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杰  唐长贞 《安徽农业科学》2022,(12):229-230+239
以桐城市黄甲镇葛湾村村庄建设为例,分析了村庄形成的历史变迁、村庄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白茶产业观光园、改善旅游环境、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对策建议。对统筹安排各类资源、优化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进乡村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使得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在偏远地区,农民组织化程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远远不能够适应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大,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众如果单靠个体单打独斗很难在市场经济中获得生存。因此,加强农民组织化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就成为乡村振兴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原因,然后论述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对策,现将具体研究内容介  相似文献   

3.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受益者和参与者,要实现治理有效,必须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意愿,并促进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中。以哈尔滨市香坊区2乡10村17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根据文献资料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了农户参与乡村治理意愿的评价指标16个,运用SPSS构建二元Logit模型探究影响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年龄、政治面貌、是否参加了农业合作组织、当地政府对农村的重视程度负向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治理意愿,其他指标均正向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治理意愿。其中,年龄在5%的显著水平上负向影响;文化程度、了解所在村庄事务的主要渠道在1%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是否认可村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村委会干部认可程度在5%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乡村治理是否应该全民参与在10%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野五水共治冶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显现出强大的富民效应。采取问卷调查法对丽水市部分乡村农民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发现,农村村庄面貌大为改观,但仍存在排污、扔垃圾等陋习;农民环境意识整体较好,但环保行为不积极,参与公共性水环境治理的态度以有条件参与为主。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农民生活品质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既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关键工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农民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是整项治理工作任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以房山区为例,对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分析发现村民对村庄人居环境整治需求强烈,但参与意愿不够强,主要原因是村民个体认知能力低和村干部引导互动少。基于此,从政府、村集体和村民个体方面提出了提升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整治意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农民再组织化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发挥的作用以及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民组织化进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内蒙古中部脱贫县乡村振兴示范村为例,凝练出了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四个维度的经验借鉴,即发挥乡村能人的经济引领作用、强化党的领导和国家政策支持、树立农民集体观念和改善不良风气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育村民自治能力,拓展了其他农村农民组织化步入发展“快车道”的路径,分析认为农民再组织化确实对于乡村振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基层党组的领导下,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举措。然而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大量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快速流出村庄,人才的流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乡村振兴工作增加了困难。令人欣喜的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一种逆向的流动也在发生,这就是部分农民回乡创业、就业,形成“中坚农民”。“中坚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塑造了新型乡村社会秩序,表现为扩大农民流动空间、充当村庄治理精英和引领农业发展三个层面。本文立足承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深入研究“中坚农民”在农村发展建设中的作用,挖掘“中坚农民”的潜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承德地区农村发展的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性呈现出弱化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主体身份名与实的分离,主体意识外在感观与内在感受的不统一,主体自治、法治、德治能力欠缺。乡村治理农民主体性弱化危机的化解,需要回归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治理理念,从统一主体身份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主体意识外在感观与内在感受、主体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三个方面重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性结构,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和善治。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出现了明显的内部分化,其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分化基础并扩散至职业、经济、权力等多个方面,这种状况在资源型村庄内尤为明显,对乡村秩序维系和基层村庄治理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通过对资源型乡村内部职业、经济和权力结构的分化现状以及村庄"多元型""合作型""有限型"治理模式的实践进行探究,梳理了村庄内部分化"破"的现状与村庄治理"立"的转型尝试之间的互动逻辑关系,进而分析资源型村庄的治理变迁和内部的治理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基于集体行动视角,利用2016—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双重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检验村庄特征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相较感到比较幸福或非常幸福的农民,仍有35.6%的农民感到不幸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农民幸福感,这一结论通过了工具变量法等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来增强农民幸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处于中西部地区、民主水平越高、拥有大学生村官和村主任任期越长的村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农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越明显。据此,建议应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积极倡导乡村民主,并鼓励村干部任期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11.
乡村是生产、生活、生态等多功能综合区域。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的乡村表现最为突出。中外历史经验表明,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果断作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决策,将美丽乡村建设视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2013年以来,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为平台,在全省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迄今全省已有三分之一以上村庄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本文在对安徽省安庆市农民组织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安庆市农民组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安庆市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虽然长期以来获得了国家政策扶持、财政补贴等系列优惠政策,但我国民族地区不少乡村仍陷入产业萧条、村庄发展条件不足的低水平自我循环。乡村陷入了难以吸引现代化治理资源、内部治理机制与效能难以生成与发挥及乡村缺乏治理软实力等治理困境。扭转乡村产业颓势、走出治理困境的关键是增强村庄的内在引领与组织力量,加强基层产业的自我规划与发展能力及重振乡土文化价值以提高乡村融合力。  相似文献   

14.
张建忠 《现代农业》2012,(5):140-14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几乎都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世界上发达国家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无不采取农民互助合作的方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我国农业实现新突破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青年第一书记是乡村振兴中新型农村工作队的重要主体,在乡村治理视角下,青年第一书记的优化对提升乡村治理效果及助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为优化现行青年第一书记治理提供参考,以海南H村为例,采取参与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在乡村治理视角下分析青年第一书记的治理实践与优化路径。结果表明:海南H村青年第一书记的治理实践包括经济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建设,具体为基础设施建设、多元产业发展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内生动力激发。治理的实现机制在于青年第一书记有效嵌入村庄及与村庄各主体间的平等协商合作。但由于村庄与青年第一书记的特性,在治理中仍存在一定困境。建议进一步优化驻村第一书记的政策设计与正确的角色定位,做到指导不指挥、总揽不包揽等,助力乡村青年第一书记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6.
青年第一书记是乡村振兴中新型农村工作队的重要主体,在乡村治理视角下,青年第一书记对提升乡村治理效果及助推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为优化现行青年第一书记治理提供参考,以海南H村为例,采用参与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分析青年第一书记的实践与优化路径。海南H村青年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包括经济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建设,具体为基础设施建设、多元产业发展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内生动力激发。治理的实现机制在于青年第一书记有效嵌入村庄及与村庄各主体间的平等协商合作。但由于村庄与青年第一书记的特性,在乡村治理中仍存在一定困境。建议进一步优化驻村第一书记的政策设计与正确的角色定位,做到指导不指挥、总揽不包揽等,助力乡村青年第一书记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农村发展以城镇化、非农化为主导。随着乡村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传统文化消退、人才流失、产业凋敝等现实问题日趋显现,实施"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势在必行。农民是乡村生产生活的主体,乡村建设理应突出农民需求导向。遵循"反规划"的乡建规划理念,推行以农民需求为前提的规划设计;挖掘居村农民的农耕智慧,振兴以农民发展为核心的乡村产业;创新以农民生活为导向的乡村文化,增进农民身份的自我认同;倡导农民主体的多元参与,实施以农民为主体的基层治理,是新时代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应永利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0):2216-2220
以乡村振兴推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这是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通过系统分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逻辑维度,以浙江省玉环市干江镇实践为例,总结乡村振兴视域下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为共同富裕的乡村重构与农村治理贡献区域范例。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本旨归,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也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效的必要手段。当前,农民自身能力素质不足、组织化程度偏低以及社会对农民的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未来要强化宣传教育培训、打造乡村共同体、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基层政府是乡村振兴政策的执行者,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在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基于对河北省秦皇岛市B区街道办事处行政人员及管辖区域内10个村庄的农民进行调研,发现基层政府硬性推行政策、基层行政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导致基层政府互动低效性,而农村人口空心化严重、农民互动意识淡薄、农民互动能力不足使得农民缺乏互动意愿。因此,从重视对农民互动能力的培养、强化基层行政人员责任意识、实施基层情治、构建基层政府与农民互动平台和健全基层政府考核评价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优化互动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