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小肠上皮细胞表面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F4受体的基因型与其粘蛋白4(MUC4)基因密切相关,根据MUC4基因内含子7能否被限制性内切酶XbaⅠ酶切,可以在基因水平上将所检测的猪分为ETEC F4易感型纯合子SS,易感型杂合子SR和抵抗型RR。为筛选对ETEC F4受体易感性和抗性仔猪用于本实验室的后续实验,本实验利用MUC4基因的多态性,对送检猪的样品进行初步的分型检测。选取MUC4基因内含子7不同等位基因型的仔猪,分离其小肠上皮细胞,并分别与野生型F4ab、F4ac、F4ad大肠杆菌,表达fae操纵子的重组大肠杆菌r F4ab、r F4ac、r F4ad进行体外黏附和黏附抑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野生菌或重组菌对SS和SR两种基因型的4周龄断奶大白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均具有较好的黏附能力,而且经过抗F4单克隆抗体处理后的细胞,对细菌的黏附数明显下降。而RR型仔猪小肠上皮细胞不能黏附上述野生菌或重组菌。本研究为体外鉴定F4受体易感性仔猪,以及为进一步研究ETEC F4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和平台。  相似文献   

2.
以ATP2B1基因作为仔猪腹泻相关的候选基因,在2个品种63头猪的小肠组织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F4受体不同黏附表型个体进行表达量的比较分析,以验证其基因功能和作为仔猪腹泻相关候选基因的可能性.结果表明:ATP2B1基因在不同黏附表型间的表达量有显著的差异,可望作为F4ab受体的相关...  相似文献   

3.
猪肠毒素大肠杆菌F4(ETEC F4)是引起1~2周龄仔猪黄、白痢最普遍、危害最大的大肠杆菌。ETEC F4能否致病,决定于猪的小肠上皮细胞有无ETEC F4受体。本文综述了ETEC F4的黏附模式,F4特异受体在猪小肠中的分布,受体的生化特性,受体编码基因的定位、克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F4受体的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猪肠毒素大肠杆菌F4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猪肠毒素大肠杆菌F4(ETECF4)是引起1~2周龄仔猪黄、白痢最普遍、危害最大的大肠杆菌,ETECF4能否致病,决定于猪的小肠上皮细胞有无ETECF4受体,该受体由基因控制。本综述了ETEC F4受体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深入研究和抗病育种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5.
仔猪腹泻是养猪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困扰规模化养猪生产的主要难题之一。其中,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是造成新生和断奶仔猪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体。文章综述了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4受体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候选基因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发现,并对今后F4受体研究的问题解决及系统验证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培育种猪抗腹泻病新品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利用PCR-SSCP技术,对荷斯坦公牛冻精改良的93头杂种奶牛的脑垂体转录因子-1(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第10外显子、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HRH-R)基因第2外显子和酪蛋白(CSN1S2)基因第18外显子进行了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检测的4个基因位点中,只有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2种基因型,AB、BB基因型频率及A、B基因频率分别为0.0323、0.9677和0.0162、0.9838,未发现AA型个体.该群体在此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基因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0318和0.0313.测序显示,与普通黄牛POU1F1基因序列Y15995相比,A等位基因在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的第209个碱基处发生了G→C的碱基颠换,导致Thr/Arg替代,其多态的成因及效应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猪肠毒性大肠杆菌 (ETEC)是仔猪黄痢、白痢等腹泻疾病的主要病原菌 ,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总发病率和死亡率的 5 6 .2 %和 2 4 .7%。按其特异菌毛产生的粘附素不同有 K88、K99、987P等多种类型 ,K88又可分为 ab、ac、ad血清型 ,现已知 ETEC K88能否致病 ,取决于宿主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有无受体 ,并受制于 1对等位基因 ,有受体 (敏感型 )为显性 (S) ,无受体 (抗性型 )为隐性 (s)。该位点位于 1 3号染色体长臂 3.1区段 ,与转铁蛋白 (Tf)连锁 (相距7.4 c M) ,且 Tf基因频率与 K88抗性存在一定关系 ,抗性型与敏感型的小肠粘液理化性质也存在差异 ,据此 ,有可能采用生化及分子生物技术筛选抗性遗传标记 ,开展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8.
旨在揭示培育品种—苏太猪(杜洛克×梅山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的调控通路和重要候选基因,同时进一步探究中外猪品种F18大肠杆菌抗性调控遗传基础的差异。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获得的苏太猪和梅山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断奶仔猪全同胞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苏太猪F18大肠杆菌抗性相关的调控通路以及重要候选基因,并在细胞水平,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F18大肠杆菌刺激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后重要候选基因(蛋白)的表达变化,同时利用qPCR检测重要候选基因在苏太和梅山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个体十二指肠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在苏太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抗性型与敏感型个体中筛选出238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和糖脂类通路(glycosphingolipid biosynthesis-lacto and neolacto series),其中TLR5、IL-1β、FUT2为重要候选基因;2)不同血清型F18大肠杆菌(F18ac、F18ab)菌体分别刺激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后,FUT2、IL-1β、TLR5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并且其蛋白表达水平也表现为明显的上调,由此表明,TLR5、IL-1β和FUT2在断奶仔猪F18大肠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3)组织差异表达分析显示,TLR5、IL-1β和FUT2在苏太猪抗性型与敏感型个体十二指肠组织中表达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梅山猪中TLR5、IL-1β表达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FUT2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结合课题组前期关于梅山猪及外来引进品种F18大肠杆菌抗性相关分子机制研究及报道,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中外猪品种F18大肠杆菌抗性调控的遗传基础确实存在差异,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及CD14、TLR5等基因可能在中国地方品种—梅山猪抵抗F18大肠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着免疫调控作用,而鞘糖脂合成通路及FUT2等基因可能在外来猪品种F18大肠杆菌受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酪蛋白酶解产物对新生仔猪肠道黏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及其受体基因mRNA水平的影响.从五窝仔猪中选出10头仔猪,每窝选2头,分剐分至酪蛋白饲喂组(对照组)和酶解酪蛋白饲喂组(试验组).两组仔猪均以牛乳为基础日粮,并分别加入1.5%的酪蛋白和酪蛋白酶解液取代10%体积的牛乳,人工饲喂3d后屠宰取样.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仔猪空肠黏膜IGF-I受体基因和IGF-I基因mRNA水平分别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仔猪.说明酪蛋白酶解产物促进肠道发育可能与提高IGF-I及其受体基因的mRN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人类对动物性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化养猪生产的需要, 抗病育种已经成为世界猪育种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a-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FUTl是控制大肠杆菌F18(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coli F18,ECFl8)侵染猪小肠的受体蛋白表达的候选基因,与仔猪水肿病、腹泻等  相似文献   

11.
目前有研究表明FUT2基因是仔猪大肠杆菌F18受体形成的关键候选基因,探讨FUT2基因在仔猪出生至断奶期间的m RNA表达变化,可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对F18大肠杆菌致病的相关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试验挑选4个日龄(8、18、30日龄和35日龄)苏太仔猪各4头,通过利用Real-time PCR方法分别比较分析了FUT2基因在各个体11个组织(心、肝、脾、肺、肾、胃、肌肉、胸腺、淋巴结、十二指肠、空肠)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FUT2基因在不同日龄苏太猪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肺、肾、胃、胸腺、淋巴和十二指肠中呈现较高表达,在肝、脾、空肠中呈现中度表达,在心和肌肉中呈现低表达。FUT2基因在8日龄个体空肠组织上的表达水平显著的高于其他3个日龄(P0.05),而不同日龄仔猪十二指肠中的FUT2基因表达水平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推测,8日龄左右FUT2基因的高表达可能有利于仔猪空肠组织中F18大肠杆菌受体的快速形成,需进一步对仔猪8日龄至18日龄间FUT2基因的表达变化做进一步细致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旨在细胞水平上进一步探讨FUT2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猪小肠上皮细胞受到F18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侵染时的调控机制,为提高仔猪对F18大肠杆菌病抵抗力的分子选育提供理论基础。运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分析FUT2基因在大肠杆菌F18ab、F18ac感染和脂多糖(LPS)诱导小肠上皮细胞前后的mRNA表达差异,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大肠杆菌F18ab、F18ac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前后FUT2的蛋白表达差异;同时设计并构建猪FUT2基因慢病毒干扰载体,筛选并获得FUT2基因稳定沉默的小肠上皮细胞系,检测FUT2基因沉默对其所在球系列鞘糖脂生物合成通路其他关键基因(FUT1、ST3GAL1、HEXA、HEXB、B3GALNT1、NAGA)表达以及小肠上皮细胞E.coli F18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18大肠杆菌感染和LPS诱导小肠上皮细胞后,FUT2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同时大肠杆菌感染后小肠上皮细胞的FUT2蛋白表达上升。此外,本研究成功构建FUT2基因慢病毒干扰载体,并获得FUT2基因稳定沉默的小肠上皮细胞系;FUT2基因沉默后,其所在的球系列鞘糖脂生物合成通路其他关键基因的表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FUT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ST3GAL1、HEXA和HEXB基因表达水平极显著下调(P0.01),而B3GALNT1和NAGA基因表达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同时FUT2基因沉默后F18大肠杆菌对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显著降低。结果显示,FUT2基因低表达可能不利于仔猪大肠杆菌受体的形成,以增强猪小肠上皮细胞抵抗E.coli F18感染的能力,本试验结果同时为球系列鞘糖脂生物合成通路在仔猪抗大肠杆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脂多糖(LPS)刺激后不同时间断奶仔猪肌肉炎症和肌肉蛋白质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选择42头(7.1±0.9)kg杜×长×大三元杂断奶仔猪,按注射LPS之前(0 h)和注射LPS后1、2、4、8、12、24 h随机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6头猪。预试14 d后,腹腔注射100μg/kg体重的LPS。按以上时间点将仔猪屠宰,取背最长肌样品待测。结果表明:背最长肌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的mRNA表达量在注射LPS 1~2 h后达到峰值;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关键基因Toll样受体4(TLR4)、骨髓分化因子88(MyD88),核苷酸结合寡聚域信号通路关键基因核苷酸结合寡聚域2(NOD2)、受体互作蛋白激酶2(RIPK2)的mRNA表达量在注射LPS 2~4 h后达到峰值;肌肉蛋白质降解相关基因叉头转录因子-1(FOXO-1)、FOXO-4、肌肉环指蛋白1(MuRF1)、肌萎缩F-box(MAFbx)的mRNA表达量在注射LPS 12 h后达到峰值。可见,LPS刺激诱导肌肉释放大量炎性细胞因子,使TLR4和NOD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及肌肉蛋白质降解相关基因mRNA显著表达。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运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分析α-(1,2)岩藻糖转移酶1(FUT1)和α-(1,2)岩藻糖转移酶2(FUT2)基因在大肠杆菌(E.coli)F18ab、F18ac感染以及内毒素(LPS)诱导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前后的mRNA表达差异,在细胞水平上进一步验证FUT1、FUT2基因的功能并探讨其在抗E.coli F18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FUT1、FUT2基因在E.coli感染和LPS诱导细胞后的mRNA表达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且FUT2基因的上升趋势要高于FUT1基因。由此推测,FUT1和FUT2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仔猪抵抗E.coli F18感染的能力密切相关,FUT2基因可能发挥着比FUT1基因更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养猪》2012,(2):59-59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F4ac是引起仔猪断奶前腹泻最主要的细菌性病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有无ETECF4ac受体是仔猪被感染时是否发病的关键。任军等(2012)利用大规模资源家系群体和远缘群体,通过全基因组连锁定位分析、目的区域的重组断点事件分析和远缘群体高通量SNP标记的关联性分析等严谨的遗传学分析手段,确定了ETECF4ac受体基因为MUC13,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兽医学报》2016,(12):2160-2165
为探讨外源pGH基因对转基因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其在F1代中的遗传情况,对转pGH基因长白猪与普通长白猪繁殖性能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并对转基因猪F1代仔猪进行了外源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除转基因母猪F1代仔猪断奶个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外,转pGH基因猪与非转基因猪繁殖性能其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转基因公猪和转基因母猪F1代仔猪转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0.00%和47.83%,外源pGH基因对转基因猪的繁殖性能未产生显著影响,并可遗传给下一代。本研究为规范合理选育转pGH基因猪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研究节粮型高瘦肉率转基因猪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在断奶仔猪不同组织的分布情况。选择12头杜×长×大断奶仔猪,屠宰,取脾脏、胸腺、肠道淋巴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肝脏、腓肠肌、皮下脂肪、空肠和回肠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TLR4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包括TLR4、髓样分化因子(MyD88)、IL-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核因子-κ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各组织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TLR4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在所检测的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组织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总体看来,主要在免疫组织(脾脏、胸腺、淋巴结)表达量较高,在皮下脂肪和肠道(空肠、回肠)表达量居中,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较低。TLR4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差异较大,可能与仔猪各组织对病原的识别和抵抗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
肠毒素大肠杆菌F18是引起断奶仔猪腹泻和仔猪水肿病的主要病原菌,α-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FUT1是控制大肠杆菌F18侵染猪小肠的受体蛋白表达的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对军牧1号白猪FUTl基因M307核苷酸G/A突变位点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军牧1号白猪FUT1基因M307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分布趋势为AG〉AA〉GG,等位基因A的频率为0.6048,为优势等位基因。X^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军牧1号白猪FUT1基因在M307位点上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研究结果揭示军牧1号白猪有抵抗肠毒素大肠杆菌F18的遗传基础,在军牧1号白猪群体中可以通过标记辅助的方法培育对大肠杆菌F18具有抗性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挖掘淳安花猪优良种质特性,本研究运用PCR-RFLP方法,对淳安花猪的雌激素受体(ESR)基因、促卵泡激素β亚基(FSHβ)基因、生长激素受体(GH)基因、黑素皮质激素受体4(MC4R)基因、兰尼定受体(RYR1)基因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表明:淳安花猪MC4R、RYR1基因分别只有1种基因型AA、BB;ESR、GH基因各有2种基因型AB和BB。  相似文献   

20.
根据绵羊POUl F1基因的4-5外显子序列设计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出山羊POUl F1基因第4内含子序列,为下一步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