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几年来,在不少茶文章中“工夫茶”、“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有的说“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但《辞海》缩印本503、509页“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云: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笔者拜访请教了张天福教授及武夷山的茶农、茶师,并结合当地方言说法,得出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2.
一现在一些茶事、茶文化活动,常有“茶人”、“爱茶人”的称谓,有自称有他称。此两名词由来已久,溯本追源都出于唐代。“茶人”名词是陆羽所创,他在《茶经·二之具》说“”(即茶篮)时有“茶人负以采茶也”句,就是说陆羽称茶叶生产者为“茶人”。而“爱茶人”名词是白居易所创,他作《山泉煎茶有怀》诗云:“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氏一生为官、丰产诗人,他创造“爱茶人”一词是在以名泉烹饮佳茗时引发的。白氏爱茶是他官务之余的生活享受,即业余爱好。两名词的对象是有区别的。二“茶人”、“爱茶人…  相似文献   

3.
随心所欲的茶文化"考古"和"论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游修龄 《茶叶》2005,31(3):145-147
“根深流长的杭州茶文化之开发畅想”一文中,作者根据浙江省肖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一颗炭化植物种子及一件残破陶釜内的植物茎叶残块,未举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论证,即断定前者是栽培茶子,后者是烹茶的茶釜,从而得出杭州湾地区在距今八千年前即已知种茶和饮茶的结论。为了把史前的考古“发现”同有史以后茶文化衔接起来.作者又从历史语言和文字的角度,指出占越语茶的音作“zo”.“zo”又和“杂”字相通,”杭为越人”等论点,把杭州茶文化之根深流长串通起来,成为作者持有的茶文化畅想新观点。本文指出茶子和茶釜的“考古”根本不能成立,所谓古越语是吴方言的张冠李戴等,因全文差错较多,本文只是重点加以驳正。  相似文献   

4.
世界红茶起源于中国,福建武夷山是红茶的故乡。武夷山桐木源(今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小种红茶的发祥地,因此武夷山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始祖。  相似文献   

5.
陆羽《茶经·七之事》载有南北朝梁代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一文,该文被有的学者视作赐茶礼仪之嚆矢。陈彬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第24页注①中说:“晋安王:宋武帝子刘子勋,封晋安王”,误!其实,这里的晋安王为梁武帝萧衍之子萧纲即皇帝前的封号。但由于这两个晋安王有几个共同点,如:都是南北朝南朝人,只不过刘子勋是南朝宋人,萧纲是南朝梁人;  相似文献   

6.
茯砖茶是紧压茶中产销量最大的一种,由于主销边疆,又被称为边销茶.对"茯砖茶"有多种称谓:"湖茶"、"官茶"、"副茶"、"福茶"、"府茶",因系伏天加工俗称"伏茶".上述称谓,在教科书及各种有关茯砖茶的资料中均有此说.笔者长期从事茯砖茶的加工与研究,认为茯砖茶因伏天加工而称"伏茶"的提法有误.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的核心内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及儒家学说,几千年以来一直左右着中国的政治走向,规范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成为中国人的主流意识.儒家茶道同样是中国茶道的主体,认识和把握儒家茶道思想对整体性地把握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有着重要意义.作者试图从"儒"这一词的释义角度,探索儒家思想内涵及儒家茶道理论的一个侧面,敬请读者斧刊.  相似文献   

8.
佛教禅宗对中国茶化尤其是中国茶道所作的贡献是突出的.禅宗在推动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对植茶圃、建茶山;对中国茶化的向外传播等方面都起了推动作用.更使人不可忘怀的是,禅宗在饮茶意境的创造,把饮茶提高到悟道的宗教哲学高度,正所谓“茶禅一味”,其历史贡献在中国茶化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本试图就“茶禅一味”谈谈笔的浅显理解,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林治 《福建茶叶》1999,(4):43-44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象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加葱、桔皮、薄荷、桂园、红枣,根据各人的口味嗜好,兴之所至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不在茶中加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饮,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再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才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相似文献   

10.
陈刚 《广东茶业》2001,(1):12-15
近年来,全国各地名优茶的开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全面振兴我国茶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且其发展态势良好,可谓方兴未艾,“后劲”十足。尤其是当前茶市,包装豪华精美的各类高档名特茶琳琅满目,好不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茶人欣慰,自豪!然而,高档名特茶的发展的前景如何?其豪华精美包装的背面是否又隐盖了什么?就此,本以反向思维的方式提出问题,发表议论。  相似文献   

11.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之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冯廷佺 《中国茶叶》2005,27(5):18-19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有"中国特种茶"之称.历史上,乌龙茶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南,广东潮州、汕头和我国台湾地区.与之相应适销的乌龙茶花色品种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冻顶乌龙.自从台资茶叶企业进入内地以来,市场上出现了以内地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利用我国台湾茶机和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其香气较传统乌龙茶清香,业界称之为"清香型"乌龙茶.  相似文献   

12.
"官思茶"是周宁县历史名茶,目前货供不应求,现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卢隆杰  卢苏 《江西棉花》2003,25(3):36-37
“长嘴的要吃 ,生根的要肥”。人们常把植物的根系比作“嘴巴” ,这是很形象的 ,也是很有道理的。但是 ,植物的“嘴巴” ,可不象动物那样 ,只有一张 ;如果把植物的一条根 ,比作一张“嘴巴” ,那么 ,植物就有成千上万张的“嘴巴”。例如 ,一棵小麦的根 ,就有 7万条左右 ;一株玉米长到八片叶子时 ,其侧根的数目 ,也有0 8~ 1万条。如果把植物根上的每一条根毛比作一张“嘴巴” ,那其数目之多 ,就更为惊人了。植物一生中所需要的养分和水分 ,大部分都是由根系来吸收的 ,而植物的根系 ,一般又都是生长在土壤里的。所以 ,自古以来 ,人们都是把肥…  相似文献   

14.
坦洋,位于福安市北部,属社口镇辖下的一个村庄。这个村的村名最早见于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的《福宁府志》。坦洋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坦洋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在民国以前,载重量一吨多的小船可直抵坦洋村口,交通便利,是一个有着悠久种茶和制茶历史的村庄。  相似文献   

15.
施兆鹏 《茶叶》2004,30(2):73-73
元月十六日,安徽农大、浙江大学、湖南农大及福建农林大学等四校茶学系的代表,带着参加庆祝我国茶学界的第一位院士(陈宗懋研究员)诞生的喜悦,应邀来到“老茶缘”饮茶叙旧,受到“老茶缘茶馆”负责人吴茂琪先生热情的接待。参与该馆筹建的浙江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刘祖生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建馆的经过及目前运营情况,童启庆教授亲自操壶,为我们冲泡了她最新收到的日本煎茶和主人提供的纯种铁观音,茶香馥郁、情意浓浓,真有“情谊无须酒,友爱一杯茶”的境意。“老茶缘”是茶叶包装企业家李文校先生和方丽丽女士赞助下筹建的,是为茶界“三老”——…  相似文献   

16.
康培华 《中国棉花》2004,31(8):41-42
种子检验是保证农作物种子质量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棉种是棉花生产的基础,加工、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棉农的切身利益.棉种加工工艺复杂,流程长,因此"跟踪"检验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我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茶叶是我省山区的重要经济作物,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  相似文献   

18.
黄萎病是棉花正常生育的大敌,是棉花上的"癌症",一旦发生,轻者减产,重者绝收,防治难度和危害程度较大,棉农"谈病变色".笔者通过总结多年来技术指导和黄萎病防治的经验,认为防治棉花黄萎病的关键在"防",要早防、综合防,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稻米》2005,(3):48-48
2005年“五一”节起,杭州市民可喝到一种由大米做成的新型全谷类饮料———基尔米奶。基尔米奶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研发、被誉为神奇功能水稻新品种的基尔米加工而成,富含“伽马氨基丁酸”,这是一种具有缓解血压上升和改善睡眠的重要功能因子。中国水稻研究所黄大年教授说,“伽马氨基丁酸”是一种强抑制性神经传导物质,能专一调节人体内植物神经系统,具有改善高血压、克服失眠多梦、缓解生理功能衰老、排除情绪焦虑忧郁、保护肝脏等作用。特别适合酒店使用和病人作为流质食用。很多杭州人喝不惯牛奶,喝了就会上火、腹泻、难消化,这是因为牛奶中…  相似文献   

20.
马亚平 《茶叶》2005,31(1):16-17
“绿剑”茶是浙江省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该产品于1998年成功注册“绿剑”商标以后,公司推出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绿色化、销售市场化、组织专业化”的思路,着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到2004年绿剑茶总产量达55万千克,创产值1.47亿元。绿剑茶先后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和浙江名牌等多种称号和金奖等荣誉,“绿剑”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