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SWOT分析法,对信仰茶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指出信阳茶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茶产业链短、集中度低、茶园基础差、营销理念落后、茶农绿色生产观念不高等。同时具有地理位置、品质和品牌优势,提出信阳茶产业发展应延长产业链条、加强茶叶产业化组织建设、优化茶树种植结构、转变生产和营销观念,推动信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北宋时期河南信阳茶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改 《农业考古》2019,(2):98-102
信阳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其在宋代的茶叶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地方史志资料、大量茶学典籍进行研究,同时结合田野考察,对北宋时期河南信阳茶贸易运输的通道和路径即茶路问题、域内重要津渡码头等进行了考证,提出北宋河南信阳茶北运的通道是惠民河,即传统的淮颍水道。而北宋信阳域内茶叶运输则主要依靠淮河干支流上的乌龙集、官渡河等码头进行筏运。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茶叶品质持续提升,广大茶农持续受益,茶乡知名度持续攀高,"信阳毛尖"、"信阳红"已经成为河南省最靓丽的名片。但由于茶树种植资源性状相近、加工技术工艺大同小异,茶产业普遍效益低下,政府主导生产型的信阳茶产业,必须加快推进茶产业市场化、现代化,以适应茶市场的个性化及综合功能的新需求,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天津农业科学》2015,(12):80-83
本文从调查信阳毛尖茶核心产区浉河区茶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链、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品牌建设等现状入手,阐述了浉河区作为茶产业集聚区在茶叶生产方面具备的政策、生态、技术等几大优势条件,以及当前茶叶产业存在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栽培水平低等主要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配置茶树品种布局、大力推动机械化生产管理、落实信阳毛尖原产地保护政策、保证茶产品食品安全、深度开发后续产业等一系列提高浉河区茶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信阳茶叶产业化发展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毛尖以"细、圆、紧、直、多白毫,香高、味浓、色绿"的独特风格位居中国十大名茶的前列。茶叶产业化发展可以促进茶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发展信阳茶经济,打造中国茶都,实现富民强市,助推信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信阳优越自然生态条件、悠久的种茶历史、丰富的品牌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以及茶产业产业链长,经济效益明显、发展背景雄厚、政策支持力度大等几个方面对信阳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进行调查研究,并予以归纳总结,以期对信阳毛尖产业化迅速形成产生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6.
两宋时期,是茶产业与茶文化迅速发展的阶段,期间茶叶开始成为了婚俗中聘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婚姻礼俗中由注重聘礼的象征性到注重聘礼的实际价格与实用性的转变,是宋代饮茶之风盛行、茶叶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茶叶的文化属性密切相关。通过对宋代以茶为聘现象的梳理,也可见宋代婚俗观念的趋利性倾向。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茶利,加强了对茶叶市场的管理,制定了许多与茶叶生产加工、贸易销售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配合各种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打击茶叶走私、制售假茶的行为,为整个宋代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后世的茶政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文新茶叶)坚持创新经营机制、壮大名茶产业理念,全面实施品牌战略,不仅带动了信阳毛尖茶产业的发展,而且为茶农致富奔小康创造了生机和活力。文新茶叶创建初期就注册了"文新"品牌,在种植、加工、包装和销售环节,严格执行绿色茶叶系列标准;以科技为先导,引进优质茶苗和先进的栽培、加工技术,开发出文新牌信阳毛尖23个系列100多个品种,均是品质优  相似文献   

9.
运用农业气候相似原理和方法,分析汉中茶区与国内名茶产区的气候相似性,为汉中调整种植结构、引种发展茶产业提出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汉中茶区气候资源优越,适宜优质茶叶生长,与国内名茶区信阳毛尖、都匀毛尖、六安瓜片、西湖龙井茶区气候相似度最高达1级可直接引种,与黄山毛峰茶区相似度较高为2级,适宜引种。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适当扩建或改良茶园,可引种信阳、都匀、六安茶区优质茶品种发展壮大汉中茶产业,并要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提高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从茶叶深加工视角出发,分析了信阳茶叶深加工发展状况及阻碍其发展的“瓶颈”,提出了搞好茶叶基地规划、实行生产加工管理机械化、调整生产结构、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人才培养、强化政策扶持等促进信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地方政府制定茶产业发展策略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薛莹 《农业与技术》2022,(11):161-164
特色产业的融合创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根本动力所在,以信阳市茶产业与旅游业间的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信阳毛尖”的品牌效应和浓厚的茶俗文化,构建特色茶旅产业生态圈,推动茶产业向农业科技、现代商贸、茶产品深加工、文化体验和休闲旅游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进一步推动信阳茶产业与旅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光山县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茶叶之乡",产茶历史悠久,是古时淮南茶和信阳毛尖的主产区。全县宜茶面积2.13万hm2,现有茶园面积1.43万hm2,采摘面积0.77万hm2,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0.52万hm2,良种化率36.3%,年产干茶613万kg,总产值6.145亿元;全县茶产业从业人员15万人,茶区农民人均茶叶收入3 000余元。茶产业已成为壮大县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茶园规模、茶叶加工能力、绿色及有机茶园、古茶树资源、茶产业综合产值、茶产品价格、茶农收入、茶企实力等9个方面分析了云南茶产业现状,同时分析了云南茶产业发展面临的9个主要问题,最后阐述了云南茶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4.
茶叶是河南省豫南山区的传统特色产业,是中国名茶"信阳毛尖"的原产地.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茶叶产区发挥区域优势,认真贯彻党的惠农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技兴茶战略,积极推进茶产业的结构调整,保持了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茶园面积快速发展,茶叶总量稳定增长,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优质名牌产品增多.  相似文献   

15.
莽山茶产业现状及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莽山茶叶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莽山发展茶叶的优势条件,探索莽山茶产业发展模式,提出应该结合莽山地形、生态等条件,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山地茶园,着力发展中高端茶、品牌茶,同时将茶产业与当地生态旅游相结合,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际经济迅速发展,全世界对茶叶的认知度不断提高,茶叶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茶叶的消费群体扩大、消费水平提高,国内茶叶市场需求将有较快增长。由于茶市场的竞争激烈,市场上的茶产品良莠不齐,因此,想要快速提升茶产业的发展,打造国际一流、国内知名的茶叶品牌是当务之急。所以,本文笔者参考广西三江县的茶产业品牌创建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践行科学发展观 促进河南茶叶又好又快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是河南省豫南山区的传统特色产业。是中国名茶“信阳毛尖”的原产地。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茶叶产区发挥区域优势,认真贯彻党的惠农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技兴茶战略。积极推进茶产业的结构调整。保持了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8.
普洱茶是云南独有的茶产品,而普洱茶产业是勐海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普洱茶发展现状、阐明勐海县现阶段普洱茶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从普洱茶发展的电商化、市场需求变化、茶叶安全标准、名山茶价格、茶叶出口方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勐海县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方向:从战略高度重视普洱茶电子商务,发展普洱茶深加工,提升普洱茶质量安全,拓展销售方式,疏通营销渠道,推进勐海县普洱茶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为勐海县发展成为普洱茶第一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利敏 《乡村科技》2022,(20):57-60
茶产业是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的重要产业。调查发现,梅县区茶产业发展存在茶叶品质偏低、茶叶品牌知名度低、龙头企业不足、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和产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为充分发挥区域特色茶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梅县区需要加强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茶叶品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培育龙头企业,做强茶叶产业主体;推进茶旅结合,促进三产融合发展;重视制茶技术人才培养等。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在茶产业中一直有应用,对茶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为更好地推动微生物在茶产业中的发展,本文综述了茶树根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内生菌、益肥微生物以及抗逆微生物对茶园土壤、茶树生长以及茶树病害的影响,总结了黑茶及其他茶类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以及茶叶卫生微生物的研究进展。提出需建立茶叶微生物方向,加大茶叶微生物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推动茶叶微生物与茶科学相互融合,促进茶资源的利用与增值,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茶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