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德乾 《植物医生》1996,9(2):15-16
葡萄黑痘病发生及其防治技术薛德乾福建省上杭县临城农技站364200葡萄黑痘病又称疮痂病,是一种半知真菌痂园孢菌[Sphacelomaampelinum(deBary)]所致,在我县发生日趋严重,个别果园甚至于毁产无收。1、发生为害规律葡萄黑痘病菌主要...  相似文献   

2.
葡萄黑痘病是南方多雨地区葡萄生产的主要病害,预防好葡萄黑痘病是南方葡萄成败的关键! 发生规律:黑痘病主要以菌丝(病原菌)在受害的残留物的溃疡中越冬,生命力很强,病菌可存活3~5年,每年4~5月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到  相似文献   

3.
葡萄黑痘病发生及其综合防治福建省上杭县临城农技站(364200)薛德乾葡萄黑痘病是一种半知真菌腼国抱菌[SPhacc~anlor’tllu。deBa.-x]所致,在我县发生日趋严重,个别果园甚至于毁产无收.1发生为害规律葡萄黑疽病菌主要侵染幼用部分的...  相似文献   

4.
葡萄黑痘病是南方发生最猖獗、损失最大的葡萄病害之一,主要为害葡萄的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幼叶和嫩梢感病后停止生长,逐渐萎缩干枯;幼果在发病初期出现褐色圆斑,随后病斑中部变成灰白色,稍凹陷,边缘呈紫褐色,形似鸟眼,后期病斑硬化,失去商品价值。近年来,我们在...  相似文献   

5.
徐怡心 《植物检疫》1993,7(3):194-194
葡萄黑痘病 Sphaceloma ampelinum 在我国内地葡萄产区普遍发生危害,新疆仅在1987年以前报道过伊犁新源县此病的发生蔓延情况,别地尚未出现过此病。1988年5月底,我们在石河子农业科技中心一承包户(以下均称“户主”)的温室中发现了葡萄幼苗茎叶普遍出现红褐至黑褐色带有黄紫色晕圈的病斑,病斑沿叶脉、嫩茎  相似文献   

6.
黑痘病和霜霉病均是葡萄上常见病害,在我国葡萄栽培区普遍发生,而且日趋加重。一般减产20%~30%,重者达509/6以上,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质量。生产上农民一般采用甲霜灵、杀毒矾、乙磷铝等药剂防治,因长期单独使用,病害已对这些药剂产生了抗药性,而药剂造成的污染也非常严重。因此必须选择新的高效、低毒药剂予以替代。作者于2003年先后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78%代森锰锌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分别对葡萄黑痘病、霜霉病进行了田间小区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7.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广西南宁、河池两地的葡萄黑痘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分别得到37和31株分离菌。经菌落形态观察及r DNA ITS序列分析,南宁37株分离菌为同一菌株,河池31株分离菌为同一菌株,以NN和HC分别代表两地菌株,对它们进行形态学、致病性鉴定及r DNA ITS区域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地菌株形态学与致病性存在较大差异,但都符合黑痘病菌生长形态。NN菌落为红棕色、近圆形,边缘光滑。菌落中心位置丘状凸起,表面有白色菌丝和透明粘稠的小液滴,周围边缘有较规则的褶皱。HC菌落呈浅橙色、近圆形,边缘光滑。菌落中心位置丘状凸起,表面有少量白色菌丝,无液滴,周围边缘有不规则褶皱隆起。人工接种葡萄后均能引起典型的黑痘病症状,NN致病性强于HC。使用r DNA ITS区域通用引物ITS1F/ITS4进行PCR扩增后,NN和HC分别得到1 124 bp和818 bp的片段。比对结果显示1 124 bp与Elsinoe ampelina(AY826763.1)序列覆盖率达92%,序列一致性达99%;818 bp与Elsinoe ampelina(AY826762.1)序列覆盖率达75%,序列一致性达99%。因此,NN和HC均是引起广西葡萄黑痘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8.
经筛选试验,25%嘧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400g/L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75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处理,避雨栽培区6个药剂处理对葡萄黑痘病均有良好防效,防效均在90%以上;在露天栽培条件下,25%嘧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400g/L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750倍液4个处理防治葡萄黑痘病,病叶相对防效在73%以上,病指相对防效在83%以上。  相似文献   

9.
刘美兰 《植物医生》2004,17(5):16-16
近几年,随着设施栽培的蓬勃发展,莱西市的果树设施栽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棚栽葡萄的发展,为莱西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果农栽培技术的参差不齐,葡萄病害发生比较严重,尤其是霜霉病、幼穗轴腐病、黑痘病及缺素、烫伤等引起的生理病害在各个园片几乎都有发生.笔者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针对棚栽葡萄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10.
通过2年4地的田间小区试验,啶氧菌酯250克/升悬浮剂分别在辣椒炭疽病和葡萄黑痘病的发病初期,兑水均匀喷雾,施药2~3次,均达到优异的防治效果。同时对同期的病害如葡萄霜霉病、白腐病、褐斑病有很好的兼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啶氧菌酯250克/升悬浮剂明显提高作物产量,有效提升作物品质,是安全、高效、低毒、内吸治疗型的广谱性杀菌剂。建议可广泛应用于蔬菜、水果等高经济价值作物的病害防控,是目前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的首选农药之一。  相似文献   

11.
葡萄是咸宁市的特产作物之一。据调查,葡萄主要病害有黑痘病、霜霉病、炭疽病等,影响葡萄的生长,造成葡萄减产和品质下降。笔者介绍葡萄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以供果农参考。  相似文献   

12.
鲜食葡萄是目前我国果树栽培中的重要树种,但在葡萄采收前常发生裂果现象,尤其以果实成熟 后期的多雨年份更为严重。裂果不仅影响果实外观,而且会导致外源微生物侵染,发生腐烂,严重降低了  相似文献   

13.
庭院葡萄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利用自家庭院房前屋后空地栽培葡萄日益兴起,既能增加经济收益,又能消暑解热、遮阴纳凉、绿化庭院、美化环境.但在时际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由于许多居民没有严格的按照庭院葡萄栽培技术操作,反而造成庭院室内阴暗,通风透光恶化,空气湿度增大,加之病虫危害,枯枝败叶散落、垂掉在庭院的葡萄黑痘病病果、干瘪、提早腐烂,反而污染环境.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阐述了部分庭院葡萄栽培及病虫防治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采后菠萝黑腐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后菠萝果实在常温下贮藏7~14d后,常出现黑腐病症状,冬、夏两季病害发展没有显著的差异。采前果实保留冠芽、采后用蜡乳剂、杀菌剂、赤霉素GA处理和12℃低温贮藏,可以防止黑腐病的发生,减少采后菠萝果实腐烂  相似文献   

15.
绿菜花是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 ,其特有的风味、营养、色形深受人们的青睐。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 ,黑腐病发生普遍 ,为害严重 ,成为绿菜花生产上的重要病害。1 症状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发病 ,子叶呈水浸状 ,后迅速枯死或蔓延到真叶。成株期发病 ,主要为害叶片 ,先从叶缘处发病 ,形成向内扩展的“V”字形枯斑。病斑可沿叶脉向下扩展 ,形成不规则大斑。病斑黄褐色 ,边缘淡黄色。发病严重时 ,叶缘多处受侵可引起全叶枯死。根部受害 ,维管束变黑 ,内部干腐 ,以至全株萎蔫死亡。2 发病规律黑腐病是由黄单孢杆菌属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 ,…  相似文献   

16.
水稻叶黑肿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叶黑肿病又称叶黑粉病,近年来已成为我地的常发病害。过去对此病报道甚少,我们从1991年起,对其消长规律开展调查,并进行防治适期与药效试验,初步结果如下:一、试验方法1.病害发生与消长规律观察大田定点与普查结合,定点观察品种为武育粳3号。从水稻分蘖...  相似文献   

17.
小麦黑胚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2000~2002年对小麦黑胚病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初步了解到春性强的早熟小麦品种易感小麦黑胚病,小麦灌浆至成熟期降水多是该病发生的重要条件。防治上应以选育、选用抗病品种为前提,加强小麦健身抗病栽培,灌浆盛期施药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和防治韦刚(广西农业大学植保系)[编者按]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我区充分发挥气候优势,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发展商品农业,增加农田经济效益的措施之一──开发冬季农业,"把各种当作一造来抓""...  相似文献   

19.
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策略,以加深对新列入湖北省植物检疫补充对象的了解与认识,掌握“两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强化植物措施,对保护区域性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实践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近几年来的发生特点和为害情况 ,具体阐述这两种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病原生物学、发生影响因素、合理的防治措施 ,为今后更好地识别和防治这两种病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