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连续两年对22个茶树品种春梢的一芽二叶制蒸青样,进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品种间差异极显著,氨基酸含量年份间差异极显著,咖啡碱含量年份间差异显著、品种间差异极显著,水浸出物含量与茶多酚含量呈正相关。茶树体内生化成分含量因品种不同而不同外,还随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Cu/Zn-SOD基因在茶树花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品种间的表达规律以及Cu/Zn-SOD基因表达量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龙井43’品种茶树花分为4个发育阶段,选择15个品种的茶树花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3个Cu/Zn-SOD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测定Cu/Zn-SOD酶活性。结果表明:在茶树花的4个发育阶段中,第4阶段Cu/Zn-SOD酶活性最低,与其他3个阶段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品种的茶树花Cu/Zn-SOD酶活性有较大差异,其中‘紫鹃’茶树花Cu/Zn-SOD酶活性最高,其次是‘黄金芽’和‘白叶1号’,‘黄观音’的Cu/Zn-SOD酶活性最低。茶树花不同发育阶段中Cu/Zn-SOD基因表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细胞质型Cu/Zn-SOD1基因表达水平远高于叶绿体型Cu/Zn-SOD2和过氧化物酶体Cu/Zn-SOD3;不同品种茶树花Cu/Zn-SOD基因表达水平有较大差异,Cu/Zn-SOD1基因在‘黄牡丹’茶树花中表达量最高,Cu/Zn-SOD2基因在‘白叶1号’和‘黄观音’茶树花中表达量最高,Cu/Zn-SOD3基因在‘紫鹃’茶树花中的表达量最高。相关性分析得知‘龙井43’茶树花不同发育阶段Cu/Zn-SOD酶活性与Cu/Zn-SOD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而不同品种茶树花的Cu/Zn-SOD酶活性与Cu/Zn-SOD3基因表达量存在显著相关性。本研究初步明确了Cu/Zn-SOD酶活性较高的茶树品种和茶树花适宜的采摘时间,为茶树花SOD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茶花研究利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茶花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的生殖器官之一.茶树于每年5月开始花芽分化,开花时间因茶树品种和种植地区而异,一般于每年9~12月陆续开放.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为盛花期.我国南部茶区茶树花期则更长,可延续至翌年2~3月,个别地区甚至全年可见茶花开放.茶花的寿命一般为2天,即开放后两天没有受精,茶花便自动脱落.由于茶花开花时间、外界环境影响及花粉生活力等多方面的原因,茶树的结实率一般都很低,具有"花期长、开花多、结实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茶树鲜叶含硒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福建三茶区茶树鲜叶含硒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中的有效态硒含量是影响茶叶含硒量的主要因素,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同一品种在不同土壤上种植,由于土壤中的有效态硒含量不同,茶树鲜叶含硒量竟相差11倍(黄品种)和18倍(水仙品种);其次是茶树品种间的差异,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含硒量高低相差近4倍;第三是季节间的差异,茶树鲜叶含硒量表现为头、四茶显著高于二、三茶,高低相差为2倍左右。茶叶加工过程对茶叶含硒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湘波绿、槠叶齐和白毫早3个品种茶树花为研究对象,对露白期、破绽期、初开期和全开期4个花期的水浸出物、可溶性糖、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和维生素B_2等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树花各内含成分含量有差异。初开期的氨基酸含量和破绽期的维生素B_2含量,3个品种间差异显著;破绽期和初开期的黄酮含量,3个品种间差异极显著。不同品种茶树花发育过程中各内含成分动态变化情况有差异。水浸出物含量,湘波绿持续上升,槠叶齐和白毫早先降后升;可溶性糖含量,槠叶齐先降后升,湘波绿和白毫早持续上升;茶多酚含量,槠叶齐先升后降,湘波绿和白毫早持续下降;维生素B_2含量,槠叶齐先降后升,湘波绿和白毫早先升后降。  相似文献   

6.
运用花期持续时间、开花振幅、相对开花强度及开花同步性指数等指标,对分布于海南省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3个五唇兰自然居群的开花物候(2011~2012年)进行观察、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五唇兰花期为5月下旬到10月上旬,居群花期历时(120~138)d,个体平均开花持续时间39~69 d,单花花期为(4.58±2.45)d;五唇兰居群开花进程表现出“多重高峰”的开花模式;个体相对开花强度分布频率集中在10%~20%.开花物候指数与繁殖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始花时间与花期持续时间、开花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结实率呈负相关;花期持续时间与开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开花数与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开花同步性指数与始花时间、开花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花期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豫南旱地花生开花及干物质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豫南旱地花生开花及干物质积累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豫南地区旱地花生苗期短,有效花期短,前期生长发育快,产量形成分配系数高。旱地花生出苗后25 d左右始花,花期45 d左右,花后20d进入盛花期,单株平均开花量为120.1朵,初花期结果数占总果数的26.5%,盛花期结果数占总结果数的73.5%,末期开的花为无效花。干物质积累出现苗期和开花下针期增长慢、结荚期增产快,饱果成熟期又下降的趋势,干物质积累的高峰出现在苗后68 d,日增重量达0.92 g/株。  相似文献   

8.
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茶树各不同部位铅的累积量。结果表明,茶树品种间和部位间的铅含量差异极显著,大叶种茶树的铅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小叶种茶树。茶树不同部位中铅含量地上部:生产枝>成熟叶>嫩梢,地下部:吸收根>细根,对于整株茶树而言,铅含量:生产枝>根>成熟叶>嫩梢。  相似文献   

9.
多花水仙花期类胡萝卜素物质和类黄酮物质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多花水仙在开花过程中色素物质含量的变化,以多花水仙‘金盏银台’和‘黄花水仙2号’4个花期副冠和花被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2种类胡萝卜素物质和11种类黄酮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多花水仙在花蕾期已经有大量色素物质积累;黄花水仙2号主要色素物质是芦丁和叶黄素,金盏银台的主要色素物质是芦丁、柚皮苷、阿魏酸和叶黄素;花期2个品种副冠和花被中芦丁、柚皮苷和阿魏酸的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花蕾期含量最高,始花期、盛花期有所降低,衰败期又升高的趋势,而叶黄素含量变化不尽相同;经t测验分析,花期不同品种同一部位中芦丁、柚皮苷、阿魏酸和叶黄素的含量差异显著,同一品种不同部位中叶黄素和阿魏酸的含量差异显著,芦丁、柚皮苷的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茶树内生细菌的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铁观音、黄旦、毛蟹等9种茶树品种一年生有性系苗和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分别对茶树不同器官的内生细菌数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茶树的根、茎、叶中均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内生细菌数量在茶树不同器官中的分布规律为:侧根〉主根〉茎部〉叶片。器官间内生细菌数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茶树有性系后代和无性系品种器官间内生细菌数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0.8%和31.9%。茶树有性系后代的侧根和主根的内生细菌数量多于无性系茶树品种;而无性系茶树品种的茎部和叶片内生细菌数多于茶树有性系后代。  相似文献   

11.
茶花研究利用现关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茶花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L.) O.Kuntze]的生殖器官之一。茶树于每年5月开始花芽分化,开花时间因茶树品种和种植地区而异,一般于每年9~12月陆续开放。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为盛花期。我国南部茶区茶树花期则更长,可延续至翌年2~3月,个别地区甚至全年可见茶花开放。茶花的寿命一般为2天,即开放后两天没有受精,茶花便自动脱落。由于茶花开花时间、外界环境影响及花粉生活力等多方面的原因,茶树的结实率一般都很低,具有“花期长、开花多、结实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在本所同一生态条件下,我国13个省(区)150个品种春梢生育期连续五年的观察结果;并对茶树的春梢生育期性状的遗传变异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树品种间的春梢生育期差异极显著,茶树亲子代群体春梢生育期都呈正态分布,说明春梢生育期是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呈连续变异的数量性状;该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为0.76,狭义遗传力为0.80;遗传变异系数(22.88%)大于环境变异系数(13.02%),说明茶树品种的春梢生育期虽然在不同年份不同环境下会有所差异,但主要还是由品种基因型决定的。而且该性状在F_1代的遗传变异较大,因而,在杂交后代群体对该性状进行选择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24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在套作条件下,各品种(系)不同生育时期和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经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三节期互盛花期天数、盛荚期至鼓粒期天数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盛花期至盛荚期天数呈不显著负相关;产量与主茎长度、茎粗、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单株荚数对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茎粗和百粒重.通过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可分为4个组群,应选用类型Ⅳ为佳.  相似文献   

14.
茶树成花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花是植物进入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花器官的形成在遗传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茶树是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具有开花多、花期长的特点。生产上,茶树旺盛的生殖生长会消耗大量营养,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而在杂交育种中,茶树又具有自交不亲和与结实率低等特点。对茶树成花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茶树花芽分化和发育的时间、影响因素及分子调控机制,为茶树良种选育、绿色高效生产和育种效率提高等提供理论基础。目前对茶树成花机理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本文结合其他植物成花调控最新研究进展,从开花诱导、花芽分化与发育机制方面对茶树开花相关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5.
试论茶树经济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茶树品种特性的角度分析了经济产量的构成因素,认为树幅,芽梢密度和芽重是构成茶树品种经济产量是构成茶树品种经济产量的基本因素。在幼、青年期、树幅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与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成龄期芽梢密度是构成产量的主导因素,芽梢密度和芽重与产量间呈二次曲线相关,同时,还对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特点与早期选择进行了分析,树幅,芽梢密度和芽重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力。芽数因子的早期选择指标为分枝数、生长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规律,选用1941-2006年间育成的主栽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代育成品种产量与育成年代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r=0.769 1**),单产水平增加了70.09%,每年增幅为1.06%。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与品种的育成年代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r=0.557 1**、r=0.566 8**),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平均每年增加0.26%和0.36%。随着育成时间的推移育成品种生育日数和生殖生长期长短均呈线性增加趋势,并且分别与育成年代相关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r=0.488 8*、r=0.803 5**)。节间长度呈降低趋势,与育成年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r=-0.437 7*)。品种本身的倒伏级别和有效分枝数逐渐降低,并且与育成年代相关达到了极显著水平(r=-0.629 0**、r=-0.862 3**)。综上所述,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单产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生育日数和生殖生长期延长,节间缩短,有效分枝减少,抗倒伏能力增加,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高产春大豆花荚期干物质积累与花荚形成的关系,田间随机区组排列法研究10个高产大豆品种(系)的花期、花荚期干物质增量分别与开花数、成荚数、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在4 527.4~5 734.2 kg·hm-2的范围内,花期干物质增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花荚期干物质增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花数、总荚数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花期干物质增量与开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Y_1=-0.050 3X■+42.285X_1-5 312.2,R^2=0.673 9~*;花荚期的干物质增量与成荚数呈线性关系,Y_2=0.090 4X_5+419.47,R^2=0.719 4**;开花期叶片干物质增量与开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花荚期茎秆、叶片、叶柄干物质增量与成荚数均呈二次曲线关系。花期和花荚期过少或过多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均不利于花、荚形成。花期茎叶稳健生长,荚期荚快速生长有利于增加开花数、成荚数。在花期、花荚期地上部干物质增量分别为4 373,7 801 kg·hm-2、荚干重占33.8%,总花数为3 773.3×10~4朵·hm-2、总荚数为1 127.3×10~4个·hm-2,产量可达5 734.2 kg·hm-2,其干物质成花效率、成荚效率依次为8.63朵·g-1、1.45个·g-1。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不同施肥处理,研究对掐尖大豆根瘤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的根瘤数有一定的影响,且处理间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对初花期(R1)和盛花期(R2)调查的叶绿素含量、植株鲜重、干重、根系鲜重等生理指标影响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土壤因子对茶树硒吸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茶108为供试品种,采用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硒含量、干旱胁迫以及不同pH值对茶树硒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呈正相关;干旱胁迫会造成茶树对土壤中硒的吸收速率降低,与正常生长的茶树相比,硒吸收总量显著降低;土壤含水率在90%时,茶树根部对硒的累积总量最高,达到0.527βmg·kg-1,而在土壤含水率50%时,根部硒累积总量为0.301βmg·kg-1,两者差异极显著。在不同pH值的培养条件下,72βh内各处理叶片均达到富硒水平,处理间叶片硒含量未出现显著差异;处理28βd后,各处理间叶片硒含量具有显著差异,以pH值3.5时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小麦群体结构特征与氮利用效率的相关性,以江苏省推介使用的6个半冬性小麦品种和9个春性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两类型小麦间群体特征及氮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时,半冬性小麦群体植株平均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在生育前期低于春性小麦,生育后期高于春性小麦,茎蘖数在全生育期均高于春性小麦,平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粒叶比均高于春性小麦。同一类型小麦中不同品种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也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类型小麦各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茎蘖成穗率、总结实粒数、粒叶比与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与产量呈线性负相关。半冬性和春性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与氮肥生产效率(NGPE)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春性小麦的粒叶比与NGPE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与NGPE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茎蘖成穗率与氮肥吸收效率(NUEa)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半冬性小麦粒叶比与氮肥农学效率(NAE)呈显著正相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是两种类型小麦群体NGPE的共性调控特征表现,粒叶比可作为春性小麦NGPE、半冬性小麦NAE差异的评价指标,茎蘖成穗率可作为春性小麦NUEa的调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