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限制取食时间对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限食程度越高,茶尺蠖幼虫存活率越低,不论在茶叶或人工饲料上,幼虫忍耐饥饿的能力随龄期的增加而提高,适当限制取食可延长幼虫历或各龄龄期。  相似文献   

2.
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对寄主龄期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均匀设计研究了斜纹夜蛾侧沟茧蜂与斜纹夜蛾1龄末-2龄初幼虫、3龄幼虫和4龄幼虫共存系统中,寄生蜂对不同龄期幼虫的选择寄主作用,建立了3个龄期的3个龄期的幼虫被寄生量模型。根据模型,计算了寄生蜂对3个龄期幼虫寄生的选择系数。结果表明,斜纹夜蛾侧沟茧蜂能寄生斜纹夜蛾1-4龄幼虫,但当1龄末-2龄初幼虫、3龄幼虫和4龄幼虫同时存在时,该蜂偏爱寄生1龄末-2龄初幼虫,其次为3龄幼虫。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美斑潜蝇幼虫龄期的研究表明,南美斑潜蝇幼虫龄期可分为三龄,即初龄(一龄)幼虫口钩宽度27μm;二龄幼虫口钩宽度50μm;三龄幼虫口钩宽度70μm.研究同时表明,拉美斑潜蝇幼虫虫体大小与龄期无关,不能作为判断虫龄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城市黄杨绢野螟的生物学及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 (Walker)在四川南充年发生5代,以3龄幼虫越冬,各代幼虫多为6个龄期,部分有7个龄期。成虫弱趋光性,需补充营养,两性生殖,产卵多数成块状,少数散产。可采用人工捕捉法彻底清除越冬代以及第1代幼虫和蛹。  相似文献   

5.
幼虫龄期特征的划分是害虫预测预报的基本资料之一。据报导,鼎点金钢钻(Earias cupreovirdis Wik.)幼虫龄期取食蕾铃的极大多数为五龄。但对幼虫各龄期的区分特征很少报导。1979年8月中旬,我们在大丰县金墩公社工作期间,正遇金钢钻发生,在田间调查时,采集了大小不等的幼虫,室内测量其头宽、体长,应用统计分析方法来区分龄期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自然条件下,对松瘿小卷蛾幼虫的发育进度作系统调查,然后通过常规的数学分析方法,确定幼虫的龄数和龄期。测定的结果是,松瘿小卷蛾幼虫共7龄,各龄幼虫众数龄期分别为:Ⅰ龄38.25d,Ⅱ龄39.3d,Ⅲ龄32d,1d,Ⅳ龄35.24d,Ⅴ龄24.7d,Ⅵ龄238.36d(含越冬时间),Ⅶ龄29.8d。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金纹细蛾幼虫脱皮和头壳宽度的测量,测得幼虫龄期为5龄。1~5龄幼虫头壳宽(mm)分别为:0.17496±0.0096,0.237368±0.0057,0.28161±0.0026,0.312613±0.0029,0.377817±0.01;同时测量虫斑面积的大小,分析虫斑大小与龄期关系,1~5龄虫斑面积(mm2)范围分别是:0~9.42,11.775~54.95,42.39~119.32,51.025~146.8,51.025~149.15;且观察发现幼虫3龄前随着龄期的增长,虫斑在不断扩大,3龄后虫斑面积基本固定。因此,从虫斑外观特征上基本可以在田间鉴定金纹细蛾幼虫龄期。  相似文献   

8.
寄主龄期对菜蛾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被寄生时的龄期对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发育历期、结茧率及羽化雌蜂寄生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寄生于3龄小菜蛾幼虫的菜蛾绒茧蜂其卵—幼虫期的发育较寄生于2龄或4龄个体的要快,结茧率及羽化后雌蜂寄生能力要高,但寄生不同龄期寄主个体间的成蜂羽化率没有差异,表明小菜蛾3龄幼虫较2、4龄幼虫对菜蛾绒茧蜂的适合性要高.不同龄期被寄生的小菜蛾幼虫均有部分个体在寄生蜂幼虫成熟啮出前死亡,这种死亡在2龄、3龄时被寄生的个体中主要发生在幼虫期,而4龄幼虫被寄生的个体死亡发生期则逐渐向蛹期转移,4龄第三天被寄生的小菜蛾蛹期死亡率达62.5%,表明小菜蛾4龄幼虫对菜蛾绒茧蜂的适合性随年龄增加迅速下降.文中还讨论了寄主龄期适合性与该蜂产卵选择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系统采样和野外饲养的方法,同杨干透翅蛾幼虫有8个龄期,用零点标记法研究了幼虫的生长进度;同时通过野外取样调查,观察了不同年群幼虫间的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10.
烟青虫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1997年在云南省红河烟区弥勒县的烤烟大田设置尼龙纱网养虫室,自然条件下连续饲养烟青虫Heliothis assulta(Guene),系统观察各虫态历期、幼虫龄期、取食量及体色变化,幼虫化蛹龄期及成虫羽化、产卵等.结果表明,烟青虫1年发生4~5代,各代均有5龄和6龄幼虫化蛹,5龄幼虫化蛹占60%以上;1龄幼虫历期比2龄历期长,3龄以后龄期增长,末龄(5龄或6龄)幼虫龄期最长;5龄化蛹的幼虫平均历期比6龄化蛹的短;无论5龄或6龄化蛹,3龄以后食量剧增,5~6龄的取食量为1~4龄取食量的1倍以上;幼虫体色多变,1龄幼虫均为红褐色,2~6龄体色变化无规律可循,第2代以后体色有随世代增加而加深的趋向;成虫产卵量与补充营养关系密切,补充营养充足时,每雌可产卵600~900粒,一般情况产400~500粒,未交配雌虫也会产卵,但卵不能孵化.根据观察结果提出了防治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在云南早春和晚秋昼夜温差大,且平均气温较低的自然温度条件下饲养家蚕的可行性,以现行家蚕品种菁松×皓月正反交为材料,参照自然气象数据设置变温(13~28℃)饲养条件,以家蚕恒温(26~27℃)饲养为对照,研究变温条件下家蚕幼虫的发育情况及健康性、产茧量、茧丝质量等生产性能表现。结果表明:变温处理家蚕幼虫行为随温度变化表现不一,在较低温度时不活泼、食桑缓慢或停止活动,偶尔有个体出现轻微吐液现象;随温度升高,家蚕幼虫逐渐恢复活跃性和取食速度,吐液现象消失,能完成蜕皮、老熟结茧等生命活动。变温处理各个龄期较恒温处理长1~2d,全龄经过时间延长约10d;13~28℃变温处理对家蚕健康性、产茧量、茧丝质量等均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光周期对莲草直胸跳甲幼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光周期对莲草直胸跳甲幼虫的影响,调查了恒温条件下9种不同光周期组合(D∶D,L∶D=2∶22,L∶D=4∶20,L∶D=8∶16,L∶D=16∶8,L∶D=20∶4,L∶D=22∶2,L∶L,CK)对莲草直胸跳甲幼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的发育历期和蛹期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光周期对幼虫的发育历期影响显著,当光周期中的光照时数为0~16h时,1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其发育整体程度除L∶D=8∶16、L∶D=20∶4、L∶L外,均随光周期中光期时数的增加而提高。除L∶D=20∶4外,其它光周期对2龄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均较弱,对2龄幼虫发育进度的影响基本一致。幼虫的存活率随光周期的光照时数的增加而提高,但在L∶D=8∶16和L∶L却相对较低。除L∶D=4∶20,其它光周期对化蛹率影响均较弱,对化蛹历期无显著影响。光周期并不能完全使幼虫停滞发育,对其蛹期发育影响较小,适当延长光周期的光照时数可提高幼虫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茶毛虫(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是我国茶树主要害虫之一.本文测定了幼虫取食量、取食嫩叶和成叶的比例,并进行人工摘除成叶模拟茶毛虫取食成叶对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茶毛虫幼虫的平均取食量为1468.9mg,第1、2、3代幼虫取食嫩叶占取食总量的比例分别为67.23%、58.96%、64.92%;根据防治费用、茶叶产量、茶叶价格、幼虫存活率和防治效果的调查,每公顷年产干茶2250kg的茶园,第1、2、3代茶毛虫的防治指标分别为91400、320700、163900头hm-2;每公顷年产干茶1500kg的茶园,第1、2、3代茶毛虫的防治指标分别为73100、256600、131100头hm-2.  相似文献   

14.
呋喃虫酰肼对舞毒蛾生长发育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揭示呋喃虫酰肼对舞毒蛾的杀虫活性,分别采用叶片药膜法、质量法和酶活性测定法研究了呋喃虫酰肼对舞毒蛾幼虫的毒力、对舞毒蛾食物利用以及对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呋喃虫酰肼对舞毒蛾幼虫24 h致死中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3龄0.369 mg/L和5龄0.842 mg/L。用LC10和LC30剂量呋喃虫酰肼连续处理3龄幼虫后,其发育时间均明显延长,幼虫的成活率明显降低;其幼虫相对生长率(RGR)、相对取食量(RCR)、食物利用率(ECI)和食物转化率(ECD)均显著低于对照。舞毒蛾3龄和5龄幼虫经LC50剂量呋喃虫酰肼处理后,其体内的酚氧化酶(PO)、过氧化氢酶(CAT)、几丁质酶和5龄幼虫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均表现为先激活后抑制再激活的作用;3龄和5龄幼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现为先激活后抑制的作用;3龄幼虫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则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呋喃虫酰肼通过影响舞毒蛾生长发育、食物利用及幼虫体内保护酶的活性,表现其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5.
茭白田二化螟越冬代幼虫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茭白田二化螟越冬代幼虫的种群年龄结构、幼虫存活率以及它们在茭白残株上的分布情况,并对其冬后取食行为和化蛹动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二化螟越冬代幼虫龄期极不一致,幼虫存活率为78.62%;越冬幼虫大多身体蜷缩成半圆形或圆形,位于离泥土面0~5 cm的茭白苔管处;4~6龄越冬幼虫均有取食现象,且不同龄期幼虫取食比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未取食的个体化蛹进度快于取食个体,未取食个体以4龄幼虫的化蛹时间较早。  相似文献   

16.
杞柳瘿蚊形态特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杞柳瘿蚊(Rhbdophaga SP)的形态特征。[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对安徽省霍邱县沿淮环湖区域杞柳瘿蚊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对幼虫和蛹分别进行了龄期和历期的划分。[结果]对杞柳瘿蚊各虫态(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分级特征作出了细致描述。根据幼虫的发育和蜕皮次数,确定幼虫有3龄(1、2、3龄),其形态、大小差异变化较大;蛹为裸蛹,根据其发育可分为前期、初期、中期、后期4个阶段。[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杞柳瘿蚊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茶尺蠖幼虫在茶叶和人工饲料上的取食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茶尺蠖五龄幼虫的取食活动是不连续的,在室内无昼夜节律。此文对取食行为作了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区分出两种类型的取食间隔,证明了取食的开始与终止不是随机的,并提出了取食行为的动机模型,以解释取食行为和与之相关的的某些行为的发生。幼虫在人工饲料上与在茶叶上的取食行为表现出相似的时间模式,但在一些具体的指标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旋幽夜蛾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偏好和种群适合度,为旋幽夜蛾的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罩笼试验和室内饲养试验,调查产卵选择率、幼虫取食选择率、生长发育指标和种群参数。【结果】旋幽夜蛾成虫产卵选择率为灰藜>棉花>甜菜>白菜,幼虫取食选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甜菜>白菜>灰藜>棉花。参试4种寄主植物的幼虫历期由长到短为棉花>甜菜>白菜>灰藜,蛹历期为棉花>甜菜>灰藜>白菜。饲喂白菜、棉花比饲喂灰藜、甜菜的蛹质量稍重。饲喂4种寄主植物的孵化率为81.97%~87.26%,饲喂灰藜的幼虫存活率最高,为82.93%,饲喂棉花的幼虫存活率最低,为22.50%,饲喂棉花的蛹存活率最高,为100.00%,饲喂甜菜的蛹存活率最低,为82.36%,饲喂灰藜的羽化率最高,为91.36%,饲喂甜菜的羽化率最低,为71.38%。饲喂白菜的产卵量最高,为367.30粒/雌,饲喂棉花的产卵量最低,为274.70粒/雌。【结论】棉花、白菜、甜菜、灰藜均可作为旋幽夜蛾的寄主。灰藜、白菜、甜菜均为旋幽夜蛾的适宜寄主。灰藜是旋幽夜蛾最偏好选择产卵的寄主,甜菜、白菜是幼虫最偏好取食的寄主,旋幽夜蛾对寄主的产卵选择偏好与取食选择偏好存在差异。参试4种寄主饲喂旋幽夜蛾,各寄主间对卵历期、成虫历期和繁殖力、卵孵化率无显著影响,但对其幼虫历期、蛹历期、世代历期、幼虫存活率、蛹存活率、羽化率、蛹重存在显著影响,旋幽夜蛾对参试4种寄主植物的适合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用经不同浓度离体纯茶多酚处理的同品种菊叶分别饲育茶尺蠖幼虫,结果证实茶多酚对茶尺蠖幼虫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且随茶多酚浓度和茶尺蠖幼虫单位时间内取食茶多酚的增加而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天幕毛虫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所取得的数据结果表明,天幕毛虫幼虫共分6龄;卵寄生率为5%;室内饲养全幼期死亡率为100%;感染病毒是幼虫死亡的主要原因。自然生态因子影响幼虫的存活,以1~2龄幼虫死亡率最高,占全幼期死亡率的91.9%。试验的温湿度对出壳率无显著影响。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高寿命短,存活率低。各龄幼虫发育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相对湿度在40.0~92.0%之间是幼虫生活的适宜湿度范围,1~4龄幼虫发育历期与湿度呈显著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