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菟丝子(Cuscuta spp.)是一种寄生植物,利用菟丝子为介体可以将植物病毒或类菌原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从一株植物传染到另一株植物上。杨一朗陈景耀分别用大豆菟丝子和南方菟丝子为媒介成功地将甘薯丛枝病从甘薯传到长春花上,产生花器叶化、侧枝丛生病状。  相似文献   

2.
金开璇  汪跃 《林业科学》1993,29(1):95-96,T001
重阳木丛枝病普遍发生在我国南方各省,尤其安徽、湖北一些地区危害严重。1983年作者用电镜证实了重阳木丛枝病为类菌原体病害。本病在国外尚无报道。在传病试验中证实了感病植株病皮能嫁接传病。树木感染MLO病害后,其病原在感病植株中分布局限且浓度较低。长春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MLO病原能在长春花内大量繁殖,成为研究树木MLO病害的理想试验植物。1988年试验证实泡桐丛枝病MLO病原可由南方菟丝子传染到长春花上,表现典型丛枝黄化及花变叶病状。本文将报道用南方菟丝子传染重阳木丛枝病MLO到长春花上,并回接成功。  相似文献   

3.
以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敏感指示植物长春花苗为材料,用叶柄注射法注入感病泡桐叶汁液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有1/4供试植株感病,其症状与泡桐丛枝病相一致,将感病植株叶脉切片镜检,发现有类菌原体,其形态、大小及结构,均与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相同。为该病病原的传播及回接提供了一条简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5.
将经脱毒处理和未经脱毒处理但经病原检测确证无植物菌原体感染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扩大繁殖、温室驯化,然后分别在不同地区的苗圃地和造林地定植,每年定期调查泡桐丛枝病的发生情况。试验结果显示,脱毒苗和无毒苗无论在重病区、中度病区还是在轻病区,三年内发病率都大大低于常规种根育苗对照,其中在各地区种植的全部脱毒苗三年内发病率皆为零。证明用无毒苗是解决泡桐苗期和幼树期丛枝病为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抗生素对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和发病相关蛋白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泡桐(Paulownia sp.)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和绿化树种;然而,丛枝病的发生给我国的泡桐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柠檬的茎尖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柠檬的嫩茎尖作外植体,通过组培育苗,培养出完整的柠檬瓶苗并移栽成活。最佳培养基分别为:改良MS+6-BAa+IBAc诱导茎尖;改良MS+6-BAc+IBAa培养不定芽增殖;改良MS+IBAc+ABTa诱导生根。初次培养采用全暗条件;诱导、增殖阶段适宜温度25±5℃;生根阶段适宜温度20±5℃;培养基pH值均约5.8。结果表明:一个茎尖年繁殖系数为312个,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8.
梨树茎尖培养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梨树茎尖的采集时期,外植体消毒接种,及继代培养,生根培养基配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了梨树茎尖培养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利用绿巨人的盆栽大苗作外植体母株进行茎尖培养,经试验得出最佳分化培养基、最佳生根培养基和最佳移栽方法,组培“三率”分别为506% ,8020% ,9000% 。由此,为绿巨人的工厂化快速繁殖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0.
以豫杂一号泡桐健壮组培苗为研究材料,从低温锻炼时间、预处理时间、装载液处理时间、玻璃化液处理时间及液氮保存时间5个方面研究其茎尖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方法。结果表明,豫杂一号泡桐茎尖玻璃化法超低温适宜的保存方法为,2 cm的茎尖在附加0.4 mol·L-1甘油和0.3 mol·L-1蔗糖的MS培养基上预培养2天,然后剥取2~3 mm的茎尖,用装载液(MS+2 mol·L-1甘油+0.4 mol·L-1蔗糖)装载60 min,再用玻璃化溶液(PVS2)于0℃下处理1.5 h,换1次玻璃化溶液后迅速投入液氮,保存l h后于40℃水浴中化冻70 s,再转到室温下用去装载液(MS+1.2 mol·L-1蔗糖)洗涤2次,每次10 min。以TTC法检测,豫杂一号泡桐茎尖成活率最高可达85.74%,保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