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南的茶馆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茶馆的溯源流长早在六朝时期,江南的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就有一种既喝茶又可住宿的处所叫茶寮。至于城市里开设茶馆的最早记载,就是《封氏见闻记》:“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就有煎茶卖茶的店铺。到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肆茶坊已较普遍。《水浒传》中就有王婆开茶坊的描写。宋代茶坊的名称十分别致,如“八才子”,“宛家室”、“纯乐”等等,引人入胜。有的茶馆,还常以字画和鲜花装饰,以招来茶客。有的如杭州的大茶坊夏天还兼卖梅花酒,并用  相似文献   

2.
吴家阔 《农业考古》2000,(2):182-182
中国茶馆结缘于东晋,创立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久远。至唐宋时期已有不少地方城镇开设茶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坊(摊)已十分普遍了。到了明清时期,饮茶风盛,茶馆茶楼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茶馆的布局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逐渐形成各自风格流派,而延续至今。在中国茶馆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成都茶馆更是久远非浅了。“天下茶馆数中国,中国茶馆数成都。”据当时成都茶社业统计,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成都有大大小小茶馆达700余家,据说当时最大的茶馆“华华茶厂’设有三厅四院,坐椅千余,一年四季茶客如云,门庭若市,十分壮观。 成都…  相似文献   

3.
近代杭州茶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杭州茶馆业历史悠久,其雏形约在唐代中叶以前就已出现。宋以后发展很快,尤其是南来定都杭州,给茶馆业的兴起带来了巨大契机,杭州茶馆兴盛一时。到了清代,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出现了一大批既有钱又有闲的如八旗子弟之类的人,要求有一种多功能的大众活动场所,供不同层次的人在其中休闲、饮食、娱乐、交易,茶馆由于兼具这些功能,成了首屈一指的选择,得到了迅猛发展。近代是杭州茶馆业的鼎盛时期,据说,从清初直到民国末年,杭州茶馆遍及城乡,最多的时候颇具规模的大型茶馆就达三百多家,小型茶馆、茶摊更是…  相似文献   

4.
茶博士考茶博士,通俗点说即茶馆跑堂的,拿现代话说是茶馆招待客人的服务员。但查各种辞书,说法就不一样了。《中国文学大辞典》释为“卖茶者”,《现代汉语词典》称之为“茶馆的伙计”,《中国茶叶大辞典》释为“对卖茶人或茶坊伙计的称谓”,《辞源》指为“善烹茶者”或“待茶者也称茶博士”因而又称“煎茶博士”。总之,茶博士是古代对茶馆服务员的尊称或泛称,也不免含有谀意和贬意。“茶博士”之名起于何时?清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就提出了疑问:“博士、待诏,皆翰林院官名也。而何以有茶博士、酒博士、算博士之称?剃头匠又有待诏之…  相似文献   

5.
吕维新 《农业考古》2003,(4):143-143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载 :开元间 ,“自邹 (今山东省邹县 )、齐 (今山东省临淄 )、沧 (今河北省沧州 )、棣 (今山东省惠民等县 ) ,渐至京邑 ,城市多开店铺 ,煎茶卖之 ,不问道俗 ,投钱取饮。”诗人王建有 :“水门向晚茶商闹 ,桥市通宵酒客行”句 ,佐证古老传统的茶馆业始自唐代。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时期 ,也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由于茶具有高雅特殊品格 ,使它成为画家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因而出现了以茶为题材的书画 ,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艺术享受 ,丰富了茶文化蕴含的哲理。陆羽从小酷爱书法 ,由于贫穷 ,“以竹画牛背为字。…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馆之多,冠盖全球;茶馆名堂之多,绝无仅有,堪称世界之最。笔者今就民国时期的茶馆略作一叙。民国时期,既有遍布山野乡村的茶铺、茶棚、茶寮、茶摊、茶店,亦有星罗棋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茶园、茶楼、茶社、茶厅、茶室、茶馆、茶座、茶舫。在这不计其数的茶馆中,既有专卖粗茶水的野茶馆,亦有卖茶又卖点心酒菜的茶酒馆(北京人又称之曰荤茶馆);既有说评书唱鼓词的书茶馆,亦有供茶客品茗对弈的棋茶馆;既有歌女卖艺的清唱茶社,亦有兼唱小戏的茶厅(以南京下关和夫子庙的最为有名);既有供生  相似文献   

7.
沈冬梅 《农业考古》2006,(5):130-134
一、茶馆社会文化功能的历史茶馆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较为独特的经济文化现象。它最初出现在唐中期开元时期。据《封氏闻见录》记载,在自今山东河北邹、齐、沧、棣等地通往洛阳、长安这一路的大小城市中,有人开设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在西京长安开远门外数十里之处的道路边上也有开茶馆。当时称茶馆为茶坊、茶肆、茶店、茶楼、茗铺等,主要是为了满足行旅之人以及城市居民的饮茶和歇息休闲之用。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更为迅速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社会流动加剧,城市、乡村都出现了数量众多的…  相似文献   

8.
古代表“茶馆”义的词语中,出现于唐代的主要有“茶坊”、“茶肆”,出现于宋代的主要有“茗肆”、“茶楼”,出现于元代的主要有“茶房”、“茶铺”,出现于明代的主要有“茶社”、“茶馆”,出现于清代的主要有“茶寮”.除“茗肆”、“茶房”外,其余到清代仍见使用,尤其“茶馆”一词虽然出现较晚,但却使用频繁.建国前后的现代汉语中,“茶馆”曾出现一定程度的垄断,但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这些词语在口语中基本不多使用,而新兴的“茶吧”却在一定范围内出现较多.  相似文献   

9.
因施地区以“山多、山高”出名,因此也有“高山云雾出名茶”的得天独厚的条件。5月,驱车穿行在恩施市大山深处的乡村里,只见连片成块的茶园随处可见.村民们采茶、卖茶忙个不停。  相似文献   

10.
张轩德 《农业考古》2001,(4):101-102
茶馆是社会的一角 ,也是社会的缩影。光明与黑暗 ,进步与落后 ,奋进与堕落 ,乃至人间的喜怒哀乐 ,往往都可以由茶馆折射出来。真可谓小小茶馆天地宽。现就下述三个方面试论茶馆与社会的相关性。社会的变革与茶馆的兴衰茶馆业历史悠久 ,是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行业。她世代相传 ,遍及全国 ,江南水乡茶馆业尤为兴盛。古往今来 ,城乡茶馆林立 ,茶客盈门。茶馆置身于社会 ,就势必随社会的变革而兴衰起落。以浙江湖州为例 ,近半个世纪来 ,茶馆业也曾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而又复兴的小周期。据浙江省茶业调查组 1 953年调查 ,当时吴兴、德清、长兴、…  相似文献   

11.
老北京的茶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倪群 《农业考古》2003,(2):128-131
老北京的茶馆是最能反映当年北京市民生活的典型环境 ,文化底蕴异常丰富 ,在兼容并蓄各地茶馆之长的同时 ,又打上了浓郁的“京味”印记。北京有茶馆的历史比较悠久 ,大致和我国北方的许多大城市一样 ,可以追溯到唐代。由唐至明 ,北京曾被定为几代都城 ,但茶馆业的发展并不迅速 ,史料也未见多少记载。到了清代 ,北京茶馆出现了鼎盛时期。清朝初年 ,随着战乱结束 ,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发展 ,北京作为都城 ,市民人口激增 ,各地人文荟萃。尤其是入关的八旗子弟 ,生活闲适 ,无所事事 ,终日玩乐。所有三教九流、士民众庶 ,都需要有一种大众化的休闲娱…  相似文献   

12.
茶馆正式有名称的记载是在《旧唐书·王涯传》。唐代太和九年五月,朝廷发生政变“甘露事件”,王涯等人被追杀,在“永昌里茶肆”被禁兵擒获,腰斩於城西南隅独树下。从那以后,给茶馆贯以名称便逐渐多了起来,以地取名,以景取名,以人取名,以诗取名,色彩纷呈,应有尽有。茶馆生意也越来越红火,饮茶之人从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三教九流、平民百姓,无所不有。到了清代至民国年间,茶馆不仅是仗茶消闲之地,也成了人们洽谈、评理及帮会的场所,同时也成了人们娱乐的地方。茶馆成了当时的一个缩影,各色人等均在这里集中,因此有“大社会…  相似文献   

13.
宜宾茶馆文化——唱玩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边,夜幕降临,那一阵阵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便在街头巷尾震荡起来,那一声声浑厚清脆的男女歌声,也在宁静的夜空中飘扬着,使川南古城的宜宾显得更加热闹繁华,盛世太平。这时候,男女老少都知道,茶馆里唱玩友开场了。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城,云贵川物资集散地。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这里在南宋时期,曾是有名的茶马交易市场。闻名遐迩的五粮液名酒,就出产在这里。宜宾过去叫戎城,又名叙州府,如今又称酒都。该地区年产茶叶三十六万担,占全川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宜宾人喜欢喝酒,更喜欢喝茶,老年人特别喜欢喝早茶。一杯香茗在手,真是潇洒又风流。这里的茶馆遍布大街小巷,过去很有名气的茶馆达十余家:“南轩”、“留园”、“荣生公”、“翠羽”、“乐宾”、“德园”、“正大”、“杨泗楼”、“火神楼”、“合叙茶园”等。在人们心目中印象深刻,茶馆开门营业时间比任何店铺都要早得多,每  相似文献   

14.
绍兴茶馆见风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绍兴人爱喝酒,也爱饮茶。所谓“卖酒的青帘高飏,卖茶的红炭满炉”,是指绍兴的城乡集镇,大街小巷,茶馆到处可见。抗日战争以前,绍兴茶馆最盛时仅城里就有100多家。它们大都开设在沿河桥头地带,如万安桥、酒务桥、凰仪桥、小江桥、兴文桥、北海桥、都亭桥、宝佑桥、八字桥、东双桥、广宁桥、探花桥、题扇桥、观音桥、南渡桥等河沿。有的干脆把茶馆建于桥头,如陆放翁题诗的香桥茶馆,便是一个精致的桥楼,这大概是  相似文献   

15.
少时 ,家住九江市环城路 ,靠近西门口过江码头。这里 ,过往人员多 ,店面也不少 ,算是热闹非凡的一个街区。其时 ,我家在庆余里斜对面 ,父亲靠做裁缝养家糊口 ,紧挨庆余里旁边 ,有家茶馆和一家开水店 ,生意也还火红。我每日上学和放学 ,都要从茶馆门前过 ,总见店内外人头簇动。这个没有大招牌的茶馆 ,门里屋外摆了许多方桌 ,喝茶的人 ,围着方桌坐在长条凳上 ,悠然自得地闲聊 ,谈生意 ,论行情。这些人 ,多数是做小生意的 ,有的是挑鱼卖茶的 ,也有闲暇市民。人们花费不多 ,即可解渴解乏。在茶馆喝茶 ,主随客意 ,无拘无束 ,一壶茶随便喝 ,只要有…  相似文献   

16.
陈永华 《农业考古》2004,(2):185-187
杭州茶馆业历史悠久,大约在唐朝中期就兴起,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无论其作为服务性行业所表现的规模,还是作为茶文化载体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它都进入鼎盛阶段,元明时,相对萎缩,明末清初,逐渐复兴,直至到清末的近二百多年间,它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清末以来的一个多世纪,中国风起云涌,呈现出急剧变化的特点,伴随着这种变化,杭州茶馆也经历了一段起伏发展的历程。作为大众经济的部分和大众文化一定的载体,在这一历程中,杭州茶馆从数量的增减,场地分布的变迁,经营特色的改变都体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它的种种表现又反过来折射出杭州社会一定的风貌和市俗人情,成为观察和了解近现代杭州经济及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7.
茶馆特色说     
陆尧 《农业考古》2001,(2):164-165
1998年以来 ,中国茶馆业发展势头良好 ,成为拉动整个产业增长的新增长点。以北京为例。截止 2 0 0 1年 6月 2 0日 ,北京茶馆已超过 30 8家。与去年同期相比 ,增幅达 40 %以上。其中 ,面积最大的 30 0 0平方米 ;开有连锁店的达 1 5家 ,五福茶艺馆已开了 1 3家分店。同时 ,由于北京茶馆业总体上已进入成长期 ,平均利润率提高了 ,竞争也开始激烈了。比如 ,开连锁店的茶馆并非每家分店都赢利 ;又如 ,有的茶馆处于严重亏损状态。面对WTO条件下挑战与机遇共存的大背景 ,茶馆业应该怎么办 ?最近据对北京、天津、广州、杭州、沈阳、青岛、太原、…  相似文献   

18.
漫话常熟茶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熟人爱好品茗,俗称“吃茶”,在生活中已形成一种风俗。无论城市乡村,无论雅人俗士,都喜欢到茶馆里去吃茶。在民间,甚至把那些不上茶馆吃茶的人,说成是不象个男子汉,不上台盘的人。因为吃茶人多,茶馆业十分发达,生意兴隆。常熟人吃茶讲究清静、幽雅、舒适、享受,很有自身的特色。茶馆的选址与命名常熟茶馆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在清朝中叶就有茶馆的开设。在民国七年(1918)发行的《常熟指南》上说,常熟城里有茶馆六十行。就是一个小镇,也有四、五爿;较大的集镇,有十余爿之多。茶馆能否开得兴旺,与馆址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在这方面,茶馆老板是动了脑筋的。纵观常熟茶馆,在  相似文献   

19.
(一)汪曾祺的泡茶馆,那是早就“泡”得成了癖,出了名的,这在其同辈作家之中,确乎称得上首屈一指呢。茶馆嘛,原本就是茗憩之所在,自然作兴让茶客们坐下来穷泡一顿的,故此北京一带有“泡茶馆”之说。至于在江南诸地呢,却别有叫法:或则叫“坐茶馆”,即如汪曾祺的家乡高邮一带,便是这么叫法的;再如杭州、苏州、无锡这些个地方,更有叫“孵茶馆”的。“孵”者,即长时间地沉迷其中,陶然其中之谓也。这跟“泡”是同一个意思,然而却更形象,也更富谐谑之趣,真真妙哉也!确然,多少作家所写的有关“茶馆文学”之类作品,恰恰也正是…  相似文献   

20.
1998年6月,在泉州从事装饰行业的庄剑峰开了间茶馆,取名“古厝茶坊”,地点选在市中心工人文化宫附近的后城文化旅游街,当时泉州的茶馆文化才刚刚萌芽。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今天的“古厝茶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泉州最有代表性的茶馆。来泉出席北美华文文学研讨会的著名作家王蒙慕名来此品茗,并挥豪题写“清其神”三字;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栏目曾在此录制过节目。“古厝茶坊”也成为泉州古城文化艺术界人士聚会品茗之地,“刺桐吟诗社诗会”、“泉南文化笔会”定期在此举办,许多外地来泉州的游客也都慕名寻踪而来。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