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树勋 《种子科技》2008,26(5):37-39
我国玉米自交系选育现状是:选育集中在系谱法、二环系或对已有自交系的回交改良上,遗传基础过于狭窄,育成的玉米杂交种杂种优势水平下降;玉米育种实现商业化转移,缺少拓宽遗传基础研究;创新型基础自交系材料的缺少是我国玉米自交系选育的主要障碍;我国经改良的玉米自交系群体大多数遗传背景混乱,至今没有形成杂种优势模式;投入不足,与国外差距较大。针对现状应采取以下对策:加强拓宽遗传基础的研究工作,选育创新型基础自交系材料;采用非常规的自交系选育方法和先进的育种技术;配合力应早代测定,严格筛选;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人工合成新种质。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玉米育种创造了世界玉米育种史上的奇迹,从早期的研发和推广杂交种,到后来攻克了玉米抗病育种技术的难关,以及从双交种过渡到更先进的单交种选育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玉米育种技术进入缓慢发展阶段,没有突破性进展,只是在抗病育种和籽粒品质上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并且及时育成了较抗病的新品种。尤其是近15年问,我国选育的玉米杂交种杂种优势水平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突破性的玉米白交系。而选育优良的玉米自交系是玉米杂交种选育的基础和关键,没有突破性的玉米自交系就不会有突破性的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3.
施贵明 《种子科技》2012,30(6):37-38
随着种子体制改革及现代种业的迅速发展,玉米育种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玉米自交系是玉米育种的基础,一个优良自交系可以育成一批优良品种。因此,玉米自交系的水平决定了杂交种的水平,玉米自交系的选育是玉米育种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1选育 1.1育种目标 多年来,由于单一型杂交模式和少数杂交种的长期大面积利用,使玉米的遗传基础日趋狭窄,已成为限制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国内外许多遗传育种工作者把研究重点放在种质扩增上。  相似文献   

5.
玉米商业育种自交系选育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伟  郑旭青 《中国种业》2005,(10):23-24
拥有一定数量的种质资源,是玉米商业育种的基础.要育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良品种,不仅在于拥有种质资源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掌握具有目标性状、遗传传递力强的优良种质.商业育种的任务不是对浩瀚的种质资源进行整理、鉴定,而是要对所有资源进一步创新、提高、利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玉米自交系铁D9125的选育经过、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论述了铁D9125组配成的杂交种在生产上应用情况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尼日利亚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HTA)从1979年以来,用不同的种质源育成了热带盆地白玉米自交系,然而对这些品系还未进行过分类研究。本试验选用34个盆地玉水品系将其与两个自交测试系杂交;这两个测试系代表在西部非洲和中部非洲确定了的热带和温带杂种优势模式。雨季在6种环境、旱  相似文献   

8.
孙冠中 《种子科技》2011,29(4):25-28
本文以自选系铁98033-1和其他8个国内常用的优良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griffing4双列杂交模式设计,对其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铁98033-1具有明显的降低杂交组合株高的作用,所配组合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和抗病性(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铁98033-1与旅大红骨种质和唐四平头种质之间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而与瑞得种质、兰卡斯特种质及PN种质之间优势不大,可用来进行种质改良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玉米自交系快速选育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良自交系的选育是玉米育种工作的基础。目前,玉米育种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方法。传统育种方法选育一个自交系至少需5~7年,育种周期长、工作量大,特别是在一年一季的北方,育种进程更加缓慢。各个育种单位都采取南繁加代来加快玉米品种选育进程。但是,南繁加代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玉米育种技术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加速玉米育种进程带来了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10.
玉米自交系中7490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玉米选系材料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我国从70年代末期开始,通过群体改良和导入热带玉米种质等途径,进行玉米育种素材的改良创新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文前名作者,1978~1980年在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白脱纳(BAITNA)农业试验中心工作期间,利  相似文献   

11.
12.
利用外来新种质X1132x选育优良玉米自交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外来新种质X1132x,通过高密度、大群体、变换地、强胁迫、严选择,选育出若干优良自交系。研究了部分优良自交系的生物学特征特性以及抗逆性和适应性,并进行了配合力的分析。还探讨了这些优良自交系的杂种优势模式,并对其利用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京724、京725、京464等优良自交系生物学特性优良,自身产量高,易制种,抗病性好,适应性广,配合力高;(2)该选系与京92、京2416等黄改系组配构成主要杂种优势模式,其中组合京724×京92(审定名称京科968)、京725×京92(审定名称京科665)、京464×京2416(审定名称NK718)在推广示范中均有较好表现,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性,说明这些自交系的选育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育种家王树功先生组建的玉米育种课题组用美国玉米杂交种Ci7×L289选育二环系78-6;再用H84作抗原,改良78-6,育成高产、抗病、高配合力自交系7884-7;用国外02玉米转育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用当地硬粒玉米作修饰基因改良02玉米选育(Q.P.M)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其中育成国审品种本玉9号、本玉15、本玉18;省审品种本玉11、本玉12、本玉13等本玉系列玉米杂交种,成为我国中熟、中晚熟玉米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育成本高4号是辽宁省第1个、全国第2个高赖氨酸玉米杂交种;育成本优1号是东北地区第一个优质蛋白玉米杂交种。同时,育成了一批中熟、高产、优质、抗病和高配合力的本玉系列玉米自交系群体。  相似文献   

14.
玉米自交系JTR411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玉米新自交系JTR 411的选育经过和配合力表现,综述了其特征特性、繁殖制种及高产栽培要点等,以期为玉米的育种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玉米自交系选育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自交系选育的多种方法与途径,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评述。以期为广大育种者尤其是初学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不同年代玉米自交系性状改良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牛连杰 《中国种业》2004,(12):37-38
自交系是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材料.自 20世纪 60年代我国利用自交系间杂交种以来,随着玉米生产对自交系性状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通过选育和引进使玉米自交系得到逐步的改良,从而促进了玉米杂交种产量及性状的改良.然而,至今对不同年代育成自交系性状改良效果及趋势研究报道却较少.本文在前人对我国玉米自交系利用情况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 11个代表性骨干系,通过在相同条件下的种植测定,旨在探讨我国玉米自交系株型及产量组成性状的改良趋势,为玉米自交系的近一步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玉米自交系性状的简易记载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玉米的种质资源是玉米育种的物质基础.所以玉米杂交种选育投入最大量的工作就是玉米自交系的选育以及对其特征特性的研究和利用.有什么样优良特征特性的自交系.就将有什么样的优良玉米杂交种。对自交系特征特性的研究并将其特征特性做好详细的描述和记录是玉米自交系选育工作中一项最重要也是最麻烦的工作。一般玉米育种单位都有上千或几千个自交系或自交系选育材料.要做好这方面的记载,工作量很大.全靠用工具度量是不容易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常用玉米自交系优势类群划分及种质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13个自交系及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进行了试验,以杂种产量的中亲优势值为指标,对亲本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个自交系可划分为6类,即5003、8112、478为一类;Mo17、风可1、Va35、330为一类;E28、丹340为一类;上四515为一类;525、获白各成一类。各类群间有着相同的遗传背景,类群间平均优势值较同,类群内优势值较低。指出优势类群并非绝对,我国种需要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9.
玉米自交系铁7922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自交系铁7922株型紧凑,茎秆坚韧,配合力高,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是优异的玉米自交系和种质资源。以铁7922为亲本培育的杂交种,产量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推广面积大。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玉米育种过程中需要进行杂交、自交和回交。由于育种的目标不同,所采取的杂交、自交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也有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必须先通过连续多代的自交来选育优良的基因纯合的亲本自交系,然后再采用不同的自交系进行杂交,利用F1代的杂种优势。2010年,我单位开始在海南对同一材料进行两个世代选育,进一步加快自交系选育进程。通过对同一份材料,一年内南北方加代三个世代,并通过快速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