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叶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形态特征与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有直接关系,建立多叶苜蓿自交系进一步研究评估苜蓿多叶性状的遗传特性和规律,为多叶苜蓿新品系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筛选多叶苜蓿自交亲本,进行亲本选配,田间试验观察测量多叶苜蓿自交S2代的多叶率、株高等农艺性状,与亲本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多叶苜蓿自交S2代农艺性状变异较为丰富,变异系数达19.54%~55.66%,分离出单株多叶率达100%的单株,S2群体生长速率变缓,多叶性状的表达呈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鲁东南地区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在不同茬次下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怎样的差异,本试验通过测定与分析不同年龄(2、3、4、5龄)紫花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研究了年龄及茬次对紫花苜蓿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茬次内,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不同,但总体上3龄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高于其他年龄;每茬时,4龄苜蓿叶和茎N∶P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P<0.05),3龄苜蓿叶和茎N∶P均低于其他年龄。4个年龄苜蓿叶和茎N、P含量随茬次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第3茬达到最大值(除3龄苜蓿茎的N含量);2龄和4龄苜蓿叶N∶P随茬次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苜蓿茎N∶P随茬次呈先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除5龄),并均在第4茬时达到最低值;苜蓿年龄和茬次的变化均能显著影响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及N∶P;苜蓿叶和茎的N含量与N∶P基本呈正相关,苜蓿叶和茎的P含量与N∶P基本呈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苜蓿由主要受N限制向主要受P限制转变。  相似文献   

3.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水稻(Oryza sativa)轮作是南方苜蓿种植的新模式,许多关键技术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探讨了施肥(基肥和追肥)轮作苜蓿和土壤养分以及紫花苜蓿绿肥还田对轮作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25和450 kg·hm~(-2)基肥处理的苜蓿产量分别比不施肥增加了22.6%和41.9%,追施氮(N)、磷(P)、钾(K)肥进一步提高了基肥的增产效果,5月上旬的干草产量达到11 198 kg·hm(-2),促进苜蓿分枝是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明显提高了苜蓿地0–20 cm土层的全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以及苜蓿茎、叶的蛋白质和磷含量,其中,450 kg·hm(-2)NPK基肥+追肥对茎、叶蛋白质和磷含量的增加作用最显著(P 0.05)。NPK基肥显著增加了苜蓿叶和茎的K含量(P 0.05),而追肥明显促进了K由茎向叶的转移。紫花苜蓿再生草作为绿肥还田明显提高了轮作水稻的产量(P 0.05),籽实产量比对照(未种苜蓿且未施绿肥)增加了18.2%。综上分析可知,紫花苜蓿与水稻周年轮作既可收获一定数量的紫花苜蓿,又可促进轮作水稻增产,是南方紫花苜蓿产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鲁东南地区紫花苜蓿品质随年龄及茬次的变化趋势,测定了五茬处理下不同年龄(2、3、4、5龄)苜蓿叶和茎的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进而分析了苜蓿叶和茎的可消化总养分(TDN)、净能(NE)、饲草干物质采食量(DMI)、可消化的干物质量(DDM)、相对饲料价值(RFV)等营养价值指数随年龄及茬次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龄苜蓿叶和茎品质优于其他年龄,苜蓿叶和茎的CP含量较高,NDF、ADF含量较低,TDN、NE、DDM、DMI、RFV均较高;5龄苜蓿叶和茎品质较差,苜蓿的叶和茎CP含量较低,NDF、ADF含量较高,TDN、NE、DDM、DMI、RFV均较低;苜蓿叶和茎的CP含量随茬次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第3茬时较高(除3龄苜蓿茎的CP含量);苜蓿叶的NDF、ADF含量随茬次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苜蓿茎的NDF、ADF含量随茬次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苜蓿叶的TDN、NE、DDM、DMI、RFV随茬次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苜蓿茎的TDN、NE、DDM、DMI、RFV随茬次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除5龄的DMI)。因此,鲁东南地区苜蓿年龄超过4龄时,苜蓿营养品质开始下降,需要进行轮作、翻耕等措施以保证经济效益的产出。  相似文献   

5.
李凤杰  于晨  马力  周鹏  安渊 《草业科学》2022,38(10):2008-2018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水稻(Oryza sativa)轮作是南方苜蓿种植的新模式,许多关键技术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探讨了施肥(基肥和追肥)轮作苜蓿和土壤养分以及紫花苜蓿绿肥还田对轮作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25和450?kg·hm?2基肥处理的苜蓿产量分别比不施肥增加了22.6%和41.9%,追施氮(N)、磷(P)、钾(K)肥进一步提高了基肥的增产效果,5月上旬的干草产量达到11198?kg·hm?2,促进苜蓿分枝是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明显提高了苜蓿地0?–?20?cm土层的全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以及苜蓿茎、叶的蛋白质和磷含量,其中,450?kg·hm?2 NPK基肥+追肥对茎、叶蛋白质和磷含量的增加作用最显著(P?相似文献   

6.
陇东雨养农区3个紫花苜蓿品种叶片氮磷重吸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紫花苜蓿品种(新疆大叶苜蓿、阿尔冈金苜蓿和陇东苜蓿)为材料,研究叶片N、P重吸收特性及其与生物固氮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紫花苜蓿品种叶片N重吸收效率(NRE)平均为18.0%,且第一茬显著高于第二茬。第一茬,阿尔冈金苜蓿与陇东苜蓿的叶片NRE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新疆大叶苜蓿;第二茬,阿尔冈金苜蓿叶片NRE显著高于陇东苜蓿,但二者与新疆大叶苜蓿均无显著差异。3个品种叶片P重吸收效率(PRE)平均为18.3%,品种间和茬次间差异不显著。紫花苜蓿品种间叶片N、P重吸收效率差异较小,而茬次间差异显著。3个品种叶片NRE与叶片氮浓度、生物固氮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茬次间存在差异;PRE与叶片养分浓度、生物固氮率不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以苜蓿为对照研究辣木叶与玉米的组合效应。辣木叶/苜蓿与玉米分别按100:0、80:20、60:40、40:60、20:80、0:100的比例进行组合,采用体外发酵法研究不同组合间的体外发酵参数及其组合效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玉米比例的升高,两组培养液pH、氨态氮(NH_3-N)浓度和乙丙比均呈下降趋势,而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48h产气量(48 h GP)和潜在产气量逐渐升高;辣木叶组和苜蓿组的pH、48h GP和丁酸无差异(P0.05),TVFA、乙酸、丙酸、产气速率和有机物消化率(OMD)极显著高于苜蓿组(P0.01);辣木叶组的48 h GP和微生物蛋白(MCP)组合效应值以及综合组合效应值(AEs)与苜蓿组无差异(P0.05),TVFA、乙酸和NH_3-N的组合效应值显著高于苜蓿组(P0.05);以48 h GP、NH_3-N、MCP、TVFA浓度和OMD的组合效应值以及综合组合效应值AEs为主要衡量指标,辣木叶与玉米的组合比例为60:40时,正组合效应达到最大。从本试验结果可以得知,辣木叶是一种与苜蓿营养价值相当的粗饲料资源,辣木叶与玉米比例为60:40时的饲料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水分胁迫对新疆大叶苜蓿叶水势与生物量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本研究采用盆栽控水法,以 1 年生新疆大叶苜蓿为试验材料,设置充分供水(T1)、轻度胁迫(T2)、重度胁迫(T3)3 个水分梯度,研究不同水分胁迫下新疆大叶苜蓿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叶水势、苗高、根径、根长、根干重、茎干重和叶干重的变化。结果表明:新疆大叶苜蓿的叶水势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呈现 T1>T2>T3 的规律,且 T3 与 T1 和 T2 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 05);轻度水分胁迫会刺激新疆大叶苜蓿的苗高、根径和根长的生长,在整个生育期内均表现为 T2>T1>T3 的规律;轻度水分胁迫时,新疆大叶苜蓿在整个生长阶段茎干重显著高于充分供水和重度水分胁迫,其根干重在苗期和分枝期呈现为 T2>T1>T3,现蕾期和开花期表现为 T3>T2>T1 的规律;叶干重除苗期外,在分枝期、现蕾期和开花期均表现为 T2> T1>T3。该结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苜蓿节水栽培和作物高效用水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采收期苜蓿总黄酮含量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不同时期及同一时期不同品种苜蓿黄酮含量的差异,试验对不同采收期的新疆大叶、蔚县、润布勒、WL324、阿尔冈金5个品种苜蓿全草及茎、叶黄酮进行了超声波提取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不同品种苜蓿全草黄酮含量不同,新疆大叶苜蓿全草的黄酮含量(5月份取材)最高,为3.784 mg/g,阿尔冈金苜蓿全草的黄酮含量(5月份取村)最低,为2.775 mg/g;5月份取材的苜蓿黄酮含量显著高于10月份(P>0.05);苜蓿叶中的黄酮含量明显高于茎。  相似文献   

10.
和田大叶苜蓿是新疆本地品种,在新疆种植广泛,为了探讨研究和田大叶苜蓿在新疆盐碱化区域是否能够顺利萌发、幼苗能否正常生长,本实验通过盐胁迫对和田大叶苜蓿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进行实验,在0、30、60、90、120、150、180、200mmol/L浓度Na Cl胁迫条件下,研究了两种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GI),胚根生长量。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两种苜蓿的发芽率、发芽指数(GI)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Na Cl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和田大叶苜蓿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比对照品种显著升高,胚根生长量也有一定的增长。和田大叶苜蓿耐盐性较阿尔冈金强,更适合在新疆盐碱化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1.
苜蓿叶蛋白的主要作用及生产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蛋白又称为绿色蛋白浓缩物(简称LPC),是以新鲜的牧草或其他青绿植物为原料,经压榨后,从其汁液中提取的浓缩粗蛋白质产品。苜蓿是叶蛋白加工的重要原料,主要体现在:一是蛋白质含量高,绿叶绝干物质中粗蛋白质的含量平均达22%左右;二是叶量丰富,从刈割期、刈割次数、产草量和种植范围等方面综合评定,叶量含量比较高;三是品质好,不含有毒成分及胶质、黏性物质;四是单位面积叶蛋白产量高,苜蓿的生长速度快、再生性强、能多次刈割。用苜蓿生产叶蛋白一般在现蕾期,要及时刈割,并应尽快加工,以免由于植物本身酶的作用和微生物繁殖污染,影响叶蛋…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辣木作为新型奶牛粗饲料与几种常用粗饲料常规营养成分的差异,并在瘤胃降解规律上进行比较,为辣木在奶牛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净蛋白质体系(CNCPS)评价辣木叶、辣木梗、苜蓿、羊草和玉米青贮5种粗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选取3头体重600 kg左右,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健康的荷斯坦奶牛,采用尼龙袋法研究5种粗饲料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DNF)的瘤胃降解率和有效降解率。结果表明:辣木叶的营养水平相对较高,其中蛋白和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苜蓿、羊草、玉米青贮和辣木梗(P0.05);辣木叶和苜蓿的饲料相对价值显著高于其他3种粗饲料(P0.05),辣木梗饲料相对价值最低,与羊草相当。苜蓿的DM降解率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辣木叶和辣木梗,24 h之后与辣木叶的DM降解率差距变小;辣木梗的DM降解率在各个时间点显著低于其他4种饲料(P0.05);苜蓿、辣木叶和玉米青贮的DM有效降解率均大于60%,极显著高于辣木梗和羊草(P0.01)。瘤胃降解12 h后,辣木叶的CP降解率快速升高,且显著高于苜蓿及辣木梗(P0.05)。辣木叶、苜蓿、玉米青贮的CP有效降解率较高,羊草和辣木梗的CP有效降解率无显著差异。辣木叶和苜蓿的NDF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粗饲料(P0.05),辣木梗的NDF含量较高但较难被瘤胃微生物利用。综上所述,基于较高的蛋白含量和良好的瘤胃降解特性,辣木叶在奶牛粗饲料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辣木梗的饲料相对价值与羊草相当,可在奶牛生产中作为粗饲料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苜蓿审定登记品种叶形态特征及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春波  于林清  王勇  萨仁 《草地学报》2007,15(3):243-247,268
利用CI-202型叶面积仪研究29个我国审定登记苜蓿品种(Medicago sativa L.)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和叶形指数。结果表明:地方苜蓿品种和育成品种在叶形态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的叶片较后者小;二者叶片形状相似;在6个指标中,叶长宽比变异最大,叶周长变异最小;地方品种的叶面积、叶长、叶周长和叶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均高于育成品种,其他2项指标则低于后者;在育成品种中,中兰1号的变异最大,甘农3号苜蓿最小;在地方品种中,蔚县苜蓿的变异最大,河西苜蓿最小;该结果将为今后培育苜蓿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前对多叶苜蓿的研究多集中于多叶性状表达、产草量、品质特性和光合特性等方面,且均没有一致结果。由于迫切需要增强苜蓿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以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文章综述了多叶苜蓿的研究进展,首先致力于多叶型苜蓿的概念及由来,然后从多叶型苜蓿的多叶性状表达、产草量相关特性、品质特性和光合特性四个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并对多叶型苜蓿的未来研究方向及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为了比较不同时期及同一时期不同品种苜蓿黄酮含量的差异,试验对不同采收期的新疆大叶、蔚县、润布勒、WL324、阿尔冈金5个品种苜蓿全草及茎、叶黄酮进行了超声波提取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不同品种苜蓿全草黄酮含量不同,新疆大叶苜蓿全草的黄酮含量(5月份取材)最高,为3.784 mg/g,阿尔冈金苜蓿全草的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16.
新疆(和田)大叶苜蓿是和田农牧民长期以来,有意识地选择、栽培和适应当地气候而培育的全国优良的地方苜蓿品种,经过国家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确认的优良牧草品种。1 植物学特征 新疆(和田)大叶苜蓿为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特大(三出复叶面积大于8cm~2),独具一格。植株最高可达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cv. caoyuan No.2)浸提液对4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索利用生物检测法初步确定其与自身及其他3种牧草间化感作用。用草原2号杂花苜蓿根、茎、叶水浸提液处理草原2号杂花苜蓿、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和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Scop.)的种子,测定其发芽率、苗高、根长,利用生物检测法确定草原2号杂花苜蓿对受体植物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草原2号杂花苜蓿的自毒性及化感作用存在浓度效应,即不同浓度的根、茎、叶浸提液对不同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幼苗高度、根长影响效果不同,其叶浸提液对扁穗冰草和蒙古冰草种子发芽的抑制效应小于草原2号杂花苜蓿和红豆草;其叶、茎、根浸提液对蒙古冰草、扁穗冰草的苗高、根长的促进作用大于红豆草和草原2号杂花苜蓿;根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草原2号杂花苜蓿与蒙古冰草、扁穗冰草混、间播效果要比与红豆草混、间播和单一连播杂花苜蓿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苜蓿现蕾前3个生育时期BC_1群体、正反交F_1群体的多叶率、株高、分枝数等农艺性状的变化,解析多叶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通过回交改良,苜蓿群体多叶率得到显著改善(P0.01),苜蓿BC_1、正反交F_1群体的平均单株多叶率分别为71.19%、26.65%、15.19%;以多叶苜蓿为母本,杂交F_1正交群体的单株多叶率显著高于反交群体(P0.05);苜蓿BC_1群体单株多叶率在现蕾前随生长期主要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主枝多叶率普遍表现为下降;主枝多叶率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多叶率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枝多叶率与单株多叶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苜蓿的多叶性状表现出细胞质遗传效应,在现蕾前的不同生长时期表现不同,初步判断苜蓿多叶率受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不同收获期及不同干燥方法对苜蓿草粉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系统地探索了苜蓿在制作草粉前的茎叶比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以及不同生育期(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和不同干燥方法(自然晒干、实验室烘箱65℃烘干和120℃高温干燥)对苜蓿草粉、苜蓿叶粉和苜蓿茎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期的推迟,茎叶比例上升,导致苜蓿草粉、苜蓿叶粉和苜蓿茎粉的粗蛋白质(CP)和胡萝卜素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上升(P<0.05),钙、磷、灰分变化差异不显著。从以上几种化学成分的分析来看,现蕾期收割苜蓿营养成分最好,其次是初花期、盛花期。2、高温脱水干燥显著地提高了苜蓿草粉、苜蓿叶粉的蛋白质、胡萝卜素的含量,在现蕾期高温干燥的条件下,苜蓿草粉的蛋白含量达20.35%,苜蓿叶粉的蛋白含量达25.15%,胡萝卜素含量可达238.7mg/kg。高温脱水干燥虽然生产成本较高,但能够满足市场对蛋白质饲料的需求,尤其适合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20.
紫花苜蓿,是目前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豆科牧草,有"饲草之王"的称誉.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等广大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许多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如我省的肇东苜蓿、陕西武功苜蓿、新疆和田苜蓿、大叶苜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