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植被、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等相关概念。对收集的MODIS遥感数据运用GIS软件ARCGIS 9.3进行了图像的融合、裁切、提取等处理,从而获取到研究区域云南省自2002年2月至2012年12月的每个月的平均NDVI值。对NDVI值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云南省的植被近13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植被生长状况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姜琦 《湖北林业科技》2015,44(2):64-66,83
基于秭归县首轮退耕还林工程现状,分析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相关政策,提出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可行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1993年、2001年和2006年的TM遥感影像图为信息源,基于NDVI和植被覆盖度定量模型,利用ENVI4.2、ARCGIS等软件获取了鞍山市千山风景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差值变化图及覆盖度等级图,并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1年与1993年相比,低覆盖与高覆盖面积均有增加,而中高覆盖地区其质量有所下降,局部生态退化.2006年与2001年相比,大部分地区高覆盖增加,质量上升,生态环境向良好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光谱混合分析(SMA)技术,选取农地、裸沙、沙生植被、水和盐碱地作为基本组分,以位于半干旱区的毛乌素沙地的典型地区为例,进行了荒漠化土地混合像元分解和荒漠化信息提取的尝试,并与穗帽变换和监督分类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采用实地调查数据和NDVI方法进行了精度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光谱混合分析技术用于荒漠化信息提取具有比较好的效果,效果明显优于常用的NDVI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山西省古交市嘉乐泉乡为试验区,采用SPOT-5的10m、5m和2.5m 3种影像数据对退耕还林地面积进行分类监测。所设计的2种方案分别是:1)将地物类型分为7类,退耕还林地作为一种单独地类,对3种影像数据进行计算机自动分类和2.5m影像的人工解译分类;2)借助退耕还林作业设计图,将退耕还林地块影像分割出来,对退耕还林地和未退耕还林地进行有监分类。精度验证表明,第一种方案中2.5m融合图像的人工解译分类,退耕还林地的分类精度在50%以下;第二种方案中3种影像数据的总体分类精度均大于90%。建议在退耕还林地的作业设计图电子化的基础上,应用SPOT-5数据监测退耕还林地的任务完成和植被覆盖情况。  相似文献   

6.
基于RS与GIS的北京市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对植被状态表征较好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GIS和RS工具支持下, 选用多时相北京Landsat TM遥感影像,解译和分析出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及遥感测量法测算植被覆盖度.结果显示:北京市整体植被覆盖度呈增长趋势,市区植被覆盖度变化不大,部分区县植被覆盖度则由于城镇化推进而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7.
浅谈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巩固——以山西省退耕还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现状的深入调研,分析探讨国家农业优惠政策、林牧矛盾、产业化水平低对农户退耕还林积极性及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巩固的影响及存在问题,并从退耕还林工程经营管理模式、后续产业、国家政策调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巩固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NDVI的石林风景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方法,选用1977年Landsat、1992年TM、2000年ETM^+卫星影像,分别对石林风景区及石林县除石林风景区外的NDVI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认为,1977~2000年石林风景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由1977年的62.15%下降到2000年的60.07%.对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基于VB与组件式GIS软件MapX开发的县级退耕还林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方法,旨在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科学化和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根据山丹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从涵养水源、水土保持、改善气候、防治土地沙化、保护野生动物等五个方面的主要指标入手,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探讨了退耕还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后,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含量渐趋恢复,土壤容重、pH值减小,土体中团聚体的数量增大,土壤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其中刺槐×沙棘混交林地速效养分丰富,粘粒和≥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大;侧柏×沙棘混交林地则酸性强,容重低,≥50μm的微团粒含量较高。刺槐×沙棘混交林对土壤的修复作用明显强于侧柏×沙棘混交林。  相似文献   

12.
在1999年SPOT 5遥感图像退耕还林本底解译成果数据的基础上,利用2011年SPOT 5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更新的资料,通过遥感图像数字处理和信息提取,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朝着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向发展,森林覆盖率从63.31%升至63.94%,土地利用变化的突出特征是林地、草地的增加和陡坡耕地、宜林地的减少;2研究区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良,养分含量明显提高,野生动物数量和年均河流量增加;3优化了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林业收入总体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深居内陆黑河流域上游的张掖市退耕还林为例,通过对祁连山北麓退耕还林造林模式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和总结提出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型、生态经济型、生态复合型、生态恢复型、生态经济复合型等8种集成造林模式,并以区域2种立地类型为推广范围,提出了适宜的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工具与手段,从生态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和确定出武川县退耕还林地域选择标准为:坡度级大于25°的耕地;重度沙化的耕地;轻微沙化或未沙化无灌溉条件且年降雨量不足300mm的耕地。最终确定出该县退耕还林面积为7 18万hm2,占全县农耕地面积的50 18%。  相似文献   

15.
雷东泽 《防护林科技》2010,(6):92-93,102
沙棘是我国北方地区分布很广的树种之一。它适应能力强,繁殖容易,经济价值较高,已广泛用以造林和保土固沙,是造林选择适宜的树种之一。文章总结了沙棘在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工程中的主要造林技术,论述了干旱半干旱区发展沙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二是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开发利用力度小。提出了4个方面的对策: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基地建设;加强技术推广;扶持沙棘加工企业开发名优产品。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上, 我国西部退耕还林工程应该与人口城市化进程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文中分别对四川、陕西、甘肃和云南四省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对退耕地区城镇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西部退耕还林工程和城市化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最后, 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退耕还林工程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生态工程,工程实施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黔南州为研究对象,在认真总结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践采取主要做法及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的管理模式整合涉农资金,强...  相似文献   

18.
摘 要:介绍了铜仁市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施情况,客观评价和分析了工程建设取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建设用地难、效益低、管护资金少、产业链不发达、部门联动不足等矛盾和问题,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新机遇,提出统筹造林项目、实施提质增效、健全产业结构、完善政策体系、强化绩效考核等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贵州关岭县案例点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全面分析了工程建设对农户家庭经济收入及粮食产量等生计的影响,并对进一步搞好后续产业建设,巩固好工程建设成果提出了7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农户调查的方法对丰宁县退耕还林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过程中林种与树种的选择主要由政府部门确定,农户的参与程度较低;大部分地区退耕造林造林成活率较高,经补植成活率可以达到75%以上;大多数农户未采取任何抚育管理措施;放牧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大部分农户没有在林内进行间作。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加强栽后的抚育管理工作,重点解决放牧与林木保护之间的矛盾,维持造林成果,同时,在立地条件适宜的退耕地中,可适当鼓励农户进行间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