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碎茶发酵过程中蛋白质组成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了红碎茶发酵过程中简单蛋白质组成和复合蛋白的含量变化规律。在发酵过程中,简单蛋白质含量逐步减少,复合蛋白含量不断增加,两者的含量变化高度相关。发酵叶的简单蛋白质中,谷蛋白占64%左右.发酵过程简单蛋白质的含量减少主要是谷蛋白,占减少总量的66%~72%,其次是醇溶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研究表明,红碎茶发酵过程能与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产生结合的蛋白质主要是谷蛋白.发酵叶温高,蛋白质与多酚类的结合作用加强,各类简单蛋白质的减少量和复合蛋白的增加量都明显提高,发酵叶中水溶性多酚类、儿茶素的保留量明显下降。发酵60~80min,蛋白质的结合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2.
白叶单从不同类型发酵茶中多酚类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秋季白叶单从一芽三、四叶为原料,同时制作青茶、红茶、黑茶,测定3种发酵类型茶类的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茶多酚以青茶最多,黑茶最少;茶黄素、茶红素均以红茶最高,黑茶最低;茶褐素则以黑茶最高,青茶最低;青茶儿茶素保留量最高,其次是红茶,黑茶仅保留红茶儿茶素的13.93%,青茶的6.08%.青茶儿茶素组成及含量大小依次是EGCG>ECG>EGC>GCG>C>EC>GC,而红茶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大小依次是EGCG>ECG>EGC>C>GCG>EC>GC,黑茶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大小依次是EGC>EGCG>EC>ECG>GCG>C和GC.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制出高茶黄素含量的大叶种红碎茶。[方法]以高茶黄素大叶种茶叶品种为原料,分别考察鲜叶嫩度、萎凋时间、发酵时间对红碎茶加工品质的影响,研制出茶黄素含量在1.2%以上,品质较高的高茶黄素红碎茶。[结果]高茶黄素含量的红碎茶对鲜叶原料的嫩度要求较高,以一芽二叶为最好,其次为一芽三叶;萎凋时间与茶黄素的含量呈曲线对应关系,萎凋时间以5 h为宜,其次为10h,萎凋的时间过长,会出现过多的茶黄素损耗;揉切发酵的全程时间要求较短,以45 min为佳,不宜超过79 min。[结论]研究可为高茶黄素红碎茶的研制加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保靖黄金茶红茶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保靖黄金茶群体品种一芽二、三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鲜叶为原料,利用红茶自动发酵机在28℃条件下进行不同发酵时间与不同保湿措施处理,对加工的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及儿茶素与茶黄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当发酵时间增加到240 min后,儿茶素向茶黄素转化趋势明显;其中感官审评得分最高的为经发酵240 min及盖布处理的茶样,茶汤颜色红匀明亮、口感醇厚,儿茶素与茶黄素的含量分别为38.650 4、13.493 5 mg/g。所有发酵进程中进行湿纱布覆盖保湿处理,其茶黄素含量均较未盖布处理茶样增加显著,茶汤亮度明显较亮,滋味更加浓厚。  相似文献   

5.
白藜芦醇具有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其在葡萄中的含量相对较高.研究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及其挥发性成分,对提高葡萄酒的保健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择巨峰、美人指、地球红3种葡萄品种进行葡萄酒酿制,并在发酵结束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藜芦醇含量.结果表明,巨峰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最高,为最佳酿酒原料.对巨峰葡萄发酵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变化及发酵结束后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表明,酒精发酵过程中白藜芦醇含量随时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酒精发酵14 d时白藜芦醇含量最高,可达30.00 μgL,酒精度达8%vol以上.  相似文献   

6.
采用HPLC法,检测了普洱茶的晒青毛茶原料及不同发酵阶段翻堆样中3种主要的黄酮醇类物质——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槲皮素含量降低最为迅速.发酵结束后,出堆样中杨梅素含量与原料相比下降近50%,槲皮素含量下降70%,山奈酚含量下降62%.总黄酮醇苷含量也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显著(p<0.01)减少.  相似文献   

7.
红茶发酵中pH调控对多酚氧化酶活性及茶黄素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悬浮发酵模拟试验研究了酸处理调控红碎茶发酵.结果表明,发酵系统pH值与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7,p〈0.001;r=-0.864,p〈0.005),而与茶褐素(TB)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6,p〈0.005);TF形成主要受二羟基多酚氧化酶(DPPO)与三羟基多酚氧化酶(TPPO)相对活性影响;酸处理可促进PP向TF的有效转化,TF转化率比对照提高71.2%.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红茶发酵中pH调控提高TF含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工艺。结果表明:放大实验较优化实验茶色素中茶黄素(TFs)含量更高;反应液中TFs萃取效率以第1次最高,其他各次效率依次降低。对茶色素进行Tris-Hcl(pH 8.0)洗涤,其洗涤效率也以第1次最高,TFs含量随洗涤次数增多呈现递增趋势,但被洗液体积呈递减趋势,并存在脱没食子酰基作用。  相似文献   

9.
紫芽品种茶树芽叶多酚类物质组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茶树特异性紫芽品种芽叶的茶多酚、儿茶素及其各组分、黄酮类、花青素的含量,探讨紫芽品种芽叶中多酚类物质组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芽品种茶树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与芽叶紫色深浅关系密切,芽叶紫色程度越深,花青素含量越高.深紫品种的花青素含量约为浅紫品种的5倍,常规品种紫色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为其正常黄绿色芽叶的2.46倍. 紫芽品种茶树芽叶中的茶多酚总量、黄酮类、儿茶素总量及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与芽叶紫色深浅均无直接关系.同一常规品种的紫色芽叶中的茶多酚总量、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均比正常黄绿色的芽叶高,而黄酮类、简单儿茶素总量较低.  相似文献   

10.
郭敏  张宝善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803-6804,6906
[目的]研究柿醋加工过程中黄酮含量的变化。[方法]以柿为原料,采用不同原料处理方法、发酵温度、发酵方式和通气状况的条件下进行发酵,测定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中的黄酮含量。[结果]试验表明,在不同的发酵条件下,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黄酮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持续降低至最小值后趋于稳定。不同原料处理方法会影响发酵初始的黄酮含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方式对黄酮含量变化影响较大,在20℃,带渣发酵的条件下,黄酮含量由3.74 mg/ml下降到0.15 mg/ml。通气状况对黄酮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研究可为柿子的有效开发利用及提高柿醋产品的营养价值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和酶活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明了红茶制造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谱的变化动态;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各组分存红茶制造中作用的大小,证明了红茶中残余过氧化物酶的存在,并且,对利用0.2M pH 5.6柠檬酸缓冲液调节发酵叶中过氧化物酶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及其比值,以提高红茶品质作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2.
以安化群体、东湖早、槠叶齐3个茶树品种为原料,测定其鲜叶、萎凋叶、发酵叶、干燥叶(毛茶)中核酸(DNA 和RNA)和咖啡碱的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不同茶树品种、同等嫩度的鲜叶中核酸和咖啡碱的含量无明显差异.在红碎茶初制过程中核酸含量显著减少,下降幅度RNA达40%,DNA 为10%左右;各工序间比较,则以萎凋过程中RNA 下降最为明显.相反,萎凋过程中咖啡碱的含量则明显上升,其增加幅度为10%~15%.在发酵和干燥过程中咖啡碱的含量呈缓慢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一、二、三、四套样红碎茶49个成品样进行了感官审评,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和茶多酚的含量分析及茶汤色泽与加奶乳色的色差测定,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3种色素物质的含量及其比例与茶汤色泽和加奶乳色之间,汤色与乳色之间及色差测色值与感官感觉之间的复杂关系。基本弄清了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紊对茶汤乳色形成所起作用的形式及其重要性;探讨了运用测色色差计评定茶汤乳色的可行性;首次提出了红碎茶茶汤中茶多酚的保留量明显影响加奶乳色的观点:并根据本研究结果的就目前红碎茶乳色分类的有关问题作了简扼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初制工艺及原料对花茶素坯吸附能力的影响,以中小叶种春茶-芽二叶鲜叶为原料,初制按定拱、全炒、半烘炒制成毛茶精制后取3种工艺中的嫩粳、叶、芽制成石蜡切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素坯嫩茎的横断面切片均无孔隙,不同素坯茶条的芽尖部的孔隙形状和大小差异不大,但叶片的孔隙因初制工艺不同而有较大变化,并已证实,茶叶叶片上的孔隙是炒制过程中茶条扭结所形成,并不是结构上多孔,故炒青素坯的孔隙量要多于烘青,初  相似文献   

15.
普洱茶辐照杀螨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60Coγ射线在0.48、0.95、1.40kGy剂量水平处理带螨的普洱茶研究其杀螨效果。结果表明杀螨的适宜剂量为0.5~1.0kGy,辐照杀螨彻底,只要不再接触螨源就不存在孳生螨类的可能性。品质分析表明在这个剂量范围处理的普洱茶对其主要成分(水分、维生素C、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咖啡碱)无不利影响。感观评价也表明经辐照处理的茶叶在外观色泽、香气、汤色、滋味及叶底方面与对照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机制卷曲形名茶做形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机制卷曲形名茶加工过程中做形温度,时间和叶量对其品质的影响,品质成份分析结果表明,随做形温度的升高,氨基酸,可溶性糖量下降,叶绿素则相反,茶多酚呈先减后增趋势,做形时间仅对可溶形糖影响较大,随做形时间的延长,其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茶及茶多酚对NO2-清除作用的体外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鲜叶,绿茶和茶多酚在体外模拟pH条件下对NO2^-有很强的清除作用。清除率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升高,在各处理茶酚浓度为0.01%-0.16%范围内,其清除率分别超过81.0%,91.7%和77.3%。茶鲜叶和绿茶提取液的清除效果优于同浓度的纯茶多酚。在不同pH条件下,纯茶多酚对NO2^-的清除率呈“凹形”曲线变化,在pH4-5之间清除率较低,而鲜叶及绿茶提取液对NO2^-的清除率受pH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永川秀芽茶加工中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多酚类物质逐步降低,干茶中的含量比鲜叶减少2.02%;而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糖总量有增加的趋势,其干茶中的含量分别比鲜叶增加0.06%、2.00%、0.21%。这种变化趋势有利于该茶独特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工夫红茶色泽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七套工夫红茶色素物质、色泽指标等与品质的关系,借助费歇尔判别分析,建立了判别函数,并对工夫红茶等级色泽指标的量化及通过色泽鉴别品质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