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峡库区皇竹草的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皇竹草生态适应性分析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海拔高度皇竹草越冬保种、无性繁殖与生物学特性观测等试验.提出了三峡库区皇竹草的栽培模式。结果表明:皇竹草适宜于三峡库区栽植与利用.能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及退耕还草养畜工程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4.
5.
不同种植年限皇竹草产量与生物学性状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研究不同种植年限皇竹草(Pennisetum hydridum)产量与生物学性状之间的关系,对生长1~3年的皇竹草一年内不同时期的产量及生物指标进行跟踪观测。结果表明,皇竹草植株株高、分蘖数、有效茎数和产量等均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明显提高,其相互间关系极显著正相关。 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有效茎数、节数和分蘖数对皇竹草产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最大。 同时,一元回归分析显示,以节数为变量的拟合程度最高,而五元线性回归模型Y=-23.742+0.031X1+0.261X2+0.187X3+0.025X4+0.825X5,R2=0.822(P<0.01)对不同种植年限的田间实际产量拟合最佳。综合分析认为,植株分蘖数、有效茎数和节数为皇竹草产量的最重要影响指标。 相似文献
6.
皇竹草又名甘蔗草,原产美洲哥伦比亚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从美国引进,在南方开始试种。经多年的试种培育、改良,已逐渐适应我国的气候条件。现就其生物学特性及栽培利用中的一些问题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皇竹草形似细甘蔗 ,为多年生禾本科高产牧草 ,适合农村大面积栽种。湖北省谷城县畜牧良种场自 2 0 0 0年秋引入 2 0 0 0节种节 ,插种 0 13hm2 以来 ,已扩种至 1 3hm2 。采其茎叶切碎后鲜喂、青贮或干燥制成草粉用于饲喂牛羊 ,均取得了较好的饲喂效果。现将皇竹草的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 生长性能皇竹草生长速度快 ,生长期长 ,每年生长期长达 9个月 ,见霜后不再生长。植株高达 2 5~ 3 5m ,叶长 1 5m ,茎粗 2~ 4cm ,有效种节达 10~ 16节 ,年可产鲜草 15 0~3 75t/hm2 ,配合精料 ,可满足 15头牛或 75只羊全舍饲 9个月的育…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和质量,对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利用价值以及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促进农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微孔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孔草是生长在高寒草地的野生油料植物。对它的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作了较详细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微孔草能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而两性繁殖的生长发育、产种量等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三峡库区澎溪河消落区草本植物的分布与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随机多次小样方对三峡库区澎溪河消落区草本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应用分解网袋法对消落区草本植物分解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消落区草本植物覆盖度为50%~90%;在分解试验进行的94d中,草本植物分解速率为0.073~0.081g/d,平均0.070g/d,干物质流失率为78.35%~89.88%,平均为82.49%;试验期间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1种,分属于9目、10科,20属。第2,6,11,17,94天栖息密度均值依次为27,80,37,114,300个/m2,生物量平均值依次为0.2992,0.3078,0.0657,0.3154,0.2257g/m2。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农桑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峡库区紫色土流失严重和土壤肥力低的现状,本试验利用水土保育模式--农桑间作试验,研究横坡农作(CT)、双边桑树+横坡农作(T1)、等高桑树+双边桑树+横坡农作(T2)及四边桑树+等高桑树+横坡农作(T3)4个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布局小区内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有极显著提高,且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大小均表现为:等高桑树+双边桑树+横坡农作(T2)>四边桑树+等高桑树+横坡农作(T3)>双边桑树+横坡农作(T1)>横坡农作(CT)。4个处理的土壤碳氮比和碳磷比变化幅度分别在7~20和10~27之间,其中等高桑树+双边桑树+横坡农作(T2)小区各个坡长的土壤碳氮比和碳磷比最大。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碳磷比与玉米和榨菜产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见,旱坡地农桑配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和维持土壤养分,降低上坡段土壤碳氮比和碳磷比,从而为三峡库区水土保育模式优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15.
桑树在三峡库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面对生态恢复日趋紧迫的三峡库区,目前最为可行的治理措施是实施植被重建工程。桑树以其对恶劣自然环境的超强适应性和突出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而在三峡库区受到关注。在阐述桑树的生态适应性以及生态作用与经济价值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桑树的生态功能为三峡库区环境治理和缓解人地矛盾服务,同时对桑树在库区植被重建中尚需开展的科学研究,以及注重库区桑树产业化开发的生态效益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三峡水库城区消落带人工草本植被土壤养分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三峡水库城区消落带人工植被种植后,经不同淹水时间土壤的化学特性变化规律,及探讨城区消落带植被重建对库区水质的潜在影响,分别对2012年6月、2013年3月、2013年5月、2013年7月、2013年9月城区消落带扁穗牛鞭草(Hc)、狗牙根(Cd)、小巴茅(Ss)和裸地土壤的pH值和养分含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pH值、碱解氮(AN)、有效磷(AP)、全磷(TP)含量有显著影响。综合而言,与裸地相比,人工草本植被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该区土壤pH值在6.5~8.5间波动。不同淹水时间的城区消落带土壤营养元素含量间存在较大差异。随取样时间的延长,裸地和人工植被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呈波动变化。AN含量在2013年3月、2013年9月消落带刚开始落干时较高。然而,AP含量在2012年6月最大,此时,裸地、扁穗牛鞭草、狗牙根、小巴茅土壤AP含量分别为(2.62±0.30),(3.92±0.34),(1.08±0.16),(1.24±0.06) mg/kg。土壤全磷、全钾含量则在研究后期有所增加。研究表明,除地表植被、水文因素外,城市污水排放、强烈人为干扰、地表径流带来的点/面源污染等也影响该城区消落带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对于三峡库区长江重庆主城区河段而言,由人工草本植被构建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限。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研究在施用不同量牛粪后土壤-甜高粱体系中钾元素的利用和分布情况,试验分析了牛粪、甜高粱及土壤试验前后速效钾、全钾含量和甜高粱产量。结果表明:试验前在最浅层(0~≤5 cm)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极显著低于>5~≤10 cm、>10~≤15 cm、>15~≤20 cm土层(P<0.01),4个土层土壤钾含量分别为27.73,43.27,42.97,40.40 mg/kg;试验后各土壤层全钾、速效钾含量与试验前相比均有增加;不同施肥处理对甜高粱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施化肥组甜高粱总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钾元素在植株茎叶及根系中的富集作用表现为茎叶>根系。说明单施有机肥不是最佳施肥方式,需要有机肥、无机肥混合施入。 相似文献
20.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桑树幼苗生长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设置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50%、70%~80%、90%~100%的干旱(DH)、正常水分(CK)、渍水(WH)3个处理组,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桑树实生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桑树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的适应能力。桑树幼苗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生长30 d后,幼苗叶水势、根冠比、根表面积、侧根数量、根系活力、受害指数均出现差异:干旱组的叶水势比正常水分组低18.0%,渍水组的叶水势比正常水分组高54.0%;干旱组的根冠比较正常水分组高24.9%,渍水组的根冠比较正常水分组低17.6%;干旱组和渍水组的根表面积分别比正常水分组高45.9%和25.4%;干旱组和渍水组的侧根数量分别比正常水分组高85.8%和43.6%;干旱组和渍水组的根系活力分别比正常水分组低13.9%和78.9%;干旱组和渍水组的受害指数分别比正常水分组高50%和100%。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桑树幼苗叶水势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根冠比呈增加趋势,证实桑树具有适应三峡库区消落带全年干旱和水淹交替的土壤水分变化的能力,尤其具有抗干旱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