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肿菌是一种专性寄生在十字花科植物根部的的土传病原菌。简要介绍了根肿菌的生物学特性、危害、检测方法及根肿病的防治方法,重点介绍根肿菌在植物根际土壤中的行为过程及其与寄主植物的互作效应,总结了土壤理化因子、根系分泌物、根际微生物、矿质元素等根际土壤因素对根肿病发生过程的影响与调控。旨在为研发根肿病防治措施与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为促进十字花科作物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芽孢杆菌Bam22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侵染引起的根肿病是限制油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苗期即可发病,目前该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有选用抗病品种和使用化学药剂,但农药残留问题日益突出,故提出采用生物防治的策略防控油菜根肿病。笔者采用拌种与苗期灌根的方式研究了芽孢杆菌(Bacillus Bam22)对油菜根肿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苗期调查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am22拌种处理(T1)和芽孢杆菌Bam22+高岭土拌种处理(T2)较清水对照(CK)的发病率降低了3.4%~20%,防效达44%~52%;T1、T2与药剂对照氰霜唑拌种处理(T3)的株高和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防效提高20%~40%。花期调查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较清水对照(CK)的发病率降低了10%~13%,防效介于28%~51%;T1、T2处理较药剂对照(T3)的发病率降低了6.67%~10%,防治效果提高了5%~22%,单株产量增加了23.97%~34.29%。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芽孢杆菌Bam22拌种结合苗期灌根,能够有效降低油菜苗期和花期根肿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油菜的产量损失率。芽孢杆菌Bam22对油菜根肿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具有开发成为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油菜抗根肿病资源创新与利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莹芬  战宗祥  朴钟云  张椿雨 《作物学报》2018,44(11):1592-1599
根肿病是原生动物界根肿菌门根肿菌属芸薹根肿菌(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侵染引起, 并专性危害十字花科作物的一种传染性强的土传病害。近些年来, 加拿大和我国油菜的安全生产均受到根肿病的严重威胁。本文简要介绍了根肿菌的生物学特性、分类及主要防治途径, 重点总结了在根肿病抗性资源发掘、抗病基因遗传定位和克隆以及抗病育种等方面的进展, 分析了目前我国油菜根肿病综合防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探讨与展望了相应的对策, 旨在为油菜抗根肿病遗传育种的高效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进而保障油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大白菜根肿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普遍存在于大白菜种植区。近年由于连作等因素的影响,使一般地块的发病株率在35%左右,严重田块可达50%以上,已成为大白菜生产的一大障碍,给农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发病原因:图1白菜根肿菌休眠孢子囊引起大白菜根肿病的病原为鞭毛菌亚门芸苔根肿菌,其休眠孢子囊球形、卵形或椭圆形(图1),充塞于寄主细胞内,形如鱼卵状,成熟时相互离开。休眠孢子萌发产生洋梨形或球行游动孢子,前端具两根长短不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化合物氟唑活化酯诱导大白菜对根肿病的抗病效果及诱导技术。荧光染色观察发现,该化合物对根肿菌休眠孢子没有明显的杀死作用,但具有明显的诱导抗病效果。不同的诱导浓度、诱导间隔期和诱导次数对根肿病的诱抗效果均不同。温室盆栽试验结果显示,25mg/L的氟唑活化酯间隔7天诱导大白菜3次,对根肿  相似文献   

6.
芸薹根肿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的侵染而引起,由于该病原菌存活时间长,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以及对根肿菌的生活史和致病成灾机制认识不足,使得近期根肿病在中国的发生越来越严重。笔者从近年来芸薹根肿菌致病机理的相关研究进展入手,综述了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水杨酸、茉莉酸和脱落酸等植物激素,氧化酶、芥子油苷和类黄酮、多胺等次生代谢物质的变化与芸薹根肿菌致病的关系,分析了芸薹根肿菌致病过程和十字花科植物在应对根肿菌侵入过程中的主要生理生化反应、代谢改变过程,以期对进一步揭示芸薹根肿菌致病机理研究及根肿病有效防控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任何十字花科植物的感病品种都会被该病菌侵染,在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时可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为防御和减轻重庆地区高山甘蓝根肿病的发生,选择武隆高山甘蓝为研究对象,采用该区2010-2014年气象资料和高山甘蓝田间试验资料,分析气象因子与根肿病发病率的关系。筛选出对根肿病影响显著的气象因子为定植-成活期的累积雨量、定植后第12-14日的平均气温,采用回归方法建立甘蓝根肿病气象预测模型。利用2015-2016年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试用,确定系数R2为0.68,说明该预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适用性,可应用于重庆高山地区甘蓝根肿病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气象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将为高山甘蓝根肿病的综合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西芹黄萎病病原菌开展室内防治药剂筛选和药剂毒力测定。按照药剂最大推荐剂量从14种供试药剂中初筛出8种有效药剂,以进口多菌灵、菌哥、新世生、瓜果类太宝、太医最佳,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100%。8种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EC50依次为进口多菌灵(0.0063 mg/ml)<太医(0.0073 mg/ml)<活根菌灭(0.0077 mg/ml)<枯萎灵(0.0079 mg/ml)<瓜果类太保(0.0092 mg/ml)<根腐宁(0.0103 mg/ml)<新世生(0.0192 mg/ml) <菌哥(0.0844mg/ml),进口多菌灵和活根菌灭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1.50×10-4 mg/ml和1.55×10-4 mg/ml。  相似文献   

9.
开展了70%酒精、50%酒精、35%酒精、Meliseptol和Soft-man 5种消毒剂或化学试剂对甘蓝根肿病和黑斑病病原菌的灭菌效果的研究,以蒸馏水为对照。用休眠孢子死亡率和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衡量根肿病和黑斑病病原菌的活性。结果表明5种试剂对两种病原菌的处理效果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死亡率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分别为Meliseptol(94.3%)>Softa-man(91.3%)>70%酒精(65.2%)>35%酒精(53.3%)>50%酒精(50.5%)>蒸馏水(对照)(26.6%),对休眠孢子的致死率以Meliseptol和Softa-man最高,其次是70%酒精,35%酒精和50%酒精相对较低;黑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率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蒸馏水(对照)(28.3%)>35%酒精(22.8%)>50%酒精(22.2%)>70%酒精(9.9%)>Softa-man(7.6%)>Meliseptol(0.7%),可以看出Meliseptol、Softa-man和70%酒精对黑斑病菌分生孢子致死程度较高,35%酒精和50%酒精相对较低。说明Meliseptol和Softa-man对两种病原菌具有很强的灭菌效果,是理想的消毒剂;70%酒精也具有较强的灭菌能力,但不彻底;50%酒精和35%酒精则基本不能作为消毒剂使用。  相似文献   

10.
云南白菜根肿病有机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高锰酸钾、石灰或草木灰、腐熟农家肥等有机投入品对根肿病的控制效果和施用方法进行了初步尝试。实验结果表明,有机肥、石灰、石灰水、高锰酸钾可以作为控制根肿病防治的物质,随着使用时间和使用方式的不同,对根肿病和蔬菜的产量的影响不同。石灰或草木灰塘施或对水浇施,腐熟农家肥和石灰或高锰酸钾配合使用对根肿病的发生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单施农家肥和高锰酸钾对根肿病控制效果不理想,用腐熟农家肥作底肥+1%石灰水播种后浇塘+1%石灰水三叶期浇根+1%石灰水六叶期再浇根的组合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对根肿病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半寄生性药材-槲寄生为研究对象,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以生长环境和寄主植物为要素,旨在探讨这两个因素对槲寄生药材亲缘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10个RAPD引物在15个槲寄生样本中共扩增出19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43条,多态性比率高达75.26%。采用NTSYSpc软件的UPGMA法构建聚类系统树型图,当相似性系数为0.657时,以产地为基础,可以将15个槲寄生样本分为3类。槲寄生样本间的遗传多样性有显著差异:来自河北和黑龙江的槲寄生亲缘关系较近,辽宁地区的槲寄生样本与河北及黑龙江的槲寄生相似性小,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而来源于不同寄主种属的槲寄生亲缘关系错综复杂,对聚类系谱的划分影响较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槲寄生药材通过RAPD方法聚类谱系,未能与其寄主种属形成对应关系,但很可能与其生长的地域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这为进一步研究槲寄生药材与寄主和产地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更有利的现代研究手段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控制玉米穗夹角的遗传基础,本试验以BYD和MX两个玉米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高密度SNP和连锁分析,对调控玉米穗夹角性状的基因进行QTL定位和可能的功能基因分析。结果表明,穗夹角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性,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影响。穗夹角经过多环境的调查表明,在两个分离群体中均呈正态分布;共定位到调控穗夹角性状27个QTL,包括5个主效QTL,分别位于2号、4号和7号染色体上,两个来自BYD群体,3个来自MX群体,穗夹角性状QTL的表型贡献率从5.7%(qBYDEA2)到6.9%(qMXEA2-2);进一步通过bin图谱法缩进主效QTL区间,共发掘7个穗夹角性状候选基因,它们主要编码转录调控和代谢的酶。本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玉米穗夹角的遗传基础,并有助于未来通过分子育种应用从而提高玉米优良穗夹角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
沈阳市霜期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霜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为沈阳市霜期农业顺利发展,趋利避害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沈阳1951-2010年气象资料,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霜期光热水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来,因气候变暖沈阳市霜期缩短趋势明显,气象要素变化稳定性较差。与1951-2010年相比,近30年的霜期气温升高0.9℃,高温年增加5.7%;日照时间减少66 h,寡照年增加16.7%;降水量增加8.3 mm,多雨雪年增加5%;阴天日数增加6天,几率提高8.3%;大风日数减少,大、暴雪次数变化平缓。连续阴天寡照、气温升高变化不稳是沈阳市冬季气候特点,对冬季设施农业发展影响较大。只有完善设施农业设备现代化、智能化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光热资源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为系统研究谷子(Setaria italica)参与DNA甲基化修饰相关酶类的编码基因,本研究以测序品种‘豫谷1’为材料,水稻(Oryza sativa L.) DNA甲基化修饰相关酶类基因作为参考,运用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的方法,得到13个参与谷子DNA甲基化修饰相关的酶类基因,这些基因与水稻的相应基因相似度为64%~80%。谷子与水稻中DNA甲基化修饰相关酶类基因在系统进化树上主要分成了三个进化枝,并且同功的DNA甲基化修饰相关酶类基因在分枝上彼此相邻。同时,实时荧光定量PCR筛选出13对在谷子中能成功扩增的引物,并对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程序进行确立和优化。本研究为深入开展谷子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掌握沈阳降水特征、趋势变化和周期演变规律,利用1951—2012年近62年降水观测资料,并将资料序列划分为若干子序列,采用相关检验、线性趋势拟合、距平累积和有序聚类等现代气候统计诊断技术,分析年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沈阳年降水量62年长序列及年际逐一增加子序列呈现减少趋势,截止2012年倾向率为-17.578 mm/10 a,减少降水量109.0 mm;年际逐一减少时子序列降水倾向率变化较小,且不显著。20世纪50年代是降水量丰富期,对降水趋势变化影响显著。30年滑动平均序列以1953—1982年降幅最大,速率为-84.822 mm/10 a。在1951—2012年序列中,1964年和1975年出现2次降水突变减少,分别使平均降水量减少116.2 mm和70.8 mm。年降水量的多雨年和少雨年均存在10~12年周期性。研究结果对从新认识沈阳降水资源变化趋势提出了新的见解,也为气象、水利及农业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辽宁省的农业经济效益,以辽宁省为研究区域,以2001—2014 年农作物统计数据为数据源,运用数理统计和GIS 空间分析方法,分析辽宁省近14 年玉米、水稻、大豆、油料和蔬菜5 种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1—2014 年辽宁省农作物总种植面积增加16.97%,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分别增加17.30%和15.85%,且粮食作物始终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较大比例,大致为77.50%。(2)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70.54%,种植比例逐年上升,水稻种植面积减少79.62%,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增加33.4%,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4.73%,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减少63.36%。增加的地区集中在沈阳、铁岭、锦州等辽宁中北部地区。(3)通过对辽宁省各市5 种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进行GIS 空间分析,发现其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现象。玉米、水稻、油料和蔬菜的种植结构呈现出以沈阳为中心向西、北辐射的分布特点,大豆的种植区域主要集聚在大连和沈阳。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于气象精细化要求的提高,临近预报特别是突发性灾害天气的临近预报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为了提升短临预报能力,沈阳市气象局先后引进了ANC和TRACER系统,但是由于使用时间较短,之前还没有总结出对于2个系统预报产品的订正技术。本研究通过2013年10月10日与2014年8月24日沈阳2次大雨到暴雨天气过程,总结出ANC和TRACER在短临预报中的不同,ANC的优势更侧重于局地性的强对流天气的预报,而TRACER更有利于相对大范围的、连续性的降水预报。希望研究结果能够给预报员利用ANC和TRACER制作沈阳地区精细化预报预提供订正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brings forward the institution of a "Qing Dynasty Culture Heritage Corridor-From Beijing to Shenyang".This corridor spans more than 600 km,composes of more than 50 important historic nodes.There are 6 nodes in the world culture heritage list;12 nodes in the national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unit list and 18 nodes in the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unit list of Liaoning or Hebei Provinces.To establish and protect the "Qing Dynasty Culture Heritage Corridor-From Beijing to Shenyang" is the demand of protecting this linear cultural sight heritage1,is also the demand of constructing high effect and basic forward-looking zoology establishment,is the demand of developing cultural tour even more.Especially,this heritage protecting method like heritage corridor is not sufficiently recognized today,instituting one heritage corridor provided with characteristic of our country has important meanings.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充分利用热量资源避免低温危害,调整农业产业及品种布局,利用花生栽培物候观测资料,应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进行了沈阳市地区1971—2010年花生发育期的热量资源鉴定。结果表明,沈阳地区花生适宜播种期存在滞后现象,向后推迟7.6天。150天以上中晚熟花生品种苗期、成熟期及全生育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热量不足,苗期和全生育期有20%的年份热量不足,成熟期有10%的年份热量不足。为此,沈阳地区应选择生育期在140~150天的中晚熟花生品种,则有利于热量资源利用及免受低温冷害的威胁,从而确保稳定的收益。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大田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为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保障粮食生产提供依据,研究沈阳地区1951-2010年气候变化,采用气候倾向率及标准偏差方法对气候变化做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196℃/10a,气候跃变之后年平均气温升高0.7℃;年降水量倾向率为-16.724 mm/10a,气候跃变之后降水减少40mm,多雨年在减少,少雨年在增加;第一场透雨出现时间被推迟,个别年份播种期受到限制。气候跃变之后终霜日提前,初霜日后推,延长了无霜期,作物播种期可适当早播;降水量减少、第一场透雨出现时间后延和不稳定,对作物生长和播种影响较大,成为农作物正常生长和产量稳定提高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