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义顺 《农业考古》2001,(4):166-166
清代戏曲家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 :“茶性必发于水 ,八分之茶 ,遇十分之水 ,茶亦十分矣 ;八分之水 ,试十分之茶 ,茶只八分耳。”这充分说明茶与水的关系 ,水对茶的重要影响。谷帘招隐云雾茶 江西庐山康王谷中的谷帘泉 ,茶圣陆羽定为“天下第一泉” ,水质纯正 ,清凉澄澈 ,甘美醇厚 ,可谓“绝品”。庐山直照光短 ,气候凉爽 ,茶叶常年受云雾滋润 ,含单宁成份较多 ,叶质柔嫩 ,芽肥叶壮 ,郁香兼有清香。庐山云雾茶遇上谷帘泉甘露 ,如鱼儿得水 ,味醇、色秀、香馨、液清。招隐泉位于庐山观音桥东 ,陆羽评为“天下第六泉” ,其味甘芳 ,含有…  相似文献   

2.
杭州泉话     
杭州是名茶之乡,俗话说,“好茶需好水”。这是因为茶与水的关系至深,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质,中国人历来很讲究泡茶用水,尤其是古代文人雅士更是对佳水孜孜以求。古人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认为“清轻甘洁”的泉水最宜泡茶。作为“茶都”的杭州,同样名泉荟萃,宜茶之水很多。宋人耐德翁在《都城纪胜》书中说:从五代吴…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这充分说明茶与水的关系。自古以来,对于水的选择十分注意。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曰:选水以山水最佳,次江水,次井水。明代钱椿年在《茶谱》中又重述:“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清代饮茶用水更为讲究,正如梁章钜《归田琐谈·品泉》载:“品泉始于陆鸿渐(即陆羽),然不及我朝(清代)之精”。清代,以水的轻、重作为分类标准,列出泉水的品第者,为乾隆皇帝。据载,乾隆皇帝一生多次东视、南巡,塞外江南,无所不至。但是他每次出巡时,总带有一个特制的银质小方斗,命侍从“精量各地泉水”,然后再以精  相似文献   

4.
“水与茶串香”,“泉美茶香异”。古人为泡出好茶,不遗余力地寻觅甘泉活水。唐代茶圣陆羽,一生对泡茶之水作过仔细地研究比较后,在他的《茶经》一书中得出结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陆羽所说的“山水”,即山泉之水。因此,他将天下的山水名泉排定座次,共分20等,即:庐山康王谷谷帘泉第一,无锡惠山泉第二,蕲水县兰溪泉第三,宜昌石鼻山下蛤蟆泉第四,苏州虎丘山观音泉第五,庐山观音桥招隐泉第六,长江南零水第七,南昌西山东瀑布水第八,桐柏山淮河源泉第九,六安龙穴山龙池水第十,丹阳观音山玉乳泉第十一,扬州大…  相似文献   

5.
茶圣陆羽不仅一生与茶结缘,嗜茶如命,用毕生精力写出了世界第一部茶的专著《茶经》,而且还遍尝名水,挖井品泉,至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名泉尚有遗存。陆羽的故乡湖北省天门市(竟陵镇)北郊有古官池。池边高台上的陆羽亭下有一块八边形的巨石镶嵌于地,上刻品字形的三个井口,俗称三眼井。陆羽少时曾在此汲水煮茶,开始了他一生品泉、习茶的生涯。后因唐德宗李适曾诏拜他为“太子文学”而不就,所以人又称他“陆文学”,三眼井又名“文学泉”、“陆子泉”。泉水冬暖夏凉,晶莹洁净。更奇异的是泉水入杯,高出杯沿却不溢。用它泡茶,可使茶…  相似文献   

6.
“名泉”剖议江西婺源茶厂王广彬“名泉”分别开说:名,是出名,名冠天下。泉,是从峡谷岩隙中,长年不断、涓涓流出的活水。俗称山骨水、合二而一,就叫“名泉”。“茶为水之神、水为茶之体。”有好茶而无好水,茶难以发其香;有好水而无好茶,水难以显其灵。好茶好水互...  相似文献   

7.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2):131-140
一.早期的茶具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则废。”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冲泡出理想的茶汤,又可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陆羽《茶经》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只是他将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而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本文节所指的茶具就是专指煮茶、饮茶的工具,即《茶经》所称之“器”。茶具就…  相似文献   

8.
“名山出名茶。”此话一点也不假。我国的名茶常与名山名水相伴,如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的“龙井茶”,湖水相映的太湖洞庭山上的“碧螺春”,烟波浩渺的洞庭岛上的“君山银针”,天下奇秀雁荡山上的“云雾茶”,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上的“武夷岩茶”,还有峨嵋山的峨蕊茶,黄山的毛峰茶,庐山的云雾茶和普陀山的佛茶等等,这些地方不仅产茶历史悠久,品质超群,而且都是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旅游离不开品茗,游览名山胜水之地,走进茶室,叫上一杯名泉沏成的香茗,小坐品茗,别  相似文献   

9.
湖北茶泉     
冯祖祥 《农业考古》2002,(4):160-164
茶之为饮 ,传说起自于随州厉山神农氏部落 ,饮茶历史固为悠久。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前进。人们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 ,已逐步认识到水质的优劣 ,直接影响着茶汤的色、香、味的发挥 ,择水烹茶 ,尤为切要。陆羽在《茶经》中云 :“其水 ,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 ,拣乳泉 ,石池慢流者上。其瀑布湍漱 ,勿食之。久食 ,令人有颈疾。”“其江水 ,取去人远者。井水 ,取汲多者。”明·许次纾《茶疏》 :“精茗蕴香 ,借水而发 ,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古人其言虽简 ,而于论水备至。湖北地处长江中上游 ,境内崇山峻岭 ,峡谷幽邃 ,溶洞伏流 ,茶泉分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东方文明的骄傲之一。也有人说,茶是造物主特别为中华民族安排的瑰宝。中华民族最早发现了茶叶,具有最早的茶文化。茶早已发展成为“累日不食犹得,不可一日无茶”的“国饮”,其历史十分悠久,正如茶圣陆羽所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渐渐地,饮茶从药用、解渴走向高层次的品茗,成为一种精神文化享受。中国名茶与名泉珠联璧合,古往今来不知产生了多少部茶经。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出现了第一首专门写茶的诗赋;中唐时期,被称为“茶神”的陆羽撰写了《茶经》。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品茶、…  相似文献   

11.
赵大川 《农业考古》2002,(4):205-230
提 要一、古籍对陆羽在上元初的记载 ,有“结庐于苕溪之湄”、“更隐苕溪”、“隐苕溪”、“隐居苎山”、“隐居苕” ,和“闭关读书”、“阖门著书”、“著茶经其地”等说法 ,需考证清楚。二、陆羽著“茶记”、“茶经”考。古籍上对陆羽有著“茶记”一卷 ,“茶记”二卷 ,“茶经”三卷 ,“茶经”二卷 ,“茶论”三卷等说法 ,应以陆羽著“茶经”三卷又“茶记”一卷为妥。三、“余杭苎山考”。大量古籍、地图证实陆羽曾隐居余杭苎山并著“茶记”一卷。四、苕即余杭考。南宋嘉泰二年进士、兵部尚书、兼修国史洪咨夔之“余杭县治记” ,是“苕…  相似文献   

12.
巩志 《农业考古》2001,(2):324-327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武夷山 ,以其丹山碧水、秀峰奇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名胜与名茶 ,双绝于人寰。名山出名茶 ,名茶耀名山。武夷山古属建州 (今福建建瓯市 )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茶笋满山 , 利通天下” ,( 2 ) 是建州的特色。福建之茶“以武夷之产声名最著” ,自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 3) 之誉。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 ,是中国茶叶输向欧洲最早的茶类 ,欧人称颂 :“茶是治百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记载中茶的文字就“Bohea” ,以“武夷”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 ,瑞典…  相似文献   

13.
江增华 《农业考古》2007,(5):159-162
安徽宣州城北水阳江畔的敬亭山,系黄山余脉,峭拔俊逸,众峰竟秀,怪石嶙峋,层峦叠翠,山间云雾缭绕,云蒸霞蔚,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松涛阵阵,泉水沥沥,美景不胜。敬亭山是自古文人墨客云集胜地。自南齐著名诗人谢月兆出任宣城太守(公元495)始,再到诗仙李白七次来宣城登临敬亭山,赋诗抒怀。一千多年以来,宣州成为世代诗人骚客“吟无虚日”的江南诗地,敬亭山也成了“江南诗山”。故《宣城县志》记道:“敬亭山自谢李相继赋诗,遂名天下”。钟灵毓秀的敬亭山,不仅孕育了无数的名篇佳作,也盛产集名山之灵气的安徽名茶———敬亭绿雪,名山名茶,相映成辉,…  相似文献   

14.
甘满堂 《农业考古》2007,(2):112-113
许多传统行业均有保护神崇拜的习俗,“茶神”却不多见。古有炎帝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茶叶解渴提神的传说,但无人将他作为茶神。陆羽因一部《茶经》成为中国古代茶文化集大成者,也只是“茶圣”,并没有被当成“茶神”。虽然全国没有统一的茶神传说,但在福建闽北茶产区却拥有茶业保护神——张三公崇拜的习俗。  相似文献   

15.
试论陆羽《茶经》"一之源"中的"上"与顾渚紫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盛有 《农业考古》2004,(2):250-252
据许多史料证明,陆羽隐居湖州苕溪撰写《茶经》期间,经常身临顾渚山茶区,调查考察茶事,开展研究工作。如《全唐诗》载耿湋和陆羽的一首联句诗,其中有“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耿湋)。拜井菰城里,携笼万壑前(陆羽)”。明确指出陆羽常到顾渚山去。唐代皮日休作《茶中杂咏并序》云:“余始得季疵(陆羽)书(指《茶  相似文献   

16.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7,(5):121-123,153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唐代宫廷茶具,是在茶圣陆羽死后69年(公元873年)封藏的,这是陆羽生前没有见过的,也是《茶经》没有记载过的茶具,其规格之高,品种之全,价值之昂贵,都是前所未有的,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器物的工艺价值之大自不必说,仅就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意义来说也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但让我们亲眼目睹了唐代皇宫煮茶的整套器具,了解其煮茶的整个程序,加深了对《茶经.五之煮》有关煮茶过程的理解,也让我们得以想象当年皇宫举行“清明宴”时的豪华气派,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作为中国茶文化四个组成部分的最高层次“宫廷茶文化”的历…  相似文献   

17.
茶与泉水     
自古以来,茶与泉水结下不解之缘,宋代王安石曾诗曰:“水与茶串香”,李中又诗云:“泉美茶香异。”都道出了泉水对茶的重要影响。因此,有许多人为了品饮名茶的妙处,亲到各处寻觅甘泉活水。唐代刘伯刍,在品尝了各地茶水后,提出了鉴定:“水之与茶宜者凡上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苏州虎丘泉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唐代宗时,湖州刺史李香卿于赴任途中路经扬州,七遇茶圣陆羽。李说:久闻陆君善于饮茶,人皆仰慕,而这里的扬子江零水也是名扬天下,今日我和二者相遇,怎么能轻易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呢?于是命士兵操  相似文献   

18.
董淑铎 《农业考古》2003,(2):186-186
各位领导 ,各位朋友 ,各位先生 :陆羽诞生 12 70周年纪念会在我们浙江湖州市顺利举行 ,我们感到十分荣幸。我谨代表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向远道而来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茶友们 ,表示热烈的欢迎 !对于在各方面支持我们重建陆羽故居青塘别业的团体和个人 ,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家知道 ,陆羽虽然出生在湖北天门 ,但是他的大半生却生活在我们湖州。湖州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同时也是古老的文化之邦。湖州优越的自然条件 ,给茶叶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早在晋代 ,这里就是优质名茶“温山御”。这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  相似文献   

19.
陆羽及其《茶经》对当代青年学子的人生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确有陆羽其人,后人奉他为茶神、茶圣、茶祖等,并且根据各自的揣度,绘其像、塑其形以供之。他所著的《茶经》对茶的认识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和深刻的论述,他为我国茶业科学的建立、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陆羽及其《茶经》,不仅对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塑造当代青年学子的良好品行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一、陆羽的坎坷人生1、童僧生活遭苦难陆羽(约733—804),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今湖北省天门县人),其人生既坎坷,又富有传奇色彩。据《天门县志》等文献所载:陆羽原本是一弃婴,被龙盖…  相似文献   

20.
吕维新 《农业考古》2001,(4):356-357
婺源古属徽州 ,后划归江西。地处赣东北 ,与浙江开化 ,安徽休宁为邻。境内峰峦重叠 ,古木参天 ,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茶树遍山满野。“婺之壤则山踞八、九 ,水与土逼处其间才一、二耳。”“岁概田收入通邑十分之四 ,乃并力作于山。”(《婺源县志》)这是婺源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一、“婺绿”始自唐代唐·建中四年 (783) ,五十一岁的陆羽 ,曾移居上饶城北茶山寺 ,筑宅建亭 ,凿石得泉 ,环居植茶。他在《茶经·八之出》中写道 :茶“生婺源山谷”。唐代 ,婺源就是著名的产茶区。唐末 ,杨华《膳夫经手录》有“婺源方茶 ,置制精好 ,不杂木叶 ,自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