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县套袋红富士苹果果面多有红色病斑发生,一般有斑果率在15%~20%.2005年由于气候干焊,尤其是采果后气温偏高,更加重了红色病斑的发生.一些防治失当的园片发生达到了高峰,最重的有斑理想率高达70%,重病果一个果实上有20~30个小红斑.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县套袋红富士苹果果面多有红色病斑发生,一般斑果率在15%~20%。2005年由于气候干旱,尤其是采果后气温偏高,更加重了红色病斑的发生,最重的斑果率高达70%,重病果一个果实上有20~30个小红斑。2007年5月下旬,不少果园即有大量红色病斑发生。红色病斑严重发生的果实丧失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富士苹果红点病在烟台地区发生比较重,病果率占30%左右,个虽园片病果率达到70%以上。严重影响了果农的经济收入。据调查,2000年80mm以上套袋富士无明显红点病、黑点病,其收购价为每公斤2.4~4.0元,而果面上有一个或几个红点或黑点,其收购价为每公斤1.2元,价格相差较大。所以,解决富士苹果红点病、黑点病,提高果农经济收入,是生产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套袋苹果黑点病、红点病的病因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套袋苹果数量的增加,果面上发生黑点病及红点病也比较普遍。黑点病发病初期,果实萼洼周围出现针状小黑点,黑点直径逐渐扩大,有的如芝麻大,有的如绿豆大,还有的在黑点上带有一小白点。病斑只发生在果实表皮,不会引起果肉溃烂。红点病多发生在苹果摘袋后,若遇雨,多在向阳果面上形成许多针状小红点。  相似文献   

5.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及相应的管理技术不到位 ,套袋苹果的病虫害有上升的趋势。尤其黑点病的发生比较突出 ,虽然没有造成果实腐烂 ,但影响其外观品质。为防止这种病害的继续发生与蔓延 ,结合生产实践 ,仅就发生与防治方法总结介绍如下。1 黑点病发生的原因1 1 露水不干套袋或袋口封扎不严 雨水漏入袋内或雨后立即套袋 ,容易使袋内及果面长时间保持较高湿度 ,诱发病菌侵染而出现黑点。造成套袋果的黑点病是由粉红聚端孢菌和链格孢菌侵染引起的。这 2种病菌一般情况下不侵染果面 ,只有在高温高湿透气差的条件下才繁殖侵染 ,而露水不干套…  相似文献   

6.
2006年,套袋桑莎、嘎拉、红富士苹果果面黑点病普遍发生而且比较严重.经调查,套袋桑莎果面黑点病平均发病率高达56%,严重的果园发病率高达90%:套袋嘎拉果面黑点病平均发病率高达35%:有些红富士果园经摘袋初步抽查,果面黑点病的平均发病率约为30%,果品外观质量会降低2~3个等级,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7.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套袋苹果黑点病是由粉红单端孢菌 (TrichotheciumroseumBull.)和轮斑病菌 (AlternariamaliRoberts)侵染引起。发生与环境条件、管理措施、药剂选择、喷药质量和套袋技术等因素有关。防治上应综合运用农业、物理、化学及科学管理等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8.
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生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套袋苹果黑点病是因套袋而发生的一种新病害,据调查,套袋果实受害率一般达20%~30%,严重的达50%~60%,且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成为影响套袋果质量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苹果套袋可显著地减少病虫危害,增进果实着色,提高果面光洁度,是提高果实外观品质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之一。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苹果果面黑点病问题。2009年,虞城县张集镇的‘红富士’园,果面黑点病病果率达5%~10%,重者达30%以上,个别园片达70%,严重影响了果农的经济收入。为此,笔者在商丘市苹果主产区进行了3年的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苹果果面黑点病的发生机理,探索出防治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0.
套袋红富士苹果红点病发生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套袋黄冠梨黑点病与钙素营养和果实衰老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为探明套袋黄冠梨果实黑点病发病原因,从采后生理、矿质营养水平、酚类物质酶促褐变和果实衰老等方面对套袋黄冠梨果实黑点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套袋果呼吸强度显著高于不套袋果;套袋果Ca含量仅为不套袋果的49%-63%,果皮钙素含量未套袋果>套袋健康果>套袋病果,套袋病果与不套袋果果皮N/Ca比值分别为9.8和6.1,K/Ca比值分别为17.6和8.8;果皮和果心酚类物质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PPO)呈套袋病果>套袋健康果>未套袋果的趋势;套袋病果果皮丙二醛(MDA)含量及电导率显著高于未套袋果;果皮钙素含量与其PPO活性、多酚及丙二醛含量、电导率呈高度负相关。初步分析黄冠梨果实黑点病病因为缺钙性生理衰老。  相似文献   

12.
<正>红枣浆烂果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枣果生产后期,遇连阴雨天,湿度较大时,浆烂果病发生较重年份可以减产15%~50%,大发生年份可减产60%~85%,个别年份甚至绝收,极大地挫伤了枣农生产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从2012-2017年通过6年调查分析,基本摸清了其发病规律,并筛选出了抗病优良品种以及合理有效的预防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沾化冬枣果实黑斑病发生及防治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2004年对沾化冬枣果实黑斑病的发生规律及其生物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芽是病原的主要越冬场所;病害的初侵染是从花后幼果期开始,在谢花后至田间病果出现前的果实中分离得到多个病原菌株,表明了果实黑斑病具有潜伏侵染现象,其中花后10天带菌果率为1.4%~3.0%,花后20天、40天带菌果率分别为8.5%~15.0%和11.7%~19.5%;病果于7月中旬(即谢花后20天)左右开始出现,至8月达高峰;生物杀菌剂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化学药剂,4年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套袋苹果果面黑点发生和防治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果实套袋是提高果实外观质量和减少农药残留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大面积应用于苹果等果树 ,取得明显效益。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 ,许多地方出现了苹果苦痘病、痘斑病加重和果面发生黑点的问题 ,致使果实等级和售价降低 ,达不到增收目的 ,反遭受意外损失 ,亟待寻求解决办法。苹果苦痘病、痘斑病是果实钙营养失调引起的生理病害 ,而苹果果面发生黑点 ,乃真菌粉红聚端孢 [Trichothecium roseum ( Bull.)L ink]侵染所致。二者是发生原因不同的两类病害。对于后者的发生和防治 ,前人研究不多 ,苹果产区结合生产管理进行探索 ,积累了一些防治经验。 …  相似文献   

15.
甜瓜细菌性叶斑病发病环境条件的观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甜瓜细菌性叶斑病发病环境条件进行了观察与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甜瓜细菌性叶斑病在5月中旬伴随降雨量的增多和田间浇水所引发的叶面结露水,病害开始发生,到6月中旬达到最大值,其流行主要受降雨引起湿度增大和叶面结露水的影响。此时,如田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持续6-10h,一遇露点温度,就会出现水浸状病斑,持续3-7d就会造成病害流行。对8种农药对该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筛选,72%农用链霉素的防治效果最佳,达93.29%。  相似文献   

16.
影响套袋黄冠梨果面褐斑发生的因素及发生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年来套袋黄冠梨果面褐斑现象严重的现状,试验和调查分析了影响褐斑发生的主要因素及其发生机制,指出该现象为缺钙生理失调现象.建议时该褐斑现象统一定名.  相似文献   

17.
鸭梨黑心病发病机理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鸭梨黑心病是鸭梨贮藏期的主要生理性病害,发病轻者果心变褐色,发病重者果肉也变为褐色。鸭梨黑心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前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鸭梨黑心病在冷藏条件下有2种类型:一种是前期发生黑心,多发生在鸭梨贮藏至第30-50天;另一种是后期黑心,多发生在鸭梨贮藏至第2年的2-3月,一般认为,前期黑心是由于降温过快而引起的一种冷害,后期黑心是由于果实衰老而引起。  相似文献   

18.
套袋黄冠梨果面褐斑病发生的气象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近些年来套袋黄冠梨果面褐斑病发生情况,结合相关气象因子资料,综合分析得出,套袋黄冠梨果面褐斑病的发生与高湿低温有密切关系,降雨是诱导发病的关键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9.
套袋黄金梨黑点病的发生状况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梨是由韩国杂交育成的砂梨系新品种,果形端正、果心小、肉质细腻、脆甜多汁、香味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从1998年引入我市,实施果实套袋栽培技术。目前,改接面积已超过3000hm^2。套袋后,梨果晶亮透明,皮色乳黄、娇嫩光洁,作为高档梨果出口欧美、东南亚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近几年由于气候条件影响及管理措施缺位,致使黑点病呈逐年加重,发展蔓延态势。虽未造成烂果,  相似文献   

20.
枣黑斑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冬枣黑斑病发生较重,该病害在冬枣坐果前主要危害叶片,之后危害果实,枣园发病率100%,一般年份病果率在25%以上,管理粗放、防治不及时的枣园病果率在60%以上,严重影响了冬枣的商品价值,给枣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2005年滨州市植保站在室内药剂筛选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筛选出防治冬枣黑斑病且安全、高效、低残留的农药,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