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0-2020年31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省级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法对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空间演进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波动上涨态势,此为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双重作用下的结果;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不平衡性,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经泰尔指数分解得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泰尔指数呈波动性增长态势,且其差异主要源于组内差异,因此应将政策重心聚焦于区域内部。  相似文献   

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普及农业保险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抓手.只有深入探寻农业保险不同层次水平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同程度的影响,才能精准发挥农业保险对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该文基于2007-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不同发展阶段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1)农业保险能显著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在东部地区促进效果强于其他地区;(2)在农业保险发展的高级阶段,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3)在农业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保险主要通过提高技术效率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中、高级阶段则主要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4—2020年30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动态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全国数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效率,运用泰尔指数方法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数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数字农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共同阻碍其发展;我国数字农业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总体泰尔指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区域间泰尔指数的贡献率高于区域内泰尔指数,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数字农业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推进技术革新、制定因地制宜的数字农业发展策略,促进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地级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逐年向好,但地市间改善幅度差异明显,农业技术配置效率差异是关键诱因;绿色贸易壁垒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中发挥积极作用,显著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绿色贸易壁垒作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存在异质性,产业基础、公共投资、创新能力以及劳动力综合素质调节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效果。建议通过健全农业保障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加大公共投资、改善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改革开放力度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研究对衡量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利用2007-2017年广东省市级数据对广东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将广东省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大地区,并从时间趋势和空间分布两个角度对其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1—2016年数据和空间联立方程模型方法对中国省域农村教育人力资本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交互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教育人力资本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互促效应,这种效应具有时间异质性,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居于优势地位;2)城市化进程和市场化程度对农村教育人力资本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化影响方向,空间互动状态下二者存在显著溢出效应。为此需实施科技兴农和农业集约化发展战略,优化农村教育生态系统,统筹区域间农村教育和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村教育人力资本和农业生产率互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对2000-2006年重庆市县域层面上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和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6年期间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4.0%,其中,农业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年均增长率为5.0%,而农业技术进步指数反而年均下降1.0%;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效率的改善而非农业技术的进步。重庆市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优化投入结构和规模,加强和加快农业技术的研发能力,改革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刘瑛  夏厚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289-5291,5294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衡量了2000~2012年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并将湖北省17个市州按区位因素分为鄂东、鄂西以及鄂南地区,进行了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整体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技术效率偏低,阻碍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湖北省全省以及3大区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α收敛以及绝对β收敛,均存在条件β收敛,收敛结果表明,各市州之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在不断扩大,但是在政策调控下可以缩小各市州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劳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约束下,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依据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分地区收敛性分析。实证研究发现,2003-2020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上升,其中,技术进步较为显著,技术效率仍有提升空间,属于技术诱导型增长;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不存在 收敛以及绝对 收敛,但存在条件 收敛;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在扩大,但都趋近于各自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和时间的双维度上对我国30个省市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财政支出对相邻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空间维度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即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对相邻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高的正向溢出影响,而东部地区的空间负外部性更明显;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总体上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12.
13.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农业是乡村最大的产业,安徽作为中部地区产粮大省,农业大而不强,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探讨安徽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情况显示:农业各生产要素投入冗余呈上升趋势,处于最优配置的地市数量呈下降趋势;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但增长速度逐渐下降;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核心因素,综合效率略显不足;不同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为此,应根据各地区制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核心因素,从科技成果向农业转化、耕地适度规模经营、职业农民培养、农业生产组织化等方面,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由技术进步的"单向推动"向综合效率和技术进步"双向推动"转变。  相似文献   

14.
李波  胡豹 《浙江农业科学》2023,64(4):1004-1008
农业绿色发展是保护农业生态和促进农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措施。本文运用SBM-GML指数法测算了黄河流域9省2001—2019年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在5.1%,农业技术进步是驱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各省之间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模式差异化明显,四川省尤为突出,年均增长率达到7.7%。因此,本文为了农业GTFP在黄河流域能够协同增长,将从以下3个途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出台相应的支农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转变时期,并强调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河北省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40%,人地矛盾突出,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工业和生活需求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我省农业发展必然趋势。本文运用DEA方法的Malmquist TFP指数对河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利用距离函数分解为技术进步与效率两部分。通过分析河北省全要素生产率时间上的变迁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发现河北省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由农业技术进步所推动,农业技术效率部分抵消了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农业技术效率主要受规模和纯技术效率的双重影响,并且农业生产率呈现出以北京为中心的扩散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发挥技术潜力,增加农业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探讨农机跨区作业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为实现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总目标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基于2010—2020年30省数据,运用SBM—GML模型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农机跨区作业发展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农机跨区作业面积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变化态势,且二者均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2)农机跨区作业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农机跨区作业发展每提升1%,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0.993%,其中本地上升0.175%,临近地区上升0.819%。3)在东部、中部、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直接效应不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在西部地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各效应均显著。因此,应当鼓励引导发展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实现区域内“农机共享”;因地制宜选择农机跨区服务发展模式,提升区域资源配置优化;提升农机跨区作业管理效率,维护农机跨区作业秩序。  相似文献   

17.
在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选取2004—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财政支农补贴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支农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关系,这一结论在改变计量方法、替换解释变量、考虑内生性问题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分区域看,二者的拐点在东部地区来得最早,在西部地区来得最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能够推动财政支农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拐点右移,促进财政支农使用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资源环境的共同约束下,依靠要素投入推动农业增长不可持续,因此,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尤其重要。[方法]采用乘积完备(multiplicatively complete)的Hicks-Moorsteen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彻底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混合效率变化,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改变混合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果]从时间维度上看,仅1992-1997年混合效率变化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了0.5个百分点,即该时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地区维度上看,仅东部地区混合效率变化为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了0.4个百分点,即东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在时空上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农业结构应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进行调整,才能提高混合效率,进而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2—2021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利用SBM-GML指数法和熵值法测算了长江经济带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水平,然后运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2006年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还不尽人意,但2007—2021年该经济带各省市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均显著提升,同时长江经济带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水平也呈稳步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新型工业化的影响更大。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挖掘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潜力,建议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稳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的“活力”,为提升当地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助力,同时还要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造农村电网等方式进一步减少非合意产出。  相似文献   

20.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建立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关联网络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整体特征、局部特征和个体特征三个层面对网络结构进行了考察,并揭示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性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十分明显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其空间关联网络处于连通状态,样本考察期内网络密度呈现V型波动趋势,且等级森严的结构逐渐被打破,网络稳定性逐步增强。2)在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网络中,西部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华南和西南地区为"经纪人"板块,环渤海、京津冀和东北地区为双向溢出板块,华东和部分中南地区省市为净溢出板块。3)湖北、内蒙古、河南、山东和陕西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绝对核心位置,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支配作用较强;吉林、海南和青海等地区在网络中处于绝对边缘位置。4)地理邻接关系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性具有正向影响,农业结构差异和要素产出水平差异等因素具有负向影响。本文为从整体上把握和提升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