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源县委、县政府把楠竹生产与开发利用作为林区乡镇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来抓,制定了“一根楠竹奔小康,一年四季抓楠竹”的竹产业发展思路,走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培植龙头促发展的产业发展之路。经过近10年的努力,全县楠竹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93万公顷、立竹蓄积量3200万根上升到现在的面积3.7万公顷、立竹蓄积量达8000万根,年竹产业总产值近1.8亿元,为林农致富奔小康、县级财政增收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一是基地建设发展迅速。在优先列入开发项目,优先投入开发资金,优先安排科技力量,优先提供办证服务等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各楠竹主产…  相似文献   

2.
新宁县是一个楠竹资源丰富的县,竹林总面积达1.85万公顷,占全县林业用地的14%,资源总蓄积达2417.5万根。但在楠竹生产和加工上存在着立竹度低、竹材利用率低、竹产效益低的问题,同时也具有低改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币场广阔的条件和前景。为此,我县形成了“加速楠竹低改,发展高效竹业”的共识,县委、县政府决定从1996年起用5年时间完成楠竹低改1.27万公顷,实现立竹度增加、竹于胸径增大、单位面积竹材、竹笋增值的“三增”和全竹利用、全面增值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着重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深化认识,抓领导力度到位…  相似文献   

3.
唐渊 《湖南林业》2012,(7):18-19
绥宁县是“中国竹子之乡”和全省竹产业建设示范县,现有楠竹3.74万公顷,立竹蓄积量8000万根。近年来,面对木材资源日益减少的现状,绥宁县坚持把楠竹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口来推进,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赢”。2011年,全县实现楠竹产业总产值8.6亿元,林农年均竹业收入达730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绥宁县楠竹虫害的持续调查与分析,并对发生状况作了简要阐述,总结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与措施,以期对防治楠竹虫害有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结果表明:绥宁县楠竹虫害主要有黄脊竹蝗、竹异缕舟蛾、灰顶竹毒蛾、竹长尾小蜂、竹笋禾夜蛾五种,其中黄脊竹蝗、竹异缕舟蛾、灰顶竹毒蛾危害严重,竹长尾小蜂、竹笋禾夜蛾存在潜在危害;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和建立科学的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咸宁市是全国主要竹产区之一.素有“鄂南竹乡”的美称。全市森林面积61,660万亩。现有竹类12属、150余种.面积173万亩.其中楠竹160万亩,雷竹5万亩,慈竹1万亩,其他竹类7万亩。全市楠竹总立竹量2.2亿株,年产竹2200万根.面积、立竹量、产量均占全省80%以上。“十五”期间.咸宁市每年新建楠竹基地10万亩以上,比“九五”期末增加57万亩:年商品竹产量净增500万根。目前。竹产业已成为成宁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 崇阳县现有楠竹面积20.1万亩,立竹2659万根,是重点竹材生产县之一。1983年,林业部下达项目,在我县金沙、白霓、鹿门、国营桂花和古市林场等地建设楠竹丰产林基地3万亩,共计投资115.127万元。通过六年建设基本完成任务,取得了很大效益,现综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楠竹有机高效专用肥能促进楠竹质量与产量的提高,经济效益显著。施用后,楠竹在立竹数、胸径、材积等方面均有明显增长。每年每亩增加产值2743元,投产比达146。  相似文献   

8.
临湘市龙源乡地处湘鄂两省和四县交界处,有捕竹林4万亩,人平捕竹林7亩,是个以林为主的乡。过去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产出多,投入少,致使现有的桶竹林单位面积株数少,眉围小,竹子矮,单产低。利用率不高,经济效益差,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近两年来,乡党委政府从实践中认识到山区群众致富希望在山后,积极引进外资,把桶竹低改作为全乡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重要工程来抓。至目前止,全乡完成楠竹低改面积2.5万亩。改造后的辅竹出笋多,成竹率高,亩平新增立竹75根一90根,眉围增大3厘米至7厘米,村高增加3米至5米,直接经济效益由原…  相似文献   

9.
我县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土”的山区县,楠竹又是我县的主要树种之一,有20多万亩,成片成林,蓄积量达2100多万根。特别是解放后,楠竹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每年向国家交售楠竹、篙竹85万根,并有大量竹制品供应外地和出口。  相似文献   

10.
湖南的竹类,过去一直认为少病。近年来,各地陆续发生一些病害。为了弄清竹病种类,提出防治建议,于1980年5月,曾去桃江县、益阳县、益阳市和沅江县进行实地观察。除毛竹枯梢病外,这次共见到楠竹笋腐病、楠竹斑枯病、楠竹烟煤病、水竹丛枝病、水竹秆锈病、竹赤团子病、桂竹黑粉病和桂竹黑痣病。楠竹笋腐病楠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Mazel et H·de Lehaie)近年在益阳县林科所滚坡竹林内发生笋腐病,1977年  相似文献   

11.
会同县是全国重点楠竹基地县之一,现有楠竹面积2.07万公顷,立竹蓄积3682多万株。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榜竹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把楠竹产业化开发作为深化山地综合开发的重中之重来抓,以县捕竹开发公司为依托,实行系列开发,综合利用,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楠竹及制品的年产值超过15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强。确立楠竹开发的主导产业地位1992年消灭荒山后,如何在绿起来的基础上活起来、富起来,县委、县政府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为开发销竹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潜力。一是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全…  相似文献   

12.
毛竹是我国重要的用材竹种和笋用竹种,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是山区林农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广德县目前拥有竹林面积78万亩,立竹蓄积量2亿株,均居安徽首位.其中毛竹面积60万亩,立竹蓄积量1.1亿株,年产毛竹1300万根,鲜笋2.5万吨;红壳竹15万亩,紫竹2万亩,黄古竹等特色乡土竹种1万亩,立竹蓄积量9900万株,年产竹材1500万根、鲜笋1.5万吨.到2006年底,全县共有竹加工企业601家,其中千万元以上企业10家,5000万元企业2家,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5家,具有自营出口权企业4家,竹业产值11亿元,占全县林业总值的70%.农民人均收人中来自竹产业的收入1580元,占农人均纯收入的36%.广德县竹产业发展已形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随着山区毛竹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毛竹病虫害亦日趋严重,现将竹笋夜蛾的生活习性及其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日前,桃源县采取超常措施,大力防治竹类害虫,初战告捷。桃源县是湖南省的重点竹区县,也是全国"中国竹子之乡"之一。全县拥有楠竹面积55万亩,立竹8033万株。为保护好这一丰富的楠竹资源,防止黄脊竹蝗、  相似文献   

14.
通过雷竹笋产量与立竹密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雷竹林立竹密度在 1.2~ 1.5万株 /hm2 ,平均单株笋重、雷竹笋产量随立竹密度增加而增加 ;平均每株母竹发笋数随立竹密度增加而下降 ;立竹密度超过 1.5万株 /hm2 时 ,以上 3项指标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15.
粱平县是重庆市竹资源大县和全市100万亩笋竹产业化工程试点县,现有天然成片竹林面积22万多亩,是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野生竹林区。今年,该县将竹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决定用5年时间,新造寿竹、楠竹、慈竹、撑绿竹、白夹竹30万亩,使竹材年产量达到50万吨,竹笋年产量5万吨,竹产业产值达25亿元。但由于现存竹林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加工档次、产品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楠竹单位面积的密度直接影响更新生长,同时,立竹保留代数对新生竹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很大,万岭林区人民早有“存三去四莫留七”的经验,楠竹两年为一龄级,存三去四就是砍去八年以上老竹,保留六年生以下壮年竹.壮年竹是竹林更新的物质基础.壮年竹与新生竹成正比.据二类调查统计;万岭国有林每亩平均立竹为176株.壮年竹约占39.17%,每亩  相似文献   

17.
国有炎陵县青石冈林场有竹林面积1067公顷,活立竹蓄积量234.39万根。林场人均竹林1公顷,立竹2000多根。1996年6月底,青石冈林场竹业经营部成立,统一管理全场分布在十都、石洲和策源等乡(镇)的3大片22个生产经营点的楠竹林地。经过半年的努力,全场共完成竹林高标准垦复227公顷,完成竹林低改272公顷,落实竹林承包面积542公顷,实现竹、笋产值180万元,实现利税50多万元。仅半年时间,林场竹业经营的利税收入就达到了前10年的总和,并打破建场40年来没有笋产品销售和收人的纪录。如此丰富的楠竹资源,以往由于疏于管理,粗放经营,效…  相似文献   

18.
竹的抚育     
长江流域各省竹林分布极广,特别是农村“四旁”更是修竹蔽日.这些竹林,对美化自然和增加收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将成竹林抚育技术介绍如下.一、散生竹的抚育.散生竹有楠竹、水竹、斑竹、金竹等.应采取以下的抚育措施.(1)护笋养竹:不挖鞭笋(即竹鞭的幼嫩稍头)、冬笋,保护春笋,及时挖退笋(即竹笋出土末期竹林中长出的笋).3月上、中旬竹笋开始露头,“清明”前后大量出土,经过一个月左  相似文献   

19.
绥宁县是楠竹中心产区,竹产业是绥宁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楠竹产业化的发展,楠竹已成为支撑绥宁县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之一。通过对绥宁现有低产楠竹林进行丰产培育,改善了现有竹林的结构,大幅增加了立竹株数,提高了效益,为实现兴工强林、富民强县、创绥宁特色经济提供了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开展毛竹林固碳增汇价值核算并探讨其动态变化,以掌握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价值、科学评价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碳计量和碳贸易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基于福建省毛竹林生长量、实测生物量和问卷调查等数据,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植被指数(EVI)建立生物量异速生长和反演模型,开展福建毛竹林(包括地上活立竹、择伐竹、土壤和已收获竹笋4个组分)固碳增汇价值核算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结果】2001—2014年,福建省毛竹林每期(2年为1期)固碳增汇价值平均为5. 53亿元,研究期内固碳总价值为38. 71亿元;竹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地上活立竹、择伐竹、土壤和已收获竹笋)的固碳价值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林分地上活立竹、择伐竹、已收获竹笋和土壤的固碳增汇价值贡献比分别为73. 78%、16. 11%、13. 56%和3. 65%; 2001—2014年,毛竹林固碳增汇价值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以每期每公顷157. 69元的速率增加;研究末期和初期相比,面积占比31. 26%的毛竹林固碳增汇价值降低,每公顷平均降幅256. 76元;面积占比68. 74%的毛竹林固增汇价值增加,每公顷平均增幅640. 80元。【结论】2001—2014年,福建省毛竹林表现为一个不断增加的碳汇;与地上活立竹、已收获竹笋和土壤相比,择伐竹的固碳增汇价值贡献最大,择伐是毛竹林不可或缺的经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