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南农大拥有世界最大的家蚕基因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学通讯》2004,24(1):40-40
西南农业大学拥有目前世界最大、全国历史最悠久、原创成果最丰硕的家蚕基因资源库。西南农业大学家蚕基因库建立于上世纪40年代,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家蚕生物学研究与产业开发的资源平台。目前,该基因库收集、引进和创造了家蚕各种突变基因,染色体变异系统及特色遗传材料10 0 0多份,构建和完善了家蚕的保存系统达60 0多个,保存的家蚕突变基因种类覆盖了国际现存家蚕突变基因的90 %以上,其中,珍稀突变基因有10 0多个,首先发现的突变基因有60余个。西南农业大学家蚕基因库,构建了完善的家蚕连锁检索标记体系,构建了…  相似文献   

2.
对家蚕微粒子病感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裕兴 《蚕业科学》1998,24(3):156-161
本文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胚种传染、蚕座传染的规律性。指出对丝茧育来说感染越早危害越大,对种茧育来说感染越晚危害越大;食下感染的次数具有累积效应,但以起蚕期和将眠期(5龄为将熟前)影响最大;在蚁蚕就有感染蚕存在的情况下,丝茧育有二个蚕座传染周期,种茧育有三个蚕座传染周期;淘汰措施无论对丝茧育还是种茧育均是有效的,但其有效性随着基数毒率的增大而降低,只有当丝茧育的基数毒率在3%以下,种茧育的基数毒率在1%以下时淘汰措施才能取得95%以上的有效性,而且淘汰得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微粒子病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是一个变量,母蛾的带毒程度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毒母蛾产下卵通过催青后,遗传毒率在蚁蚕期已基本达到最大值,蚁蚕经高温高湿处理后遗传毒率的增幅不大而主要是孢子密度的增加;同一有毒母蛾产下卵用不同方式保护后,越年种蚁蚕毒率显著大于即时浸酸种蚁蚕毒率,说明微孢子在蚕卵的休眠期仍在增殖中;胚种传染带毒蚕的死亡时期大部分在3龄以前,影响发病死亡早晚的主要因素是母蛾的带毒程度。  相似文献   

3.
家蚕真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杂种优势是指两条异质结合产生的杂种比亲本具有更强生活力和更优良性状的现象。桑蚕的杂种优势利用在农业生产中堪称第一。从理论上讲,杂种优势以F_1代为最强,以后随着同志交配,基因型发生分离,杂种优势便逐代衰退,但每代间的衰退程度如何,尚不十分清楚。为此对杂种优势的衰退现象作了一些调查,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家蚕增丝素”对叶丝转化率的影响,在1987年春期和中秋期进行了“复方增丝素”与“家蚕增丝素1号、2号”进行了设区试验。结果表明:春期添食增丝素与清水,其茧丝质成绩与对照区比较,均无提高效果;中秋期添食增丝素与清水,其茧丝质成绩均高于对照区,但增丝素比清水添食成绩差,据此分析,中秋期影响茧丝质成绩的可能主要是桑叶含水量,增丝素并无多大作用。因此,作者认为:在应用和推广增丝素前,须进一步试验,以避免盲目性。  相似文献   

6.
<正> 养蚕布局是建设高产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环节。我们认为,本市“四改三期”应以春蚕、秋蚕为主,适量饲养夏蚕。这种布局有利于提高桑树春叶和全年桑叶产量,有利于推广多丝量蚕品种,有利于提高原料茧质量,也有利于增加蚕农收入和提高社会效益。养蚕布局的确定应当使桑叶适熟高产期与蚕期相吻合,最大可能减少与农忙冲突,避开农业使用农药高峰期和摄氏30℃以上高温,达到蚕茧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早秋蚕饲养期正处于高温季节,农药中毒多、蚕病  相似文献   

7.
8.
浙江省蚕品种审定15年的回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通过1981-1995年浙江省家蚕新品种鉴定十五年期间有关情况的回顾及所通过新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阐明了在以后品种选育过程中春用品种要注重生命力的提高,而夏秋品种要注重丝质的提高,且要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到家蚕品种选育中来;同时也阐明了家蚕品种鉴定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10.
桑蚕省力化上蔟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上蔟时劳力普遍紧张,劳动强度大,尤其使用方格蔟,花工时间较多。据调查,一般农户饲养1盒蚕种,从上午10时左右上蔟,需一个劳力忙至天黑,晚上还要翻蔟,工作辛苦。我们从1985年开始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了桑蚕使用方格蔟室外预上蔟及熟蚕快速上蔟技术,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近几年在全县广泛推广应用,方法简便,操作容易,能显著提高上蔟工效,深受蚕农欢迎。现将省力化上蔟技术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piggyBac转座子介导的家蚕细胞转基因研究初探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探讨稳定转化家蚕细胞表达外源基因的新方法,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极早期蛋白基因(ie-1)启动子元件驱动新霉素抗性基因(neor),并克隆至具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标记的昆虫转座子载体piggyBac中,构建转基因载体pigA3-IE-Neo。以该载体转染家蚕BmN细胞,用终浓度800μg/mL的遗传霉素(geneticin,G418)筛选3个月,获得了稳定转化的细胞,呈现绿色荧光的细胞数达80%以上。通过PCR鉴定证实了细胞基因组DNA中neor基因和gfp基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蚕学通讯》2004,24(1):17-17
我国科学家15日宣布:经过400多名科研人员5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我国已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  相似文献   

14.
《蚕学通讯》2004,24(1):26-27
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在重庆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完成.  相似文献   

15.
《蚕学通讯》2004,24(1):12-12
近日,中国科学家接连创造世界奇迹:10月16日,“神舟五号”圆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让炎黄子孙扬眉吐气!11月15日,又传来中国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完成的喜讯———这一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象春风吹拂大地,象春雨滋润万物。无论校园内外,每一个西农人都为家蚕基因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倍受鼓舞,倍感自豪,人们心潮澎湃,举杯共庆这一美好的时刻!  相似文献   

16.
《蚕学通讯》2004,24(1):22-23
重庆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在西南农业大学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完成.  相似文献   

17.
《蚕学通讯》2004,24(1):23-24
重庆市政府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过400多名科研人员5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我国已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  相似文献   

18.
《蚕学通讯》2004,24(1):26-26
我国科学家15日宣布:经过40 0多名科研人员5个月的艰苦努力,我国已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这是我国科学家继完成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精密图”之后,向人类贡献的第三大基因组研究成果。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项目主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说:“我国率先向世界公布第一个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标志着我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也是建立2 1世纪‘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里程碑。”根据计算机组装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组测序完成了6倍的覆盖深度,所获序列覆盖了家蚕基因组的95 .5 4%…  相似文献   

19.
贺信     
《蚕学通讯》2004,24(1):11-11
  相似文献   

20.
基因组研究为何选中家蚕为"代表生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蚕学通讯》2004,24(1):18-19
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是我国科学家继完成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之后,向人类贡献的第三大基因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