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明确在稻麦轮作条件下,肥料管理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特征和方式。【方法】在水稻收获后,对长期不同肥料处理小区,具体包括不施肥(CK),仅施氮肥(N),施氮钾肥(NK),施磷钾肥(PK),施氮磷肥(NP)和均衡施肥(NPK),进行杂草群落调查。分析杂草密度、多样性指数Shannon-H’,均匀度指数Pielou-EJ和丰富度指数Margalef-DMG,并进行主成分和回归分析。【结果】杂草总密度的排列次序为NP>CK>N>NK>NPK,稻槎菜,牛繁缕,菵草和大巢菜是主要农田杂草。氮磷养分亏缺提高了杂草多样性,Shannon-H’指数排序为CK>NK>PK>N>NP>NPK。主成分1、2的特征值分别为0.498和0.235,稻槎菜,野老鹳草,异型莎草和菵草与主成分1夹角较小,能更多地解释主成分1。对提取的主成分1、2值与土壤有效态氮磷钾回归分析,其中有效氮、磷与主成分1值回归决定系数分别为0.85、0.86(P<0.05),主成分2值与土壤养分因子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太湖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土壤养分的盈亏决定了田面杂草密度和优势种群,氮磷亏缺导致杂草群落多样性高于氮磷钾均衡施肥,且土壤氮含量对杂草群落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线虫病害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容忽视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危害超过细菌和病毒,仅次于真菌病害,为了探讨施肥方式对植物线虫种群密度的影响,对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区大豆田(无肥、化肥、化肥+有机肥3种施肥方式)不同时期植物线虫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植物线虫密度和总体线虫密度较小,随着大豆生育期的推进,植物线虫密度和总体线虫密度增大,施肥方式没有改变植物线虫优势种群,但施有机肥降低了植物线虫所占比例。  相似文献   

3.
对郑州地区长期不同施肥结构下麦田杂草群落的物种构成和杂草密度等指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2种轮作方式中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存在差异,这可能是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影响了土壤的营养成分,以及不同杂草对养分的吸收积累能力不同所致。另外,像猪殃殃、荠菜等杂草表现出了对土壤特定养分的一定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在正常水分管理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了转DREB3基因抗旱大豆对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及两种有益菌木霉菌和自生固氮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水分管理条件下,只有VE期转基因抗旱大豆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显著增多,放线菌数量显著减少.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抗旱大豆根际土壤中放线菌数量也只在R1期与正常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转GAT和EPSPS双价基因抗草甘膦大豆‘GE-J16’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除草剂材料,喷施草甘膦后,评价草甘膦对杂草防除、大豆安全和杂草发生的影响,为其将来商业化种植后的安全监测与杂草治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除草效果:每小区以对角线5点取样法取5个0.25 m2样点并标记,施药后28 d调查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株数,并剪取地上部分称取鲜重,计算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对大豆安全性:每小区以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随机取4株大豆并标记,在喷药当天、药后7、14、21及28 d调查大豆株高和复叶数,观察药害,收获前每小区取50株大豆调查结荚数及产量。杂草发生情况:每小区以对角线5点取样法取5个0.25 m2样点并标记(避开除草效果取样点),调查并记录每种杂草种类、株数,计算每种杂草相对多度。【结果】转基因大豆喷施900、1 800和3 600 g a.i./hm2草甘膦对禾本科杂草株防效2016年分别为84.30%、95.22%和83.62%,阔叶杂草株防效分别为49.80%、64.52%和61.93%,禾本科和阔叶杂草鲜重防效分别在95.36%和82.05%以上,2017年对禾本科...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不同覆盖方式对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的影响,通过连续3a定点覆盖试验,研究麦田杂草的种类、密度、重要值及生物多样性。PermANOVA结果表明,拔节期与成熟期、透明膜与黑膜及9种覆盖处理间的杂草群落均存在显著差异。群落调查结果表明,泽漆是整个生育期内所有处理的优势种,猪殃殃和荠菜主要出现在拔节期,灰绿藜和香附子主要出现在拔节期后。黑色全膜平作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内杂草总密度最低,杂草种类较少,拔节期除草后的物种丰富度、香农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对照。因此,黑色全膜平作处理可有效控制麦田杂草种类,降低杂草的密度与生物多样性,可为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田合理的耕作与覆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抗旱大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在正常水分管理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了转DREB基因抗旱大豆对土壤脲酶、纤维素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抗旱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在正常土壤水分管理下,根际土壤中脲酶、纤维素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大豆VE、R1、R4期无显著差异。在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抗旱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在VE和R1期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降低,R1和R4期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降低,R1期土壤磷酸酶活性分别呈显著增高和显著降低趋势,VE和R4期磷酸酶活性分别表现显著降低和无影响的作用,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调查了山西大同地区春大豆杂草种类及群落结构,评价了7种土壤处理与7种茎叶处理除草剂的春大豆杂草防效及大豆产量安全性。结果表明,山西大同地区春大豆田内杂草以野黍、稗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优势种,阔叶类杂草有苦苣、大蓟、田旋花等。土壤处理剂施田补、禾耐斯、速收、禾耐斯+赛克与茎叶处理剂收乐通、收乐通十速收、威霸和拿捕净对禾本科杂草防除效果较好;对阔叶类杂草,土壤处理剂有禾耐斯+赛克、赛克、施田补防除效果较好,茎叶处理剂整体防除效果较差。安全性结果表明。施用速收、拿捕净大豆减产达22.84%、34.41%,不建议使用;施田补、禾耐斯、禾耐斯+赛克均有增产效果,且禾耐斯+赛克增产高达51.83%,推荐大豆田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杂草群落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相关性,依托一项连续24年长期施肥试验,采用田间调查法,对不平衡施肥[氮磷肥(NP)、磷钾肥(PK)、氮钾肥(NK)]、常量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1/2有机肥替代化肥(1/2MNP)、不施肥(CK)模式下黄壤单季稻冬闲田春季杂草群落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春季杂草密度、生物量、群落多样性等均发生变化。M处理下土壤养分均较高,杂草群落总密度1 208.44株·m-2、总生物量1 071.24 g·m-2,均为最高,与CK处理相比,春季杂草总密度增加37.74%、总生物量增加179.58%,说明单施有机肥可提升土壤养分,促进春季杂草生长。不同处理对杂草群落影响存在差异:M处理下棒头草(Polypogon fugax)等未发生;长期施用无机化肥处理早熟禾(Poa annua)发生密度(0~4.89株·m-2)较低;缺磷处理下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发生密度(36.00株·m-2)最低。同时,缺氮导致杂草群落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降低,群落结构相对复杂;缺磷则反之。研究表明,全氮、碱解氮和全磷是影响杂草密度的关键因子,生产上可通过合理施肥控制田间杂草发生,稳定土壤肥力及物种多样性,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发挥出最大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0.
杂草是制约大豆生产的关键因子,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为大豆生产提供可持续稳产和增产的潜力。目前,我国转基因大豆至今还处于试验阶段,还不能商业化种植。2010年在中国农科院廊坊科研中试实验基地用5点取样法调查研究了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AG5601、呼交03—263、呼交06—698对豆田杂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豆田杂草种类及数量、田间密度(MD)、田间均度(U)、田间频率(F)和相对多度(RA)调查中,只有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呼交03—263豆田中狗尾草的F和RA显著低于亲本受体蒙豆12,其它杂草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AG5601、呼交03—263、呼交06—698对豆田杂草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对长春南郊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通过网捕和地面调查共获得节肢动物种类213种,其中天敌98种,害虫63种,中性昆虫52种;利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群落时间格局,结果表明:伴随大豆整个生育期节肢动物群落经历发展、鼎盛和衰退3个过程,在高毒化学农药使用后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降低。最后对大豆田害虫生态调控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不同耕作方式对夏播大豆田间杂草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夏播大豆田常规耕作和保护性耕作对田间杂草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夏播大豆田在翻耕、翻耕后覆盖小麦秸秆、免耕留茬和免耕后覆盖小麦秸秆的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措施相结合的条件下,各处理田间杂草的发生情况有显著差异。大豆播种后7周,各处理的杂草出苗总数分别为260.80株/m^2、133.87株/m^2、319.56株/m^2和41.78株/m^2。秸秆覆盖是影响杂草发生量的决定性因素。大豆播种后8周,杂草生物量分别为1567.33 g/m^2、397.93 g/m^2、1842.17 g/m^2和369.00g/m^2。夏播大豆田杂草集中在播后3周内出苗,杂草出苗数占出苗总数的95%左右,因此对田间杂草的化学防治应该在大豆播种后第3周进行。  相似文献   

13.
大豆苗期草害严重,用50%异丙草胺乳油3000-3750ml/hm^2播后苗期土壤处理,药后35d对稗草、反枝苋、马齿苋、藜等主要杂草的防效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棉花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研究应用PCR、T/A克隆、RFLP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分析了两种大田栽培的转基因抗虫棉(SGK321、中棉所41)苗期、花铃期、衰老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异性DNA序列变化,探讨转基因棉花种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多样性的影响.16S rDNA和5.8S ITS PCR扩增产物经T/A克隆分别得到1 066、563个阳性克隆,根据酶切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同生育期的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相似性远高于转基因棉花根际微生物间的相似性.这表明转基因棉花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不明显,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差异主要受生育期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不同除草剂对糜子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黄黍子为材料,以喷清水不除草作为对照,研究在糜子4~5叶期喷施56%二甲四氯钠盐可湿性粉剂、72% 2,4 D丁酯乳油及人工除草对糜子田杂草的防除效果,为筛选适宜糜子田的除草剂种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二甲四氯钠盐可湿性粉剂和2,4 D丁酯乳油对糜子田阔叶杂草均有一定的防除效果,平均株防效分别为69.33%、39.62%;与人工除草相比,两种除草剂导致糜子产量分别下降10.27%、12.47%,但与喷清水不除草对照相比,两种除草剂处理下的糜子产量分别高193.6%、186.4%;与2,4 D丁酯乳油相比,二甲四氯钠盐可湿性粉剂对糜子田阔叶杂草的平均株防效较高,地上部积累干物质较多,叶绿素和单株绿叶面积较大,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因此,二甲四氯钠盐可湿性粉剂对糜子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较优于2,4 D 丁酯乳油。  相似文献   

16.
田间杂草危害是制约糜子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以品糜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除草剂对糜子田间主要杂草的防除效果,为筛选适宜糜子生产的除草剂种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喷药15 d后,杂草株防效异丙草莠最高,达到83.04%,其次依次为2,4-D(80.53%)、氟磺胺草醚(79.12%);喷药30 d后,杂草株防效异丙草莠最高,达到86.64%,而鲜质量防效最高的是二甲四氯钠,达90.86%。不同除草剂对糜子的增产效果差异显著,其中,莠去津增产效果最好,达到47.15%,二甲四氯钠次之。  相似文献   

17.
不同除草剂对玉米田杂草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农业科学》2015,(5):68-70
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成为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防除效果差会严重影响玉米产量。本实验采用几种除草剂对玉米田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硝基磺草酮对稗草的防效比烟嘧磺隆好,可达到100%,而肇东地区玉米田的稗草比民主实验田的稗草对烟嘧磺隆的耐药性高,烟嘧磺隆对其防效只达到68.08%,而且烟嘧磺隆对苘麻的防效不如硝基磺草酮和氯氟吡氧乙酸。硝基磺草酮和莠去津复配对杂草的总防效最好,可达到99.41%,为玉米田杂草的合理防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长期不同施肥对娄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以“国家黄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24 a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T-RFLP),结合其他常规分析,研究娄土不施肥(CK)和3种常用施肥方式[单施氮肥(N)、平衡施化肥(NPK)、高量有机无机肥配施(M2)]对土壤主要化学性状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施肥方式均对土壤主要化学性质影响显著,其中施M2能明显改善土壤肥力;与CK处理相比,M2和NPK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和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显著增加,而N处理无显著变化;N处理的Shannon指数和Evenness指数较CK处理分别显著降低6.1%、5.8%,施NPK和M2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和均匀度。M2处理对娄土微生物群落结构有积极影响,而N处理效果相反。RDA分析表明,与CK处理相比,N和M2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且M2处理变化程度较大。长期不同施肥可对娄土细菌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土壤主要化学性状的改变是其主要原因。总之,NPK和M2处理都能较好地维持娄土微生物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