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Ⅱ.土壤质量评价的碳氮指标   总被引:111,自引:2,他引:1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波  赵其国  张桃林 《土壤》1997,29(4):169-175,184
土壤质量评价中碳氮指标的表示方法很多,其中生物活性碳、氮能敏感地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但其测定困难,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认识并不统一。本文对《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美国土壤学会1994年发行)一书中土壤质量评价在碳氮方面的指标、测定方法以及土壤利用管理对这些指标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孙波  赵其国  张桃林  俞慎 《土壤》1997,29(5):225-234
土壤生物是维持土壤质量的重要组分,土壤生物不指标能敏感地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是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目前仍十分缺乏这方面的指标。本文对《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一书中土壤质量评价的生物学指标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土壤质量研究进展与方向   总被引:62,自引:5,他引:62  
本文在简要介绍和分析土壤质量的概念及其与持续农业的关系,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土壤质量变化的土壤退化的动因,危害及动态监测方法等方面的最新国际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我国今后土壤质量研究工作的方向和重点领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过去的10年里,土壤质量评价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综述了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最新进展和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土壤质量研究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模糊数学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5,自引:3,他引:1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土壤质量评价中目前尚未圆满解决的关于确定评价因素鉴定指标、单因素评价以及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关键方法性问题,依据土壤质量评价中存在的模糊性特点,提出了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土壤质量单因素评价和综合评价模型的思想与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述评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全面总结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从指数法、模型法及GIS的参与等方面综述当前一些定量评价土壤质量的方法。指数法计算方法较简单、实用;模型法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应用GIS评价土壤质量客观且潜力大,对土壤进行时空动态监测以实现土壤持续经营管理。在土壤质量评价工作中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选择适宜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不断完善现有的评价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与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析了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水土保持与土壤质量的关系,认为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的土层薄化、养分循环失衡、劣质化和贫瘠化、以及砂质化和砾质化,反之,土壤质量下降会降低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可以有效地改良和保持土壤质量。综述了土壤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提出水土保持需要从保持土壤质与量的角度,在进一步弄清楚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与机理的基础上,尝试选择和建立适合的土壤质量指标与评价方法,并进行土壤质量动态监测与预测预警及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土壤质量变化图的编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效举  龚子同  张西森 《土壤》1997,29(1):37-42
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技术,并引入相对土壤质量指数(RSQI)的概念,以千烟洲试验站为例,建立了在小戏域水平上编制土壤质量变化图的方法,研究表明,地理信息系统与多时段土壤变化数据库相连,可以方便有效地实现土壤质量变化编制,土壤相对质量指数可以使得区域土壤有一个统一的比较标准,其变△RSAI可以作为在区域水平上编制土壤质量变化图和评价土壤质量变化的依据,本研究为土壤质量变化图的编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土壤质量时空变化一体化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探讨了土壤质量时空变化一体化的评价方法 ,并以河北省曲周县一个 3 3km2 的小区为例 ,对 1980年与 1999年两个时段的 8个单项土壤质量指标和土壤综合质量指标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质量指数法与GIS技术相结合 ,可以很好地表示土壤质量的时空变化。文章还讨论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土壤质量模糊变权评价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广东省东莞赤红壤农业现代化实验区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数学模型的支持下,应用AcrInfo进行空间数据采取、处理与分析,采用叠置分析的方法,以评价因素的组合确定评价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在对评价标准进行模糊化处理后,建立变权评价模型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应用ArcView GIS绘制了评价结果图,并对变权评价结果与常权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证明,采用变权模型进行土壤质量评价,比常权评价更能反映土壤质量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质量及其评价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在阐述了土壤质量的内涵基础上,分析了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土地质量及土壤服务功能的联系。重点对我国土壤质量的评价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概述,从指标体系的选取和评价方法入手,探讨了评价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我国土壤评价指标体系因子选择的范围,在论述了国际土壤质量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生物学指标研究是需要加强的方向;同时着重分析了我国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的进展,对我国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概括,指出了空间化,过程化,应用化和综合化的发展方向,并讨论了我国土壤评价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进展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张贞  魏朝富  高明  邵景安  秦建成 《土壤通报》2006,37(5):999-1006
土壤质量评价是对土壤内部属性变化的总体描述,发展经历了定性到定量的过程,融合了多学科的特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及其研究成果。指数法简单易行,但是带有主观性,会掩饰土壤性质某些质的变化;动态评价方法比较真实地反映土壤质量动态变化的过程,同时还可以将评价结果用于经济学分析,研究范围拓宽;生命周期评价完整研究土壤发生发育的周期,时间尺度上考虑全面,但是没有考虑空间尺度;G IS用于土壤质量评价,能将定量分析与空间分析结合起来,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土壤质量评价中文文献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中国知网(CNKI,http://www.cnki.net)1950~2016年关于土壤质量方面的中文文献查阅结果,概述了我国关于土壤质量的内涵认知、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和权重确定方法以及土壤质量评价方法,旨在为今后的土壤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关于土壤质量的内涵,中国科研人员更接受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这两个概念,进入21世纪后,中国开始更为关注基于"污染"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土壤物理指标、土壤养分和常规化学指标、土壤生物指标和污染物指标四类,土壤物理指标中,质地、含水量和耕层厚度使用频数最多,土壤养分与常规化学指标中,有机碳和pH使用频数最多,土壤生物指标中酶活性、细菌数量和真菌数量使用频数最多,但相比于物理指标和土壤养分和常规化学指标,生物指标的应用较少,污染物指标中重金属指标的使用频数最多;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中主观法的层次分析法和客观法的主成分分析占主导地位;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中综合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应用的最多。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因评价者、评价区域、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的不同而不同,随着我国经济、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技术的迅猛发展,预计微生物指标在土壤质量评价中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土壤质量是现代土壤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它不仅注重土壤在生态系统内支撑生物生产力、保持环境质量的功能,而且还强调食物安全和动植物的健康。近年来,土壤质量问题为国内外土壤学研究的热点,就土壤质量的概念、评价指标、土壤质量与生产力、土壤质量与环境质量及动物、人类健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及报导。土壤质量物理指标是土壤最基本的质量指标,土壤结构是土壤质量物理指标重要内容,他控制了生态系统内的许多功能,特别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为化学物质成分均一且抗侵蚀较弱的黄土,土壤结构特性决定了该区土壤质量的主要功能。对黄土高原开垦林地土壤质量的结构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及量化方法进行探讨,对林地开垦过程土壤孔隙的变化及其对士壤质量影响讲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海涂围垦区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苏北海涂围垦区为研究区域,选取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理化性质为指标,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土壤质量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获取了区域土壤质量状况分布图,并对不同指标体系下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状况总体较差,有机质是重要的土壤质量评价因子,土壤盐分与地下水矿化度是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不同评价方案获得的土壤质量状况具有空间相似性,西部棉花种植区土壤质量状况总体优于东部的水稻种植区;体积质量对土壤质量评价差异影响较小,速效养分对土壤质量评价影响较大,基于速效养分的土壤质量评价精度高于全量养分;在其他因素获取困难的情况下,采用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和盐分或仅采用土壤有机质和盐分作为评价指标亦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质量状况.该研究可为海涂围垦区土壤质量快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低产地的科学改良和管理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关于耕地土壤质量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了作为"人地"矛盾隐性面的耕地质量管理与数量管理同样紧迫与重要。论述了耕地土壤质量的概念,及其评价,提出了耕地土壤质量管理的技术途径和行政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土壤质量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因素。基于国内外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研究文献,将产地土壤质量评价与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相结合,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出发,筛选出27个便于进行土壤质量现场评价的描述性指标,并提出了各项指标的量化方法,以便能够快速地、相对量化地了解产地土壤质量状况,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一种源头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大空间尺度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土壤质量评价的空间尺度决定了评价结果的适用范围与功能,然而一直以来大空间尺度相关研究相对缺乏。为了分析其核心内容、方法论特征和发展趋势,构建了土壤质量评价相关概念认知框架,综述了当前大空间尺度理论研究和多国实践。分析结果表明:(1)全球—地区尺度土壤质量评价研究基本遵循了"制定评价目标—明确评价对象和涉及的土壤功能—选取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输出评价结果"的技术路线,在评价目标、对象和指标选取等方面侧重反映土壤的自然资源属性与固有质量,常见综合评价模型应用;(2)土壤功能分解与表达逐渐成为土壤质量评价的核心,驱动了相关研究的多维度、多尺度发展。目前亟待开展:对应复合管理目标的广域空间土壤质量统一评价,根据土壤功能分布、土壤类型特征及土地利用方式,明确国家土壤资源分区利用与保护策略;通过多源地学数据集成与基于土壤功能的评价模型研发,发现大空间尺度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协同大、中、小空间尺度研究以探明土壤质量评价的尺度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59,自引:7,他引:52  
唐玉姝  魏朝富  颜廷梅  杨林章  慈恩 《土壤》2007,39(2):157-163
本文对近年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动物等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组分和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被认为是最敏感的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微生物生物量代表参与调控土壤中能量和养分循环及有机物质转化所对应微生物的数量,但须结合多样性研究以弥补其无法反映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区系变化的缺陷;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动态反映土壤中生物类群的多变性和土壤质量在微生物数量和功能上的差异;土壤微生物活性体现在土壤微生物商、微生物呼吸和代谢商等方面,应考虑生物量大小与微生物种群活性间的相关关系以反映微生物种群内的差异。土壤酶活性具有极高时效性,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反映出土壤质量的变化。土壤动物通常以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土壤动物区系的相对丰度、多样性或活性作为评价土壤生物质量的敏感指标。与土壤理化指标相比,土壤生物学指标更能对土壤质量的变化做出灵敏迅速的响应,因而被广泛地用于评价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20.
李开丽  檀满枝  密术晓  陈杰 《土壤》2016,48(6):1253-1260
土壤剖面质地构型是土壤质量和土壤生产力的重要影响因子,对冲积平原地区来讲尤其重要。然而,现有的土壤质量评价研究中,很少采用该因子,且评价指标筛选大多缺乏明确的生物学意义。本研究利用河南省封丘县39个剖面数据及113个土钻样点数据,使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 (FCM)结合Kriging插值方法获取的9种土壤剖面质地构型在空间上分布的单一类别隶属度图;在此基础上结合专家知识,针对平原地区旱作作物及耕地的耕性对土壤剖面质地构型的性状进行打分,以分值为参照,在Arc GIS 9.2中9个单一类别隶属度栅格文件进行栅格计算,获取了研究区土壤剖面质地构型栅格的综合分值。利用包括土壤剖面质地构型在内的多个土壤属性,结合作物产量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确定了最小数据集(MDS);应用指数和法,基于两种途径对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并结合测产获取的作物产量对两种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质量指数与作物产量有较好的相关性,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的土壤质量状况。在添加剖面质地构型因子后,土壤质量评价结果有进一步的改善,可见在黄河泛滥冲积平原地区,剖面质地构型是土壤质量评价必不可少的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