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开发甘草内生真菌RP2次生代谢产物的资源,丰富挥发性香味成分的获取途径,以甘草内生真菌RP2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观察及ITS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菌种鉴定,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甘草内生真菌RP2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甘草内生真菌RP2经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在甘草内生真菌RP2发酵液中分离并鉴定出11种挥发性成分;在甘草内生真菌RP2菌丝体中分离并鉴定了6种挥发性成分。甘草内生真菌RP2挥发性成分中含有多种现有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挥发性香味成分,如2-苯基乙醇等。本研究对开发利用甘草内生真菌RP2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挖掘广藿香内生真菌潜在应用价值,有针对性地开发天然活性化合物。本研究采用组织培养法,对广藿香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筛选优势菌株,根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结合真菌ITS的系统进化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多种柱色谱分离方法对广藿香内生真菌Fusarium solani sp. RW-R10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和MS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2E, 24R)-3β,5α-dihydroxyergosta-23-methyl-7,22-dien-6-one (1)、fusolanone A(2)、neo-N-methylsansalvamide (3)、fumitremorgin B (4)、mayolene-18 (5)、2-acetonyl-3-methyl-7-methoxy-naphtha-zarin (6)、javanicin (7)、(+)-solaninol (8)、L-meVal-ox-[D-mecys-L-mecys]-L-pha-Oac (9)、2,3-dihydro-5-hydroxy8...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内生真菌的应用价值,以甘肃贝母为材料,研究其内生真菌生物碱类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及抑菌活性。利用生物碱沉淀反应和薄层色谱技术(thinlayer chromatograph TLC)检测生物碱类成分,依据平板打孔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结合形态特征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鉴定菌株。从甘肃贝母的健康鳞茎中分离得到13株内生真菌,其中,菌株G6能产生多种生物碱物质。但薄层色谱分析表明,菌株G6代谢的生物碱成分与川贝类生物碱并不一致。测定其抑菌活性发现,总生物碱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而对粪肠球菌的抑制作用中等。结合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信息,菌株G6被鉴定为镰刀菌属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num)。虽然菌株G6并不能产生与寄主相同的生物碱物质,但其在新生物碱及抑菌化合物的开发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藜麦苗生长过程中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藜麦苗这一新型苗菜产品的开发,以筛选的高黄酮(0.72mg/g)、高多酚(1.97mg/g)藜麦种子(YY22)为材料,对藜麦苗生长14~48d过程中总黄酮、总多酚和总皂苷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分别用DPPH法和ABTS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藜麦苗初期生长较为缓慢,约20d后生长加快,藜麦苗株高在第48天达37.37cm;藜麦苗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在生长期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均高于种子中的含量;总皂苷含量呈动态变化,在第48天时最低,各生长时期的皂苷含量均较种子的低;藜麦苗抗氧化活性随生长进程降低,且与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总多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长48d时,藜麦苗生物产量高,品质较为鲜嫩,总黄酮(3.19mg/g)和总多酚(4.36mg/g)较高,具备一定的DPPH和ABTS清除活性,总皂苷含量(2.28mg/g)较低,适口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6.
为了明确民族传统中药材红花龙胆(Gentiana rhodantha Franch.ex Hemsl)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本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对贵州省六盘水地区的野生红花龙胆内生菌进行分析,结合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并阐述内生菌多样性;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能显著抑制红花龙胆菌核病菌(Scle-...  相似文献   

7.
冲泡时间对酸枣叶茶有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冲泡时间(5~9 min)对酸枣叶茶中总多酚、总黄酮和芦丁等有效成分含量,以及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及还原能力等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酸枣叶茶的有效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冲泡时间超过7 min后,有效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达到动态平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因此,从有效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角度分析,酸枣叶茶的最佳冲泡时间为7 min。  相似文献   

8.
海南白花含笑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取海南产白花含笑叶中的挥发油并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白花含笑叶中的挥发油,并用GC-MS方法对所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离测试。结果显示:从白花含笑叶的挥发油中鉴定出49种物质,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6.43%,其主要成分为(+)-1(10)-马兜铃烯(13.06%),桉叶醇(12.01%),榄香醇(9.76%),5,7-二乙基-5,6-癸二烯-3-炔(9.11%),以及2-苄基-4,5-二氢-1H-咪唑(7.57%)。研究结果明确了海南产白花含笑叶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白花含笑在医药、林业和化工等各领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灵芝孢子粉为主要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灵芝多糖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灵芝多糖纤维素酶法提取工艺,然后以灵芝多糖为主要原料,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灵芝多糖功能饮料的配方,同时对饮料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法提取灵芝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55(g/mL),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60 min,纤维素酶用量3%,该条件下灵芝多糖得率为2.89%.灵芝多糖功能饮料的最佳配方为:白砂糖10%,芒果浓缩汁4%,柠檬酸0.2%.体外清除自由基试验结果表明:灵芝多糖功能饮料对DPPH·和OH·均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其半清除率(IC50)分别为0.537 mg/mL和0.650 mg/mL,总还原力最高达到1.15%,说明该产品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具有作为保健型功能饮料开发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以金花葵花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金花葵总黄酮提取工艺。以总黄酮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研究乙醇浓度、浸泡时间及颗粒大小3因素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通过测定金花葵花提取物的还原能力和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来评价金花葵花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75%,浸泡时间2.1 h,颗粒大小为45目,该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的预测值为18.64%,实测平均值为18.03%。金花葵花提取液抗氧化活性良好,并随着提取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研究药用植物内生拮抗菌种,以6种药用植物(连钱草、小白酒草、毛茛、土三七、唐松草、白屈菜)作为植物材料进行菌种提取分离,并检测其抑菌活性.选择其中3种抑菌活性较高菌株通过18S rDNA序列测定,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表明,6种药用植物均含有多种内生真菌,连钱草分离得到5株内生真菌,小白酒草...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究四川块菌主产区商业块菌的内生可培养真菌的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采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4个块菌产区(新田乡、新云乡、淌塘镇、雪山乡)的新鲜块菌子囊果作为实验材料,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对采集子囊果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通过分子方法鉴定分离菌株的种属。从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假凹陷块菌(Tuber pseudoexcavatum )以及中华夏块菌(Tuber sinoaestivum)中共分离得到21株丝状真菌,分属于木霉属(Trichoderma)、毛壳属(Chaetomium)、青霉菌属(Penicillium)、镰刀菌属(Fusarium)以及链格孢属(Alternaria),木霉属、镰刀菌属以及青霉菌属在块菌的子囊果中分布较丰富。初步鉴定出四川三种商业块菌的内生可培养真菌的种类,可能对块菌的储存保鲜、指导菌根化苗培育、探究块菌的发生机理机制都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具体原理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丰富的艾纳香内生真菌资源,筛选出抗性生防菌株,用于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发现,通过水琼脂法对海南产艾纳香进行内生真菌分离,通过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和分析.采用滤纸片法评价内生真菌发酵产物对细菌的抑制活性,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评价艾纳香内生真菌对植物炭疽菌的拮抗作用.本研究共分离鉴定出191株内生真菌,分属于27...  相似文献   

14.
为了鉴定从桉树根际筛选到的微生物的抑草潜力和抑草成分,以桉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到的一株真菌为材料,利用生物测试验证菌株发酵液的抑草潜力,利用GC-MS对菌株发酵液抑草成分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菌株发酵液对稗草的根长、株高和干重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稗草根长抑制率最大为稀释50倍时,抑制率为7.55%;对稗草株高和干重抑制率最高为原液,抑制率分别为56.53%和25.46%。GC-MS鉴定共检测到86个物质,含氮化合物最多,占59.10%,其次为羧酸及酯类化合物,占19.26%。抑草物质生物测试结果表明,邻香豆酸、柠檬醛和胡椒碱在低浓度时对莴苣的根长和株高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明该菌株能够产生多种化感物质的结构类似物,使得菌株发酵液具有很强的抑草作用,具有开发为微生物除草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11株侧柏内生真菌的农药活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别采用生长速率法和种子萌发法测定了11株侧柏内生真菌J46、J77、J80、J85、J86、J94、Y51、Y52、Y57、Y125、Y127发酵液对苹果腐烂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等12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及对反枝苋种子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有10株内生真菌对至少一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大于50%;其中Y52、J94、Y127、J77、J46等5种内生真菌对苹果腐烂病菌的抑制率高于70%,J94、Y52、J77、J46等4种内生真菌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率高于70% 。内生真菌对反枝苋种子幼根的生长表现出较强抑制作用,抑制率在70%以上的有8株。对筛选出的8株具有较好抑菌或除草活性的侧柏内生真菌进行了ITS 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其均为链格孢属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ria)。  相似文献   

16.
小麦白粉菌拮抗真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防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小麦茎叶组织中分离内生真菌,通过小麦白粉菌的孢子萌发抑制实验,共得到4株对小麦白粉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好的菌株,抑制率分别达到86.08%、83.12%、91.14%和96.23%。利用小麦离体叶段白粉病害防治试验测定不同拮抗菌株的发酵液防治效果,根据白粉病病情鉴定的6级分类标准鉴定小麦病级,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其中拮抗菌株BF11和BF19处理后,小麦白粉病病情有所减轻,防治效果分别为:82.14%和88.49%。形态学初步鉴定结果表明,BF11为镰孢霉属(Fusarium sp.)真菌,BF19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真菌。  相似文献   

17.
为高效利用刺五加内生真菌资源,推动紫丁香苷的生产,采用HPLC法,以紫丁香苷为对照,分析内生真菌CJ7的次生代谢产物;采用琼脂糖扩散法,对内生真菌CJ7进行抑菌活性分析,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法对内生真菌CJ7发酵条件进行优选;采用形态学观察及ITS序列分析法对内生真菌CJ7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在内生真菌CJ7发酵液中含有紫丁香苷。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内生真菌CJ7对10种致病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较为明显。经优化,CJ7的最佳发酵工艺为培养基中葡萄糖质量浓度2.5%,牛肉膏质量浓度2.0%,初始pH 7.0,装液量40%,接种量2%,培养8天,摇床转数120 r/min,发酵温度28℃。经鉴定,内生真菌CJ7为产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上述研究说明,内生真菌CJ7为紫丁香苷产生菌。研究结果可为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紫丁香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濒危药用植物沙冬青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明濒危药用植物沙冬青内生真菌资源的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通过组织块法对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并选择小麦全蚀病菌、枸杞黑果病菌、番茄灰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黄瓜立枯病菌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4种细菌作为指示菌,采用对峙法和改进的菌块法测定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从沙冬青不同组织器官中分离出41株内生真菌,根部最多,其次为叶部,茎部最少,经形态学初步分类鉴定归于5个目,6个科,19个属;有31株菌对2种或多种指示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菌株总数的75.6%,15株内生真菌对1种或多种供试细菌指示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株总数的36.6%,其中5株内生真菌分别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指示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占菌株总数的12.2%,8株内生真菌对1种供试细菌指示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株总数的19.5%, 4株内生真菌菌株即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指示菌又对供试细菌指示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抑菌范围宽,属于青霉属、束丝菌属、茎叶核菌属。濒危药用植物沙冬青具有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其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茶饼病病叶表面微生物多样性,分离鉴定病叶上真菌微生物。以茶饼病病叶与健康叶片为试材,采用扫描电镜对叶表面进行观察,利用16S和ITS测序分析不同叶片的细菌与真菌群落组成。在茶饼病病害叶片表面检测到113种细菌,252种真菌;健康叶片上检测到237种细菌,161种真菌。病叶细菌的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叶片,病叶真菌的多样性高于健康叶片。与健康叶片相比,枝孢属和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在病叶中丰度较低,被孢霉属丰度较高。采用PDA培养基从感病叶片表面分离鉴定获得了枝状枝孢菌,该菌可能在茶饼病的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茶饼病感染后茶叶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分离鉴定出的枝状枝孢菌可能与茶饼病的致病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