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阐明胚兔牙胚在发育中外胚、外胚间质的相互诱导,利用光镜、电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及特殊染色方法,观察了胚兔15~29d发育阶段牙乳头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结果表明,牙胚蕾状期牙乳头尚未分化;帽状期间质细胞增生形成牙乳头,在外胚成釉器细胞的诱导下形成牙乳头,即牙髓和牙本质形成的器官;钟状期,牙乳头为成釉器包围,牙乳头边缘部的间质细胞在外胚成釉器细胞的诱导下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未来形成冠、根部牙本质;牙乳头内部则形成未分化的间质细胞,继而分化为牙髓细胞及其基质。牙乳头发育过程中外胚与外胚间质相互诱导;牙乳头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有的细胞分裂与细胞程序性死亡并存,对未来决定牙齿的形态和维持牙齿组织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调节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态,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的一种生理性过程。细胞凋亡在牙齿发育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参与了牙上皮与间充质的相互作用。牙齿发育中的细胞凋亡是在特定时空发生的由一系列基因严格调控的程序化过程。本文主要介绍牙齿发育中的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凋亡因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光镜,电镜及特殊染色方法,观察胚兔胚龄15-25d的发育阶段成釉器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及胚胎诱导的生物行为的改变,结果显示,成釉器在发育过程中具有细胞增殖,组织分化,形态分化,基质表成,矿物化,萌出,均有胚胎诱导,在成釉细胞发育过程中存在着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的现象,以维持牙全和牙髓组织的正常形态的稳定性,避免牙体畸形及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小鼠牙齿发育是一个外胚层来源的上皮和神经嵴来源的间充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相互作用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信号通路在牙齿发生位置的确定,牙齿发育的起始、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牙齿的形态建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家族由23个配体(Fgf1-23)组成,通过4种特异性受体(FGFR1-4)来发挥作用.本文综述FGFs信号通路的配体和受体在小鼠牙齿发育中具体的表达模式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5.
胚兔牙囊发育生物行为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利  何健民 《中国兽医科技》2003,33(7):22-25,F003
研究胚兔的牙囊发育生物行为与人的牙囊发育是否相似,为人口腔疾病的研究提供模拟实验动物模型,采用光镜、电镜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43只胚兔的牙囊发育过程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牙囊来源于外胚间质,通过胚胎诱导形成牙支持组织,分化产生成牙骨质细胞、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形成牙骨质、固有牙槽骨、牙周韧带及其基质,对牙齿发育阶段具有保护和稳定作用,调控未来形成的牙周结构,在早期发育阶段首先出现,与人牙囊发育基本相似;最终牙囊在牙冠的顶部形成索引带,诱导继承牙萌出,在牙冠的根部形成牙支持组织,一部分牙囊细胞有程序性细胞死亡,以维持牙囊发育期内环境的生理平衡。  相似文献   

6.
卵母细胞胞质中存在着大量的母源性信息,正常受精卵的发育启动和早期卵裂主要由这些母源性信息所控制。为了评估卵胞质含量对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假显微注射兔原核胚为对照,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兔原核期胚胎去除或增加一定量的细胞质:试验一,增加5%和20%的细胞质;试验二,移入5%小鼠MⅡ期卵母细胞胞质。胚胎经显微操作后进行R1/R2序贯培养。结果显示,(1)增量5%组胚胎的2细胞胚(72.00%)、8细胞胚(60.00%)、桑椹胚(58.00%)和囊胚(54.00%)的发育率均显著(P〈0.05)高于增量20%组胚胎(分别为47.62%、35.71%、33.33%和30.95%),但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囊胚细胞数在2个增量组和对照组3者之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2)将5%小鼠MⅡ期卵胞质移入兔原核胚后,各阶段胚胎发育率和囊胚细胞数与增量5%组、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早期胚胎经PCR检测,在2细胞胚(5/5)、8细胞胚(5/5)和桑椹胚(5/5)均全部检测到了供体小鼠mtDNA的D—loop区3’端片段,而在囊胚却仅有1枚(1/5)能够检测到。结果表明,增加少量细胞质不会对兔原核胚的体外发育造成显著影响,但胚胎发育率随着细胞质体积的增加有下降趋势,而异种卵胞质对兔原核胚的发育没有明显影响,在囊胚期虽仍能检测到异种卵胞质中mtDNA的存在,但异种mtDNA会随胚胎发育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7.
<正>牙源性肿瘤是来源于牙胚组织的口腔肿瘤,包括上皮类、间质类和混合起源的肿瘤。这些肿瘤一般被认为是良性的,但在局部往往具有侵袭性或扩张性。犬棘状成釉细胞瘤(CAA),以前被称为棘皮瘤,是一种由釉质器官引起的上皮性肿瘤,有骨侵袭性,因此需准确的诊断和广泛的手术切除。CAA可发生于整个牙弓,但更易见于下颌门齿及前臼齿区域。快速生长,可使病变部位出现溃疡,表现质地坚硬或易碎,并经常取代周围的牙齿。鲜有报道该病会转化为恶性鳞状细胞癌(SCC),或与之有关联。  相似文献   

8.
兔核移植胚胎的克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改进了兔受体卵母细胞的去核程序及供体卵裂球的处理方法,并对核移植胚的体外克隆、继代克隆及克隆胚的体内发育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卵龄对受体卵母细胞的去核具有显著的影响,卵龄为15~18h的去核率为100%(45/45),显著高于13~14h的46.6%(7/15),P<0.01。DNA合成抑制剂Aphidicolin处理16-细胞期卵裂球后,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54%(20/37)高于未处理组的45%(14/31),P<0.05。从2枚16-细胞供体胚分别获得来自一个供体胚的9枚和7枚核移植克隆囊胚,囊胚发育率为51.6(16/31)。然而第一次继代核移植胚的囊胚发育率仅为11.5%(6/52)。16-及32-细胞期卵裂球的重组胚可发育至产仔,共获2窝8只仔兔。其中1只、2只、2只和3只仔兔分别来自4个供体胚。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6,(6):979-984
为了研究兔脑炎原虫(EC)性脑肉芽肿的病理学发生及形态特点,通过特殊染色、TUNEL染色、anti-GFAP染色和anti-NGF染色对26只病兔和10只健康对照兔的脑组织进行了详细地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EC能侵入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损伤,可被单核细胞吞噬但不被消灭,并随之进入脑组织,导致大量星状胶质细胞增生,包围脑炎原虫集落或带虫的巨噬细胞,从而形成肉芽肿。EC性肉芽肿主要有3种形态,即细胞性肉芽肿、增生性肉芽肿和坏死性肉芽肿。构成脑肉芽肿的主要细胞为上皮样细胞、小胶质细胞、星状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而淋巴细胞较少。结论,EC可侵入血管内皮破坏血脑屏障或随单核细胞的浸润而进入脑组织;脑肉芽肿的形成限制了EC的扩散;3种形态的脑肉芽肿实际上是一个病理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对诺丹冰草种子发育过程的切片进行观察和研究。合子的第一次分裂为横分裂。形成顶细胞和基细胞。接着顶细胞纵分裂。基细胞横分裂,胚胎发生属紫宛型。胚发育经过椭圆形至棒形。并出现凹陷。开始初分化直至成熟胚。部分种子出现有斜向原胚及胚囊中缺少胚的现象。胚乳为核型胚乳.胚乳细胞化始于多细胞原胚期。成熟胚乳最外层发育糊粉层。其它胚乳细胞充满淀粉粒。珠心与珠被在胚发育过程中细胞质作为营养物质被吸收、解体。细胞壁则被挤压成为一厚壁层,构成乳熟期的种皮。子房壁细胞中的大量淀粉粒在胚、胚乳的发育过程中作为营养物质被吸收。  相似文献   

11.
Runx2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Runx2是转录因子Runxx家族成员之一,作为骨细胞的特异转录因子,对骨组织的形成和重建起着重要作用。Runxx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促进软骨细胞的成熟和软骨的血管化,与破骨细胞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密切相关,与骨髓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浸润、血管增生和肿瘤细胞的浸润、牙齿和皮肤毛囊发育也密切相关。通过对Runx2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已为骨折的愈合及骨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肺器官发育是上皮和间充质相互作用的过程,由多条信号通路共同调控。已知经典BMP信号通路调控了细胞的增殖、凋亡及分化过程,对哺乳动物肺器官形态发生极为重要。在小鼠等模式生物上研究发现,它参与了哺乳动物肺器官发育的调控过程。本文综合了近年来经典BMP信号通路成员在哺乳动物肺器官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作用功能及表达异常可能诱发的肺部疾病,以期为研究经典BMP信号通路调控人类肺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及相关肺部疾病的诊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绵羊铅镉联合中毒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普通光镜和电镜观察及元素分析等方法对白银工业污染区绵羊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态观察表明,该地区绵羊有明显的中毒变化,特征为牙的损伤,皮下水肿,全身小动脉壁的玻璃样变,肺漫性肺泡隔炎、支气管与血管周围炎及片状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变性、坏死,中毒性肾病、近曲小管上皮内核内包涵体及亚急性肾小球肾炎。主要的超微结构变化是肺I型上皮的变性和坏死、Ⅱ型上皮增生及肺泡隔胶原形成,肝细胞线粒体变性和肿胀、滑面内质网  相似文献   

14.
对诺丹冰草种子发育过程的切片进行观察和研究.合子的第一次分裂为横分裂,形成顶细胞和基细胞.接着顶细胞纵分裂,基细胞横分裂,胚胎发生属紫宛型.胚发育经过椭圆形至棒形,并出现凹陷,开始初分化直至成熟胚.部分种子出现有斜向原胚及胚囊中缺少胚的现象.胚乳为核型胚乳,胚乳细胞化始于多细胞原胚期,成熟胚乳最外层发育糊粉层.其它胚乳细胞充满淀粉粒.珠心与珠被在胚发育过程中细胞质作为营养物质被吸收、解体,细胞壁则被挤压成为一厚壁层,构成乳熟期的种皮.子房壁细胞中的大量淀粉粒在胚、胚乳的发育过程中作为营养物质被吸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嗜银细胞在黑龙江林蛙胃肠道胚后发育过程中的演变规律,试验采用Grimelius法对黑龙江林蛙胚后发育各时期胃肠道中嗜银细胞的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嗜银细胞最早出现在第38期胃黏膜上皮之间,小肠中嗜银细胞最先出现在第42期,随着胃肠道发育的逐渐完善,其分布的位置及形态也有所不同,嗜银细胞的分布位置由初始时的上皮细胞之间到腺泡上皮之间变化,细胞形态也由闭合型细胞到开放型细胞转变。推测嗜银细胞的发生时间与蝌蚪的进食及生长发育的需要有关,其分布位置和形态与嗜银细胞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鸡胚因发育过程清楚,长久以来作为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领域重要的实验模型,尤其在鸡胚发育早期绒毛尿囊膜阶段,因其血管丰富,是天然的免疫缺陷宿主,是病理学、药理学和肿瘤学等研究领域的理想实验模型。作者简述了发育早期的鸡胚组织结构,并介绍了鸡胚绒毛尿囊膜在肿瘤研究、血管生成、器官移植、烧伤等疾病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在鸡胚病理模型基础上进行的抗肿瘤药物筛选的应用。重点介绍了鸡胚及禽类细胞系在病毒繁殖和疫苗生产、治疗性蛋白和单抗生产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多种人源病毒、禽源病毒、支原体等可在鸡胚及禽类细胞上增殖,并用于疫苗生产。作者对常用的禽类纤维原细胞和多能干细胞的发展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商业化的禽类细胞系来源以及部分易感病毒。鸡胚表达系统能够在目的蛋白特定位点产生人源化糖基,减少目的蛋白对人的过敏反应,且禽蛋廉价易得,可作为生产人用单克隆抗体和治疗性蛋白的合适供体。作者介绍了鸡胚及禽类细胞系在生物医药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并对鸡胚作为动物模型在未来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应用细胞骨架抑制剂细胞松弛素B和秋水仙素处理兔成熟卵母细胞,然后采用电激活的方法激活兔卵母细胞,观察细胞骨架抑制剂对兔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和孤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不同的电激活液,即甘露醇、Zimmerman氏和山梨醇对兔卵母细胞的孤雌激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7.5μg&#183;mL^-1细胞松弛素B处理卵母细胞后孤雌激活,其2-细胞胚率(82.2%)和囊胚发育率(43.4%)与对照组(76.4%和51.5%)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1μg&#183;mL^-1秋水仙素处理兔卵母细胞,兔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后的2-细胞胚率(64.9%)和囊胚发育率(23.8%)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用细胞松弛素B和秋水仙素共同处理的2-细胞胚率(62.5%)和囊胚发育率(30.9%)与秋水仙素单独处理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秋水仙素对兔卵母细胞的孤雌激活影响比CB更大。通过免疫荧光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骨架抑制剂处理后,经孤雌激活获得的囊胚中,微丝和微管结构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8.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鸭腔上囊胚胎及胚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强阳性细胞出现于20 d胚龄至胚后14周龄的滤泡间上皮,20 d胚龄至胚后17周龄的小结相关上皮,新生雏至胚后14周龄的滤泡皮质,24 d胚龄至胚后14周龄的滤泡髓质,20 d胚龄至胚后14周龄的肌层和小动脉平滑肌.结果说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于鸭腔上囊的不同部位及不同发育阶段;在腔上囊退化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这可能是导致腔上囊退化的原因之一;滤泡间上皮与小结相关上皮在神经肽表达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鸡胚法氏囊组织发育的电镜和组织学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通过对孵化至12~21 日龄的鸡胚法氏囊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连续性动态观察,较为详细的描述了早日龄鸡胚法氏囊分化发育过程中显微和超显微的变化过程。实验结果显示,尽管鸡胚发育到中、后期胚体内可能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效应,但直至出壳前鸡胚法氏囊尚未形成较完整的能组织起有效体液免疫组织基础结构,其完善的形态结构需在后天环境中继续分化和发育。非炎性状态下法氏囊淋巴滤泡内自始至终出现异嗜性细胞,在法氏囊的分化发育中起着重要的组织改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毛囊是皮肤的附属器官,发生在胚胎期早期,是由表皮的角质细胞和间充质间的上皮相互作用产生的,真皮成纤维细胞聚集形成毛囊乳头。毛囊形态发生分为3个阶段,即诱导、器官形成和细胞分化。毛发周期包括毛发生长初期(生长阶段)、毛发生长中期(退化阶段)和静止期(静止阶段)。外胚层发育不全基因(Eda)及其受体Edar表达于毛囊的不同发育时期,在野生型小鼠胚胎只表达在外胚层,而在发育中小鼠则定位在外胚层和毛囊中,毛囊的准确定位和间隔是通过外异蛋白受体Edar-BMP信号和转录的相互作用来调控的。Eda和Edar对于毛囊的正常发育有很大的作用,且在毛囊发育周期的不同阶段其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