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树不同造林密度经济效益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县大面积推广黑杨派南方型三个优良无性系已经10多年了,由于初次引进,没有经验,一般初植密度过大。在当前杨树小径材综合利用还待开发的时期,采用大密度营造杨树林,其生长状况如何,经济效益如何呢?从1988年开始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造林密度对不同马尾松种源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设置在福建武平的12年生马尾松种源与初植密度互作试验林,研究5个优良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对初植密度的反应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马尾松不同种源对初植密度的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并因性状而异.种源胸径和活枝下高对初植密度反应最为敏感,树高次之,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反应最小.广西岑溪、广东信宜、江西崇义和福建武平属于胸径对初植密度敏感的种源,皆表现在2.5 m×2.0 m初植密度下生长量最大,广东高州种源胸径生长对初植密度的敏感性则较小;5个参试种源活枝下高的初植密度效应差异显著,皆随着初植密度增加而升高;除发现江西崇义种源树干通直度和福建武平种源木材基本密度在不同初植密度间存在一定差异外,马尾松种源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初植密度效应不显著.初植密度对胸径、活枝下高、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分化影响不显著,仅树高生长在1.5 m×2.0 m和2.5 m×2.0 m 2种初植密度下种源差异明显.统计分析可知: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和初植密度互作效应较小,初植密度不影响种源生长和材质材性的相对表现,然而因区组×种源×初植密度互作效应明显,应在给定初植密度下为不同优良种源确定适宜的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马尾松中心产区之一的闽西地区,利用5个马尾松优良种源在肥力中等立地上设置的种源与密度互作9年生试验林测定材料,初步研究优良种源生长对初植密度的反应式样和互作效应.结果表明,5个参试优良种源对初植密度的反应差异很大,江西崇义和福建武平种源生长对初植密度反应敏感,广西岑溪和广东高州种源生长对初植密度反应较小,而广东信宜种源的生长反应则一般.比较分析发现,广西岑溪、广东高州、广东信宜3个南部种源在1.5 m×2.0 m初植密度下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大、单位面积蓄积量高,适宜较高初植密度短周期经营,但也可在2.0 m×2.5 m较稀初植密度下实现大径材培育目标.江西崇义和福建武平两个中部种源在2.0 m×2.0 m中等初植密度下生长表现最好.马尾松种源生长分化与初植密度有关,在较密和较稀初植密度下种源生长分化较大,密植似可提高早期选择效果.研究还发现,种源×初植密度、区组×种源×密度互作显著,应针对不同立地和种源设计不同的初植密度,实现优良种源与初植密度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4.
湿地松、火炬松工业用材林造林密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确定湿地松、火炬松工业用材林的适宜初植密度 ,在中、北亚热带地区 5个地点营建了试验林。依据 6~ 7a的调查结果 ,分析了初植密度对林分个体生长、群体发育、形质和材性等因子的影响 ,和不同密度下由于林分发育进程的不同所产生的生长因子的变化。综合分析生长和经济因素 ,提出了我国中、北亚热带地区两个工业用材林树种的初植密度模式。 6~ 7年生时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各试点不同密度间大多差异显著 ,单位面积蓄积随密度加大而增加 ,小径材实际出材量以中密度为大。高密度林分个体分化加剧 ,现时间伐则属非商业性作业 ,且高密度林分造林成本较高。由于树种习性差异 ,相同条件下湿地松林分密度应大于火炬松。建议湿地松中小径建筑材和纸浆材的造林密度为 16 6 7~ 2 0 0 0株· hm-2 ,火炬松为 1111~ 16 6 7株· hm-2 。  相似文献   

5.
初植密度、间伐对杉木林分优势高生长过程的影响*洪玲霞关键词杉木优势高初植密度间伐立地质量是决定林分生长和收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用材林经营与管理中,立地质量定义为“生长在某一地位上既定树种或林分类型林木的生产潜力”。以往的研究表明:许多树种的材积生产潜...  相似文献   

6.
以生长在两种林分经营模式下的沿海防护林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材积密度法对杨树、水杉的树干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树干密度基部比顶端大,并随着垂直段位的增高而减少;树干密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幼龄增加迅速,成熟龄后增加趋势减缓;水杉(16年)的树干密度大于杨树(16年),树干均匀性也明显好于杨树.  相似文献   

7.
造林密度是造林生产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是形成群体结构的主要因素.为了探索兴安盟地区杨树、兴安落叶松的最适造林密度,我们对全盟各旗县(市)进行了典型调查.一、杨树用材林最适造林密度杨树具有易繁殖、易成活、生长快、成林成材早、适应性强的特点,为兴安盟南部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土壤以栗钙土为主的丘陵、平原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现行的造  相似文献   

8.
初植密度对中国沙棘林木生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初植密度对中国沙棘林的林木生长过程及主要生长特征的影响,在毛乌素沙地布设了初植密度为2 500株/hm2、4 444株/hm2、10 000株/hm2、40 000株/hm2的中国沙棘林田间观测试验。根据测定结果,分析了中国沙棘林的林木生长过程及主要生长特征(生长量上限、生长量增长率、速生期迟早、速生期长短)与其初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初植密度的变化没有改变林木树高、地径、冠幅的"慢-快-慢"生长节律,采用Logistic方程回归结果可分别解释其变异的99%、98%、93%。(2)初植密度的变化改变了林木生长过程的主要特征。其中,树高生长量上限及树高生长量增长率随其初植密度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态势,地径生长量上限、地径生长量增长率、冠幅生长量上限随其初植密度的增大呈下降的态势,冠幅生长量增长率随其初植密度的增大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3)初植密度变化对林木冠幅生长特征的影响最大,对地径生长特征影响次之,对树高生长特征影响最小。且在不同初植密度下均是林木的冠幅首先进入速生期,其次是树高,最后是地径。  相似文献   

9.
五、六十年代初期,博州垦区一些风沙危害严重的团场,栽植的农田防护林带多由8—20行树木组成,株行距1×1.5米,树种有杨树、柳树、白榆、沙枣等,林带宽16—30米。在这种密度下,林木生长不良,分化严重,防护效能大大降低。如83团良繁连的10行农田防护林带,初植时为杨、柳、  相似文献   

10.
山西几大盆地的平原绿化,尽管多年来,在选择树种上有关部门一直要求和提倡要多树种、多品种结合,但以杨树为主的树种结构却一直没有得以明显改变。特别是在县、乡、村道路两侧及农田林网,杨树栽植比例更大,有些几乎仍是杨家将一统天下。杨树品种繁多,其中有不少品种都具有易繁育、易栽植、生长快、干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杨树是一种喜光、喜水、喜肥的速生树种。因此确定合理造林密度,与杨树速生丰产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合理造林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地力,促进林木生长,提高单位面积生长量,获得速生丰产。同时,可以避免种苗、劳力、资金等浪费,降低造林成本,提高经济价值。根据生产的实践经验,谈谈个人对杨树合理造林密度的点滴体会。 一、目前造林密度现状  相似文献   

12.
在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退耕还林迹地进行白桦食用菌原料林试验,初植密度分别为2 500、3 300、4 400和5 500株/hm2,营造白桦与落叶松混交林作为对比试验林分,研究不同初植密度和造林方式对白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 500株/hm2栽植密度林木生长最快,各生长性状表现较好;初植密度与树高、胸径的相关程度不明显;初植密度与树高、胸径的拟合方程均为3次方程,拟合程度一般;白桦与落叶松混交林较白桦纯林生长性状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灰色系统中的灰色关联分析和灰色预测理论,对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初植密度和中龄期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密度调控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适宜的初值密度为2m×2m,说明初值密度稍大一些,有利于樟子松在沙地上的生长,但随着单株个体的生长,密度过大,易引起水分和养分的竞争,不利于樟子松的生长,因此,进入中龄期后,必须对初植密度进行人为调控,才能保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沙兰杨密度调整的7年试验表明,合理的初植密度是杨树速生丰产的最佳技术措施之一;密植林虽可通过抚育间伐调整其密度,以提高林分产量,但由于密度效应的影响而不能获得理想效果;初植密度为1 667株/ha的密植林分经间伐后,其蓄积虽比417株/ha的稀植林分多4m~3/ha,但后者的20cm以上径阶的株数是前者的164.5%,檩材出材量是前者的4.37倍,其经济效益差异显著。分析认为,对密植林分抚育间伐的时间要早,强度要大,一次间开。  相似文献   

15.
杨麦间作的密度配置和行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晋南杨麦间作地的林木因子和小麦产量进行回归分析,结合目前生产水平,提出了不同间作形式下的杨树生长量和小麦产量的关系。认为保持树高和行距相等、株距为树高的1/3~1/4时,杨树基本不影响小麦对光照的需求。间作地杨树的初植密度以株距3m、行距12m,南北方向栽植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在低丘红壤上设立湿地松纸浆林每公顷900~2 700株的5种初植密度随机区组试验,8年的结果表明,随造林密度增大,林分胸径、冠幅、活冠层长度和单株材积减小,不同密度间有显著差异;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没有显著影响。8龄时每公顷初植密度2 250株以上的林分已到间伐始伐期,但间伐下的小径材无造纸价值。结合造纸利用分析,每公顷1 350~1 800株是湿地松纸浆林较适宜的初植密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青杨初植密度试验,掌握了初植密度和胸径、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等生长指标之间的关系,了解了施肥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确定了培育大青杨纸浆材的适宜初植密度是1111~1667株·hm 2。  相似文献   

18.
杉木是我国重要速生用材树种,也是川南优质乡土树种。本文针对杉木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通过其不同初植密度和经营方法对林分生长及效益的对比实验和分析,提出杉木在川南的合理初植密度和新的栽培方法,进行推广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其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9.
红椿人工林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椿是速生的珍贵用材树种,在四川已规模化栽培.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红椿人工造林初植密度和10 a生林分间伐对林分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在红椿造林后3 a内,初植密度对林分生长影响不显著;10 a生红椿人工林间伐后保留密度以1 6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20.
杨树是我国北方平原地区主要栽培树种,无论成片造林或四旁植树农田林网,杨树造林密度普遍过大,是这些地区大量形成“小老树”,成林不成材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泡桐以外,其他树种造林密度也普遍过密。因此,对中幼龄林进行间伐移稀,开展以改革密度为中心的栽培技术革命是当前发展杨树刻不容缓的任务。通过对华北中原的调查及有关单位提供调查材料,对平原地区杨树造林密度进行分析与讨论。历史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