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桑毛虫性信息素研究 Ⅲ.性诱测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我们自行研究合成的桑毛虫性信息素(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聚乙烯塑料诱芯进行桑毛虫发生期的测报,巳获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发蛾进度与田间产卵进度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性诱蛾量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田间成虫的实际发生情况.用性诱蛾量高峰日预测成虫的产卵高峰和次代幼虫的孵化高峰期,解决了性诱测报中预先无法估计50%发蛾高峰期的难题,这对指导测报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传统的黑光灯诱蛾测报法比较,性诱测报具有准确性高,方法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的测报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从8种人工合成剂中筛选出反3,顺13—十八碳双烯醇—1乙酸酯对桑蛀虫雄虫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和触角电位反应,并以此对成虫发生规律进行的性诱监测表明,结果与常规调查结果相吻合,并与触角电位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琥珀蚕(Antheraea assama)是一种珍贵的野蚕资源,研究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对阐明其嗅觉行为和识别机制有重要意义。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琥珀蚕成虫触角表面的结果表明:成虫的触角有4种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腔锥形感器较少;雌性与雄性成虫的触角外形、感器数量和种类都有明显的差异,雄蛾触角呈羽状且较宽,毛形感器Ⅰ和腔锥形感器仅分布于雄蛾的触角,而雌蛾触角呈栉齿状且较窄,毛形感器Ⅱ、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为雌、雄成虫所共有。琥珀蚕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总体较少(雄蛾有4种,雌蛾有3种),从雌、雄成虫触角毛形感器的分布差异初步推测,雄蛾特有的毛形感器Ⅰ具有探测性信息素化合物的功能,雌、雄成虫共有的毛形感器Ⅱ主要用于探测寄主植物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桑尺蠖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桑尺蠖雌成虫性腺体漂洗液通过气相层析与触角电位联用(GC-EAD),测定出6种环氧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触角电位响应,大田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其中3Z,6Z-9S,10R环氧十八碳烃(SR-2)和6Z-9S,10R环氧十八碳烃(SR-1)为桑尺蠖的性信息素组分,这是一种新的性信息素结构。SR-2与SR-1的10:1混合物对桑尺蠖雄成虫具有最强的生物活性,可望用于桑尺蠖的性诱测报和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雌、雄成虫对其寄主椰树叶片中的十三醇、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苯乙醛等10种挥发性气味物质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这10种挥发物组分除了庚醛对雄虫EAG反应不显著外,其他均能引起椰心叶甲雌、雄成虫明显的EAG反应,其中十三醇对雌、雄成虫的EAG反应值最大。根据雌、雄成虫对这10种挥发物EAG反应的强弱,进一步测定雌、雄成虫对1×10-6 ~1×10-1μL/mL等6个浓度梯度的十三醇、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苯乙醛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的EAG反应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这4种挥发物对椰心叶甲雌、雄成虫的EAG反应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在1×10-4μL/mL时达到最大值,除了苯乙醛的引诱率在1×10-5μL/mL时达最大值(65.00%)外,其他3种对雌、雄成虫的引诱率均在1×10-4μL/mL时达最大(均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6.
采用色—质谱分析等方法,从桑毛虫性信息素腺体漂洗液中测定出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具有最强的触角电位的响应,在大田生测试验中,100—200微克合成样品的诱蛾量可与雌蛾相当。因此,可用于桑毛虫的测报和防治试验。桑毛虫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在迄今所鉴定的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素中,不但是一种新的性信息素结构,而且作为异戊酸酯在毒蛾科中还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7.
应用性诱剂测报与防治桑蛀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浦冠勤  缪桂芳 《蚕业科学》1997,23(4):193-196
性诱剂防治桑蛀虫试验结果表明,诱杀防治区的株受害率下降60.90%,枝受害率下降66.83%;迷向防治区的株受害率下降54.67%,枝受害率下降62.15%。性诱剂引诱蛾量高峰日可以代表发蛾高峰日,作出虫情预报。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性诱剂对象山县柑橘园中的柑橘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进行了种群动态监测,同时研究了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位置及离橘园不同距离对性诱剂诱集柑橘潜叶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柑橘潜叶蛾虫量在8月开始迅速上升,8月12日达到最高峰,9月到10月间断出现4个小高峰,11月之后虫量很低;性诱捕装置所诱柑橘潜叶蛾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诱捕器的悬挂高度对性诱剂诱捕柑橘潜叶蛾的诱集量无显著影响;在树冠边缘和树冠中心悬挂诱捕器对性诱剂诱捕柑橘潜叶蛾也无显著影响;柑橘潜叶蛾性诱剂的有效诱捕距离应在20m范围之内,超过20m则诱虫效果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表明,科学使用性诱剂可以有效控制象山县柑橘潜叶蛾的危害,为当地带来重要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上接2003,342:96信息激素的电生理反应Schneider(1956、1957、1959)曾详细地研究了桑蚕雄虫触角对于性外激素(蚕醇)的电生理效应。他们用刚切下的一段触角,插入一个微小的、涂氯化银的电极,通过一个放大器连接到一个示波器上,记录下触角在受雌虫性外激素(及其他化合物)的作用下的作用电位。这个典型的反应就是触角电位图(Electroan-tennogram简称EAG),而其它的嗅觉刺激物或药品则引起不同形状的EAG。EAG的振幅和该引诱剂的浓度直接相关。当嗅觉刺激物是雌性蚕蛾性引诱剂的提取物时,在雄蛾触角中的电活性提高,但在雌蛾中则没有。当刺激…  相似文献   

10.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是桑树等多种经济林木的蛀干害虫。为筛选可用于桑天牛防控的植物源引诱剂或驱避剂,采用触角电位仪测试桑天牛成虫对不同浓度反-3-己烯醇、壬醛、癸醛、Z-乙酸-3-己烯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植物源单体挥发性化合物以及5种化合物不同配比混合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并用自制"Y"型嗅觉仪测试雌、雄成虫对上述不同浓度植物源挥发性化合物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桑天牛成虫对5种植物源单体化合物均有明显的EAG反应,而且化合物浓度在0.000 1~1 mol/L范围内,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EAG反应值有增大趋势;以不同单体化合物配制混合物进行的测试中,桑天牛成虫对第5、8、9、10号方案的混配物的EAG反应相对值较高。在应用单体化合物测试桑天牛成虫的嗅觉行为反应时,反-3-己烯醇、癸醛对桑天牛成虫表现出较强的驱避作用(P0.01),而壬醛、Z-乙酸-3-己烯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则对其有较好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克非 《蚕桑通报》2000,31(2):16-18
在分析桑螟增殖与发生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桑螟危害程度的分级标准与害虫防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桑毛虫成虫的生物学特性,特别对成虫的交配习性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成虫在羽化后的1—7天内都有交配能力,其中以羽化次日晚的交配率为最高,羽化当天交配率偏低.其原因主要与成虫的性成熟程度有关.凌晨3:00—4:00是成虫性活跃的高峰时间,亦是雌雄交配的盛期.而傍晚前后的活动则与交配无关.雄成虫有多次交配习性,交配次数0—3次.雌蛾则多为一次交配,很少交配两次的.在雌雄成虫比例相当或雌少雄多时,其交配率均相仿.成虫从羽化到交配产卵约需1—2天.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昆虫信息激素的种类。着重就桑蚕信息激素(桑蚕醇、桑蚕醛)的结构和理化性质,信息激素的感受机制,电生理反应和嗅觉感受的学说,以及对桑蚕信息激素的扩散和雄蛾最终找到雌蛾的机制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严会超  林健荣 《蚕业科学》2005,31(2):218-220
以9·芙×7·湘及其原种为材料,通过幼虫期不同给桑量饲养、蛹期不同温度保护、不同交配时间及交配前后药物处理,调查家蚕的遗腹卵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幼虫期良桑饱食,蛹期以24~25℃保护可减少遗腹卵的发生;延长交配时间和使用催产素等药物对减少遗腹卵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菲岛长距茧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菲岛长距茧蜂各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特性调查和研究 ,发现菲岛长距茧蜂在苏州一带的自然寄生率在 2 0 9%~ 2 7 4 2 %之间 ,平均 11 5 9% ,是当地的次优势天敌种群。菲岛长距茧蜂产卵于桑螟的 1、2龄幼虫体内 ,直至桑螟幼虫老熟时才从其体内钻出 ,虽对当代桑螟的控制作用不大 ,但是可明显减少当代成虫的虫口基数 ,对控制下一代桑螟的发生和危害具有积极意义。成虫有孤雌生殖现象 ,雌成虫不经交配也能产卵繁殖后代 ,为天敌昆虫的大量繁殖和生物防治的实用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桑椹是人们常食的水果之一,桑椹花色苷是重要的天然色素,也是桑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防治乳腺癌、保护心肌的作用等药理作用。本文采用高温乙醇浸提法提取桑椹花色苷,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高温乙醇浸提法提取桑椹花色苷效率较高;桑椹花色苷溶液在529nm处有特异吸收峰。不同成熟时期的桑椹花色苷含量有所不同,在花后的前三周花色苷含量较低,后三周花色苷含量的迅速增长,到花后四周左右达到最大值。本研究为改善桑椹鲜果产品色泽和合理开发利用桑椹色素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赵萍  夏庆友 《蚕业科学》1993,19(1):14-18
利用Box-Jenkins模型,对桑树白椹和断梢病的流行发生分别进行了摸拟,得到两个回报准确率为100%,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1.49%和82.77%的数学模型。根据植物病虫害流行原理,从寄主、病原物和环境条件方面讨论了Box-Jenkins模型在蚕桑病虫害流行研究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