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天津滨海盐渍土水盐运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对自然状态下典型的天津滨海盐渍土进行定期调查和监测,研究天津滨海盐渍土的水盐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中盐分含量随季节性变化存在明显的积盐、脱盐过程。土壤的盐化程度越高,盐分的积累与淋溶变化幅度就越大,土壤表层盐分变化频繁,变化幅度较大,底层盐分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分析了安徽10个土类,254个土壤样品的Mn、Fe、Cu三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成土母质和成土过程,对其有明显影响;另外,对Mn、Fe、Cu三元素在0~100cm土层中的迁移特征的分析表明,在土层中的迁移能力是Mn>Fe>Cu。土壤水分对Mn和Fe的迁移有明显作用,多为在土壤底层淀积;而Cu在土层中的分布,则多有表层积累,底层含量低的特征,并且土壤水分对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中耕地和退耕牧草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进行了1年的定位观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研究了降雨对土壤储水量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两种类型土壤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土壤水分含量较低但波动强烈,越到底层含水量越稳定(牧草地60~80 cm层除外);土壤储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旱季储水量的波动较雨季更显著,而且牧草地的剖面土壤储水量较耕地高8.5%.一般采样前1 d或2 d的降水对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储水量的影响最大,随着土层加深,耕地在采样前3 d,牧草地在前6 d的降水对土壤储水量仍有一定影响且一般以3 d为一个波动周期.剖面土壤储水动态及其与降水序列的相关关系显示退耕还草后能延缓降雨入渗和地面蒸发,有助于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分保蓄和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4.
滨海盐渍土植棉技术研究徐惠纯,辛承松,李维江,姬书皋,李华英(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济南250100)(寿光市杨庄乡农技站)滨海盐渍土是发展农牧业生产的潜在基地.山东滨海盐渍土约有18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黄河入海三角洲两侧的渤海湾和莱州湾滨海区高矿化地下...  相似文献   

5.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不同盐分含量(轻度盐化、中度盐化、重度盐化)的砂壤土进行了秸秆覆盖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控制盐分的表聚性,减轻土壤表层的盐化程度,从而达到改良盐渍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滨海盐计种植紫花苜蓿对土壤盐分特性和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建植7年的紫花苜蓿草地,研究了人工草地对滨海盐渍土壤盐分特性和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地相比,紫花苜蓿草地0~40cn土层可溶性盐总量明显降低,脱盐率达65.5%±1.6%,而底层变化较小;不同土层盐分运移存在离子差异性,0~40cm土层盐分离子降低幅度为C->Na+>sO24->Mg2+>HC03-,Ca2+略有增加趋势,K+和Co23-基本无变化;紫花苜蓿草地土壤肥力提高,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28.43%,全氮含量提高42.54%.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夏初不同地形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夏初不同地形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规律,本试验在鄂尔多斯高原几种地形的沙质荒漠化土壤上,用时域反射仪(TDR)测定表层土壤(0-30cm)含水量,对表层土壤水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不同地形部位选择典型土壤剖面,测定各层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在2个地形断面上,随着地势降低,表层土壤水含量升高,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关系,其独立间距为16.38m和28.90m,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的表层土壤水含量的半方差函数均呈球状模型,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异向性,独立间距分别为18.86m和22.50m。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表层土壤水分的C0/C0+C值分别0.33和0.16,表明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程度固定沙丘比半固定沙丘大;半固定沙丘迎风面水分变异比背风面大,而固定沙丘则相反;从土壤剖面上看,表层土壤的含水量最低,其次是底层,而剖面中间的层次土壤含水量较高。总之,鄂尔多斯高原不同地形下土壤水分具有不同的空间变异特征,这将影响草场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滨海盐碱区不同林龄柽柳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柽柳人工林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对3种林龄(3、6、8 a)柽柳林地的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持水贮水能力以及渗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龄和土层深度均可影响柽柳林地的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其中土壤密度随林龄的增加呈降低趋势,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土壤孔隙度、持水量、贮水量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各指标在3 a与8 a林地间及表层土(0≤土层深度(H)20 cm)与深层土(40 cm≤H60 cm)间差异均显著(P0.05);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现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在不同林龄林地间由大到小的顺序均表现为8、6、3 a,且8、6 a林地与3 a林地差异显著(P0.05)。综合来看,随着林龄的增长,柽柳林中凋落物分解与细根生长的作用逐步增强,0 cm≤H60 cm土壤剖面内的土壤密度、孔隙度、持水性及渗透性得到很大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能力明显提高。因此,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区营造柽柳人工林有利于改善土壤水分物理状况。  相似文献   

9.
滴灌淋洗土壤盐分效果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用0.71%的滨海盐渍土做草莓和黄瓜盆栽试验时,发现了滴灌具有较强的淋洗土壤盐分的性能;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田间试验,初步研究滴灌淋洗土壤盐分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滴灌洗盐控盐,可使滨海中、重度盐渍土的0~20cm的土层含盐量降到0.15%左右,形成“脱盐淡化层”,能够实现蔬菜生产,为滨海盐渍土的开垦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豆科牧草用于滨海盐渍土生物改良的可性行。[方法]利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种植豆科牧草林生山黧豆和紫花苜蓿的人工草地对滨海盐渍土壤盐分特性和肥力的影响。[结果]与自然盐碱空白地相比,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和林生山黧豆的人工草地的土壤盐分含量明显降低,0~40 cm土层脱盐最为强烈,脱盐率达47.8%~48.8%,土壤盐分分布由柱状型转变为底积型;0~20 cm土壤pH值明显降低;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8.4%、42.5%和95.6%、69.8%。紫花苜蓿草地与自然盐碱空白地的盐分离子运移存在着差异。[结论]中度盐渍化土壤种植紫花苜蓿,轻度盐渍化土壤种植林生山黧豆,是生物改良滨海盐渍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野外坡面降雨试验,对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内土壤水分进行连续定位观测,以揭示晋西黄土区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旨在为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坡面土壤含水率受植被密度影响较明显,密度较高的刺槐林地相对于密度较低的林地或裸地而言,其林地内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较平缓。2)垂直方向上,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的响应最为直接和迅速。植被密度不同,各测点次表层(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上升有先后之分,与表层(0~10 cm土层)相比,次表层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有一定的滞后和延长,体现出土壤水分入渗的先后过程。深层(20~15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几乎无响应过程。3)坡面上表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的响应受降雨强度和植被密度影响,当降雨强度较小时,土壤含水率变化会出现上升期和退水期;当降雨强度较大时,土壤含水率变化则分为上升期、平台期和退水期,各期到达时间会因植被密度增加而出现相应的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土壤含盐量对土壤水分蒸发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盐渍土的治理中。对土壤表层的盐分控制非常重要,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理论,减少土壤盐分表聚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土壤水分蒸发,因此,目前许多土壤盐分的预测模型中,土壤水分蒸发是必选的因素。但准确预测土壤水分蒸发必须考虑所有的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分含量、地表覆盖情况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研究较多。但土壤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分析了土壤含盐量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为土壤水分蒸发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降雨强度对西南喀斯特坡地土壤水分及产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强度是水文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揭示其对喀斯特坡地土壤水分及产流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坡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在相同降雨量(200 mm)下,对不同降雨强度下(34.8 mm/h、73.2 mm/h、100.0 mm/h 和136.4 mm/h)坡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流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趋于迟缓;由于喀斯特坡地土壤导水率较大,在不同坡位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变化迅速,通常在24 h 内恢复到降雨之前的水平,表明土壤层蓄水能力低,水文过程迅速。2)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累积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及表层岩溶带径流量均呈增加的趋势,表明随雨强的增加,喀斯特坡地水分由垂向(深层渗漏为主的慢速流)转为侧向运移(不同径流成分的快速流)。3)地表径流、壤中流及表层岩溶带径流与土壤含水率存在明显的产流阈值关系,且径流产生与消退过程和土壤含水量存在滞后效应,表现为顺时针(壤中流)或逆时针(表层岩溶带径流)的“绳套关系”。本研究表明喀斯特坡地产流主要受控于土壤- 表层岩溶带界面稳定入渗率,表现为受降雨强度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喀斯特关键带水文循环。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结壳法对三种滨海盐渍土的非饮和导水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非饱和导水率与负压水头呈指数曲线关系,当负压水头达10kPa/时,三种滨海盐渍土的非饱和导水率渭趋一致;在质地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土壤盐分、容重、孔隙度以及有机质含量均对非饱和导水率有很大的影响;结壳层的组成不同对测定蜚饱和导水率也有一定的影响,介纛壳法完全能运用于滨海盐渍土非饱和导水率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中亚滨藜的耐盐性及其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试验研究了中亚滨藜的耐盐能力及其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通过盐水浸泡试验,发现中亚滨藜种子在NaC l浓度<0.9%的溶液中可正常发芽。盆栽和田间耐盐试验表明,中亚滨藜的耐盐能力在15g/kg左右,耐盐极限为20g/kg左右。中亚滨藜种植试验表明,种植中亚滨藜能够有效的降低土壤表层含盐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中N、P、K的含量。研究证明中亚滨藜是一种耐盐能力很强的盐生植物,对滨海盐渍土具有显著的改良作用。本研究对滨海盐渍土的生物改良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青海互助县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位观测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东部农业区互助县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水分特点是:贮水容量大,有效水多,但土壤水分损耗期和休闲期无效蒸发多,水分相对稳定期保水能力强,作物利用土层浅。在可利用有效水的低含量区,进行麦—豆合理轮作及寻找防止无效蒸发措施,对提高有效土壤水分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同盐渍化程度下滨海盐渍土有机碳矿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滨海盐渍土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及控制因子,在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距海由远及近的方向上,采集6种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土壤(距海最近的盐渍土BZ1和BZ2为“光板地”盐渍土,BZ3~BZ6均为农田盐渍土)进行室内培养,测定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细菌真菌比值等指标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滨海盐渍土的盐渍化程度在距海由远及近的方向上呈升高趋势,其中“光板地”盐渍土BZ2的盐渍化程度最大。在255 d的培养期内,各盐渍土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均为对数函数关系(P<0.01),表现为培养前期矿化速率较快、中期显著下降、后期趋于平缓,其中“光板地”盐渍土BZ1、BZ2有机碳矿化速率显著小于农田盐渍土BZ3~BZ6(P<0.05)。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可以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P<0.01),拟合结果表明,不同盐渍化土壤的潜在可矿化碳(C0)差异显著,“光板地”盐渍土的C0值显著低于农田盐渍土(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总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5、0.954、0.893),与全盐(TS)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13);土壤TS与SOC、TN和微生物总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8、-0.876和-0.843),而与细菌真菌比值的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为0.784)。研究表明,不同盐渍化程度下滨海盐渍土的有机碳矿化规律显著不同,土壤盐分可能是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固持能力来控制滨海盐渍土有机碳的矿化特征,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西南干热河谷地区进行旱地玉米覆盖保水栽培试验,研究其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秸秆、地膜覆盖有明显增加和保蓄土壤水的作用,秸秆地膜二元覆盖的作用更为显著,根区成为作物耗水与土壤保蓄水的关键区域,农田水分变化沿土层可划分为3个层次,即:0~3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活跃层和土壤贮水增加显著层、30~8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次活跃层和土壤贮水增加明显层、80~10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相对稳定层和土壤贮水增加一般层,且覆盖栽培可促进作物耗水量由田间无效蒸发耗水向有效的田间作物蒸腾耗水转化,使农田水分的有效性显著提升。由此,研究本区旱地玉米不同覆盖保水栽培措施的水分效应,可为提高本区甚至西南高原季节性旱区旱作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潜力服务。  相似文献   

19.
多种栽培模式下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旱地小麦采用不同栽培模式,通过对各生育阶段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垄沟栽培、平覆膜、覆草、常规4种模式处理,全生育期各层土壤水分均呈降低趋势,尤以0~80 cm土层水分变化最为明显,降低幅度最大;4种栽培模式主要影响小麦生长前期0~80 cm土层水分变化,其中垄沟栽培和覆草栽培贮水效果明显高于平覆膜和常规栽培;小麦生长后期各种栽培模式难以控制上层土壤水分的大量损失,而各种模式在全生育期均对120 cm以下土层水分影响不明显。120 cm以下土层水分贮量在生育后期明显高于上层土壤水分。因此,进一步研究如何控制小麦生长后期上层土壤水分损失和怎样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在旱原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滨海盐渍土水盐运移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着重对滨海盐渍土水盐运移进行了模拟探讨,初步获得了淋洗脱盐分含量和土体构型等影响因素对水盐运移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