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金针菇白色菌株F2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良  徐小君 《食用菌》1994,16(1):5-6
金针菇白色茵株F_(21)是从日本引进的一个新菌株,为了探讨在生产上的应用价值,1990年以来我们对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长条件、栽培产量作了研究.现报道如下.一、试验材料(一)试验菌株 菌株F_(21),由江山市农科所提供.(二)培养基 ①马铃薯200g,葡萄糖18g,琼脂20g,水1000ml,制成斜面或平面,接种F_(21),置25℃恒  相似文献   

3.
金针菇F21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21金针菇属白菇类群,我所1987年从日本引进。几年来,通过小区试验和大面积栽培实践,生物效率可达120%以上,其经济效益高于黄色类群的金针菇,菇农乐于种植。(一)形态特征菌丝白色、粗壮、浓密,粉孢子较少,锁状联  相似文献   

4.
罗华明  邹名骥 《食用菌》1997,19(6):9-10
金针菇一般在气温10℃左右及其他适宜环境条件下,子实体才能正常发育,属低温型食用菌.栽培季节局限于冬季,周年性工厂化生产,需要安装制冷设备.为了延长栽培季节,降低制冷成本,培养出中温型菌株,我们以福建三明1号和日本为亲本.采用有性杂交,辐射处理等技术,经反复筛选,培养出中温型白金针菇菌株取第四代茵株作为研究对象,对菌株的生长条件,形态特征,产量性状作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金针菇新12号菌株的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鹰  唐利民 《食用菌》2003,25(2):14-14
金针菇新12号,是1998年2月从一栽培户种植的四川大面积推广种金针菇12号中自然选育的变异株,通过无性繁殖获得纯菌种。新12号菌株与原出发菌株产生轻度拮抗现象,经1998年秋至2002年夏3年多的栽培,遗传性状和农艺性状稳定,具有比原始菌株商品性优、产量相当的特点,现已成为四川金针菇的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6.
黑木耳“黑 2 9”是我所 1994年从黑龙江省尚志地区采集 ,经耳片分离的野生黑木耳菌株。在 5 6个菌株比较试验中 ,栽培性状及商品性状优势明显 ,适于东北地区代料及木段栽培。具有品质优良 ,产量高 ,抗逆性强 ,商品价值高等优点。经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区 6年木段和代料生产 ,经济效益显著。“黑 2 9”菌株于 2 0 0 1年 2月通过省级专家鉴定和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评审委员会的审定 ,并获黑龙江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将该菌株的生物特性介绍如下 :1 形态特征该菌株在CPDA培养基上菌丝洁白 ,浓密 ,气生菌丝较长 ,呈绒毛状…  相似文献   

7.
以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产量、子实体栽培性状及栽培周期为指标,对6个白色金针菇菌株进行筛选,旨在筛选出适合工厂化再生法栽培的白色金针菇菌株。试验结果表明,F8903菌株茵丝生长速度快且生长旺盛;单袋产量达317g,比对照增产12g;栽培周期56d,比对照缩短5d;子实体各项栽培性状优良,是适应金针菇工厂化再生法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8.
杨军  林文  刘国宇 《食用菌》2006,28(2):17-18
韩杏1号是笔者从韩国引进。通过几年来的栽培试验表明,该菌株菌柄呈棍棒状,粗细较均匀(见照),子实体组织致密脆嫩,口感极佳。为杏鲍菇品种中的佳品,现将该菌株主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笔者根据罐头加工标准和市场鲜售趋势,经过三年的试验,筛选出了子实体色白、出菇整齐、菌盖圆整、不易开伞、产量高等商品指标优于“三明一号”的S.F.V—9菌株。现报导于下: 一、生物学特性 1.在PDA培养基上的形态:S.F.V—9菌株菌丝白色,绒毛短而较松,粉孢子极少。  相似文献   

10.
11.
浙江省江山市工厂化白色金针菇反季节栽培始于2002年,采用品种为江山白菇(F21),多年来应用的是直生法,操作和管理都比较繁琐。而上海、福建等地工厂化栽培白色金针菇用的是再生法,产量高、占库时间短,产出的白菇具有保质期长,品质好、色白,条清、盖小而厚等优点。而江山白菇(F21)在工厂化再生法栽培试验中表现为不易现蕾耳。  相似文献   

12.
罗太勋 《食用菌》2003,25(5):13-14
金针菇FV-88是我中心选育的一株优质高产菌株.通过2002年秋季出菇表明,产量超过同类品种的20%~30%,品质优良,色泽亮丽,倍受客商及消费者喜欢.为加速该品种推广,通过多年积累及实践,现将该菌株特性、高产栽培技术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3.
陈正斌  仇彩云 《食用菌》1998,20(1):12-12
金针菇是我国人工栽培发展较快的食用菌品种,为了加快发展盐城市金针菇生产,筛选出适合本市气候条件的优良菌株,我们于1994年至1996年,进行了本项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种 从曲阜、无锡、三明、成都、扬州引进8903(金83)、9201(金91)、苏金7号(金7)、苏金8号(金8)、三明1号(金1)、杂交19(金19)、8801(金81)、四川12号(金12)、金40共9个菌株。 1.2 菌种制作 母种采用综合马铃薯加富培养基,无菌操作接种,置23℃下培养观察菌丝长势。原种用棉壳培养基,棉壳80%,米糠17%,糖1%,多元素石膏1.5%,磷铵0.5%,含水量63%,pH6.8。750mL蘑菇瓶装湿料450g,1.5kg/cm~2灭菌70分钟,无菌操作接种,每支25×200mL试管母种转接6瓶原种,置25、29、32℃下培养观察其发菌情况。 1.3 栽培方法 500mL罐头瓶熟料栽培,栽培料配方:棉壳80%,玉米粉5%,米糠12%,多元素石膏2%,磷铵0.5%,石灰粉0.5%,含水量64%,pH7.0。每瓶装湿料400g(折干重144g),1.5kg/cm~2灭菌90分钟,无菌操作接种,每瓶原种接70瓶,在暗室里发好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于1989年5月从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引进了一株子实体色泽洁白,粗柄型的金针菇菌株,编号为8909,经转管提纯扩大后,进行了该菌株特性的研究,同时和近几年来我县推广的当家品种8703和杂交19进行栽培试验和加工贮存试验,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现报道如下。一、菌株特性 (一)菌丝特性:8909菌株在PSA加0.2%蛋白胨,pH值6.0的培养基上,菌丝白色粗壮平铺,粉孢极少,菌丝在5—29℃的温度范围均能生长,30℃以上停止生长,在20~23℃的适温下,约8—10天长满斜面,比对照菌株(7—8)天慢1~2天。在棉籽壳加木屑培养基上,菌丝白色微密粗  相似文献   

15.
韩芝1号灵芝菌株是笔者2002年7月从韩国引进,通过3年来的栽培试验以及生产推广表明.该菌株菌盖呈正肾形或半圆形.长径可达12~20cm。厚2cm左右,上面环状棱纹与辐射状皱纹.边缘稍内卷.菌柄长短适中。韩芝1号品种较其他品种菇形美观,抗杂能力较强,生物转化率80%~100%。孢子粉产量高是该菌株的突出特点.每株产孢子粉量可达30~40g,常见灵芝品种产粉仅在10~20g。现将该菌株主要特性及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金针菇F70-1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针菇F70— 1是笔者在考察台湾金针菇生产方式时 ,台湾食用菌专家黄文治先生赠送的一株新菌株 ,经多孢子选育而得。 1999年取代“杂交 19”和“白针 2 1”。实践证明 ,该菌株细密、高产浅色 ,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售价高于常规金针菇 2倍以上 ,比深色种“杂交 19”增产 4 0 %  相似文献   

17.
18.
张立 《食用菌》1998,20(3):11-12
平菇2019是我站1994年从野生菇中组织分离,经驯化选育获得的一个优良菌株.几年来通过与几十个平菇品种多次、多点比较试验,它的性状明显优于其他品种,其集菇、柄短、菌肉厚、口感好、菇形圆正、不易破碎,抗杂力强、高产、转潮快、散孢子晚且少、适温性广、适多种原料等优点于一身,既有CCEF89品种(深色种)柄短、肉肥厚、耐运输的优点,又具有丰抗90、792等品种(浅色种)出菇转潮快、抗病力强的特性,在  相似文献   

19.
栽培白色金针菇的诀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年来 《食用菌》1992,14(1):2-4
近年来福建、浙江、广东等省部分冷冻厂和栽培场,开始栽培白色金针菇出口日本、香港,虽然单价高,但经常因质量达不到客户要求而亏损.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栽培者还没有掌握白色金针菇商业化栽培的技术.现在日本各地栽培的金针菇几乎都是纯白色菌株,与过去栽培的上野、中野、初雪、信浓1号、信浓2号等品种相比,在外观上子实体更白,特别是菌柄的基部和上部一样纯白.在生理上,都要求更低的  相似文献   

20.
香菇2206菌株是我所选育的,适于在北方栽培的高产优质菌株。通过2年的裁培试验表明,该菌株抗杂性好;菇形圆正,菇质致密、韧性大耐运输,不易开伞.选用常规术屑麸皮配方栽培,出菇期140d.出菇集中.潮次明显,出3潮菇生物转化率可达103.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