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苏北沿海粮棉套作地区棉花上的重要害虫。为搞清本地区一代玉米螟的虫源问题,笔者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对棉田内玉米螟的越冬虫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棉田后期玉米螟的转移规律和越冬分布调查。采取分期追踪调查的方法,在棉花生长后期,选虫量高的不同类型棉田三块,从9月20日开始,每隔20天左右,调查一次棉花上的玉米螟虫量,并查清幼虫所在部位,每块田查100—200株。田间玉米螟幼虫越冬分  相似文献   

2.
自七十年代以来,玉米螟在如皋县对棉花危害逐年加重,近几年虽经反复防治,但第三代玉米螟在全县造成的铃害率仍达6.6±2.56%。因此,玉米螟成为棉花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皋县现有耕地,按土质、水系、作物布局等状况划为三个地区(中西部高沙土、东部通扬运河沿线、沿江圩田),玉米螟在各地区的棉田中发生情况显然不同。  相似文献   

3.
棉田玉米螟测报因子分析*高泰东(江苏省姜堰市植保站225529)80年代以来,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ée)除为害玉米外,又成为江苏主要棉区的重要害虫之一。全省棉田玉米螟为害面积40多万hm2,产量损失一般为5%~10%,...  相似文献   

4.
亚洲玉米螟棉田为害型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的发育、存活、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显著。取食玉米雌穗的种群世代存活率最高,棉铃次之,棉了低。以玉为雌穗、棉铃、棉茎为食料的世代净生殖率依次为45.62、27.91和0.48;其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0962、0.08466和-0.0143。在一定距离内玉米田的虫源可影响棉田的为害程度。分析了江苏棉区玉米螟不同为害型的形成机理,棉田、代玉米螟缺乏适宜食料和外来虫源可能  相似文献   

5.
一九九六年大丰市棉田三代玉米螟大发生原因及虫害的控制沈田辉金中时瞿汉中王凤良王永山(江苏省大丰市植保站224100)玉米螟是江苏大丰玉米和棉花上的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常年发生三代,一代主要集中在春玉米上危害,棉田零星发生;二代除危害玉米外,部分危害...  相似文献   

6.
螟虫长距茧蜂对棉田玉米螟发生影响的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旱粮棉区玉米螟寄生性天敌有8种。其中优势种为赤眼蜂及螟虫长距茧蜂。玉米上一、二代玉米螟幼虫受螟虫长距茧蜂的寄生,对棉田玉米螟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可使发生期推迟2-5天,发生量可减轻1-2个等级。  相似文献   

7.
江苏沿海旱粮棉区玉米螟寄生性天敌有8种,其中优势种为赤眼蜂及螟虫长距茧蜂。玉米上一、二代玉米螟幼虫受螟虫长距茧蜂的寄生,对棉田玉米螟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可使发生期推迟2~5天,发生量可减轻1~2个等级  相似文献   

8.
棉蚜是棉田前期的主要害虫,过去一直应用农药防治。1904-1988年,在江苏省射阳县的麦套移栽棉田,进行了6月底前不用农药和施用农药防治棉蚜的对比试验,结果6月底前棉田不用农药防治棉蚜,天敌总数增加47.96%,中、后期害虫减少54.54%,蕾铃期虫害减少58.62%,玉米螟蛀棉茎数明显减少。棉花的生长、产量和品质与施用农药的棉田,差异不显著。作者认为麦套移栽棉田,在雨水调匀,棉株正常生长发育的年份,充分利用棉田天敌的作用,6月底前苗期不施农药防治蚜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 ,转B .t.基因抗虫棉 (下称抗虫棉 )在临清市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主要品种为新棉 33B、荷棉 3号。由于抗棉铃虫效果好 ,缓解了棉铃虫防治的压力 ,减少了防治成本和农药的使用量。但由于抗虫棉的大面积推广种植 ,使棉田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势必引起害虫种群及为害程度的变化。为此 ,从 1 997年开始 ,我们对抗虫棉棉田害虫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初步掌握了抗虫棉棉田害虫的动态变化规律 ,为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现简要报道如下 :1 抗虫棉棉田害虫的发生特点1 .1 抗虫棉对棉铃虫、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表现出突…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是吉林省玉米生产中的最重要虫害,常年玉米为害损失率达10%以上。自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省就积极探索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术,积累了一定的生物防螟经验。本文就吉林省玉米螟研究中的几个主要热点问题: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现状、生物防治的主要技术、取得的经验和效益等进行综述,同时对今后开展玉米螟生物防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植保工作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玉米螟在江汉平原主要为害玉米。近年来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玉米螟对棉花的危害逐年加大。在我市 ,玉米螟第一、二代分别于 6月中旬和 7月中旬前后迁入棉田为害棉花。幼虫从棉株顶部、叶柄基部、分枝或主茎中上部钻蛀入内为害 ,主茎被蛀后 ,上部逐渐枯萎死亡。第三代玉米螟 8月中旬前后发生 ,除蛀茎为害外 ,还为害青铃 ,造成青铃僵烂或脱落。一般长势好或靠近玉米种植区的棉花受害较重。1 防治技术(1)处理玉米、高梁等秸杆残体 ,压低越冬基数。同时 ,加强对玉米上玉米螟的防治 ,减轻下代转移为害。 (2 )推广种植抗虫品种。当前在我市…  相似文献   

12.
亚洲玉米螟为害棉花及其卵量与为害数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棉区亚洲玉米螟1年发生3代,各代均可为害棉花。由于耕作制度的不同,各代在棉田内发生为害程度不一。夏玉米—棉花混作区棉田一代发生量大,二、三代很少为害棉花;春玉米—棉花区主要以二、三代为害棉花;邻近玉米区的稻棉区棉田各代均发生为害,发生轻重与距玉米区远近有关,愈近发生愈重。一代幼虫为害棉花形成的被害数与其卵块在棉田内的密度呈线性关系,而二、三代的为害棉花各受害部位数量与卵块密度呈非线性关系。此外,被害量还与卵块在棉田内的分布有关,在一定的面积上,同样的卵块密度分布集中所引起的为害要轻于分布疏的。  相似文献   

13.
害虫测报,由上代的发育进度和残留量预测下代的发生期和发生量,一般可以取得相当准确的结果。然而本地棉田玉米螟的预测采用该法,预测值与实况差异很大。经过几年的分析和验证,笔者认为有如下影响因素,供讨论。  相似文献   

14.
玉米螟在江苏如皋地区一年发生3代,有的年份有不完全4代。一代为害玉米,二代为害玉米和棉花,三代集中为害棉花。常年各代产卵高峰期分别为5月底6月初、7月中旬、8月中旬。一、二代期距约45天,二、三代约一个月。玉米螟在棉田产卵有98.98%产于叶片反面,而又以下部叶片卵量最大,下部1—5果枝卵量占67.35%,6  相似文献   

15.
刘德钧  晋火 《植物保护》1986,12(2):33-33
近年来上海郊区使用菊酯类杀虫剂防治棉田害虫,由于效果好,有一定增产作用,有些地方就单一使用菊酯类农药,施药浓度逐年提高,这样不但杀伤天敌,而且防治效果逐渐下降。为此,1983—1985年,用上海郊区玉米和棉花上的玉米螟对杀灭菊酯进行抗性测定。  相似文献   

16.
玉米螟是山东省平阴县玉米最主要的害虫,为害较轻的年份,一般产量损失5%~10%,为害较重的年份产量损失可达20%~30%。20世纪90年代发生较重,但近年来发生逐年减轻,造成的损失也逐年减少。笔者对玉米螟近10年来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总结,经对影响玉米螟发生因素的仔细分析,找出了发生规律和近年来玉米螟发生较轻的原因。1近年发生情况据1995~2004年的系统观察(表1),本县1995、1996、1997、2000年玉米螟越冬基数较高,其他年份较低。一代玉米螟卵自1996年开始呈逐年降低趋势;二代卵和三代幼虫量也呈逐年降低趋势。总的来看,自1998年以来本县玉米螟…  相似文献   

17.
我国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戴小枫郭予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八五”期间,以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烂铃病、棉铃虫、红铃虫、棉蚜、盲蝽象、棉田玉米螟等病虫害为主要对象,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8.
我县地处苏北沿海,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之一。随着耕作制度的演变,棉田玉米螟已上升为主要害虫,危害损失超过其它钻蛀性害虫,一九八八年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局部地区大发生,三代铃害率平均3%,重发田块高达25.5%,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应用积温预测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发生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郊区玉米螟主要在棉花茎秆,棉田枯铃、枯叶及棉仓晒花帘等处越冬。应用有效积温(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和蛹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预测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其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相符。 一、越冬虫态的有效积温 1.越冬代幼虫:10月份取越冬代幼虫500—600条,分成8组,其中4组放在不同温度的温箱内,采用变温(温差为8℃),计算时用其平均值,其余4组放在7—8℃的冰箱内,  相似文献   

20.
钱希 《植物保护学报》1989,16(2):86-86,118
棉作栽培自引进地膜覆盖技术后,对提高棉花的品质和产量起了一定作用,但经地膜覆盖后棉田生态因子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了杂草群落消长动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作者于1982—1986年对地膜棉田和露地棉田杂草发生规律及环境因子作了同步观察,并研究改进了棉田化学除草技术,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