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苏棉23号是徐州市种子站培育的棉花杂交新品种。2001~2003年连续3年参加江苏省杂种棉品种区域试验,2003年参加江苏省生产试验,均表现出较好的超标优势。2004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苏棉23号。2003~2005年连续3年在丰县组织该品种的品种试验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就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与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作一全面介绍。1苏棉23号产量表现2003~2004年连续两年在丰县组织生产试验,以泗棉3号为对照,苏棉23号两年平均籽棉产量3264.9 kg/hm2,较对照泗棉3号增产15.4%。皮棉产量1 386.3 kg/hm2,较对照增产9.1%。单株成铃21.6…  相似文献   

2.
苏棉6号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结构和空间成铃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棉6号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结构和空间成铃分布的影响潘群斌,戚永奎,蔡立旺,周步海,金芝芳,狄文枝(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盐城224000)苏棉6号(原名盐1015)是我所最新培育的高产抗病品种,1993年通过品种审定,当年已在省内外推广种植150万亩以上...  相似文献   

3.
"苏棉19号"(原名"新洋911")系新洋试验站采用"苏棉3号"/"87-405"经系统选育而成的棉花新品种.该品种集高产、早熟、优质、抗病于一体,2002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4.
2004年以苏棉12号、中棉12号、苏棉16号和J011为母本,分别与新优棉68和K-79配制了8个杂交组合.2005-2006年对配制的棉花杂交组合在盛花期和结铃期的单株结铃数、成铃率及其花粉在室内培养时最高萌发率和花粉管最长生长长度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根据第一和第二主分量 (PC1和PC2)值,可以将杂交组合划分为耐高温(+PC1,+PC2)、较耐高温(+PC1,-PC2)、较敏感(-PC1,+PC2)和敏感(-PC1,-PC2)类型.从配制的8个杂交组合中筛选出来的耐高温组合JL06在区域试验中表现出结铃性好、适应性强和高产的特点,并于2009年3月通过了湖南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采用该方法,能够将耐高温性状引入育种目标,培育出耐高温和高产的棉花品种,以适应当前的植棉环境和将来变暖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5.
2004年以苏棉12号、中棉12号、苏棉16号和J011为母本,分别与新优棉68和K-79配制了8个杂交组合.2005—2006年对配制的棉花杂交组合在盛花期和结铃期的单株结铃数、成铃率及其花粉在室内培养时最高萌发率和花粉管最长生长长度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根据第一和第二主分量(PC1和PC2)值,可以将杂交组合划分为耐高温(+PC1,+PC2)、较耐高温(+PC1,-PC2)、较敏感(-PC1,+PC2)和敏感(-PC1,-PC2)类型.从配制的8个杂交组合中筛选出来的耐高温组合JL06在区域试验中表现出结铃性好、适应性强和高产的特点,并于2009年3月通过了湖南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采用该方法,能够将耐高温性状引入育种目标,培育出耐高温和高产的棉花品种,以适应当前的植棉环境和将来变暖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6.
苏棉19号是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新洋试验站于1989年用苏棉3号作为母本,本站品系87-40 5作为父本配组进行有性杂交,杂交后代在枯萎病重病圃中经多代连续单株选育于1996年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1999~2 0 0 0年参加江苏省抗病棉区域试验,2 0 0 1年参加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 DPC化控时间、次数和用量对转基因抗虫棉开花成铃强度、成铃空间分布及皮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DPC化控铃重平均增加 0 .2 6~ 0 .3 7g,蕾期至花铃期化控 2~ 3次 ,用药量 3 7.5~ 75 .0g/hm2 ,影响单株成铃数减少 1 .4~ 3 .2个 ,导致减产。初花期用 3 0 g/hm2 化控 1次 ,产量提高 1 1 .6% ,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8.
采用基于通径分析的决策系数分析方法,对8个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系)的20个组合的F。现蕾、开花和结铃2a资料进行了遗传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节位果枝现蕾数、开花数、结铃数对单株结铃数的决策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稳定中部成铃,选择节位13果枝上蕾、铃数较多,节位14果枝上花、铃数较多的材料可望选出结铃多的单株;要进一步发挥单株结铃数的杂种优势,在保证中部成铃的前提下,宜选择节位14果枝蕾铃数少、节位15果枝花铃数多的材料作亲本。在栽培上摘除一些部位果枝上部分蕾、花利于单株成铃增多。  相似文献   

9.
兴化市于1987年引进苏棉1号进行试验示范种植.1989年将苏棉1号确定为兴化市抗病棉推广品种,已累计推广26万亩,占抗病棉面积的82%.4年来种植苏棉1号百亩丰产方11个,累计面积1320亩,平均亩产101kg.1991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昌荣镇瞿沈村9组105亩丰产方(均为大麦后棉)仍然获得107.3kg/亩的好收成.经几年试验示范,形成了苏棉1号亩产100kg栽培模式.苏棉1号亩产皮棉100kg产量结构为:密度3200~3400株,单株成铃19~21个,亩总铃6.8~7万个,单铃重4~4.2g,衣分36~37%.主要栽培技术路线是:培育大壮苗,深沟高垄,增加密度,早促早发,防病治虫.  相似文献   

10.
矮密早模式下中棉所23号棉花蕾花铃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良荣  杜娟 《新疆农业科学》1998,(6):253-254,258
对中棉所23号单株进行蕾、花、铃时空分布调查,统计不同果枝节位蕾、花、铃总数并计算开花率、成铃率。结果表明:1.不同节间、果节间蕾花铃数差异这极显著水平,第6、7、8、9节为结铃高峰部位,第5、16、17节则现蕾、开花成铃很少,不同果节间随离主茎越远现蕾、开花、成铃呈迅速下降趋势。2.单株开花率、成铃率是下部最高(54.92%,56.91%),中部次之(38.51%,30.39%),上部最低(16.57%,12.71%)单株铃数以中下部节位第一果节为主。3.不同节位间蕾铃脱落率不同,第10节脱落最重,1~8节落铃大于落蕾,9~13节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和高产示范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较了两个抗虫杂交棉与鄂棉18(CK)的生物学习性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抗虫杂交棉生长稳健,株型好,结铃性强,单株早桃(伏前桃、伏桃)和秋桃都极显著高于CK,子棉产量显著高于CK。  相似文献   

12.
陆地棉皮棉产量与植株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研究了棉花皮棉产是与其植株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衣分等12个性状与皮棉产量呈正相关,其中子棉产量和经济系数与之极显著相关,衣分与之显著相关;伏前桃等5个性状与之呈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对皮棉产量可直接选择的性状有衣分、株高、伏前桃、果枝数、侧根重、总秆重、总根重、秋桃、伏桃和果枝重;不能直接选择的性状有棉产量、经济系数、主茎重、主根长度、单铃重、主根重和10月10日前收获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率。在  相似文献   

13.
在低酚棉初花期,喷施一定浓度的助壮素(DPC)控制生长势过旺,盛花结铃期喷施4种不同浓度赤霉素(GA3),研究DPC-GA3配合应用对低酚棉成铃、纤维品质及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DPC-GA3配合应用可减少蕾铃脱落,提高棉株中、下部果枝结铃比例以及内围和外围果节结铃率,增加单株结铃数,对纤维品质也有一定改善作用.在生理效应上,DPC-GA3配合应用有助于增强低酚棉根系活力,提高功能叶的净光合强度,促进茎皮中贮存的可溶性糖外运和利用,增加结实器官中光合产物积累的比例,提高功能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使棉株健壮生长,从而有利于提高结铃率,改善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无地膜覆盖栽培下,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棉花生殖器官发生、产量以及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为新疆南疆无膜棉筛选合理的栽培行距配置提供依据。【方法】以中619号、新陆中82号为材料,以幅宽2.28 m为标准,设1幅3行(76 cm+76 cm)、1幅4行(76 cm+10 cm+76 cm)、1幅6行(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3种种植模式,采用棉花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花铃期株式图普查,研究不同行距配置下不同品种无膜棉成铃空间分布与着生概率。【结果】棉花各果枝果节处整体生殖器官发生概率在1幅4行模式下最高;中619品种与新陆中82号品种在1幅3行栽培模式下生理生殖表现在同一水平。1幅4行中619品种单株结铃数12.8个,单铃皮棉重2.608 g,产量(6 259.8 kg/hm2)与同品种1幅6行(6 748.3 kg/hm2)无显著差异。伏桃到秋桃时期,棉铃整体空间分布横向先增加后降低。随着棉花行数的增加,水平位置上,棉花成铃分布由向外延伸变为向内侧集中,棉花结铃空间分布出现“下空性”;垂直方向上,棉花凋零由发生脱落的果枝向棉株中部果枝第2果节处转移,棉花现蕾开花数减少。【结论】在新疆南疆棉花常规种植行距配置下,中619品种1幅4行结铃数多,脱落率低,产量稳定,指标优于新陆中82号,综合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5.
氮肥追施策略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施氮量对陆地棉全生育期、不同生育时期蕾铃脱落的影响.[方法]研究地面灌溉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施氮量下陆地棉蕾铃脱落情况的调查,[结果]在棉花生育期追肥量一定情况下,追肥策略即追肥次数和分次施用量不同时,会造成总的蕾铃脱落率和各生育时期蕾铃脱落率都有差异,产量也会有不同但不足以形成显著的差异;棉花蕾期施肥对蕾铃脱落没有影响或不明显,花铃期前期施肥量要适中,过多过少都使蕾铃脱落率提高,在花铃期后期施氮越多蕾铃脱落率越高.[结论]新疆中等肥力棉田采用基肥40;、蕾期追肥15;、初花期追肥23;、盛铃期或花铃期后期追肥22;的氮肥施用策略,可以使棉花蕾铃脱落率最小,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棉花叶枝发生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发育追踪法,统计和相关分析研究了叶枝发生发育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只有主茎上第4节及其以上节位的叶才能发育成有效叶枝,且叶民铃数与其着生节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叶枝经打顶后,地枝铃主要以伏桃为主。在1-4个叶枝范围内,叶枝数与全株成铃烽呈显著间接正相关关系,当达到3个叶枝时,单株成铃数达到本试验条件下增产显著所要求的铃数。但叶枝数超过一定限度后,全株成铃数会减少。随着果枝始节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陆地型长绒棉新种质F2代主要经济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陆地型长绒棉亲本98301与高产亲本石远321杂交,对F2分离群体Len(2.5%跨长)、Un(纤维整齐度)、Str(束纤维拉力,g/tex)和Mic(麦克隆值)4个纤维品质性状及单株籽棉产量(霜前)、单株皮棉产量(霜前)、衣分、单株铃数(霜前收获铃数)、单铃重、籽指、青铃率7个产量性状间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Un与Str和Mic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Un与Len为显著负相关;Len与Str为极显著正相关;Str与Mic为负相关。Un与籽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和单株铃数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Len与籽指、单铃重和青铃率间为正相关,而与衣分间为负相关;Str与籽指和青铃率之间为显著正相关;Mie与单株铃数和籽指间为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与皮棉产量有正向直接作用的性状是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籽指。4个纤维品质性状中以Mic与皮棉产量间的负向直接作用最为重要,Str对皮棉产量直接作用为正值,它通过单株铃数、单铃重及Mic对产量的间接作用均为正值;Len通过单铃重和铃数对皮棉产量的正向间接作用有利于实现育种目标,而Len通过衣分对皮棉产量的负向间接作用在后代选择时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不同打顶时期对杂交棉冠层结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I-110作物冠层结构分析仪,采集杂交棉兆丰1号和新陆中31号不同打顶时间的群体冠层结构数字图像,通过信息提取专用软件获得不同打顶处理群体冠层的结构特征并进行分析表明:打顶时期显著影响杂交棉冠层结构,在7月13-22日打顶处理的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LAI)适宜,平均叶簇倾角(MFIA)较低,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DP)和直射辐射透过系数(TCRP)较高,平均叶分布(LD)值在盛花期各层次分布均匀、铃絮期中上部分布较高;消光系数(K)由上而下均匀增加,群体结构优化,单株结铃多,产量最高;打顶过早或过晚均不利于群体冠层结构的优化。不同株型品种的冠层结构特征对打顶时期反应不同,生产中应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安排打顶时期。提出了南疆杂交棉较理想的冠层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棉株生理年龄对棉铃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影响及其与棉铃品质的关系。【方法】2005年在江苏徐州(117°11′E,34°15′N)、2007年在河南安阳(114°13′E,36°04′N)设置分期播种(4月25日和5月25日)试验,使棉株不同果枝部位棉铃发育处于相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棉株生理年龄条件下,研究其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特征及其与棉籽、棉纤维品质的关系。【结果】不同生理年龄条件下,铃壳、棉籽、纤维及单铃最终总生物量和氮素的累积量差异较小,但棉铃各部分生物量和氮素的累积动态存在显著差异:棉株生理年龄较小时(下部果枝),棉铃发育前期生物量和氮素快速累积起始时间较早、速率较高、持续时间较短,而在棉株生理年龄较大时(中部果枝)棉铃生物量和氮素快速累积起始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长,整个累积过程较为平缓;棉株中部果枝铃纤维比强度显著高于下部果枝铃,而其它主要棉纤维及棉籽品质指标均差异不显著。【结论】棉株生理年龄的变化不改变棉铃最终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但显著改变棉铃各器官生物量和氮素的累积特征。纤维比强度是对棉株生理年龄或棉铃生物量累积特征最为敏感的指标,棉株中部果枝铃纤维生物量和氮素的平缓累积可能是其纤维比强度较下部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