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 我社是蚕桑新区,桑园面积发展较快,全社共有新老桑园2830亩,平均每个生产队有桑园8.4亩。集体蚕室经过几年来的建造有一定基础,群众养蚕技术水平不平衡性较大,在推行管桑养蚕生产责任制过程中,有过多种形式:有桑蚕分别包的,有管桑养蚕合并一起,联产到专业组,实行包定奖赔责任制等  相似文献   

2.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1984年我县实现了“万担茧县”。但是,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由蚕桑专业队集体经营变为千家万户培桑养蚕,有些户由于不懂养蚕技术,单产低,经济效益低,无心经营蚕桑,以至出现毁桑改种。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技术推广工作,为蚕农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于  相似文献   

3.
<正> 为了完善蚕桑生产的责任制,我们在今年年初邀请了三个养蚕千斤户的代表,进行座谈。根据座谈,三个千斤茧户的概况如下: 金坛县建昌公社谢蔡大队六队社员顾金保,全家四人,1982年承包生产队桑园7.2亩,不再承包其他项目,口粮由生产队安排,是一个实行三包责任制的蚕桑专业户。生产队规定全年产值为2200元,每亩桑田由生产队付给生产成本35元(包括养蚕),全年共记工1400个,参加生产队分配,全奖全赔。82  相似文献   

4.
青石乡是我县的蚕茧重点产区,蚕桑生产占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蚕桑生产发展较快,1980年全乡产茧量突破万担关.1983年蚕桑生产虽然遭受到多种自然灾害影响,春蚕缺叶、夏蚕饲养蚕种减少,但由于全面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承包户培桑养蚕积极性很高,努力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减轻了损失,  相似文献   

5.
平远县下陂生产队于79年10月利用新开山地种桑5.5亩。80年3月份开始投产,由集体安排六人负责专门管桑养蚕,全年养蚕25.5张,收入共2204,97元,亩桑产值400.90元。81年初,为落实生产责任制,蚕桑采用以投标纯上交生产队1300.10元,由队上三户没养过蚕的社员承包了生产队桑地5.5亩,从3月19日开始养蚕至9月15日止,已养蚕27.5  相似文献   

6.
<正> 在全面推行、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中,我县3563个有蚕桑的生产队57000多亩桑地,全部承包给了76809个农户,并签订了管桑养蚕的承包合同。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原有的蚕桑技术辅导体系已不相适应。为了探索技术辅导的新路子,在1983年初,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同时借签了其它行业创立示范户的经验,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蚕桑示范户。通过一年来的努力,蚕桑科技示范网已初步形成,并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铜梁县是重庆市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之一,2001年被列为重庆市“百万担优质茧”工程建设基地县。经过几年建设,全县已基本形成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至2005年新植桑园和养蚕总数居全市第2位。为了进一步加快本县“20万担优质茧”工程建设步伐,促进蚕桑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全县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2006年开始利用2年时间,实施“十担户、百担社、千担村、万担镇”优质蚕茧工程建设。1全县基本情况铜梁县位于重庆西北部,全县幅员面积1334km2,总人口82万人,农村人口67.2万人,其中养蚕4.9万户计17.15万人,总…  相似文献   

8.
<正> 小蚕共育企业化是适应蚕桑生产责任制后分户管桑养蚕的一种好形式,它对蚕茧稳产丰收起着保证作用。82年我市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指导下,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分别在淮阴县袁集乡林蚕场和宿迁县丁咀乡继先村进行了试点,两个点的全年平均张产茧与所在公社相比高20—45%,增产增收效果很明显。我们在总结试点经验的  相似文献   

9.
我县是蚕桑生产的新区,十二年来在上级党、政部门的领导下,坚持普及蚕桑生产技术,促进蚕桑生产不断巩固发展。目前,我县有15个区、136个乡、7613户种桑养蚕,桑地面积已达15263亩,全县发展了七十一个蚕桑生产专业村,380户蚕桑生产专业户(其中3至5亩的335户,5亩以上的45户),办起共育室62个,代育室79个。蚕桑生产越来越巩固,去年跨进了万担县。今年在去年取得较大成效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全年发放蚕种61358.75张,比去年36638张增加24720.75张。到十月下旬止,全县收购蚕茧17213.749担,比去年同期的11125.831担增加6086.918担,增长54.7%。去年,全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县在83年蚕桑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广大蚕农的积极性,推动了蚕桑生产的发展。但是,养蚕生产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全县的养蚕单位由原来的3563个队猛增到了6809户,饲养单位扩大了20多倍,而各户的饲养量少(春蚕户均饲养  相似文献   

11.
<正> 栽桑养蚕,在中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栽桑模式、养蚕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七十年代主要是四边桑,以大队、生产队集体养蚕,量小面大。八十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四边桑逐步向小桑园、间作桑发展、分户养蚕。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亩栽3000株桑的速成密植桑园,仍分户养蚕,虽然养蚕量、产茧量有较大增加,但质量没有提高,蚕桑生产大起大落,为了稳定发展蚕桑生产,提高蚕茧生产质量和效益,笔者认为,集中发展,规模经营,是今后蚕桑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市约有二万三千多个生产队经营蚕桑生产,除10%的队以专业组承包4.7万亩桑田外,其余90%的队都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总共约16万户,承包17万亩桑田。这90%的队中,选择有劳力、有房屋、有一定养蚕技术的专业户、重点户承包的,约占20%,按户承包桑园、每户一亩左右的,约占50%;桑园平均分摊到人、到户的,约占20%。  相似文献   

13.
<正> 丹阳县珥陵公社扶城大队第六生产队,有33户,134人,150亩农田,16亩桑园,12间专用蚕室。蚕桑生产的比重、条件、管理均属当地中等水平。今年粮食实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棉花联产到劳,蚕桑管桑养蚕一条龙,联产到组的责任制。最近,我们对这个队的蚕桑生产责任制作了调查,  相似文献   

14.
兰溪县孟湖公社西祝大队共有4个生产队、98户、396人,耕地面积454亩,荒山杂地栽桑34亩,其中采摘面积20亩左右。1978年以前由于经济政策没有落实,种桑养蚕生产无指标,劳动没责任,成本不核算,好坏设奖赔,因此,蚕茧产量一直徘徊不前:1976年9.4担,1977年10.6担,1978年11.3担。三中全会精神贯彻以后,大队成立了常年固定的蚕桑组,进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制定“四定一奖赔”蚕桑生产责任制,实行定人  相似文献   

15.
<正> 吴江县坛坵丘乡是蚕茧生产的重点老蚕区,广大社员群众喜爱蚕桑生产,在实行蚕桑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大家都争着要承包桑田。因此,大部分村当时解决不了争包桑田的矛盾,只好将桑田按人口平分到户。全乡2865亩桑田,分给5983户承包,平均每户不到半亩,而且有的还要好坏、远近搭配,分成几块,不便管理,难以养蚕。1983年有叶不养蚕的户,春蚕占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年,我县开辟了蚕桑生产的新项目,至今年,桑园面积已发展到2200多亩,蚕种发放数达120余张。为了加速我县蚕桑生产的基础建设,今冬明春,县计划发展新桑园3800亩,总面积达到6000亩,其范围扩大到八个公社(镇),38个大队。由于普遍缺乏经验,技术基础薄弱,去年以来,管桑养蚕的责任制一直未得到落实和稳定,仍停留在各级督促、集中辅导下进行生产。随着各项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和稳定,蚕桑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已刻不容缓。据调查,各地打算以下述几种形式承包: 1、专业承包。采取专人专职管桑、养  相似文献   

17.
蚕桑规模大户经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新 《蚕桑通报》2003,34(3):51-52
蚕桑生产实行区域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是近年来我市蚕桑生产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自2000年以来,全市出现承包桑园1hm2以上的蚕桑规模大户已有12个,他们的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有4种:一是由村干部牵头承包桑田,利用原村办小学校舍进行养蚕生产(如东兴镇成德村刘全才);二是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租用村办小学校舍生产(如生祠镇鞠双村展觉尉);三是私人业主投资蚕桑生产(如红光镇法喜村陆进);四是由几个农民自主结合出股投资承包本村多余田块发展蚕桑生产(如新桥镇滨江村孔凡太)。2001年,我市第一个养蚕大户刘全才4hm2新桑顺利投产,2002年免春伐提…  相似文献   

18.
<正> 目前,我省蚕桑生产的技术优势,是蚕桑科研和生产部门储备了不少优良桑、蚕新品种和配套的科学种桑、养蚕技术,而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千家万户养蚕量小面宽,多数蚕农文化程度不高,加之蚕桑技术推广队伍力量薄弱,导致科学栽桑养蚕知识普及程度差,多数蚕农缺乏管桑、养蚕技术。当前,我省  相似文献   

19.
两户园地     
<正> 勾秀容: 蚕桑专业户、养蚕能手勾秀容,家住盐亭县临江乡石坎村三组。全家有10口人,努力发挥自己栽桑养蚕这一技之长,带领全家积极发展蚕桑生产。一九八六年全家养蚕22.2张,产茧832公斤,收入4078元。成为绵阳市有名的蚕桑专业户。勾秀容在发挥优势抓蚕桑中,主要经验有两条。一、坚持大栽桑勤管理。勾秀容自实行劳业生产责任制后,她家发展多种经济,经营修  相似文献   

20.
<正> 近五年来,我县通过狠抓蚕业基地建设,强化管理,配套服务,综合开发,蚕桑生产得到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新老桑树9,118.4万株,人平118株,改造劣桑5,806万株,有小行间作桑园45,236亩,宽行间作桑园29,734亩,四边桑6,785万株。1988年全县养蚕76,156张,比1983年增长103.3%。产茧量达到226.9万公斤,比1983年增长130.8%。出现了柏垭区年产茧15000市担的高产区。蚕茧收入超千元的户多达3,080户。全县42个蚕桑基地乡建设步伐加快。基地乡的栽桑量、养蚕量、产茧量和养蚕收入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