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西走廊农业生产潜力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保护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现状,根据上游山区水源保护区、中部绿洲农牧区、北部荒漠区的不同情况,提出了建设河西走廊发展绿洲经济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河西走廊生态良好,但受农耕、游牧人口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后期逐步变得脆弱。到了东汉时,随着气候的变迁,加之游牧生活的出现,走廊内脆弱的生态开始恶化,再加上治理不当,恶化的范围迅速扩大。受河西走廊生态恶化演变的启发,作者从3个方面提出了当代生态治理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河西走廊棉花生产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以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注重科研和规模经营等为内容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琉璃苣产业发展前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甘肃河西走廊发展琉璃苣产业的优势、经济和生态效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试验研究和技术示范与推广,提高抗旱栽培技术;提升灌溉系统的功能;建立沿祁连山北麓高寒高旱地区优质琉璃苣生产基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确保产业链有序延伸和转型升级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部的祁连山脉和北山山地之问,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是一个东西长约1 100千米,南北宽仅数十千米至百余千米的狭长地带,大部分海拔在1 000~1 600米,年太阳总辐射量5 800~6 400MJ/平方米,年日照总时数2 800~3 300小时,年降水量在35~200毫米之间,降水稀少,无霜期160天左右,光热资源十分丰富,耕地土壤肥沃,依赖祁连山丰富的雪源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灌溉体系.区域内形成的一片片绿洲是天然的制种隔离区,制种种类涵盖了玉米、小麦、油料、棉花、糖料、蔬菜、花卉、牧草等八类作物一百多个品种,所繁殖的种子籽粒饱满,水分低,发芽率高,净度好,色泽纯正,深受国内外用户欢迎,已销往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荷兰等十六个国家和国内三十多个省、市、区的一百多家经营单位.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对外制种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7.
试论河西走廊棉区的棉花品质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棉花市场竞争的主体涉及国内外所有棉花生产者和经营者,市场棉花供应量相对充足,用户选择余地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河西走廊棉区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最切实可行的对策就是在实现优质的前提下提高单产并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加工番茄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河西走廊加工番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河西走廊加工番茄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是:重视加工番茄新品种研发,良种良法配套;示范推广加工番茄无公害栽培技术;重视新产品的研发,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规范良种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9.
10.
在分析河西走廊水资源短缺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该区农业发展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是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重视节水农业措施的推广应用 ;开发利用城域污水 ;强化节水意识 ,加强水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1.
浅谈新疆实施草地生态置换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退化、效益低下是当前新疆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牧区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建设、牧民生产方式转变、社会稳定需要等6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新疆实施草地生态置换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2.
甘肃河西走廊草地沙质荒漠化监测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河西走廊地区草地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全区5市91563.47km^2草地面积中,强烈发展沙化草地占29.22%,发展沙化草地占1.5%,潜在沙化草地占30.34%,未沙化草地占38.94%。全区沙质荒漠化草地占草地面积的61.06%,50%以上的草地处于沙质荒漠化状态,其中金昌市与嘉峪关市强烈发展的沙质荒漠化草地面积比例最高,超过60%以上。调查分析认为,该区草地沙质荒漠化成因主要是气候干旱、多风以及土壤质地疏松等自然因素和长期滥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历史和人为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河西走廊地区草地沙质荒漠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疆草地生态置换的思路与建设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新疆草地生态和宏观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入手,通过对新疆草地生态与宏观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和草地生态恶化的起因分析,结合新疆畜牧业发展和牧草业发展,根据草地生态置换的内涵和要求,阐述了新疆实施草地生态置换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新疆实施草地生态置换的总体思路、建设对策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河西走廊绿洲灌溉农业区具有发展葡萄种植良好的光热、适宜的土壤、良好的技术等优势条件;广阔的土地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较高的比较效益,发展葡萄产业潜力巨大;以及水资源的短缺、自然灾害严重、市场风险较大、政策扶持不到位、龙头企业带动力弱等制约因素,对发展葡萄产业形成巨大的挑战。提出必须充分利用优势条件,不断开发潜力,科学应对各种挑战,从产业布局合理性,提高市场竞争力,调整葡萄产品结构,加强科学发展合力等方面,促进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志刚  蒲瑞琛  周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79-7281
探讨了河西地区城市化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影响,并运用一系列城市与经济理论提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以指导河西走廊城市化实践。  相似文献   

16.
以大豆品种中黄30号和孜然品种新抗18-2为材料,在河西灌区进行了孜然套种大豆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套种总带幅为160 cm,大豆带幅80 cm种3行,行株距30 cm×20 cm;孜然带幅80 cm,撒播密度为225.0万株/hm2时优势最明显,带田总产量可达9 478.8 kg/hm2,较对照增产8.8%,产值和纯收益分别为54 351元/hm2和48 921元/hm2,较对照增加10.7%和12.10%,且稳定系数高,为最佳套种密度。  相似文献   

17.
运用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1961-2008年大雾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大雾天气发生的地理分布、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大雾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山区多于川区,南部多于北部;大雾呈逐年减少趋势,一年中大雾发生的频率最高在7-10月,一日内大雾发生的集中时段是20:00到次日08:00。同时运用ECMWF数值预报格点场资料,采用Press准则进行因子初选,逐步回归预报方法进行因子精选,使用最优子集回归建立大雾预报方程,最终确定了春、夏、秋季大雾预报的全局最优的显著性方程,3个季节预报方程的拟合率分别为85.5%、82.1%、81.2%。  相似文献   

18.
历史时期,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导致河西走廊诸多环境问题的产生。在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面前,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关爱自身生存环境的意识不断提高,逐渐摸索出了一些保护环境资源的做法和模式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一个时期内对维护走廊生态平衡、改善生存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河西绿洲防护林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河西走廊人口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用水量减少、渠道水泥化的发展、防护林病虫害加剧等因素的制约,走廊绿洲小网格杨树防护林、边缘区防风固沙林营造模式已不适应河西绿洲防护林体系发展的要求。杨树易繁殖、速生、成林快、适应性强的特点,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是本区主要的农防林树种,通过正确利用杨树各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依据当地病虫害状况,适时进行树种的更替更新,以防止自然灾害,是防护林更新复壮的基本措施。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加快防护林林种多样化、区域自然式林业、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高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将是未来林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可持续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西北林学院学报21卷第5期廖空太等河西绿洲防护林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中段边缘绿洲农田土壤性状与团聚体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与土壤质量、土壤侵蚀和农业可持续性有着密切联系。【方法】在甘肃河西走廊中段近几十年来开垦的边缘绿洲区4种土类中(砂质新成土、正常干旱土、旱耕人为土和干润雏形土)采集49个农田表层土样(0~10 cm),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并分析了与土壤团聚体形成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结果】除干润雏形土外,大部分土壤粒级组成以沙粒为主;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平均为(5.88±2.52)g•kg-1,4种土类中有机碳平均含量平均为4.75~10.51 g•kg-1,以砂质新成土最低,干润雏形土最高;碳酸钙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含量为84.7~164.8 g•kg-1,随土壤粘粉粒和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土类>0.25 mm的干团聚体平均变动在65.2%~94.6%,干团聚体组成以>5 mm的大块状团聚体(土块)为主,平均重量粒径(DMWD)变动在3.2~5.5 mm;>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变动在23.8%~45.4%,团聚体破坏率(PAD)为52.4%~66.8%,团聚体组成和特征有利于抵抗土壤风蚀,但稳定性差,灌溉后易于分散、沉实板结、通透性差。土壤粘粉粒、有机碳、碳酸钙及铁铝氧化物均对团聚体的形成有显著作用,以土壤粘粒和细粉粒作用最大,有机碳和碳酸钙作用次之;但有机碳和碳酸钙对团聚体的稳定性较粘粉粒的影响更为明显。退耕种植多年生苜蓿后,土壤有机碳、团聚体数量及其稳定性显著增加。【结论】对生态脆弱的边缘绿洲区新垦土地,退耕还草或推行草粮轮作,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风蚀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