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蟹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共有蟹类51种,隶属于10科24属,以热带暖水性种类为主,属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区系中的南中国—东南亚海区;这些蟹类可分为3个生态类群———高温广盐生态类群、广温广盐生态类群和高温高盐生态类群;依据P inkas判定,优势种为银光梭子蟹、红星梭子蟹、锈斑蟳、香港蟳、逍遥馒头蟹、武士蟳、直额蟳、威迪梭子蟹;优势种类渔获率(2.99 kg/h)占蟹类总渔获率(3.66kg/h)的81.69%;经济蟹类为红星梭子蟹、锈斑蟳、武士蟳、三疣梭子蟹、日本蟳、拥剑梭子蟹、远海梭子蟹,均属梭子蟹科种类,经济种类渔获率(2.37 kg/h)占蟹类总渔获率(3.66 kg/h)的64.75%;蟹类资源密度为97.47 kg/km2,经济蟹类资源密度为63.20 kg/km2。蟹类资源密度区域分布以D断面最高(125.60 kg/km2),C断面最低(70.93 kg/km2);蟹类资源密度季节分布以秋季最高(181.60 kg/km2),冬季最低(50.13 kg/km2)。蟹类密集区为1060 m深水域,尤以10 m深附近水域分布最多,达222.13kg/km2,其数量分布趋势大致与水深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蟹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共有蟹类51种,隶属于10科24属,以热带暖水性种类为主,属于印度洋一西太平洋区系中的南中国一东南亚海区;这些蟹类可分为3个生态类群——高温广盐生态类群、广温广盐生态类群和高温高盐生态类群;依据Pinkas判定,优势种为银光梭子蟹、红星梭子蟹、锈斑蝎、香港婚、逍遥馒头蟹、武士蜉、直额蟳、威迪梭子蟹;优势种类渔获率(2.99kg/h)占蟹类总渔获率(3.66kg/h)的81.69%;经济蟹类为红星梭子蟹、锈斑蜉、武士蝎、三疣梭子蟹、日本蝇、拥剑梭子蟹、远海梭子蟹,均属梭子蟹科种类,经济种类渔获率(2.37kg/h)占蟹类总渔获率(3.66kg/h)的64.75%;蟹类资源密度为97.47kg/km^2,经济蟹类资源密度为63.20kg/km^2。蟹类资源密度区域分布以D断面最高(125.60kg/km^2),C断面最低(70.93kg/km^2);蟹类资源密度季节分布以秋季最高(181.60kg/km2),冬季最低(50.13kg/km^2)。蟹类密集区为10-60m深水域,尤以10m深附近水域分布最多,达222.13kg/km。,其数量分布趋势大致与水深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6年-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季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区甲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的分布.结果表明,甲壳类有99种,分隶于2目22科46属,其中虾类32种,蟹类51种,虾蛄类16种;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类为主,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系.优势种为口虾蛄、黑斑口虾蛄、红星梭子蟹、锈斑蟳、银光棱子蟹、逍遥馒头蟹、猛虾蛄、宽突赤虾、武士蟳、香港蟳、长叉口虾蛄;渔获率B断面最高(7.94 kg/h),C断面最低(4.94 kg/h);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最高(10.31 kg/h),冬季最低(4.05 kg/h);平均渔获率为6.54 kg/h,其中:虾类渔获率0.88 kg/h,占13.46%,蟹类渔获率3.68 kg/h,占56.27%,虾蛄类渔获率1.98 kg/h,占30.27%;甲壳类60 m以浅水域分布较多,并密集分布于10~20 m水深处;平均资源密度为87.20 kg/km2,资源密度秋季最高(137.47 kg/km2),冬季最低(54.00 kg/km2).  相似文献   

4.
圆尾肖蛸在山东鲁东南日照沿海地区1年发生1代,以不同的若蛛在枯枝落叶、杂草丛、翘皮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出蛰,7月上旬分别发育至成蛛并交配,8月下旬开始产卵、孵化,11月上旬开始越冬。平均卵期7.6 d,若蛛期316.25 d,成蛛期78.88 d。圆尾肖蛸是多种害虫的重要天敌。封山育林和严禁烧荒、使用化学农药是保护成若蛛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浙江北部沿海长蛸生态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6.
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对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了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调查分春(4-6月)、夏(7-9月)、秋(10-12月)、冬(12-2月)4个季节,每个季节都进行全海域的大面积定点调查,共采获科鱼类31种,分隶属于11属。通过对渔获种类组成和渔获率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水深以及昼夜变化等的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区的渔获率最高,粤东海区最低,并由西往东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夏、冬季科鱼类的渔获率较高,而春、秋季较低;渔获率沿水深梯度的变化为≤100m水深海域沿水深的增加而增加,>100m水深海域随水深的增加而下降,以80~100m海域的渔获率相对较高;午夜的渔获率最低,14时最高。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鯵科鱼类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对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了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调查分春(4-6月)、夏(7-9月)、秋(10-12月)、冬(12-2月)4个季节,每个季节都进行全海域的大面积定点调查,共采获鲹科鱼类31种,分隶属于11属.通过对渔获种类组成和渔获率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水深以及昼夜变化等的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区的渔获率最高,粤东海区最低,并由西往东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夏、冬季鲹科鱼类的渔获率较高,而春、秋季较低;渔获率沿水深梯度的变化为≤100m水深海域沿水深的增加而增加,>100m水深海域随水深的增加而下降,以80~100m海域的渔获率相对较高;午夜的渔获率最低,14时最高.  相似文献   

8.
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对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了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调查分春(4-6月)、夏(7-9月)、秋(10-12月)、冬(12-2月)4个季节,每个季节都进行全海域的大面积定点调查,共采获科鱼类31种,分隶属于11属。通过对渔获种类组成和渔获率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水深以及昼夜变化等的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区的渔获率最高,粤东海区最低,并由西往东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夏、冬季科鱼类的渔获率较高,而春、秋季较低;渔获率沿水深梯度的变化为≤100m水深海域沿水深的增加而增加,>100m水深海域随水深的增加而下降,以80~100m海域的渔获率相对较高;午夜的渔获率最低,14时最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传统的系统形态解剖学方法对短蛸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进行观察,并描述、绘图.结果表明,短蛸中枢神经系统由围绕着食道的脑神经节、足神经节和脏神经节组成,周围神经系统可见口球神经节、视神经节、胃神经节、鳃神经节、外套神经节和脑神经索;短蛸的消化管从前到后包括口、口球、食道、嗉囊、胃、胃盲囊、肠、直肠、肛门,消化腺包括1个肝脏及前唾液腺、后唾液腺和胰脏各1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福建海域短蛸性腺基本营养成分。[方法]以福建海域的短蛸为研究对象,对其雌雄性腺分别进行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分分析与评价。[结果]雌性性腺的粗蛋白、粗脂肪、粗多糖含量分别为73.40%、6.72%、8.14%,雄性性腺中分别为75.70%、11.96%、2.38%;氨基酸分析表明必需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含量雌性中分别为25.71%和15.05%,雄性中分别为20.29%和10.60%。牛磺酸、亮氨酸、赖氨酸在雌性性腺组织中含量分别为6.87%、5.26%和2.51%,雄性中分别为4.66%、4.55%和4.26%,与同类的水产生物相比,均含量比较高。[结论]短蛸性腺是优质的蛋白质源和天然牛磺酸源,具有开发成保健食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6-2007年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调查共采获鱼类262种,隶属于20目102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66种;夏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161种和155种;春季最少,为135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分别为粤西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东南沿岸群落(群落Ⅱ)、海南岛东部深海群落(群落Ⅲ)、过渡群落(群落Ⅳ)和混合群落(群落Ⅴ).ANOSIM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47-0.939,P<0.001).鱼类群落格局的变化与海流和水深关系密切,有较明显的沿水深梯度分布的规律.咸淡水鱼类在雷州半岛东部的冷涡区域,形成群落Ⅰ;南海暖流控制区域内的深海鱼类,形成群落Ⅲ;在南海暖流最为强劲的冬季,研究区域内大部分鱼类集结为混合性群落Ⅴ;琼东南沿岸的上升流区内形成群落Ⅱ;沿岸流强劲的夏、秋季,在沿岸流和上升流交汇处,形成过渡性群落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福建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一例华南虎幼虎急性死亡病例的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圈养华南虎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无菌采取死亡幼虎的肺、肝、脾、肠道等组织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16SrRNA PCR扩增结果进行病菌鉴定;并对该分离菌进行16S rRNA系统进化分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PCR鉴定、药敏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从幼虎肝脏及肠道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大肠杆菌(E.coli),命名为FJ/Tiger2016。16SrRNA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分离菌与大肠杆菌人源分离株(NZCP016497)、鼠源分离株(NZMBNX01000003)、鸭源分离株(EF620926)及禽源分离株(AB272358)的遗传距离较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遗传分支,其中与禽源分离株(AB272358)的同源性高达99.7%。PCR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对选用的15种抗菌药均表现敏感。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经腹腔接种时该菌株对试验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小鼠攻毒后5h内全部死亡。病理剖检及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死亡小鼠的心脏、肝脏和脾脏等多个重要组织器官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病理损伤,而经灌胃接种时试验小鼠均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含有10种毒力基因,暗示其可能具有很强的致病性。【结论】从死亡幼虎肝脏及肠道组织中分离到1株具有较强致病力、肠道外致病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表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已对我国圈养华南虎造成了一定威胁,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被广泛用于研究类头足类渔业生物、生态学。根据我国灯光罩网渔船2016年1—3月和2017年1—3月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18尾鸢乌贼样本,研究了鸢乌贼角质颚的外部形态生长特性。主成分分析表明,鸢乌贼的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翼长(UWL)、上侧壁长(ULW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下翼长(LWL)和下侧壁长(LLWL)可以作为鸢乌贼角质颚外形变化的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UHL、LWL与胴长的生长关系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其余参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体质量间的生长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AIC分析表明:除LLWL和雄性个体的UHL与胴长的关系最适合用线性方程表示外,其余均最适用指数方程表示;雌性个体所有外形参数与体质量的生长关系均最适合用对数函数表示,而雄性个体除UCL和UWL最适合用指数函数表示外,其余均最适合用线性方程表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与菌株对榕母管蓟马毒力的相关性,为榕母管蓟马优质高效生防菌株的初步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室内观察蜡蚧轮枝菌V07、V16063、V3450和Vp28 4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其对榕母管蓟马成虫的毒力,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4株蜡蚧轮枝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异同,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均很高,但V3450菌株生长速度最快,孢子GT50最短;V16063和Vp28菌株生长速度较快,孢子GT50较短;V07菌株生长速度最慢,孢子GT50最长。榕母管蓟马成虫受供试菌株侵染后的死亡趋势均随菌剂浓度升高和侵染时间延长而上升,但不同菌剂中的变幅则明显不同,侵染致死效果依次为V3450V16063Vp28V07,LT50依次为V3450V16063Vp28V07。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菌株生长速度和孢子GT50对累计校正死亡率和LT50的作用均达显著水平。【结论】在供试菌株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均很高时,菌株生长速度和孢子GT50可作为评判蜡蚧轮枝菌对榕母管蓟马毒力大小的初筛指标。  相似文献   

15.
鱼类耳石外部形态变化与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2017年9月—2018年3月间在东、黄海外海采集的335尾蓝点马鲛样本,以耳石长、耳石宽、背长、背宽、腹喙长和基叶长为基本形态学参数,运用函数拟合、方差分析及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蓝点马鲛耳石与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蓝点马鲛耳石呈乳白色,近似长方形,背面外凸、正面内凹,外部有较多突起的小齿,呈锯齿状,整体弯曲呈现瓦状。左右矢耳石没有显著性差异。蓝点马鲛耳石质量及6项形态参数指标均与叉长有着显著的关联,均为幂函数拟合结果最优。随着蓝点马鲛生长,该鱼耳石形态特征随叉长变化差异显著,耳石的总长度不断增加,而背区和腹区不断向耳石中心缩小,后区长度增加,翼长也不断增加,总体上呈现纵向缩小,横向增长的趋势且在350~400 mm时的生长与其他叉长组有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东黄海鲐鱼渔业资源租金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资源租金是自然资源价值的表现形式,合理收取资源租金既可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为渔业资源再生产提供必要的资本。以生物经济模型为基础,以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处所获得的资源租金作为参考,估算2008年东黄海鲐鱼渔业资源租金状况。研究认为,2008年东黄海鲐鱼资源的全部价值为373.03百万元,其所捕捞的渔获价值为179.70百万元, MSY时的资源价值为157.89百万元。同时,随着鲐鱼的繁殖生长,平均每年渔获可增加的经济价值为13.81百万元,渔业净利润为9.81百万元。以2008年中日韩3国近海鲐鱼的生产数据和经济数据为基准,累计5年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144.63万吨和4.04亿元,累计10年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309.5万吨和12.67亿元,累计20年的利润636.87万吨和30.44亿元。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对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管理实行改革,通过收取资源租金的形式来降低捕捞强度,这不仅可以确保近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体现了资源所有者的权益,研究结果对促进我国近海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采自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的一株白色多孔菌DKJ进行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究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分析比较其菌丝体和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及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为奶油栓孔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采集的多孔菌株DKJ进行鉴定;基于ITS1、5.8S、ITS2序列长度、GC含量和变异情况,对其遗传差异进行分析;以其菌丝生长速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筛选菌丝体最适生长条件;测定其菌丝体和子实体水提物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及对铁离子的还原能力,评价奶油栓孔菌的抗氧化活性;测定奶油栓孔菌菌丝体和子实体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评价其抑菌活性。【结果】形态学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表明,该白色多孔菌为奶油栓孔菌(Trametes lactinea),不同地域奶油栓孔菌ITS1、5.8S、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165~233,158,187~198 bp; GC含量分别为46.77%~52.00%,46.20%~47.47%,50.76%~53.48%;ITS1-5.8S-ITS2序列总变异率为6.44%,表明其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奶油栓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条件为:以蔗糖为碳源,酵母浸粉为氮源,pH=5,培养温度35℃。奶油栓孔菌菌丝体和子实体水提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质量浓度4 mg/mL的菌丝体水提物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99.05%,41.30%和82.09%,对铁离子的还原能力为211.90μmol/L,均显著强于子实体时期。奶油栓孔菌菌丝体和子实体乙酸乙酯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质量浓度15 mg/mL的子实体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均优于菌丝体。【结论】奶油栓孔菌在自然界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其菌丝体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强于子实体,而子实体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强于菌丝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