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鲐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鸿禧 《海洋渔业》1984,6(4):185-185
<正> 鲐鱼属鲈形目、鲭科、鲐鱼属。俗称青占,油筒鱼(上海、江苏、浙江);青花鱼,鲐巴鱼(辽宁、山东);花鳀(福建);花鲛(广东、海南)等。体呈纺锤形,粗壮稍侧扁;尾柄细短,尾基每侧有两条小隆起嵴。头中大,呈圆锥  相似文献   

2.
<正> 鲐鱼,地方名鲭鱼、青占、鲐巴鱼、油筒鱼、青花鱼。鱼体呈纺锤形,体背部有很好看的青蓝色斑纹,是我国黄、渤海区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几年来,年产量超过万吨,已成为我国北方水产品供应的主要品种之一。但从目前消费习惯上看,对这种鱼的认识有很大的差距。沿海群众非常喜爱食用鲐鱼(山东省烟台市沿海群众吃不到鲐鱼,认为没有“过海市”);而广大内地消费群众将鲐鱼认识不  相似文献   

3.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生长特性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区域(30°~34°N、126°E以西范围)所获取的鲐鱼(Scomberjaponicus)样品,通过观察鲐鱼耳石生长轮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再依据不完全β函数渔获量方程,计算、分析在不同开捕年龄和不同捕捞强度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的鲐鱼生长方程,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20、451.4和-1.203。比较不同时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20世纪60、80年代和21世纪初期鲐鱼的生长较接近,而20世纪70年代的鲐鱼生长情况与其他3个时期的鲐鱼生长相差较大。比较不同海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随着纬度的增加,鲐鱼的个体有增大的趋势,经分析很可能与海水温度有关。根据历史资料推算出鲐鱼的最大年龄(tλ)为9龄;根据最近的采样,推算出鲐鱼的开捕年龄和补充年龄都为0.4年,鲐鱼的自然死亡率为0.355,捕捞死亡率为2.27。利用上述参数,动态综合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该资源过度捕捞已很严重。若保持当前捕捞强度,则必须把开捕年龄限制在2.9龄;若能同时改变捕捞强度和开捕年龄,则可以把当前的开捕年龄限制在2.0龄,捕捞死亡率降到1.3,这样鲐鱼资源才能够得到保护与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4.
鲐鱼,又称鲐鲅鱼、油筒鱼、青花鱼等,为中上层洄游性鱼类。体呈纺锤形,尾柄细,背青色,腹部白色,体侧上部具深蓝色波状条纹。鲐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等多种营养,鲜食时味美,经过加工的成品和干品也十分可口。但食用不当容易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尤其是不新鲜的鲐鱼,更容易发生中毒。  相似文献   

5.
<正> 鲐鱼是大洋性涸游鱼类,我国沿岸诸海均有分布,尤以黄海与东海的产量较高。每年春季鲐鱼从东海外海和日本九州西部海域越冬场游向黄海产卵与索饵,形成黄海春、夏季鲐鱼汛。我国从1951年机轮围捕鲐鱼成功后,从威烟近海扩大到黄海许多海域。1974年后黄海鲐鱼每年产量在3~5万吨,其中相当部分产量是靠捕捞起水鱼群所获,现正值夏季捕鲐季节,就如何侦察黄海起水鲐鱼鱼群试作介绍:  相似文献   

6.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刘勇  严利平  胡芬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5,27(2):133-138
本研究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30°~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鲐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777ind,通过对鲐鱼耳石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结果表明叉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所鉴定鲐鱼年龄组成为1~3龄鱼,共3个年龄序列,并补充20世纪80年代4~5龄鱼对鲐鱼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1993、451.3514和-1.20307;鲐鱼的生长拐点年龄为2.7yr,拐点体重为450g,拐点叉长为320mm。比较分析东海群系鲐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在目前所能观察得到的鲐鱼年龄段内(1~3龄),东海区鲐鱼个体平均叉长比20世纪80年代的都要小;与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群系的相比,东海群系的平均叉长在鲐鱼的整个生长阶段都明显的大。  相似文献   

7.
丁永敏 《海洋渔业》2000,22(4):165-166,164
<正> 据长期生产实践和国内文献与放流资料,黄海鲐鱼产卵场在青岛外海有鲁南群,在烟台威海近海和辽宁南部长山列岛有黄海北部群。但未见报道朝鲜西海岸有其产卵场,更无资料证实黄海东西两侧的鲐鱼在生物学指标上有何差异。黄海秋冬汛鲐鱼围网作业生产者仅据生产实践推想似乎应有个“朝鲜西海岸鲐”的存在。这就在生产中渐渐笼统地形成了“黄海西路鲐”的概念,以区别于“朝  相似文献   

8.
黄、渤海鲐鱼的行动分布与海况,气象等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1972~1979年渔况、海况和气象等资料,分别对水温、水系、跃层,饵料生物以及风、气压、月龄等环境因素与鲐鱼行动分布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鲐鱼产卵洄游进入黄海时间与黄、东海表层水温呈正相关系,即水温高鲐鱼进入黄海的时间提早。以黄、东海5月1日表层水温距平值x和黄海中部围网初渔期y(5月y日)为指标,其关系式为:y=9.8762-0.8808x,r=0.678,r>r_(α=0.05)=0.666,S=3.22天。因而4月末至5月初黄、东海表层水温可以作为预测鲐鱼产卵洄游进入黄海时间迟早的重要依据。 2.春汛黄海鲐鱼产卵场的位置与水系分布关系密切。鲐鱼产卵场通常在外海水与沿岸水等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在鲐鱼资源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外海水向北伸展的势力强,鲐鱼产卵场偏北,反之产卵场偏南。而32‰等盐线以及外海,沿岸水系的分布可以做为预测产卵场位置的重要指标之一。3.黄海鲐鱼主要摄食太平洋燐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脚蜮(Themisto gracili-pes)和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等。其索饵场的位置往往在鲐鱼尚未进入索饵期时,临近产卵场的太平洋燐虾等饵料生物丰寓的海区,在鲐鱼进入索饵期后,由于鲐鱼大量摄食而使索饵鲐鱼渔场中心通常出现在饵料生物密集区的边缘或附近。因而,鲐鱼进入索饵期以前,临近产卵场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以及鲐鱼索饵期饵料生物密集中心的边缘附近海区,是探察索饵鲐鱼渔场的重要指标之一。4.有明显温跃层的海区,栖息在跃层上方的鲐鱼起群比较稳定,可能形成良好的围网作业渔场,而明显的强度较大的温(盐)跃层对鲐鱼的垂直移动有制约作用。5.黄海鲐鱼的起浮与风向、风速、气压及月龄有关。偏南、偏西风,风力2~4级的天气适宜鲐鱼大量起浮,而北向风或6级以上大风不利于鲐鱼起浮。鲐鱼大量起浮往往出现在气压发生变化,特别是由低气压转向高气压,气压在1000毫巴以上的天气,气压过低(低于994毫巴)或过高(超过1010毫巴)不适于鲐鱼大量起浮。另外,鲐鱼大量起浮日又多出现在近月朔期以及月朔与月望之间,而较少出现在月望时和下弦期。  相似文献   

9.
烟台、威海和青岛沿岸当年生鲐鱼幼鱼的摄食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台、威海和青岛沿岸水域每年7-10月均有当年生鲐鱼幼鱼育肥。1953—1957年为求较全面、系统了解鲐鱼成、幼鱼各个阶段的摄食习性,在研究烟台及其附近海区鲐鱼摄食习性的同时,进行了烟台、威海和青岛沿岸水域当年生鲐鱼幼鱼的摄食习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丰富的鲐鱼资源,日前尚未充分开发利用。鲐鱼是多脂红肉鱼,鲐鱼脂质中的脂肪酸具有大量不饱和烃链,易发生自动氧化,其降解产物醛和羧酸产生使人不愉快的腥臭味,给加工带来很大困难,并使营养成份降低。我们在鲐鱼软罐头加工研究中发现添加熏液可以有效抑制加工和贮存过程中鲐鱼脂肪的氧化变质,使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现将加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东海南部鲐Shen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晓荣  许柳雄 《海洋渔业》2001,23(3):117-121
本文对东海南部鲐Shen鱼类的叉长、体重及性腺成熟度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1999年5月份东海南部鲐鱼优势叉长组为26-28cm,优势体重组为200-300g;7、8月份优势叉长组为24-26cm,优势体重组为100-200g。蓝圆Shen优势叉长组为20-21cm。2000年7、8月份鲐鱼优势叉长组为24-26cm。1999年鲐鱼叉长组成基本呈正态分布。2000年鲐鱼叉长组成明显存在两个峰值,2000年相同叉长的鲐鱼体重要略低于1999年,认为跟1999年、2000年海洋环境因子变化有关,从相关系数来看,2000年的曲线更贴近实际情况,并认为5月份北上参加产印洄游的鲐鱼群体,其性腺已开始发育成熟,并沿途产卵。  相似文献   

12.
东海南部鲐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东海南部的鲐鲹鱼类的叉长、体重及性腺成熟度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1999年5月份东海南部鲐鱼优势叉长组为26~28cm,优势体重组为200~300g;7、8月份优势叉长组为24~26cm,优势体重组为100~200g。蓝圆鲹优势叉长组为20~21cm。2000年7、8月份鲐鱼优势叉长组为24~26cm。1999年鲐鱼叉长组成基本呈正态分布,2000年鲐鱼叉长组成明显存在两个峰值。2000年相同叉长的鲐鱼体重要略低于1999年,认为跟1999年、2000年海洋环境因子变化有关。从相关系数来看,2000年的曲线更贴近实际情况。并认为5月份北上参加产卵洄游的鲐鱼群体、其性腺已开始发育成熟,并沿途产卵。  相似文献   

13.
《海鲜世界》2001,(3):42
27、鲧、(鱼玄):鱼名,古书上指一种大鱼。 马鲛,青斑色,无鳞有齿,又名章(鱼玄)。——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鳞下》 古人名,夏禹的父亲。禹之父日鲧。——《史记》 28.鮄:鱼名,鲂鮄,亦称“火鱼”,一群底栖性鱼类。体延长,略呈圆筒形,后部稍侧扁。 29、鲐:鱼名,鲐鱼,也称鲭、油筒鱼、青花鱼,见于大多数暖海区的小型鲭科鱼。背青腹白,体侧上部有深蓝色波状条纹。生活在  相似文献   

14.
渔业动态     
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在东海进行鲐鱼标志放流鲐鱼是日本以西大中型围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1986年以西围网渔业的总渔获量为27.6万吨,其中鲐鱼渔获量为14.6万吨,占总渔获量中的53%,表明鲐鱼在以西围网渔业中的重要性。日本水产厅西海区水产研究所下关支所为了查明东海鲐鱼的洄游路线,掌握该资源的动态,以便今后更好地更正确地作出鲐鱼渔况的预报,于1986年8月到1987年4月在东海北部进行了鲐鱼的标志放流。鲐鱼的放流尾数为1,023尾(其中日本鲐为927尾,胡麻鲐为96尾),重捕率为1%  相似文献   

15.
福建近海鲐鱼的生物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颜尤明 《海洋渔业》1997,19(2):69-73
<正> 鲐鱼(Scobmer japonicus Houttuyn)在世界海洋渔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1978年鲐鱼产量达405万t,占世界海洋鱼类年总产量6499万t的6%以上。1981年全球Scomber属的渔获量约为240万t,仅鲐鱼一种就占176万t,相当于所有金枪鱼的产量。鲐鱼在中国的东、黄海区仅次于带鱼的产量,属于高产鱼种。  相似文献   

16.
江尧森 《海洋渔业》1984,6(4):176-178
<正> 鲐鱼是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之一,在我国黄、东海渔业中占重要地位。鲐鱼个体大,生长快,含油量高,肉味良好,可鲜食、腌制和制罐。据报道,鲐鱼肉还可治慢性胃肠病和肺痨虚损等。  相似文献   

17.
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是鲭科中的一种小形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的温带海区。在越冬和生殖季节往往形成密集的群体,是机轮围网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黄海鲐鱼产卵,仔鱼数量的分布做过调查,如张孝威等(1953~1957)对烟威渔场的调查,姜言伟(1964)对海州湾产卵场的调查。七十年代东海区鱼类资源调查组,对东、黄海区鲐鱼产卵场也做过初步研究。日本人对东、黄海鲐鱼的产卵,生态群系等曾做了多次调查研究。张进上(1980)对南海北部鲐鱼的生物学做过简要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对南海北部鲐鱼的产卵场和产卵期还没见有专  相似文献   

18.
《现代渔业信息》2009,(5):35-36
日本本州东北部以东水域分布有沙丁鱼、鲐鱼、秋刀鱼、鲕鱼、鲣鱼、金枪鱼等中上层鱼类,这些中上层鱼类都具有周期性的变动(低产——高产——低产),周期长的有20~30年,短的有3-4年,其中特别是斑点沙瑙鱼(即远东拟沙丁鱼)和鲐鱼的周期变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前言鲐鱼 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和蓝圆鯵 Decapterus maruadsi(Tem-minck et Schlegel)均系大洋暖水性中上层集群的洄游性鱼类,是我国东、黄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浙江省1984年产量已上升到83.3万吨,仅次于带鱼、马面鲀。鲐、鯵鱼营养价值可与鲣、鲔、沙丁鱼媲美。据文献记载,鲐鱼肉还可以治疗慢性胃肠病和肺痨虚损等症。在加工利用方面,目前我国大多以原条鱼鲜销为主,市场上仅有少量鲭鱼罐头。我们于1984年上半年开始从事鲐鱼和蓝圆鯵鱼加工、保鲜试验,选用中、小条为原  相似文献   

20.
杨承烈 《海洋渔业》1983,5(6):265-267
<正> 1982年秋冬汛黄海鲐鱼出现了罕见的大丰收。这一情况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也给我国的机轮围网渔业带来了生机。这里想就1982年秋冬汛黄海鲐鱼丰产的原因及1983年秋冬汛黄海鲐鱼可能出现的鱼发情况谈一些初浅的看法,供有关部门指导下半年围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