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翁善钢 《动物保健》2011,(12):69-70
前胃扩张症(PDD)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起初该病被称为金刚鹦鹉,因为该病只发生在金刚鹦鹉身上。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时候,该病也开始感染其他品种的鹦鹉了,包括非洲灰鹦鹉,亚马逊鹦鹉,长尾小鹦鹉,玄凤鹦鹉,折衷鹦鹉,风头鹦鹉等。最近几年琵鹭、鹅、巨嘴鸟、老鹰等鸟类也都有该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福州动物园于2008年6月引进琉璃金刚鹦鹉和红绿金刚鹦鹉各1对,2015年琉璃金刚鹦鹉首次成功繁育3羽,2016年3月红绿金刚鹦鹉首次产蛋(未受精).文中总结福州动物园金刚鹦鹉的饲养繁育经验,以备参考.  相似文献   

3.
金刚鹦鹉的繁殖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蓝金刚鹦鹉和红绿金刚鹦鹉均属鹦形目、鹦鹉科的大型鹦鹉,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是动物园中著名的观赏鸟之一。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于2009年成功繁殖黄蓝金刚鹦鹉和红绿金刚鹦鹉各1只,在我国动物园尚属首次,为鹦鹉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正>鹦鹉的前胃扩张症(Proventricular dilatation disease,PDD)最早报道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洲出口到欧洲的金刚鹦鹉很多出现呕吐、嗉囊迟缓、排便中存在未消化的种子等异常表现,发病动物出现消瘦,最终大量死亡。该病最早被称为金刚鹦鹉瘦病(Macaw waste dieases)[1],临床兽医和科研工作者尝试对该病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但始终没有成功。该病病原被怀疑是病毒,怀疑对象包括东部马脑炎病毒、副黏病毒等[1],直到2008年,Kistler等[2](美国)和Honkavuori等[3](以色列)2个团队分别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并比对基因库,确定该病的病原为鸟类博纳病毒(Avian bornavirus,ABV),与哺乳动物博纳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约有75%的同源序列。目前,已发现有8种不同的ABV亚型[4]。ABV主要影响神经细胞,造成神经节苷脂炎,影响前胃(腺胃)平滑肌收缩,导致前胃扩张...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广州动物园人工饲养条件取得繁殖成功的琉璃金刚鹦鹉等10种鹦鹉繁殖巢箱的构造和放置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对重庆动物园圈养的3只琉璃金刚鹦鹉(Ara ararauna)进行了笼舍环境丰容试验,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记录法记录并分析3只琉璃金刚鹦鹉在丰容前后的行为分配与区间利用情况。结果表明,环境丰容有效改善了琉璃金刚鹦鹉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其对圈养笼舍的区间利用。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在临床中遇到一例绿翅金刚鹦鹉感染ABV的疑似病例,经过临床流行病学、剖检变化和RT-PCR检测ABV核酸,证实该鹦鹉感染禽波纳病毒(ABV)。报告如下。1 病例基本信息2018年3月23日,洛阳一鹦鹉养殖户带一死亡绿翅金刚鹦鹉到河南农业大学禽病研究所就诊。该户养鹦鹉15种,共158只,均未防疫任何疫苗。主诉:发病鹦鹉多为绿翅金刚、蓝黄金刚大型鹦鹉,而其他品种鹦鹉未出现异常。病死鹦鹉其病初呕吐不止,食欲下降,消化不良,拉原粮或  相似文献   

8.
2005年5月,我园一只红绿金刚鹦鹉死亡。之后发现同群混养的红绿金刚鹦鹉和琉璃金刚鹦鹉各有5只发病,发病率57.9%,经病理切片检查。综合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诊断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根据病变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2010年10月苏州市动物园红绿金刚鹦鹉笼舍中有一只鹦鹉出现以脱毛、瘙痒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症,后一箱邻笼舍内有三只葵花鹦鹉也出现同样病症。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皮肤疥螨感染,及时采取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了本病的蔓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16年2月19日上海动物园收容救助一批鹦鹉卵,对其进行人工孵化与育雏研究。鹦鹉卵27枚,其中受精卵25枚。在孵化温度36.9℃、湿度65%~70%和翻蛋1次/2 h的条件下,出雏23羽,出雏率达到了92%。通过对鹦鹉雏鸟进行温湿度管理、食物选择、饲喂方式和断奶期管理,育成鹦鹉22羽,育成率达到了95.65%。经鉴定,此次收容救助鹦鹉包括折衷鹦鹉、灰鹦鹉、黄冠亚马逊鹦鹉、蓝黄金刚鹦鹉、绯红金刚鹦鹉、戈芬氏凤头鹦鹉、葵花凤头鹦鹉和小葵花凤头鹦鹉共8种。  相似文献   

11.
哥斯达黎加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物最多样化的地区之一。在这里,树枝上栖息着犀鸟、金刚鹦鹉、绿咬鹃等奇特岛类,堪称观鸟胜地。  相似文献   

12.
鹦鹉眼炎为鹦鹉饲养过程中最常见疾病,该病常会导致鹦鹉观赏价值下降,同时也成为人们健康的隐患。本试验通过取患鸟的眼部分泌物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的研究,探讨引起鹦鹉眼炎的主要致病菌的类型,抗生素对鹦鹉眼炎主要致病菌的抑制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引起鹦鹉眼炎的病原菌为大肠杆菌,42种抗生素中的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抑菌效果最佳。将上述菌种进行动物接种试验,成功复制出本病,应用含有氧氟沙星成分的眼药水治疗,有明显疗效。据此可提出有效防治措施,为鹦鹉眼炎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琉璃金刚鹦鹉人工饲养与繁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琉璃金刚鹦鹉(Ara ararauna)又名蓝黄金刚鹦鹉,属大型攀禽,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色彩漂亮,面部无羽毛,布满条纹,有点像京剧中的花脸脸谱。它喜亲近人的特质使其在动物园特别受欢迎。我园饲养蓝黄金刚鹦鹉已10多年,偶有繁育成活。近年来,上海野生动物园通过饲养管理方式的调整、人工巢箱的改进和亲鸟自然孵化与人工育雏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蓝黄金刚鹦鹉繁育成活率和数量。1饲养管理1.1饲养环境  相似文献   

14.
黄蓝金刚鹦鹉和红绿金刚鹦鹉均属鹦形目、鹦鹉科的大型鹦鹉,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是动物园中著名的观赏鸟之一。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于2009年成功繁殖黄蓝金刚鹦鹉和红绿金刚鹦鹉各1只,在我国动物园尚属首次,为鹦鹉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正1基本情况石家庄市动物园引进红绿金刚鹦鹉18只,琉璃金刚鹦鹉17只。动物园原有红绿金刚鹦鹉3只,琉璃金刚鹦鹉4只,这样共有红绿金刚鹦鹉21只,琉璃金刚鹦鹉21只,分别饲养于两个面积10余平方米的禽舍内。这批鹦鹉引进后健康状况一直不太好。引进后第3天即出现排白色稀便,  相似文献   

16.
2009年5月底,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送检病死金刚鹦鹉1只。金刚鹦鹉属大型攀禽,为国家级保护动物。通过询问饲养员了解其临床症状为:发病病程短,发病急,鼻流褐色分泌物,继而突然倒地、抽搐而死亡。剖检观察病理变化:口腔、气管内有较多黏液,整个右侧肺发黑、微肿,肝脏微肿、有点状出  相似文献   

17.
大紫胸鹦鹉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1998年成都动物园一对大紫胸鹦鹉饲养管理、产卵、人工孵育以及雏乌生长发育等系统观察资料。经观察,在紫胸鹦鹉的孵化期约23天,孵化率达100%。全人工能期65天,成活率达100%。  相似文献   

18.
2008年7月末,青岛即墨地区爆发流行一种以15日龄以下幼雏鹦鹉呈腹泻、羽毛发育障碍为临床特征、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剖检可见肝脏肿大、心脏肿大、心包积液、肾脏肿大等病变。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本地流行史,怀疑为鹦鹉幼雏病(BFD)。随后,利用PCR对从两个发病户带回的4只濒死鹦鹉进行BFDV的检测,结果核酸扩增为阳性,并对扩增的VP1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与分析。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诊断,确诊此次疫情为鹦鹉幼雏病。  相似文献   

19.
郑健 《福建畜牧兽医》2004,26(5):45-45,46
禽衣原体病又称鸟疫,病原为鹦鹉衣原体,禽类中以鹦鹉、鸽子较为易感,此外,斑鸠、雉、鹧鸪、火鸡、某些鸭类、鹊和山雀及各种雀形目的禽鸟也较敏感。该病可经接触传染,也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途径侵入易感鸟而引起感染。临床上以结膜炎、肠炎、肺炎为主要症状。治疗可选用金霉素、土霉素或红霉素。  相似文献   

20.
鹦鹉常见的DNA病毒性疾病有鹦鹉喙羽病、禽多瘤病毒感染、鹦鹉疱疹病毒感染、鹦鹉腺病毒感染、痘病毒感染、乳头瘤病毒感染等。本文对这些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诊断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