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黄土高原退耕区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中植被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问题,以农地(F)为对照,对天然侧柏(B)次生林、不同林龄(5、20 a)刺槐人工林(C5,C20)、荆条灌丛(H5)和苜蓿草地(M)6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植被恢复,物种丰富度均比农地增加,乔木>灌木>草本;群落丰富度指数撂荒地最高,农地最低,顺序为:H5>C20>C5>B>J>M>F;Simpon优势度指数,B>C5>C20>J>M>H5>F。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C20>C5>B>H5>J>M>F;Sheldon均匀度指数:B>C20>C5>J>M>F>H5。通过植被恢复,物种数量提高,群落多样性改善,有利于植被生态效应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刘昌丹  尹健 《乡村科技》2019,(2):111-112
雕鸮为食肉类猛禽,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林业技术人员通过对辽西青龙河流域内雕鸮的种群活动展开专项调查,总结出雕鸮在当地的生活特征,并提出符合当地特点的雕鸮生态保护措施,对于有效保护当地及类似相近地区的雕鸮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内土壤环境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时空互代法调查了延安试区南、北25个固定标准地植被恢复状况,测定了不同群落土壤水分和容重,探讨了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与其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的逐步恢复,表层土壤容重减小;从草本群落到乔木林,灌丛群落5 m内土壤含水量最低,乔木林土壤含水量提高.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矿山开采力度不断加大,导致矿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何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和恢复矿山植被已成为当前值得关注的课题。基于此,简要论述了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阶段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及植被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5.
以舟山庆丰采石场为研究对象,对人工恢复坡体2010年及2015年2个时间节点植被以及周边自然坡体原生植被展开调查,分析各个阶段植被资源的差异,结果表明:与自然坡体植被资源相比,恢复10 a的人工坡体物种丰富度更高。比较不同时期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群落结构均与最初设计群落有很大差别,与自然坡体群落结构相比,恢复5 a的人工坡体群落结构层次单一,可视为先锋群落,恢复10 a的群落结构层次更为复杂,稳定性高。总结10 a修复经验,提出植物群落构建策略,为今后矿山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凌河是与辽河并列入海的一级河流,因近100年来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采伐和其他生态破坏,大凌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已日趋恶化。目前,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70%以上,旱涝灾害频发。综合分析大凌河流域自然和人为干扰引起的植被景观变化与全境内土壤类型与气候因子、水分因子之间互作的关系为核心,揭示流域尺度上植被景观与流域景观群落化、多样化生态恢复的方法,提出朝阳境内景观重建与生态恢复行政区划级别上的优先级。用多种手段来因地制宜地进行可持续性的生态恢复。为朝阳地区类似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干线通道两侧山体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选取乐清市干线通道两侧山体植被恢复过程中典型的无林地、坟山、稀疏有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树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土壤特征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干线通道两侧山体植被恢复群落物种组成简单,优势树种明显,乔木径阶主要集中在4~14cm范围内,不同类型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层次有一定差别,坟山类型和稀疏有林地补植改造类型群落结构稳定性明显优于无林地植被恢复群落。(2)干线通道两侧山体植被恢复后明显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肥力,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有差异,不同类型山体植被以坟山植被恢复群落最优。  相似文献   

8.
广东采石场植被生态恢复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广东采石场植被生态恢复的现状以及近几年的工作进展;介绍了目前采石场采用的台阶、槽板、燕巢及喷播覆盖等岩壁复绿技术及应用的植物种类,同时提出了现阶段采石场植被生态恢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9.
乌云娜  裴浩  冉春秋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71-6475
基于对科尔沁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禁牧、弃耕)植被恢复系列的群落学调查,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种类组成、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生态优势度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到固定沙地,每一阶段都对应着一个典型的群落类型,每一群落类型都有一个作用明显的优势种。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群落生态优势度指数、生活型结构和分类科属组成的变化,都表明了植被发育程度的提高和群落生态功能的恢复。在演替早期,一年生、二年生和旱生植物功能群在各个阶段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优势地位,对群落生态功能的发挥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多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表明多年生植物在群落功能维持中占据重要地位。藜科植物在演替过程中种类数量较为稳定,特别是在演替早期藜科植物占有很高的优势度。禾本科种类随演替进展不断增加,且在群落中的优势度逐渐上升。禾本科和豆科种类的增加表明草地质量改善和提高,同时,土壤理化性质也随之改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依次为:固定沙地>撂荒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流动沙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群落的组成变化是物种适应性和群落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物种、功能群组成的变化,基本反映了群落结构复杂化和环境基质稳定性增强等一系列植被与生境系统变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石灰岩区主要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太行山石灰岩区主要植被群落特征进行研究,为进一步进行立地条件改善以及科学的选育石灰岩地区恢复山场的植被奠定基础。[方法]对河北省满城县北水峪大青山流域内经过治理的试验区和封禁区不同植被群落和未经治理的荒坡地进行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和综合评分法得出治理区、禁封区和未治理荒坡的差异性,并对治理区和封禁区植被群落模式进行比较,选出石灰岩区的优势乔灌草种。[结果]在相似的立地条件下,治理区和封禁区土壤养分含量和物理性质优于未经治理的荒坡,其中在治理区内柿树林土壤养分含量和物理性质优于侧柏林;治理区和封禁区土壤持水性能和枯落物性质比未治理的荒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中封禁区灌草丛土壤持水性能和枯落物性质最优,其次是治理区的侧柏林和柿树林;治理区和封禁区内植被群落的生物量和覆盖率高于未经治理的荒坡,其中封禁区的灌草丛生物量和覆盖率高于草丛,治理区柿树林高于侧柏林;在乔灌草种的选择上,主要通过综合评分法得出了优势种。[结论]治理区和禁封区在土壤养分和物理性质、土壤持水性和枯落物性质以及植被生物量、郁闭度、盖度等方面都优于未经治理的荒坡地,且当地乔灌草种的选择做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弓运泽  周大迈  任仕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63-17965,17969
[目的]对太行山石灰岩区主要植被群落特征进行研究,为进一步进行立地条件改善以及科学的选育石灰岩地区恢复山场的植被奠定基础。[方法]对河北省满城县北水峪大青山流域内经过治理的试验区和封禁区不同植被群落和未经治理的荒坡地进行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和综合评分法得出治理区、禁封区和未治理荒坡的差异性,并对治理区和封禁区植被群落模式进行比较,选出石灰岩区的优势乔灌草种。[结果]在相似的立地条件下,治理区和封禁区土壤养分含量和物理性质优于未经治理的荒坡,其中在治理区内柿树林土壤养分含量和物理性质优于侧柏林;治理区和封禁区土壤持水性能和枯落物性质比未治理的荒坡有明显改善,其中封禁区灌草丛土壤持水性能和枯落物性质最优,其次是治理区的侧柏林和柿树林;治理区和封禁区内植被群落的生物量和覆盖率高于未经治理的荒坡,其中封禁区的灌草丛生物量和覆盖率高于草丛,治理区柿树林高于侧柏林;在乔灌草种的选择上,主要通过综合评分法得出了优势种。[结论]治理区和禁封区在土壤养分和物理性质、土壤持水性和枯落物性质以及植被生物量、郁闭度、盖度等方面都优于未经治理的荒坡地,且当地乔灌草种的选择做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式对黔中喀斯特地区植被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程及群落高度增加,实生树木比例增加,但是S3大于S4阶段;喀斯特地区植被物种多样性增加,但多样性指数最大为S2灌木阶段,最小为S1草本阶段.演替阶段不同物种重要值不同,其中以云南鼠刺为整个演替进程的优势物种.乔木树种在各个演替阶段中S1阶段物种数量最少,而在S3和S4阶段物种数量较大;灌木树种在S2阶段数量最大,在S1和S4阶段数量较少.随着演替进程增加,乔木树种的盖度增大,尤其在S4阶段中乔木比例成分最大;灌木树种在S2中表现出最大的群落盖度,而S3和S4中则盖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的群落演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式对黔中喀斯特地区植被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程及群落高度增加,实生树木比例增加,但是S3大于S4阶段;喀斯特地区植被物种多样性增加,但多样性指数最大为S2灌木阶段,最小为S1草本阶段.演替阶段不同物种重要值不同,其中以云南鼠刺为整个演替进程的优势物种.乔木树种在各个演替阶段中S1阶段物种数量最少,而在S3和S4阶段物种数量较大;灌木树种在S2阶段数量最大,在S1和S4阶段数量较少.随着演替进程增加,乔木树种的盖度增大,尤其在S4阶段中乔木比例成分最大;灌木树种在S2中表现出最大的群落盖度,而S3和S4中则盖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济南奥体中心的建设使得原地区的地表结构、风貌特征及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导致山体和生态景观系统破碎化,对区域环境景观、水土保持、生态稳定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喷播造林种类的初始出苗率、种子发芽深度、成苗率、喷播种生长情况、盖度以及自然种侵入情况等6种指标对该项目生态恢复的植被响应过程进行研究.经过3 a的群落演替过程,群落从最初以草本植物狗牙根、黑麦草为主,演进到2011年形成了草本植物以野黄菊为优势种,木本植物以刺槐为优势种的乔、灌、草、花复层植物群落,坡面植物组成由10种变为16种,植被总盖度达到了99.0%.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植被承载力与植被生态恢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植被承载力是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关系调控、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生态植被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分析了土地植被承载力对植被结构的影响,认为在大气降雨量为唯一土壤水分输入量的黄土高原,土地植被承载力决定了植物群落密度,直接影响植被结构.从植被地带和群落适应性原理、缓解土壤干旱、控制植被生产力三个方面探讨了生态恢复与土地植被承载力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建设必须优先考虑土地植被承载力,根据土地植被承载力进行植被生态恢复建设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呼伦贝尔沙地进行封育,并实施"草方格+种植灌草"固沙措施,研究了植被恢复系列上不同阶段的群落物种重要值、群落特征要素及群落相似度等.结果表明,在演替时间分别为第1年、2年、3年和4年的群落中,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植被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别提高了54.26%、36.37%、22.66%、71.96%和37.57%.其中,植被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及丰富度指数等群落特征要素与植被恢复时间呈线性回归关系,且符合相应的曲线模型.多样性指数变化有较大的波动性.群落物种重要值交替明显,一年生植物的比例逐渐减少,多年生植物的比例逐渐增多,冰草取代沙米成为群落优势种.在不同群落中,各生活型的优势度排序为:A>P>S.植被恢复1年和2年、3年和4年,群落相似系数相对较大,分别达到0.518 5和0.744 2.但由于恢复年限较短,群落仍然很不稳定,生态系统很脆弱.两相邻群落3、4之间、群落1、2之闻较相似,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744 2和0.518 5.而群落2、3之间相似度较低,相似性系数仅为0.318 2.此研究进一步体现了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结构的递进性和渐变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两种气候区(半干旱干热河谷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汶川地震后植被恢复群落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样地植被恢复群落物种组成、重要值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两个气候区内乔灌草物种数量存在差异,其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1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物种数高于干热河谷气候区,乔灌植物差异较小;受地震和人为恢复措施影响,两个气候区内未受损区和受损未治理区的草本生活型物种数较高,受损治理区则灌乔生活型物种数较高。(2)研究区各样地物种分布不均匀,尤其在受损治理区,因人为种植灌木及乔木,少数优势物种出现在样地中,物种重要值差异大。(3)研究区各样地乔灌植物香农-威纳指数为未受损区>受损治理区>受损未治理区,但草本的多样性指数在受损治理区最低,受损未治理区(自然恢复)的草本多样性指数最高。地震灾区受损治理区通过人工种植灌木及乔木丰富了物种组成,促进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近30年来山区植被恢复工作研究的技术与成果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了人工植被恢复和自然恢复的主要技术措施,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存在问题等,对现有植被恢复技术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了山区植被恢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菌根在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及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恶劣,许多地区菌根菌与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已被破坏,要恢复该地区的植被,首先要重建植物与菌根菌的共生关系.菌根不仅可促进植物的营养吸收、生长发育、抗病和抗逆,而且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和控制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20.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及植被恢复技术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铜陵市为例,探讨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及植被恢复技术与方法,为废弃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植被恢复提供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为石质山场造林提供参考。铜陵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性城市,近年来,随着矿山资源逐渐枯竭,传统主导产业资源紧缺,并且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浪费严重,特别是矿山生产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等环境问题一直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通过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植被恢复技术的实施,将有效抑制不规范矿山开采的不良势头,加快矿区周边的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系统修复,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因矿山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从而保护和改善矿山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