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要使动物食品真正成为让老百姓放心的安全食品,首先必须从源头抓起,严把饲料安全关。只有有了无公害饲料产品,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动物食品。动物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受到饲料组成、动物健康、养殖环境卫生、屠宰加工及产品的运输和储存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养殖是动物食品生产的第一环节,饲料是这一环节的主要部分,因此在饲料生产上实行安全控制,是生产出安全动物产品的关键。要生产出安全、无公害的动物产品,必须从饲料源头抓起。  相似文献   

2.
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傅衍(浙江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动物育种的发展,这里指的生物技术是那些分析、控制及影响机体结构和功能的方法,包括细胞培养技术,繁殖技术及借助生物学方法生产和研究动物产品的技术。就育种上的应用来说,...  相似文献   

3.
动物及其产品的安全与卫生,不仅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还关系到畜牧业生产的发展。随着畜牧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动物及其产品的安全、卫生和营养等方面越来越关心。我国加入WTO后,对动物及其产品质量要求将与国际接轨,重视动物及其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显得更加紧迫。现就动物及其产品的安全卫生问题进行探讨:1动物及其产品的安全卫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安全的动物及其产品应具有:(1)无规定传染病和寄生虫侵袭;(2)无有害药物和有害饲料添加剂的残留;(3)无外源性二次污染(加工、运输过…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绿色的、安全的、精加工的、生鲜动物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动物产品进入超市专柜,消费者在尽情选购的同时,对动物产品是否卫生、是否经过动检人员检疫合格、是否来自无公害产区等产生疑虑。4月8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质量监测公告,在北京一些大超市发现“注水肉”,有些样品水分含量达到80%以上。水分超标的肉品是如何进入超市的?动物检疫监督部门该怎样做才能确保超市动物产品的安全呢?该文提出了几点建议,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5.
动物防疫(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不仅直接影响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更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命,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重大动物疫病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人畜共患疾病”频频突袭人类,重大动物疫病的危害已不仅影响畜牧生产,妨碍动物产品出口,制约农民增收,并且上升为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问题,动物防疫工作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关注、关爱动物健康就是关爱我们人类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已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动物性食品(肉、蛋、奶)的消费量越来越大,对其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民群众需要"放心肉"、"放心奶",市场需要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动物产品。目前,病害动物产品、人为添加违禁物品等问题成为了畜产品消费的敏感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动物产品的质量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更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义重大。为此,我们专门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7.
动物克隆技术研究的新热点:转基因克隆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隆动物技术和转基因动物技术是目前动物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两大热点,然而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持,无论是克隆技术还是转基因动物技术其推广应用都遇到了困难。转基因克隆动物技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高效率、低成本的转基因动物制作,因而成为当前动物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新热点,有望成为创建遗传工程动物的主导性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江苏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保证全县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使人们吃上安全的肉、蛋、奶等动物产品,确保人民身体健康。今年,  相似文献   

9.
动物食品是人们食物构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相关法律的制订和实施,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动物产品的数量不再是生活需求的首要问题,而无污染、无残留和无公害的安全食品成了市场需求的主导产品。现就我县动物食品的安全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加入WTO后 ,动物产品的安全性已成为发展畜牧业中的热门话题。如何按安全动物产品质量标准化要求生产 ,必须采取相关技术措施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1 安全动物产品的分类安全动物产品按其内在含义及标准 ,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即“放心肉、放心奶”等动物产品 ,是最初级的安全动物产品。产品要求 ,人们食用后不会发生中毒事件及人畜共患疫病。第二类即无公害动物产品。要求符合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系列标准 ,并经过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机构认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第三类即“绿色动物产品”。要求按农业部制定…  相似文献   

11.
《动物保健》2006,(1):15-16
春节将至.为确保动物产品卫生安全质量.农业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有效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确保人民群众动物产品消费安全。  相似文献   

12.
动物转基因技术是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胚胎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生物技术.利用该技术,人类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去改变动物的遗传组成,提高动物生长率,改进动物脂肪质量、动物乳品质量以及羊毛产量和品质,还可获得用于治疗或预防人类疾病的转基因生物药品等.然而,动物转基因技术仍在探索之中,许多问题尚未解决,转基因动物的...  相似文献   

13.
浅析动物产品安全卫生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阐述和讨论了安全动物产品和动物性食品的要求、动物产品主要污染源、动物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危害及导致有害物质残留的原因.并针对动物产品安全与卫生状况,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动物卫生工作,一般指为增进动物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动物需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动物个体的和社会的动物卫生措施。因此,企业(个人)是在从事动物饲养、屠宰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活动过程中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安全的管理人,是保证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安全的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15.
动物产地检疫是指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县境内流动的动物在离开饲养地之前所进行的检疫,是动物检疫监督的重要环节和第一道关口,是保障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保护公共卫生安全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日益频繁,  相似文献   

16.
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具有对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追踪和溯源的能力,在动物疫病控制、食品安全和国际贸易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及可追溯体系,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控制及监管,以保障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论述了建立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的目标、原则,标识技术研究,以及可追溯管理,提出了建立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追溯体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的结合成为可能,而且生物技术日新月异,又为动物育种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从北京奥运期间动物及动物产品无疫安全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从7月1日起到9月30日.本市供奥运举办城市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将全部登记备案,并实行“日报制度”,以确保供奥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无疫安全。  相似文献   

19.
2010年我县实施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把RFID电子标签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对可追溯动物的饲养、运输、屠宰及动物产品的加工、储藏、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实现对动物及其产品从养殖场(户)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从而真正实现畜产品从养殖到餐桌的可追溯,探索畜产品安全监管新措施,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将对可追溯体系建设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动物源性饲料对补充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不足,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重癸的意义。但由于动物源性饲料原料来源复杂、易传播疾病及易受微生物污染等特点,动物源性原料的使用给畜牧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动物源性饲料原料(如肉骨粉)来源,有屠宰场下脚料、有来自饭店、农村零星收购的杂骨和动物废弃组织,成分和来源复杂。由于原料的混杂性,牛羊源性成分混杂其中也在所难免,增加了反刍动物饲用同源性饲料感染疯牛病和痒病的风险。所以,加强对动物源性饲料使用的安全控制意义重大而紧迫。笔者指出,近几年来动物源性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甚低,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十分严重,对此,各级饲料管理和检测部门应加大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市场抽检力度.重点检查反刍动物饲料中牛羊因子、动物源性饲料的卫生指标、粗蛋白含量和真蛋白率、产品标签。对不合格产品予以媒体曝光,行政执法部门予以处罚,整顿动物源性饲料市场秩序,加紧对动物源性饲料产品质量标准进行制订和修订,以确保饲料安全,为动物健康养殖提供安全的物质保障。 文中笔者阐述了动物源性饲料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及剖析了导致危害的成因,并对安全使用动物源性饲料及加工质量关键控制点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意见,希望能对饲料企业、养殖企业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