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清宏 《中国茶叶》2014,(10):35-37
杭州历来是茶人汇聚之所,茶贸易兴盛。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开辟上海为通商口岸,我国茶叶外贸的口岸便由广州移至上海。由于沪杭交通便利,而杭州既是龙井茶的产地,又是浙、赣、闽茶叶运销集散地,还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于是杭州的茶行、茶号逐渐兴起,一跃成为杭州城市商业中非常兴盛而又具有特色的行业。  相似文献   

2.
在太平天国故乡广西桂平市,从市区向西走一公里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桂平西山,它是广西著名的佛教圣地,以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佛圣五绝而闻名于世,为全国七大著名西山之一,历史名茶西山茶就是这里生产的,在桂平市有“西山茶、乳泉水”的民谚。……  相似文献   

3.
名茶与茗茶     
刘舒 《福建茶叶》2009,31(3):47-47
我省为茶叶主产地,闽人喜饮茶,福州又是大都市。因此街上出售茶叶的商店比比皆是。漫步街头,经常可以看到XX名茶、XX茗茶的茶叶商店招牌。我发现近年××茗茶的店招.似乎有增多的趋势,茶商或许以为“茗茶”就是著名的茶。其实不然.名茶可释为著名的茶。而茗是茶的通称,如“喝茶”也可说“品茗”。其它如“香茶”,“香茗”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使用这些词语。  相似文献   

4.
, 《中国茶叶》2012,(11):40-40
在近日举办的2012中国(厦门)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上,民生银行分别与全国22家核心茶企以及福建省的福安、武夷山、安溪、华安、大田5家小微茶企城市商业合作社签署了总额为5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据悉,民生银行与小微茶企城市商业合作社合作,是创新的银企合作模式,通过该合作社,急需资金的小微茶企将可以更便捷地获得较低成本的贷款。作为首个试点县,福建安溪成立首只互助基金,首批款于10月19日发放,以扶持安溪茶叶协会选出的50家小微茶企。  相似文献   

5.
4月,正是新茶开采的好时光。浙江杭州将编织出一道茶与健康、茶与文化、茶与城市、茶与旅游的多彩风景线。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属于黑茶类,是后发酵茶,原产云南省西双版纳、思茅等地。普洱茶是云南的独具风格的名茶,因其风味独特,功效奇妙,在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近年在国际市场倍受欢迎。随着普洱茶的保健功能被医药界研究证实,销量日益增长,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及港、澳、台等地又掀起了饮用和收藏普洱茶热潮。笔兹择普洱茶品类及其保健功效略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国已故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首倡的“茶德”的内容进行了研究,指出:“茶德”内容的探讨,直以合乎茶性、人性和正确人生价值观,以及简洁、全面为原则;茶德的内容由“茶德”基本规范和“茶德”总原则构成;茶德基本规范拟为:“俭、敬、清、和”;茶德基本规范的具体涵义,宜从艺术、修性、交谊、健身四层面和价值目标、约束守则两大部分展开,并列表试析了“茶德”诸基本规范的具体涵义,以图厘清“茶德”内容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8.
茶叶与抗癌     
许良中 《茶报》2004,(4):17-18
茶作为传统饮料在我国已有约5000年历史。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早就有饮茶健身的记载。最早的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汉代《神农本草》也记载了“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并把茶列入365种药物之中。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之食,益意思”。  相似文献   

9.
普洱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云南普洱市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位居云南之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茶产业定为普洱市五大支柱"茶、林、电、矿、文化旅游养生"产业之一,积极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城市品牌,打响"茶林里长出的城市——普洱"这一国际名片,使茶产业真正成为兴边富民的优势特色产业,为构建"生态普洱、绿色普洱、和谐普洱"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地方志》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集散于福州市场的主要物资有木材、茶、香菇、笋、纸等大宗。木材与茶多销往上海、天津等地区及台湾,尤其木材销往台湾更多,茶亦不少。福州著名茶庄何同泰,在台湾就设有分号。”可见,何同泰茶庄很有名气,而何同泰的创办人就是何培訚。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陆羽所作的《茶经》与清代廷灿所作的《续茶经》都是我国著名的茶典籍,将这些著名的茶典籍进行英文翻译,是中国传统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而我国目前的茶典籍英译还不够完善,为此,如何实现对茶典籍的英文翻译是当前翻译工作者思考的重大课题,为了更好地使中国传统茶文化对外传播,我们需要结合英语语料库,进行茶典籍翻译之中的资源共享,更好地提升英语语料库在茶典籍英文翻译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是北宋的一位著名茶人,他以创制小龙团茶和著作《茶录》闻名于世。我在1984年曾写了“蔡君谟与茶”,刊登在《福建茶叶》第4期上,现根据新收集到有关他的茶诗方面的资料,写一续篇,蔡襄有茶诗二十余首,这些茶诗,既是福建的珍贵茶事史料。又是中国茶文化的精品,特撰之以文供大家研究和欣赏。北苑十咏这十咏包括:出东门向北苑路,北龙、茶垄、采茶、造茶、试茶、御井、龙塘风池、修贡亭。纵观这十咏,它写了北苑的地理位置(第一、二首),贡茶(龙凤团茶)的采制和品尝(第三、四、五、六、十首),优质的条…  相似文献   

13.
六堡茶是历史名茶,享誉国内外,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我国已故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等史料考证,六堡茶的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在六堡镇秀丽的山水怀抱中孕育并最终成为著名侨销茶的六堡茶,是自然与人文共同打造的精灵。  相似文献   

14.
建瓯北苑是宋代贡茶产制中心,中国团饼茶最高制作工艺的发祥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宫廷御茶园。北苑在制作技艺上的独到之处,成就了中国贡茶史上最长的御茶。北苑御贡贯穿五代十国、宋、元、明数朝,时间长达458年。北苑贡茶的制作技艺的精妙绝伦及北苑贡茶在制作过程中所体现的匠心,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今天,更应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让后人得以精神上的滋养。  相似文献   

15.
徐玉琴  刘新玲 《中国茶叶》2010,32(11):30-31
这是一个让人感慨的现象—— 一叶茶,开启了一座城市的开放大门; 一叶茶,放大了一座城市的品牌效应; 一叶茶,铸就了一座城市的富民产业; 创造这个现象的就是江苏省溧阳市,一个让茶提神而实现畅想的城市,一个演绎精彩茶事的千年茶乡。  相似文献   

16.
以建溪流域为主的闽北各县(市),是我国有名茶区,古代所产茶叶统称“建茗”即“建茶”。见于记载的最早有五代时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载:“选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增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冰敲其精壶存煮建茗,共宾客饮之”。此即为公元712~741年建茗──建茶已传输至陕西眉县、名闻国内了。古代茶叶是绿茶类蒸青片茶、散茶,建州以片茶为主且最多最著名。片茶即团饼条。龙、风等是其花色品种。片茶“片大极硬,须场侵之,方可碾。”(毛文锡《茶谱》935年)。由于其制造方法是茶树鲜叶经蒸、捣、拍、穿、封、焙。宋…  相似文献   

17.
吴宽与茶     
(1435-1504),明人,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成化(1465—1486)中会试、廷试皆第一,官终礼部尚书。于书无所不读,作诗文有典则,兼工书法。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文徵明是他的学生。卒谥文定。著有《匏翁家藏集》。曾与著名画家沈周同游苏州虎丘山,自采茶、手煎、对啜,自言有茶癖,写下茶诗多首。一、爱茶之诗吴宽有一首《爱茶歌》汤翁爱茶如爱洒,不数三升并五斗。先春堂开无长物,只将茶灶连茶舀。堂中无事长煮茶,终日茶杯不离口。当筵侍立惟茶童,入门来谒惟茶友。谢茶有诗学卢仝,煎茶有赋拟黄九。《茶经》续编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叶》2005,27(5):11
四川邛崃古称临邛,是我国著名的产茶区,茶文化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万担茶乡和茶叶集散地,是中国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和成都平原的"小茶都".宋代花楸茶已作为贡茶并年年上贡.据县志记载,邛茶十八堡之首的花楸堰茶圃被康熙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圃".  相似文献   

19.
《茶世界》2016,(2)
正为了更好的烘托首都茶文化氛围,发挥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窗口和平台的作用,作为西城区的传统文化项目,拥有中国茶叶第一街称号的马連道茶叶特色街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五届"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今年的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展将围绕发布推介、展览展示、交流论坛、茶文化传承体验及促销五大类内容开展十大项专题茶事活动。安徽省黄山市是著名旅游城市,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150万,是全国十大名茶黄  相似文献   

20.
李春霞 《福建茶叶》2016,(7):355-356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与之相关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从中可以看出茶文化在我国古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文人之间,品茶之风一时兴起,使其与文学作品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茶不仅是中国古代寻常百姓的日常饮料,历代著名的诗人以茶为创作对象,上自中唐,下至明清,诗因茶而兴浓,茶因诗而名远,经过文人墨客的润色,茶与诗形成了完美的结合;与茶相关的佳作依然层出不穷,除了茶诗,著名的小说中也有许多细节与茶有着紧密的关联.本文结合《红楼梦》、《镜花缘》与《九云记》,分析、阐述古典文学中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