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病,发病后严重影响牛奶的品质,可以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增加药物费用,造成奶农的经济损失。奶牛乳房炎主要表现为临床型和隐性型.其中隐性型乳房炎的发病率明显较临床型乳房炎高。由于奶牛隐性乳房炎无临床症状,乳房和乳汁通常肉眼无可见变化,所以通过实验室群体检测.2008年3月,阿克苏市动物防疫监督站对依杆其乡某奶牛场临床健康奶牛进行乳房炎检测,隐性型乳房炎的发病率为57.3%。而对病牛进行治疗和淘汰,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奶牛隐形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业中危害非常严重的疾病之一.由于该病发病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容易被养殖户忽视,常导致牛奶产量和质量下降,危及人的安全,而且其传染性可导致疾病扩散,故其损失远大于临床型乳房炎,因此做好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工作和制定防治措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乳房炎为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分为:临床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其中隐性乳房炎,不显任何临床症状.这类乳房炎发生率远远高于临床型,危害最大.由于患牛乳房和乳汁无明显的变化,临床上很难被发现,所以,在生产中应以预防为主,实行防治结合的原则,以减少奶牛乳房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性最大的疾病。乳房炎不仅给奶牛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存在影响人类健康的潜在危险;临床型乳房炎造成明显的弃奶损失和管理成本增加,而隐性乳房炎引起的奶产量损失更为严重。笔者认为在奶牛生产上既要尽早彻底治疗临床型乳房炎,更要尽可能地预防和控制隐性乳房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上最多见的疾病之一。该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奶牛的乳腺和乳头发炎,根据临床上有无症状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临床乳房炎约占30%,隐性乳房炎约占70%.发生乳房炎的奶牛产奶量平均下降20~30%,对乳品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使奶牛失去生产性能被迫淘汰.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正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性较大的一种疾病。根据症状可分为隐性乳房炎和临床型乳房炎。通过乳汁检验是阳性乳属隐形乳房炎,不显任何临床症状很难发现,患牛乳房和乳汁无明显变化,从而不易引起奶农注意,发病率远高于临床型,危害最大。临床型乳房炎  相似文献   

7.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乳腺发生的一种炎症,是一种复杂的、导致奶牛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据统计,我国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占奶牛总发病率的21%~23%,隐性乳房炎乳头阳性率更是高达50%左右[1]。奶牛乳房炎不仅造成产奶量下降,使奶品质  相似文献   

8.
奶牛乳房炎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房炎是奶牛的一种多发病,也是造成奶牛业损失最大的疾病之一.乳房炎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亚临床型乳房炎(又称隐性乳房炎).临床型乳房炎的临床症状为:乳区红肿、热痛,乳汁有肉眼可见的变化(乳汁有奶瓣、呈清水样)、煮沸有凝块(呈豆腐脑样));隐性乳房炎没有以上临床症状,但应用药物和仪器可以检测出乳汁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有明显变化的乳腺疾病,它是奶牛发生临床型乳房炎的潜伏期,绝大多数临床乳房炎是由隐性乳房炎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9.
成铂 《农村科技》2015,(2):70-71
第5师金赛牧业公司奶牛场,随着奶牛产奶量逐年递增,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也有所上升。可根据奶牛乳房炎的不同分类,如:出血性乳房炎、化脓性乳房炎、坏疽性乳房炎、纤维性乳房炎来诊断和治疗。一、症状根据有无明显临床症状,可分为隐性乳房炎和临床性乳房炎。  相似文献   

10.
奶牛乳房炎是一种常见的奶牛乳房疾病,其发生与病原微生物、奶牛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及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其中隐性乳房炎在奶牛群中最为普遍,但由于其临床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而造成奶量损失和健康牛感染的危险,给广大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有效控制隐形乳房炎的不二法则,对提高奶牛生产效益、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玉米尾孢菌叶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a Tehon&Daniels)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已成为危害我国玉米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为此,综述了玉米尾孢菌叶斑病的症状、发生规律以及病原菌特征,并对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在我国玉米种质...  相似文献   

12.
蔬菜疫病抗性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疫病是蔬菜生产上一种非常重要的病害,以茄果类、瓜类、芋类等受害最为严重。该病害在蔬菜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且各部位均可发病,尤以幼茎、嫩果部位受害最为严重。疫病属卵菌病害,化学药剂难以防治,给蔬菜生产和育种工作带来极大挑战。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疫病最经济有效的根本途径之一,而抗病性鉴定、筛选是抗病育种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通过人工接种方法,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筛选抗性种质,有利于亲本选择、缩短育种进程和提高抗病育种效率。为深入了解蔬菜对疫病的抗性情况和高效种质资源鉴定、筛选方法,对蔬菜疫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主要蔬菜疫病抗性鉴定方法进行比较,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蔬菜抗疫病育种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甘蔗黑穗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和生物质能源作物,由甘蔗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引起的 甘蔗黑穗病是甘蔗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 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质量 , 对我国乃至世界甘蔗生产和蔗糖产业的可持续 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分子水平上甘蔗鞭黑粉菌致病机理和甘蔗抗病机理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深入 的机理研究为甘蔗黑穗病的有效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选育和推广抗黑穗病新品种是防治甘蔗 黑穗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而我国在抗病育种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综述了甘蔗黑穗病发生与危害、病原特征、 遗传多样性、致病机理、抗病育种及防治对策,并对甘蔗黑穗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探 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凡纳滨对虾早期因其具有生长快、病害少、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在全球大部分国家均有养殖,并且成为世界上养殖量最高、产量最高的对虾。随着凡纳滨对虾集约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过程中所发生的病害也日趋增多和日益严重,其中尤其是以病毒性疾病所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也最难以治理。每年对虾养殖业因疾病而造成的损失中有60%是由病毒性疾病所引起的,故而本文选取了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三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病毒,对其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为对虾养殖从业者提供一个科学的认识,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绿核菌属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ashi.引发的稻曲病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抗病种质资源稀少成为限制水稻抗病性育种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117份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水稻育种亲本为试验材料,在稻曲病自然发病重病区进行抗病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鉴定品种中抗病品种2份;中抗品种17份,占鉴定材料的14.53%;中感品种56份,占鉴定材料的47.86%;感病品种42份,占鉴定材料的35.90%。研究分析表明,品种的孕穗期-抽穗期气候条件及穗部特征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重要影响,籼粳亚种间品种整体抗病性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结果为水稻抗稻曲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6.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病害是其产量损失的重大威胁,由革兰氏阴性菌稻黄单胞杆菌所引起的白叶枯病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三大主要病害之一。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存在很多弊端,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的培育是世界公认防治该病害最为安全、有效的手段,抗病种质资源鉴定与抗性基因挖掘是抗病品种培育的前提。在自然和人工双重选择压力下,白叶枯病菌不断变异,陆续出现了新型致病变种,主栽品种逐渐失去抗病性,因此发掘和鉴定更多的持久抗病基因显得非常必要。对已克隆的 16 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进行简要归类,并从基因的发现、定位、克隆、作用机制等方面对广谱抗白叶枯病且应用较好的 3 个基因Xa23、Xa7 和 xa5 进行详细阐述,对白叶枯病抗性育种方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基因标记育种进行介绍。此外,结合不同白叶枯病基因的自身特性及当前育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展望白叶枯广谱抗病分子育种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7.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en)传播的病毒性病害。近年来,在中国许多水稻种植地区再流行,并成为部分地区水稻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该文对水稻抗条纹叶枯病近年来的流行情况、水稻品种抗性资源筛选、抗性基因的定位和育种利用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水稻抗条纹叶枯病的育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营养代谢病是营养代谢紊乱造成的,在肉鸡养殖中的发病率很高,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制约了肉鸡产业的发展。通过营养调控措施不仅可以减少这类代谢病的发生,还能对发生营养代谢病的肉鸡进行治疗。文章综述了目前在肉鸡中最常见的营养代谢病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番茄疮痂病是世界上所有番茄种植地区主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该病能引起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育种界的关注。由于该病病原菌存在多个种和小种以及对该病的抗性呈数量性状遗传,因此通过育种途径来改良抗性进展缓慢。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育种家筛选、聚合或累加对多个小种的抗性提供了一种工具。以前的综述对1997年以前在病害的发生、症状、危害、综合防治、遗传分析和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总结。近年来,在病原菌种与小种的鉴定、抗源的发掘、抗性遗传的分子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传统育种与分子生物学方法有机结合的策略也初见成效。本文将对这些进展进行总结,并对分子标记在番茄疮痂病抗性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性的小麦病害,也是为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应用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试图建立适宜南方麦区的小麦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抗病育种体系,提高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效果。运用诱导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DON毒素突变体的诱导与筛选;异源杂种幼胚培养;花药培养和染色体消失等单倍体诱导技术等创造抗赤霉病新种质,选育抗病新品种(系)。并运用分子作图,对主要抗源苏麦3号、望水白等进行赤霉病抗性分子定位和筛选,寻找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抗赤霉病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效标记。建立和完善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诱导技术和单倍体诱导技术;创造出一批赤霉病抗性强而稳定,丰产性优良的新抗源;育成了生抗1号、生抗2号和生选3号、生选4号共4个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对望水白,苏麦3号和宁894037等主要抗源进行QTL定位,并获得了与赤霉病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3BS主效QTL区域的相关标记在育种群体中的辅助选择进行了比较验证,初步建立了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20多年的实践表明:①运用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缩短新品种育成年限,提高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