基每皿0.25 g土样接种量的检测效果高于0.5 g和1g。5种测试培养基中,培养基D对分离土壤棉花黄萎病菌的选择性表现最好,其土壤接种体检测回收率达63.5%~83.3%.培养基D的组份为:土壤浸提液25 ml,KH2PO4 1.5 g,K2HPO4 4 g,尿酸钠0.2 g,半乳糖醛酸钠(果胶)1g,山梨糖1g,Dox盐2 ml,Tergitol NP-101ml,PCNB0.1g,琼脂17g,蒸馏水1000 ml,pH6.4~6.7。每1000ml融化培养基倒皿前加抗菌素液50 ml (含氯霉素0.05 g,链霉素0.05 g,青霉素-G盐0.05 g)。  相似文献   

9.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d.) T-9、SS4、VD-8、VD-5等4个菌株的毒素(VD-toxins)处理棉苗,发现各菌株的毒素都能使棉苗体内脱落酸(ABA)的含量增加,其中以T-9菌株毒素的影响最明显。各菌株毒素均可增加棉苗叶片的气孔抗性和提高叶片细胞的离子渗透率3-4倍。毒素对棉苗叶片的游离原生质体具有30-50%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10.
利用棉花体内非致病镰刀菌防治棉花黄萎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棉花铃内部分离到两株镰刀菌VL-1和VL-2。平板对峙法表明,VL-1和VL-2生长速度快,通过空间竞争和营养有效地抑制黄萎病的生长;并且能够抑制棉花黄萎菌微菌核的产生。温室生测结果表明,VL-1和VL-2对棉花黄萎病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87.9%和66.4%。安全性测试证明,这两株镰刀菌在棉花整个生育过程中不造成棉花的伤害,是非致病性镰刀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棉田第一次黄萎病高峰时,VL-1和VL-2对黄萎病的防效较理想,分别为51.5%和45.4%。  相似文献   

11.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营养体亲和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毁灭性病害。依据其对不同寄主品种致病力的强弱,可被划分为强致病力的落叶型、中度致病力非落叶型(或混合型)和弱致病力非落叶型3种致病类群。而依据不能利用硝酸盐的营养突变体(nit mutants)间亲和性,又可将其划分为多个不同的营养体亲和群(VCGs),其中我国的棉花黄萎病菌可归为2个VCGs,分别对应于落叶型和非落叶型(包括中度致病力和弱致病力)类群,即VCGs群与生物学测定得致病力类群间存在着相关性,测定VCGs可作为鉴定强致病力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一种稳定可靠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大丽轮枝菌的快速分子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是引起棉花黄萎病的土传病害病原真菌。快速及时地检测出大丽轮枝菌,对棉花黄萎病的早期预警及后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技术对已报道大丽轮枝菌的检测引物进行验证、筛选和改进,获得1对改进的特异性PCR引物VDS-F/VDS-R。在优化的反应体系与扩增条件下,能特异性地从大丽轮枝菌基因组扩增出l条约520 bp的产物条带,检测灵敏度达到10~(-2)ng/μL;利用该引物可特异性地从含有大丽轮枝菌的土壤及棉花植株组织中检测出病原菌;采用巢氏PCR法对人工病土的检测灵敏度达到了10个孢子/g土。表明本引物的PCR检测体系可用于棉花黄萎病的早期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3.
棉田黄萎病菌致病型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棉国.控制该病的猖獗危害,已成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1].利用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对棉黄萎病菌的选择作用,从棉田中分离获得不同的黄萎病菌菌系,在温室中采用2个抗病性差异明显的品种对其致病力进行测定,以明确同一块棉田是否存在不同致病力菌系.  相似文献   

14.
棉花黄萎病菌同工酶电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性的危险性病害,也是遍布我国棉花产区的重要病害。经鉴定我国棉花黄萎病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棉花黄萎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对此国内外学者各持不同观点。本文根据棉花黄萎病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酯酶电泳图谱,分析了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理分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25种中草药提取物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为供试菌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5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25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中,花椒、黄柏和木香的抑菌作用最好,抑制率分别为59.30%、48.29%和45.54%。同时,这3种中草药的乙醇提取物抑菌活性均显著高于石油醚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在室内毒力测定中,花椒、黄柏和木香的乙醇提取物对供试菌株的EC_(50)分别为3.74,13.98和17.02 mg/mL。  相似文献   

16.
用棉花黄萎病菌毒素检测棉花抗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棉花黄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毒素,检测二叶期棉花苗的致萎反应,经1989-1990年两年的120个棉花品种和品系的室内毒素检测,其致萎度和田间病圃鉴定调查的病情指数之间呈正相关,1989年的r=0.498~(**):1990年的r=0.725~(**),两年均达1%的极显著相关,说明在室内用病菌毒素检测棉苗的致萎度,能够反应棉花在田间病圃内的抗病或感病程度。  相似文献   

17.
用棉花黄萎病菌毒素检测棉花抗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棉花黄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毒素,检测二叶期棉花苗的致萎反应,经1989-1990年两年的120个棉花品种和品系的室内毒素检测,其致萎度和田间病圃鉴定调查的病情指数之间呈正相关,1989年的r=0.498**:1990年的r=0.725**,两年均达1%的极显著相关,说明在室内用病菌毒素检测棉苗的致萎度,能够反应棉花在田间病圃内的抗病或感病程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ISSR指纹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来自我国12个省84个县(市)的棉花黄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存在5种不同的培养类型,其中,产生微菌核较多的B型菌株为优势类群,占72.9%。长江流域的菌株培养性状变异最大,新疆棉区的变异最小。致病力测定结果和ISSR指纹图谱均将167个单孢菌株划分为强、弱、中3个致病力类型,供试菌株的ISSR指纹图谱与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中等致病力类型菌株在我国占主导地位;强致病力类型的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弱致病力类型菌株主要分布在新疆和江苏。  相似文献   

19.
 棉花黄萎病是土传病害,缺乏有效的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20.
不同植棉省区落叶型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落叶型症状的棉花黄萎病对棉花生产的危害越来越大,为明确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分化特点,采用特异性分子标记方法,对我国10个主要植棉省区30个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和致病力进行了比较。落叶型黄萎病菌系在我国主要植棉省区已普遍存在,该菌系以菌核型为主,其微菌核呈放射状或环状。63.3%菌系的菌丝发达致密,其余菌系的菌丝较为疏松。落叶型黄萎病菌系之间的产孢量和致病力差异较大,产孢量变幅为3.7×107~18.8×107个孢子/mL;71.9%为强致病力菌系,25.0%为中等致病力。研究表明,不同植棉省区间落叶型黄萎病菌系的产孢量和致病力具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