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黑毒蛾越冬代防治适期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为茶树主要害虫之一,江南茶区每年发生4代,个别年份有不完全的第五代.第一代是全年的主害代,越冬代次之,抓好越冬代的防治可缓解第一代的防治压力,而准确掌握防治适期,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笔者通过1985~1992年的田间调查和分析,提出越冬代田间防治适期的预测方法,供各茶树病虫测报站及生产单位参考.材料及方法一、资料来源茶黑毒蛾田间防治适期资料系笔者在杭州茶叶试验场及余杭县茶树病虫测报站田间调查资料.调查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用振落法(塑料薄膜承接)或盆拍法,计数总幼虫量及3龄前幼虫量,计算3龄前幼虫占的百分率.当田间 3龄前幼虫占总虫量84%左右时定为田间开始施药日,即本文的防治适期.气象资料采用与调查地邻近的杭州茶科所气象哨的地面观察数据.  相似文献   

2.
牧草盲蝽的寄主种类及取食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牧草盲蝽是多食性害虫,寄主种类广泛。研究牧草盲蜡的寄主种类及取食选择性,对于明确其发生地、虫源、预测预报及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目测法、盆拍法和扫网法,对牧草盲蝽的寄主植物种类和取食选择性进行了田间调查。通过本项研究查明新疆阿拉尔市牧草盲蝽的寄主植物为26科88种,其中偏好寄主有12科22种,非偏好寄主有23科66种;包括栽培植物64种,野生植物24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棉铃虫暴发成灾,化学防治用药量又不断加大,棉铃虫的抗虫性问题日趋突出,为了克服和延缓棉铃虫抗性的发展,寻找防治抗性棉铃虫特别是对高龄幼虫防效较好的新农药,我们于1998年进行了抗虫丹等新农药防治棉铃虫药效比较试验。1试验条件11作物品种...  相似文献   

4.
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lus Voss)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我省的夏茶生产有较大的威胁。目前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田间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目测法和振落法两种。目测法以单位时间  相似文献   

5.
15%安打sc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每667m^2用安打8ml在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高峰期用药防效显著,对高龄幼虫也有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受全国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网的委托,1989年我们就山西大学,浙江省杭州农药厂和江西省湖口农药厂提供的三种新剂型杀虫剂,进行了棉铃虫防治效果的小区药效试验,旨在探讨这三种药剂防治棉铃虫的商品化意义;其中甲氧基滴滴涕是一种选择性、低毒且无生物富积性的有机氯类化合物,氰  相似文献   

7.
在晚稻成熟期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整片调查稻曲病发病情况,通过多种分布型的理论次数计算和适合性测验,初步明确了稻曲病的田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中的奈曼分布型。用常规的田间抽样方法进行遴选,确定了平行跳跃式抽样法是最适合该病的田间抽样方法。  相似文献   

8.
田间及室内药效试验表明,52.25%农地乐乳油对花生田甜菜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幼虫初发期使用800-1000倍液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通过应用5种聚集度指数和2种回归方法,对荔枝尖细蛾幼虫的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所有指标表明,荔枝尖细蛾幼虫在田间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收。在空间格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并通过不同抽样方式的精度比较,得出平行线抽样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10.
以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田间病情调查为基础,研究了棉花黄萎病田间病情调查的抽样方法,分析了不同抽样技术的抽样误差。结果表明,棉花区试田间病情调查结果与人工病圃鉴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抽样规模和抽样方法对品种的抗病性评价有显著影响;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田间黄萎病病情调查,应该采取3个区组、全区逐行调查的方式进行;采用逐行计算病情指数的方法,能够通过统计方法剔除取样行间误差,提高品种间病情指数估计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