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旨在对陕西榆林8个县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进行特异性分子鉴定,明确该地区线虫病害的种群类型,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快速诊断和及时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通用引物rDNA1/rDNA2和特异性引物DdS1/DdS2 (A型)、DdL1/DdL2(B型)进行基因扩增、测序、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线虫种类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陕西榆林8个采样点线虫病害种类均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B型,并且这8个地理种群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腐烂茎线虫种内群体特异性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7个不同地理群体rDNA 中的ITS区进行PCR-RFLP和序列测定, 发现种内群体间无论在序列长度还是酶切图谱均存在一定的变异.根据其序列特征设计出种特异性引物, 对所供试的腐烂茎线虫群体及属间不同种群体样品的rDNA ITS区相应区段扩增以验证其特异性, 同时对分别由1~5条腐烂茎线虫成虫和幼虫提取的DNA进行特异性扩增以验证其灵敏度. 结果表明: 所有供试的腐烂茎线虫群体均可以特异性扩增一个346 bp的片段, 而所有供试的属外种均没有扩增片段;由1~5条腐烂茎线虫成虫和4~5条幼虫进行的特异性扩增也获得稳定的目的片段. 显示该特异性引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特异性和灵敏度, 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腐烂茎线虫.  相似文献   

3.
陕西不同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分离鉴定及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鉴定陕西不同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生物型,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陕西不同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进行分离,对其形态进行观察并测量特征值,通过茎线虫线粒体COⅠ通用引物、ITS区通用引物及A、 B生物型的特异性引物对不同地区采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进行PCR检测及序列分析,利用MEGA6.0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及种群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地区腐烂茎线虫的生物型为B型,关中地区为A型。形态特征值数据显示雌成虫体长、体宽均大于雄成虫,A型的体长、体宽均大于B型。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陕北不同地区的B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聚为一支,合阳、兴平的A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聚为一支,与分子鉴定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寄生于柑橘与杉木2种寄主的柑橘半穿刺线虫种群的rDNA-ITS区(ITS1-5.8S-ITS2)及形态变异进行研究,分析种群间遗传多态性及其亲缘关系.[方法]对采自中国3个省份(福建、四川、贵州)柑橘产区的21个柑橘半穿刺线虫种群(柑橘种群)及福建省杉木林区的6个柑橘半穿刺线虫种群(杉木种群)的ITS区进行PCR扩增、克隆与测序,通过相关软件进行序列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对3个柑橘种群及1个杉木种群进行形态特征测计分析.[结果]柑橘半穿刺线虫的柑橘种群与杉木种群相比,ITSI序列相似性为93.2%-99.3%,ITS2序列相似性为92.4%-100%;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所有杉木种群与福建省部分柑橘种群处于同一进化主分枝.4个柑橘半穿刺线虫种群间部分测量值存在显著差异,补充描述了种群内二龄幼虫尾部形态变异类型.[结论]柑橘半穿刺线虫柑橘种群和杉木种群在rDNA-ITS序列相似性高,序列差异不能用于种群的区分;杉木种群与福建部分柑橘种群在进化上可能有相同的地理起源.种群间部分测量值的显著差异及二龄幼虫尾部变异应属于种群正常变异.  相似文献   

5.
腐烂茎线虫种群分化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烂茎线虫是危害我国甘薯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腐烂茎线虫的研究报道中发现,我国腐烂茎线虫种群分化现象严重,在致病力、繁殖力、抗药性等生物学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在不同来源的腐烂茎线虫种群中划分出2类基因型。综述了腐烂茎线虫种群分化的现象,旨在为深入地认识腐烂茎线虫的分化现象和分类地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集和分离到青海省大通县、互助县4个当归茎线虫群体,通过形态特征和测量值比较,以贝叶斯法构建ITS-rDNA系统发育树,并用4种内切酶DdeⅠ、HinfⅠ、Tru9Ⅰ(MseⅠ)和SduⅠ 进行ITS-RFLP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大通县、互助县当归茎线虫群体的形态特征与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基本一致,体长略小,雄虫尾长和c(体长/体宽)值略大,雌虫a(体长/尾长)值略大,其他测量值均与腐烂茎线虫模式种一致。通过rDNA-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发现青海省大通县、互助县茎线虫群体与腐烂茎线虫群体聚为一支,但不能归为目前已知基因型。rDNA-ITS区段PCR-RFLP结果显示,青海省4个群体与已报道的腐烂茎线虫群体酶切结果不一致,且存在明显差异。经形态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将这4个线虫群体确定为腐烂茎线虫,表明该线虫已在青海省发生与分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以甘薯腐烂茎线虫ITS序列基因片段为靶标,建立了一种针对该线虫的RPA检测方法.[方法]RPA检测反应使用TwistAmp@Basic Kit,分别对甘薯腐烂茎线虫群体、单条线虫以及甘薯组织或土壤中的线虫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检测.[结果]RPA方法可特异性鉴定甘薯腐烂茎线虫群体、单条线虫以及甘薯组织或土壤中的...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传入中国的香蕉穿孔线虫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分析其亲缘和进化关系,明确中国香蕉穿孔线虫的来源和传入途径,分别扩增了多雌繁殖群体和相应种群的单雌繁殖群体后代rDNA-ITS,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其遗传变异,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其亲缘和进化关系。结果表明:供试香蕉穿孔线虫20个种群的rDNA-ITS序列大小为705~713bp,序列同源性比较高,相似性在95%以上,序列变异率为0~7.5%;各群体ITS1和ITS2序列大小分别为273~276bp和151~152bp,各种群间的序列相似性分别达到98.58%和98.35%以上;单雌繁殖群体与相应的多雌繁殖群体的序列相似性非常高,有8个种群的2个繁殖群体序列相似性达到100%,其他种群的2个繁殖群体序列相似性达97%以上;基于ITS序列构建穿孔属线虫的系统发育树说明,所有香蕉穿孔线虫聚在一个大枝,分成4小分枝,其中寄主为红掌的RsW种群单独聚为一枝,遗传距离较远,寄主为绿宝石的RsH遗传距离相对其他种群也较远,寄主分别为天鹅绒竹芋和孔雀竹芋的RsP和RsS种群的遗传距离则相对较近,这说明传入中国的香蕉穿孔线虫种群可能直接来源是欧洲的竹芋科和天南星科观赏植物,而前者的最初来源可能是苏丹的香蕉,后者的最初地理来源较复杂。  相似文献   

9.
根据NCBI基因库中根结线虫属rDNA序列,设计通用引物M18s/M28s,对采自云南文山、砚山、马关、蒙自等地的4个三七病原根结线虫种群(Meloidogyne hapla)rDNA区段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将扩增到的目的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上。对重组克隆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4个种群rDNA同源性为100%,ITS区序列长度为479 bp,其中ITS1序列长度为213 bp,5.8S序列长度为159 bp,ITS2序列长度为107 bp。根据此序列设计-对特异性寡聚核苷酸引物Mhf/Mhr,应用PCR技术,以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hapla)、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和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全基因组DNA为对照,对三七病原根结线虫全基因组DNA进行特异性扩增。结果表明,该对引物能从供试的北方根结线虫和三七病原根结线虫种群全基因组DNA中扩增到462 bp长度的分子片段,而南方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则无扩增产物。该引物可用于三七病原根结线虫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对5个不同地理来源的腐烂茎线虫群体分别放置在使甘薯发病的病薯、甘油和细沙3种介质中,在-20℃和-70℃温度下经过不同的处理时间测定其存活率来研究腐烂茎线虫耐寒力,探索腐烂茎线虫在低温冷冻下的保存方法。试验结果,腐烂茎线虫在-20℃和-70℃低温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同群体线虫的存活率都有所下降,其中DeWY和DeLJ群体在不同处理时间下的存活率均高于其他3个群体,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初步证实这2个群体有很强的耐寒力。试验发现在细沙和不同甘油浓度条件下,所有线虫群体在低温处理下均未查到活虫。腐烂茎线虫在低温下的生存状态依赖于原寄主材料,甘薯薯块是腐烂茎线虫在低温下抵御逆境最好的屏障,腐烂茎线虫侵染的薯块放在低温下保存,在遗传学研究等方面保存原始线虫种源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银杏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序列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银杏Ginkgo biloba种内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ITS)区序列的多样性,以具有代表性的10个银杏嫩叶样本为材料,提取基因组DNA后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直接测定其ITS区序列。结果表明,银杏ITS区(内含5.8S)总长度为1224~1226bp,其中ITS-1长度为821—823bp,5.8S长度为162bp,ITS-2长度为241bp。在全序列范围内,可变位点有28个,占总核苷酸的2.3%,但简约信息位点仅6个,变异量仅有0.5%。银杏的不同样本之间ITS区序列表现出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2.
少鳞鳜为东亚特有鱼类,为了解中国少鳞鳜在我国不同水域内的遗传结构特征,利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分析了长江、钱塘江、西江、南渡江34尾样品mtDNA控制区的序列差异。在长度838 bp的同源序列中,共发现81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总数的9.67%;定义了4个单倍型,每个群体仅发现一个单倍型,群体之间没有共享单倍型,且每个群体都有鉴别位点。群体间的核苷酸歧义度(Dxy)在0.360%-8.043%之间,南渡江群体与长江、钱塘江、西江3个群体间的差异最大。分子变异分析(AMOVA)得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1.000(P〈0.001),差异极显著。构建的NJ树中,4个群体分为两支,一支为南渡江群体,另一支为长江、钱塘江、西江群体。这些表明中国少鳞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南渡江群体与长江、钱塘江、西江3个群体之间的分化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少鳞鳜不同群体mtDNA控制区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少鳞鳜为东亚特有鱼类,为了解中国少鳞鳜在我国不同水域内的遗传结构特征,利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分析了长江、钱塘江、西江、南渡江34尾样品mtDNA控制区的序列差异。在长度838 bp的同源序列中,共发现81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总数的9.67%;定义了4个单倍型,每个群体仅发现一个单倍型,群体之间没有共享单倍型,且每个群体都有鉴别位点。群体间的核苷酸歧义度(Dxy)在0.360%-8.043%之间,南渡江群体与长江、钱塘江、西江3个群体间的差异最大。分子变异分析(AMOVA)得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1.000(P〈0.001),差异极显著。构建的NJ树中,4个群体分为两支,一支为南渡江群体,另一支为长江、钱塘江、西江群体。这些表明中国少鳞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南渡江群体与长江、钱塘江、西江3个群体之间的分化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4.
Analysis of phylogenetic and evolution in six species of Sorghum was based on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sequences in nuclear ribosomal DN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ngth of the ITS regions among the six species ranged from 588 to 589 bp and the contents of G+C in ITS (ITS1 +5.8S+ITS2) regions ranged from 60.27 to 61.05%; the length of ITS1 ranged from 207 to 208 bp and the contents of G + C in the ITS 1 regions ranged from 53.91 to 61.54%. The length of the 5.8S rDNA and ITS2 regions in the six species was 164 and 217 bp respectively, and the contents of G + C ranged from 56.10 to 58.54% in the 5.8S rDNA region and 66.36 to 67,28% in the ITS2 region. Among regions of ITS, ITS1, ITS2, and 5.8S, the best sequence for genetic relationship analysis in the six species was the ITS region. On the basis of the Jaccard coefficient and phylogentic tree, S. sp. was more related to S, propinguum than to other species. This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fact that S. sp. is derived from S. propinguum. From the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ITS1, S. halepense, silk sorghum and S. sudanense, are identical in the ITS 1 sequence, whereas the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e shows that S. sudanense has a closer genetic association with S. almum rather than with S. halepense and silk sorghum.  相似文献   

15.
几个中国大麦属物种核rDNA ITS区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份来源于中国和7份国外的不同大麦属物种核rDNAITS区进行了序列分析,并采用邻接法构建了其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表明,大麦属物种的ITS区序列长度为596~600bp,其中ITS1、5.8S和ITS2分别有43、4和54个变异位点。ITS区揭示的遗传分化距离变化范围为0~0.1121,平均值为0.0561。以雀麦属为外类群,采用邻接法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发现,大麦属不同物种间聚类关系与其地理来源无关;各物种或亚种按照其亲缘关系与染色体组的划分进行聚类,其中具有H和I染色体组的物种各聚为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6.
采用寄生线虫通用引物NC5和NC2,对海南黑山羊鞭虫rDNA的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EASY-T1载体。用PCR及酶切进行鉴定,对阳性菌落质粒D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的黑山羊鞭虫ITS片段大小为1 113 bp,包含部分的18S、28S及全部的ITS1(470 bp)、5.8S(158bp)和ITS2(392 bp)序列,ITS1和ITS2与GenBank已登录的Trichuris skrjabini(Baskakov)同源性分别达到90%和99%,与T.leporis(Froelich)同源性均为84%,而与其他科线虫同源性均较低。由ITS1和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知,从海南黑山羊盲肠中分离到的鞭虫ITS1和ITS2均与T.skrjabini处于同一分支。研究结果为海南黑山羊盲肠鞭虫种属的确定及进一步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实现对铁皮石斛及其混淆品快速准确的鉴别。[方法]通过对铁皮石斛及其混淆品的rDNA ITS区序列进行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构建NJ系统树。[结果]8个来自不同产区的铁皮石斛rDNA ITS区序列全长636 bp;铁皮石斛及其6个常见混淆品药材ITS序列长度范围为636~641 bp,其中ITS区(不包括5.8S)片段长度为483 bp,含信息位点60个(12.4%),变异位点185个(38.3%);各样品间遗传距离范围为1.108%~2.594%,NJ系统树也表明铁皮石斛与其混淆品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ITS序列可对铁皮石斛及其混淆品进行快速简便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通过ITS序列对大兴安岭地区采集的14株野生黑木耳菌株和6株对照栽培种黑木耳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分析,以揭示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关系。利用软件Clustal X 1.83和MAGA 4.1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①黑木耳ITS区(ITS1+5.8S+ITS2)信息位点比例达到52.1%,遗传位点丰富,证明ITS序列可以为黑木耳菌株的亲缘关系问题提供较强的证据。②在MP系统树中,黑木耳菌株明显聚为2类,聚类结果表明黑木耳野生菌株间遗传多样性优于栽培菌株。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阐明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和川明参(Chuanminshen violaceum)种间遗传分化和系统关系,利用RAPD、ISSR和ITS序列分析方法对明党参和川明参不同居群,以及芹亚科(Apioideae)6个族的一些代表种进行研究.RAPD和ISSR分析表明,明党参与川明参种间在全基因组水平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ITS序列分析则表明,明党参的6个居群在ITS序列上稍有差异,ITS-1的GC含量为58.3%~59.2%,ITS-2的GC含量为54.3%~56.6%.ITS-1的长度范围为215~219 bp,ITS-2的长度范围为224~227 bp.川明参与明党参种间的ITS序列也出现明显分化.芹亚科6个族一些代表种的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支持明党参置于美味芹族(Smyrnieae Koch)的分类地位.在ITS系统树上,川明参与明党参为姐妹类群的置信度为100%,因此,提出将川明参置于美味芹族的分类学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