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桐叶  王关禄  谢佩珠 《土壤》1961,4(4):24-26
要让水稻大面积高产,不仅要解决水稻生育过程中内部生命活动的矛盾,群体中个体与个体的矛盾,还要解决水稻生长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因而只看到土壤,看不到作物,研究土壤不针对作物生育的要求,其结果必然脱离农业生产;只看到作物,看不到土壤,研究作物高产的肥水措施,把土壤看作定数,必然不能因地制宜地贯彻"八字宪法",这样都难使水稻获得大面积均衡高产。  相似文献   

2.
栽培绿肥是培肥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北方种植绿肥也有悠久的历史,一千五百多年前生产实践证明绿豆作绿肥掩青肥效优于小豆、胡麻(芝麻).所以,绿豆、胡麻掩青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劳动农民培肥土壤的传统习惯.因这些绿肥种类均属粮油作物,而且必须在麦收后播种,与夏收夏种的农活繁忙发生矛盾.  相似文献   

3.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创新技术   总被引:44,自引:7,他引:44  
当前在我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餐饮具包装中存在着极大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开发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创新技术,以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对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创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方主要旱地作物需水量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论述了作物需水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模式,根据作物,土壤和气候资料,计算了中国北方主要旱地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甘薯和马铃薯的作物需水量,并对这些作物的需水规律与作物生长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辽西低山丘陵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辽西低山丘陵区坡地多、平地少的土地资源特点,以及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采取修建集流聚肥梯田、增施有机肥及秸秆覆盖等旱作节水技术措施,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含水量,缓解作物需水矛盾,但这些旱作节水技术措施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将它们与雨水集蓄工程、节水灌溉及抗旱保水剂应用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打破干旱对农作物生长的制约,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物有机肥通过3种途径减轻作物病害。一是肥料中的功能性微生物生长繁殖,在作物根际土壤微生态系统内形成优势种群,抑制其他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对部分有害病原菌产生拮抗作用,减少了有害微生物的危害机会。二是功能性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向作物根际土壤微生态系统内分泌各种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能够刺激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7.
延安市旱作梯田水分有效保持与高效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延安地区坡耕地上水土流失引发的水分亏缺和养分下降是影响作物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坡耕地的水分、养分是在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过程中流失掉的。梯田是坡地水土保持工程的重要措施,通过扩大梯田面积,加大农田投入,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粮食单产,是粮食生产潜力开发的主攻方向。因此,认为梯田是解决水土流失治理与粮食生产矛盾的结合点。通过对延安地区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以实现作物对有限水分高效利用为核心,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和挖掘作物抗旱节水潜力二者同时并举,传统旱作技术与新技术、新方法有机结合,以品种改良、土壤培肥、覆盖栽培与抗旱节水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旱作梯田水分有效保持与高效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8.
甘薯钾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选用高养分效率品种,是当今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长期以来,增施化肥使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如化肥流失加重,环境恶化和投入效率下降.如何保持作物持续高产,提高投入效率和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新课题.而筛选和利用养分高效作物基因型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1,2].  相似文献   

9.
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与作物水分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对我国不同类型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与作物生产力关系的网络研究,探讨了我国主要类型地区小麦、玉米、大豆等几种主要作物的菡散耗水和需水规律、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水分生产函数,获得这些地区主要作物耗水需水特征及小麦水分生产函数。结果表明,在不同生态系统优化结构模式中作物与水分关系均得到极大改善,节约了作物用水,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参考作物腾发量是制定灌溉用水计划、水量分配计划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精确预测可以提高灌溉预报的精度。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作物腾发量的各个气象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挑选出影响作物腾发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并以这些主要气象因子为输入向量,以参考作物腾发量为输出向量,建立作物腾发量与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实例证明,该方法简单可行,预测精度比较高,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11.
张莲生 《土壤》1960,3(8):31-31
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需要氮、磷、钾常量营养元素,还需要硼、铜、锰、锌、钼等元素,这几种元素因植物需要量很少,因而被称为微量元素。但是,并不因为作物对这些元素需要量少,就可忽视对它们的使用。正相反,作物缺少任何一种微量元素,就不能生长好,这种微量元素是不能用其他元素所代替的。  相似文献   

12.
介绍如何使用TechnoGIN计算浙江省浦江县作物营养因子的方法,通过对这些因子进行分析知道,按目前农业水平,要实现对应的产量目标,投入同样的营养,同一作物在不同土地单元营养过剩量并不相同;同一土地单元不同作物营养过剩量也各不相同,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的营养过剩相对较大,而旱作作物则表现为营养不足。不同作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淋溶和气化量也可以使用TechnoGIN计算。因此可以说TechnoGIN是用来计算农业营养得失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它的结果对指导农业生产和进行环境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耕作改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长期定位监测的基础上,研究了耕作改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改制后,肥料投入明显增加,养分平衡朝着有利于提高肥力的方向发展;因土、因作物进行配方施肥,并实行秸秆还田,则改制后土壤肥力能得到提高;合理耕作轮作,有利于解决地力矛盾和季节矛盾,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  相似文献   

14.
不同玉米基因型吸钾和耐低钾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植物对环境的遗传多样性,充分发掘优良基因型,筛选和利用吸钾能力强以及对土壤和肥料中钾利用效率高的作物品种,以适应低钾土壤条件,节约钾肥资源,缓解钾肥短缺矛盾[1 - 3].玉米是需钾量较多的作物,开展不同玉米基因型吸钾和耐低钾能力研究,挖掘玉米优良种质资源,以期为筛选吸钾能力强和耐低钾的玉米基因型,缓解我国钾肥不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按照 1985年食品安全条例中有关保护条款精神 ,美国制定了许多保护计划 ,其主要部分是耕种后保留土壤表面的作物残余物。在这些计划实施中 ,首先要搞清放牧对作物残余覆盖物有何影响。通过连续 3a分别对放牧和免耕后土壤表面作物覆盖率的实测 ,并与未放牧、无其它破坏因素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放牧使作物覆盖率平均减少 2 6 % ;放牧和耕作共同作用使作物残余覆盖率减少 37%。在计算类似土地的残余覆盖率时 ,由放牧引起的作物残余覆盖率降低量可用一个简单的放牧降低系数〔0 43%·hm2 / (d·t动物单位)〕来估算。  相似文献   

16.
玉米产量的变化能引起土地内部氮肥的变化。冬季谷类覆盖作物能吸收土壤中的残留氮,但吸收的能力却要部分地取决于作物在土壤中的生长条件。试验的目的是通过早作玉米后茬种植覆盖作物来获取适度的土壤生物量和氮累积量。在多个测量区中,小麦生物量的变化要大于氮的变化。在同一个土壤单元间的变化相似,大多数的变化是由于同一土壤单元内各区与低洼地区的位置关系不同而产生的。在这些低洼地区附近,适量的氮肥施入显得比利用覆盖作物减少氮的流失更加有效。而在高低洼地区较远的地区,利用覆盖作物吸收氮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可能更加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7.
袁朝良 《土壤》1958,1(3):7-8
细菌肥料就是将土壤中对农作物有益的细菌分离出来,经过人工的培养与繁殖,再重新旌到土壤中去,通过这些细菌的活动,能提高土壤肥力,帮助和刺激作物的生长发育,并能抑制土壤中某些对作物有害的微生物活动,免除作物的病害,这种人工的制品称为细菌肥料。  相似文献   

18.
作物模型与气候模型的连接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目前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大气模型与作物模型尺度差异问题,介绍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中气候模型与作物模型相连接的方法,即大气模型的降尺度和作物模型的升尺度连接,指出目前这些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各方法中常用方式如天气发生器、作物模型区域校正等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自10年前首次种植转基因植物以来,转基因作物已在全球得到大面积推广。这些转基因作物中绝大多数品种具有抗虫基因能够增强作物对靶标昆虫的抗性。同时转抗虫基因植物可能带来的生态安全和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鉴于此,本实验开展了转Bt-cry1Ab基因抗虫玉米花粉  相似文献   

20.
作物模型和遥感技术以各自独有的优势在作物生产监测、评估及未来预测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作物模型与遥感信息集成技术在大尺度、高精准的农业生产监测、评估与预测上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促进这些技术在区域尺度上的作物产量预测、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及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等方面更加广泛地应用,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系统归纳了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及中国作物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总结了当前主流的数据集成方法的原理、特点和不足,概述了作物模型与遥感信息集成技术的实际应用,探讨了提升数据集成精度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结果表明,国内外对于作物模型及其与遥感数据集成的研究与应用广泛而深入,利用同化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作物模型模拟精度,为作物模型实现区域尺度作物生长及产量评估、气候变化对产量影响、农田管理决策等提供技术支撑。作物模型模拟结果及遥感反演数据的不确定性、数据同化策略的多样性以及尺度效应是进一步提高集成系统精度与效率的限制因素。因此,遥感数据多源融合、同化过程多变量协同、作物模型多类型耦合以及数据高性能并行计算是未来作物模型与遥感数据集成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