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蚕僵病又名硬化病,是由真菌寄生引起的蚕病。金坛市2007年秋蚕僵病发生严重,以白僵和绿僵为主,绿僵较往年明显增多,导致蚕茧产质量和养蚕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2.
蚕僵病防治4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僵病,又称硬化病,是一种由真菌寄生引起的蚕病。因病蚕尸体外面产生的颜色不同而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灰僵病和褐僵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对蚕僵病的防治,可采以以下4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增群 《广西蚕业》2004,41(4):44-45
家蚕被僵菌侵染发病死亡,因病尸僵硬,故称僵病或硬化病,僵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近年来,僵病逐年抬头,损失日益严重,对广大蚕农的经济收入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白僵病是由真菌寄生所引起的蚕病,虫、蛹、蛾期都会发生,尸体发硬,故又名硬化病,是大田生产上威胁性较大的一种蚕病。据南海县志所载:通常之蚕病,一病僵,二病肿,三病头黑,四病肚白,五病口软,六病头大尾尖。可见此病不但久已有之,1950~1953年春夏期此病仍发生严重;但到1954年我县已基本上扑灭了白僵病。近两、  相似文献   

5.
1僵病症状僵病是蚕儿被感染真菌引起的一种蚕病。多湿的环境是引起僵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般春蚕期发生僵病较多。僵病感染发病较快,小蚕约3-4d,大蚕约5-6d,蚁蚕、起蚕及熟蚕最易感染。发病后蚕儿皮肤上出现大小不规则的褐色病斑,排粪不正常,稍有吐液现象,死后尸体僵硬,全身长满菌丝及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6.
陆宣  王三九 《蚕学通讯》2005,25(3):39-39,50
僵病又名硬化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因病蚕尸体产生不同颜色的孢子而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和曲霉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对生产危害很大.秋季因气候恶劣,桑叶质量较差,加上春蚕、夏蚕连续饲养,积累的病菌较多,极易爆发僵病.宿城区部分乡镇曾在1998年中秋、2000年晚秋爆发白僵病对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根据近几年的防治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蚕白僵病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蚕死后,先软后硬,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怕干,多湿地方、多雨季节,蚕就容易发生白僵病。蚕期如果忽视消毒防病工作,就会造成白僵病的大流行。 一、白僵病发生原因 1.小蚕共育室的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没有按规定的标准进行消毒,蚕室、蚕具白僵菌残留量多。 2.大小蚕套养。多数联户育蚕的农户没有专用室、具,房屋里间养小蚕、外间养大蚕,或者前屋养大蚕,后  相似文献   

8.
陆宣  王三九 《四川蚕业》2006,34(3):29-29,14
蚕僵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因病蚕尸体产生不同颜色的孢子而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和曲霉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对生产危害很大,秋季因气候恶劣,桑叶质量较差,加上春蚕、夏蚕连续饲养,积累的病菌较多,极易  相似文献   

9.
<正>白僵病是家蚕真菌性病害之一,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蚕死后,先软后硬,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怕干,多湿地方,多雨季节,蚕就容易被传染发生白僵病.1995年晚秋蚕期,裴圩乡白顶、水银和单庄等村白僵病大流行.据调查这几个村共养蚕2450张,发生白僵病1911张,发病率高达78%.不但蚕农的经济损失大,而且影响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正> 绿僵病是秋、晚秋蚕容易发生的病害,在低温多湿时尤为严重,一般以小蚕感染、三龄以后发病为多。生产上采用各种防僵粉来预防僵病,曾取得显著效果。但可否采用添食服药的途径,控制已经进入蚕体的僵菌的繁殖,使僵病得到治疗而减少损失,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我县在秋蚕期和晚秋蚕期,常常遭遇连绵阴雨天气或较强降雨,空气湿度大,为僵病的发生、蔓延创造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桑螟、桑尺蠖、野蚕等野外昆虫危害桑树的高峰期,这些害虫在感染僵病后可通过其污染的桑叶,传染给家蚕,导致家蚕发生僵病。我县家蚕发生的僵病有白僵病、赤僵病、黄僵病、绿僵病等几种,以白僵病为主,约占全部僵病的95%左右。白僵病发生将造成蚕量减产,最终影响蚕农收入,所以应搞好白僵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秋蚕期僵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家蚕僵病是危害秋季养蚕生产的主要蚕病之一,不同种类的病僵菌寄生在蚕体引起不同的僵病,秋蚕期高温多湿发病率较高,对秋蚕生产造成损失常较大。一些蚕区发病率可达80%,损失在20%以上。因此,加强秋蚕期僵病防治对夺取秋季养蚕高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1僵病发生原因分析僵病的传染途径是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僵菌孢子附着在幼虫体壁上,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约经10小时吸湿膨胀,芽管通过所分泌酶的作用和  相似文献   

13.
1997年夏秋期间,化州市那务镇蚕桑生产发生较严重的真菌病。7月上旬,不少蚕户发生白僵病,不论是大蚕户还是小蚕共育专业户,各龄均有发生,尤其在迟眠蚕中。据笔者现场考察,主要为黄僵病(与白僵菌同属同种,只是血清型不同,病程则比白僵病长),其特点是蚕死后尸体由软变硬,呈粉红色,经1—2天长出白色茸  相似文献   

14.
浦月霞 《广西蚕业》2005,42(2):20-22
白僵病是广西蚕区经常发生的蚕病,给蚕桑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本从多方面分析了白僵病发生的原因,并阐述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 桑蚕白僵病,近年来在我县发生较重,1981年秋刘家河大队因白僵病的为害,12张蚕平均单产只有7.5斤,1982年虽然建了共育室,进行了严格的消毒,但在3眠时已有少量发生。而关庄公社贺家庄大队20张蚕,5今初因白僵病严重为害,造成颗粒无收。此事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加强了两队的技术力量。贺家庄大队补养夏蚕12张,虽然进行了严格的消毒,但白僵孢子终因各种渠道进入蚕室,导致了发病,2眼提青中见到僵蚕,3眠中普遍发生,威胁严重。于是我们从4令饷食开始,分别在刘家河大队春蚕期和贺家庄大队夏蚕期,采取了一系列消毒灭病的综合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僵病的蔓延,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6.
<正> 僵病是我国各大蚕区的常见病害,也是我省的主要蚕病之一。它对生产所造成的危害仅次于病毒病。近年来,陕南蚕区的僵病有所抬头和逐趋严重,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的中、高山区和夏秋蚕批次较多、饲育规模比较大的地方,损失严重,挫伤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僵病难防,但并非防不胜防,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僵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及其病原的致  相似文献   

17.
家蚕真菌病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真菌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蚕发病死后尸体会出现僵化现象,很难腐败,因此,真菌病又叫硬化病或僵病。由于被寄生菌类的不同,蚕尸体上会长出不同颜色的分生孢子,致使硬化的尸体上形成不同颜色的粉被,通常以僵化尸体的颜色来命名,有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灰僵病、赤僵病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白僵病、曲霉病和绿僵病。  相似文献   

18.
<正> 僵病是蚕桑生产上主要的病害之一,是由真菌寄生而致病。过去用赛力散防僵粉蚕体消毒,只要使用适当,基本上能控制僵病的发生。自赛力散停产后僵病的发生率又逐年上升,对蚕茧生产造成相当大的损失。目前虽有抗菌剂“402”、防病1号等防僵药剂,但前者是水剂,使用不太方便,还有一定的缺点,后者效果虽好,但有刺激性气  相似文献   

19.
<正>白僵病是家蚕真菌性病害之一,是由白僵菌经表皮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蚕死后,蚕体先软后硬,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之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怕干,家蚕处于多湿、多雨的环境中,容易被传染白僵病。1998年和1999年秋天我校实习场在饲养秋蚕时,该病的发病率较高,2000年我们根据该病的发病规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该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20.
吴友良 《广西蚕业》1994,31(2):12-16
桑蚕的僵病是由丝状真菌分生孢子而引起的传染病.由于病原的生态特性及其传染途径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对桑蚕茧的生产一直构成严重的威协。建国以来,经各地蚕业研究机构研究,相继推出了近20种的防僵药剂,使病性得已人为控制,但只要稍有疏忽,又会引起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