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衡晓丽 《农业考古》2008,(3):227-229
本文从赣南客家的民俗活动入手,深入挖掘赣南客家民俗与民歌的依存关系,从而进一步展示客家人独特的文化生活与精神信仰,探求能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富有特色的赣南客家风情继续流传下去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茶法,是关于茶的产、制、运、销的控制管理制度.中国古代政府制定茶法,不仅着眼于茶叶的财政收入,而且通过对茶叶的控制性销边以达到控驭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治目的.因而,茶法与其他财政制度相比,又有其特殊的政治意义.清代是茶业的大发展时期,清代之茶法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变化,出现了新的内容,对当时社会经济,乃至政治——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治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潮龙起  甘满堂 《农业考古》2004,(4):157-158,171
清代中国的社会,在内外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渐趋解体,产生了庞大的游民群体,他们在正统社会之外,另立秘密组织--会党,名目多达一、二百种,(1)其中以天地会、哥老会等最有影响.这些秘密会党主要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危胁着清政府统治的稳定,因而它们受到了清朝统治者严密的搜捕和严厉的镇压.为了掩人耳目,逃避政府的追捕,清代秘密会党以茶馆、寺庙、会馆等为活动场所,特别是茶馆,在秘密会党的往来交接、ⅱ信息传达、组织传播及日常娱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帮会色彩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4.
周龙章 《农业考古》2004,(2):147-148
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的始源也在我国。我国饮茶风尚却始于巴蜀。从王褒《僮约》中家僮要求家中煮茶,又要去武阳买茶到成都出卖营利的记载。由此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四川一带的饮茶之风已相当普及。西晋付成《司隶教》记及:“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欧其器具,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婊,独何哉”。这是我国有关出卖煮好的茶的最早记载。如今蜀茶馆林立、比比皆是。这位“蜀妪”应为我国茶馆业的鼻祖。明代时,以人顾云农说:“除烦去腻,川人因不可一日无茶”。可见四川人自古以来对饮茶的爱好。  相似文献   

5.
作为封建末世的清朝,在其长达260年的统治时间里,茶业与前代相较,已有相当大的发展,茶饮不仅作为艺术的品赏,成为文人骚客的雅事,更以一种燎原的态式,广泛地深入民间,茶不仅成为汉民族须臾不离的饮料,也成为满、藏、蒙古等少数民族一日不缺的杯中之物.但与此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在长达260年的时间内,清代现存只有十余部茶著,这主要是因为战乱,使许多茶书毁于兵火之中,或因时间长久,埋于历史灰尘之中.为此,我们在历史文山书海中爬剔,钩沉了如下散佚茶书,对于有佚文的茶书,进行辑录,无佚文的,进行题录,以就教于方家,想必对茶文化研究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哲  黄玉英 《农业考古》2006,(3):182-184
客家人一生都演绎着客家的风情和风俗,长期积淀民间的风俗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是客家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与歌唱相结合的赣南客家民俗活动,主要在过年、闹花灯、食新节、做新房、婚嫁、丧事、生病时出现.这些歌唱内容有传授知识的,有表达喜怒哀乐情感的,有祈求上天保佑的.本文作了初步的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7.
民俗中的茶俗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四川茶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茶俗文化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民间饮茶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可以窥见四川人幽默诙谐的饮茶审美情趣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可以探寻川人饮茶习俗演变的轨迹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本文以茶的重要民俗事象,即茶的民间歌谣、竹枝词、茶馆文化来概述四川茶俗文化在民间的发展传承。  相似文献   

8.
目前史料中尚没有发现对茶与儿童关系的专门而明确的记载,所以本文从各个方面搜集相关零星的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系统梳理,尝试以社会学的视角来把握和分析在传统社会中茶与儿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林晓蕾 《农业考古》2016,(4):170-175
清代,广东地区是全国有名的甘蔗生产与出口基地,蔗糖更是广东人日常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生活食品之一。由于甘蔗的普遍种植和蔗糖的大量生产,蔗糖在广东民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广东人民的婚姻、生育、交往、日常中更是被普遍使用,由此形成了一种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用糖文化。本文以广东省番禺县为个案,对清时期广东地区民俗中使用糖的这一文化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明清茶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探讨了明清茶书的历史价值。指出明清茶书承前启后,对我国传统茶学做了多方面的总结,同时肇始了我国近代茶学。提出了应当重视和加强对明清茶书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志芬 《农业考古》2003,(4):311-315,317
云南种植、生产茶叶的历史年代久远,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云南茶叶中又以普洱茶最为有名。从清代始,普洱茶迎来了兴盛时代。一支支了运茶为主的马帮也随着茶叶贸易的兴盛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马帮的发展壮大,最终导致了普洱茶的进一步的兴盛。本文拟对此问题作初步研究,希望得到大家的教正。  相似文献   

12.
李荣林 《农业考古》2000,(4):37-39,48
只要你认真关注茶叶,你不会不知晓茶文化,而研究民俗植物学的人也不能不涉猎茶文化。在文献中我们常可以看到民俗植物学的文章,如写乌饭树的民俗植物学,写莲的民俗植物学,还有写荠菜的民俗植物学,这样推演下去我们可以认为差不多每一种为人类长期驯化利用的植物都包含着某种文化学的东西。我们不是常听人们说“竹解心虚,茶性清淡”,“梅傲霜雪,松柏长青”吗?在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这种托物喻事,借物传情,而为文而为诗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所以有人谓对植物的经济利用研究较多,而对植物的民俗文化价值关注较少,不知何指…  相似文献   

13.
清代山西北部地区风灾、旱灾、蝗灾、雹灾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民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文章讨论清代山西北部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特点、规律等问题,分析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继而对各类自然灾害发生后具体社会应对加以分析,对政府及民众防灾、抗灾、减灾等行为具体讨论,从自然灾害角度探讨人地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发生战乱或其它不安定的社会状态时,清代皖江圩区依靠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及水利组织,组织团练,保家自卫,在维持地方统治秩序、维护社会安定上出现独特的社会应对。这时的圩区由基层行政组织和水利组织发展成为军事组织。战争结束后,团练转化为维护地方秩序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透过清代以工代赈捐纳筹资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兼具救荒与兴修工程双重功效的以工代赈的资金来源,除了赈捐、河工捐这些暂行事例外,还有常例。在清代公开的国家制度保障下,运行数百年的捐纳制度,为遇到临时的或长期的财政困境的朝廷动员社会力量筹集以工代赈资金提供了保障。有清一代,捐纳资金为朝廷顺利实施以工代赈提供了程度不等的持久的正向支撑力,帮助朝廷履行灾荒赈救职责,修复灾毁急要险重工程,吸纳最具潜在不稳定因子的青壮年灾贫民到工劳动,化解社会危机。即使在光绪初年以民捐民办为突出特征的义赈兴起之后,清廷仍旧通过诸种措施增加捐纳资金,用于兴办工赈,强撑起了官赈的“面子”。评价捐纳制度的利弊得失,应以其社会效果为基本标准,而不是简单地斥其为滋弊的温床。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茶政与茶法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长春  康芬 《农业考古》2003,(2):293-298
在中国古代,茶业是中央政府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大事。因此,茶业政策的制定,茶政法规的颁行,茶税的征收管理,茶叶贸易体制的建立与调整,都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重视。明朝立国以后,在茶政与茶法上基本沿袭了唐宋旧制,同时又对茶叶的生产、运输、贸易、检验及榷税等方面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管理,逐步建立和制定了一系列茶业政策和制度法规,它主要包括榷茶制度、茶马制度、茶法制度和贡茶制度四个方面,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因研究者们对明代的贡茶制度多有涉及,本文仅就其他三个方面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光涛 《农业考古》2001,(4):303-304
普洱茶作为茶叶的专用名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载 :“西藩之用普茶 ,已自唐时。”普洱茶是历史上云南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一带所产的茶叶 ,运到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普洱交易而得名。普洱茶具有条索粗大肥壮 ,色泽乌润 ,滋味醇厚回甘 ,具有独特的陈香 ,汤色红浓的品质特点 ,并有降低血脂 ,减肥 ,抑菌 ,助消化 ,暖胃 ,生津止渴 ,醒酒解毒的作用。在东南亚 ,港澳台 ,日本和西欧有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之美称 ,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普洱茶誉享中外 ,1993年起 ,思茅的部分茶叶生产厂家开始搞换名促销 ,用优质烘青绿茶打…  相似文献   

18.
康武刚 《农业考古》2017,(4):146-152
清代温州滨海平原水利开发的需要带动了陡门的兴建。在这些陡门修筑活动中,温州地方官员起到了督率作用。温州滨海平原地方社会中的乡绅为了乡里社会的利益,经常主动向地方官员报请兴修水利,地方官员也藉机予以积极回应。地方社会中的乡民主动出资、出力配合修筑陡门。清代温州滨海平原地方社会中的官员、乡绅、民众围绕陡门的修筑活动,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李家光 《农业考古》2004,(4):148-156
自唐以来,古蜀蒙山名茶,贡茶号天下第一,为皇帝宫廷茶道和接待国外使臣之专用. 文人、雅士、学者、诗人对蒙山茶更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历代留下不少的茶诗佳作,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产.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茶叶制造需要经过捣、拍、研、焙,茶叶煎煮饮用之前,则需要进行碾磨.研茶、碾茶在唐宋时期的茶叶制造和饮茶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茶是制茶工艺,对饼茶,特别是贡茶的外形和内质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明代条形绿茶逐步取代了饼茶,揉捻工艺也就取代了研茶工艺.碾茶是唐宋时期茶叶煎煮饮用之前的必要程序,通过碾磨、筛分,然后煎煮或者烹点,这主要是因为古代饮茶和茶叶一起饮用.随着冲泡饮用茶叶方法的出现,碾茶的过程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