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省高邮市开始推广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技术,2001年面积达到70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6%,已取代了传统的栽培模式.与此同时,水稻秧田病害种类发生了明显变化,为害程度日趋加重.从1998年开始,我站通过调查、试验,初步掌握了水稻秧田期主要病害的发生种类、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并积极应用于生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现将有关资料公布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近两年水稻旱育秧在我县得到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对水稻的持续、稳定增产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育秧方式由水育转向旱育,秧田生态系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引起秧田病虫草害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 (一)水稻旱育秧田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水稻旱育秧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以期为水稻旱育秧的病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稻肥床旱育秧田杂草发生规律与化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肥床旱育秧田以旱生杂草为主,有近30个草种,其中捭草,马唐,鳢肠,蓼,铁苋为优势种。出草主高峰出现在覆膜后期,即水稻播种后5~7天,每亩用45%旱秧草宁11ml进行土壤处理,除草效果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5.
水稻主要病害有烂秧、稻瘟病、纹枯病等数十种水稻烂秧是水稻秧田期烂种、烂芽、死苗的总称。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和侵(传)染性两大类。生理性烂秧属于不良环境造成的(如低温或阶段性干旱、盐碱及其他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立枯病、稻曲病、胡麻叶斑病等常见病害的发生规律,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水稻肥床旱育秧苗期病虫鼠害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肥床旱育秧易发生立枯病、苗稻瘟病、恶苗病、条纹叶枯病、蝼蛄、蚯蚓、鼠害等病虫鼠害。分析了水稻旱育秧苗生长前期易发生的几种病虫鼠害的发生特点,结合应用实践,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邹昊 《农技服务》2012,29(7):864+874
总结了水稻烂秧、其他苗期病害及营养障碍等水稻秧田期病害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白城地区水稻生产中主要发生的病害种类有:苗床期的立枯病、恶苗病,本田期的稻瘟病、胡麻斑病、赤枯病、细菌性褐斑病等。阐述了几种病害的发生特点,并结合白城市当地生产情况提出了实用有效的防治技术,为水稻病害的综合防治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的同时也为水稻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水稻纹枯病是高温高湿性病害,抛秧稻田分蘖快、封行早、群体大、湿度高,因而抛秧稻田纹枯病的发生具有发生早、危害重、时间长的特点。该文介绍水稻抛秧田纹枯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锐劲特5%拌种剂对杂交晚稻育秧盘稻瘿蚊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锐劲特5%拌种剂对杂交晚稻育秧盘稻瘿蚊(Orseolia oryzae Wood—Mason)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以锐劲特按5~15mL/kg干种拌种,播种后25d,对稻瘿蚊的防治效果相当于或优于22.5kg/nm^2 10%益舒宝颗粒剂或3%米乐尔颗粒剂的防效;对秧苗无任何药害作用,对其株高、根长、分蘖等性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单季稻机械化育插秧栽培技术示范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机械化育插秧栽培技术百亩连片的示范,示范结果表明:实施机械化育插秧栽培技术,经济效益显著,每667m2水稻产量比人工栽插增加7.19%,纯收入增加154.68元。并总结了机械化育插秧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分析了水育秧、旱育秧和淤泥育秧3种方式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更有利于机插健壮秧形成,同时在增加秧龄弹性、延长秧龄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淤泥育秧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成秧率较低,且受土壤质地影响较大,实际生产中要慎重使用。在培育机插长秧龄秧苗过程中,肥料宜少施或不施。  相似文献   

14.
“敌稗 快杀稗”和“敌稗 快杀稗 苯达松”两种混剂在不同时期处理对水稻秧苗的分蘖率、断根发根力有显著影响,除草混剂最佳施用时期为2.5~3.0叶期.综合考虑药效和成本,推荐在秧田期使用敌稗(2.5kg/hm^2) 快杀稗(150g/hm^2)的混剂处理,其防除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70%噻虫嗪WS不同处理方式对水稻的壮苗效果及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以期获得该药剂对水稻种子的最佳处理剂量和处理方法,为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70%噻虫嗪WS:水稻种子按照20 g:100kg、40 g:100 kg和80 g:100 kg分别采用先包衣后浸种和先浸种后包衣的处理方式,以空白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方式水稻种子发芽率、稻根长、叶片宽度、根数及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70%噻虫嗪WS按照药剂/种子为40 g/100kg,采用先包衣后浸种处理方式的综合效果最佳,处理后4d室内发芽率稳定为96.00%,30 d平均根长为4.93 cm,40 d水稻1~5叶位叶片宽度明显较对照宽,45 d的平均根数为54.0条,处理后15、30、45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均高于96.00%.[结论]采用70%噻虫嗪WS按照药剂/种子为40 g/100 kg先包衣后浸种的处理方式对水稻秧苗及稻飞虱的综合效果最好,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杂交中稻超稀播旱育秧模式的产量效应。【方法】选用“冈优725”和“Ⅱ优838”2个杂交中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每个品种设置2种育秧模式(常规密播旱育秧(对照)和超稀播旱育秧)和6种秧龄(45,51,57,63,69和75 d),分析育秧模式和移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育进程、田间茎蘖数、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1)与常规密播旱育秧模式相比,超稀播旱育秧模式下,当秧龄超过51 d时,随秧龄的增加,杂交中稻全生育期显著延长,有效穗数、单穗着粒数、单穗实粒数、结实率、成穗率和单穗质量下降;当秧龄超过60 d时,水稻产量随秧龄延长而显著降低。2)当秧龄大于57 d时,超稀播旱育秧模式的最高茎蘖数较常规密播旱育秧模式显著(P<0.05)提高,且其提高程度随秧龄的增加而显著(P<0.05)增加。3)在超稀播旱育秧模式下,63和69 d秧龄的稻谷产量分别为9 047和8 247 kg/hm2,与常规密播旱育秧模式下45 d秧龄的稻谷产量(8 918 kg/hm2)相当。【结论】在川西北丘陵旱区,超稀播旱育秧模式有利于培育大龄壮秧,其秧龄可以延长至63~69 d,能有效缓解因旱迟栽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白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常发生且危害较重的主要病害有白菜霜霉病、白菜软腐病、白菜病毒病3种,主要害虫有黄条跳甲、菜蚜、小菜蛾、菜粉蝶4种。该文总结了上述常见病虫害的症状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摸清昭平镇近年抛栽稻纹枯病严重发生的原因,从纹枯病的菌源量、水稻的栽培管理水平、稻飞虱的发生程度、气候条件、防治措施等5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稻纹枯病造成的稻谷损失为各种病虫害之首,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减少菌源,加强水肥管理,适时使用药剂防治等5个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Th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for cold tolerance relative characters were identified with microsatellite markers.Ten QTLs located on chromosome1,3,4,5,6,8,9,11(two)and 12were detected for seedling height at different low temperature.Only 2 of these were detected at the same locus at four environments.1 was significant at three environments.6 were significant at two environments and 1 was significant at one environment.Seven QTLs located on chromosome 1(two),2(two),5,6,8were found for ow temperature chlorosis resistance and five QTLs located on chromosome 3,4,7,8,11resistant to chilling injury.The amount of variation explained by indivdual QTL ranged from 4.85%to 49.34%,There was no linkag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characters.which indicates seediling cold tolerance is a complex character and is controlled by different QTLs.  相似文献   

20.
5年的试验研究表明 ,晚稻采用旱育抛秧比水育秧手插不仅增加产量 ,每公顷理论增产 1 4 65 5kg ,而且省工、省力、省时、降低生产成本 ,每公顷理论增收1 80 0元。并摸索出了一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